“各關聯船廠,如果無法得到足夠的訂單,可以和大華船業簽訂總段制造的單子。巨型總段造船法的核心就是大量制造,降低成本,穩定利潤。”蘇城說的意思很明確,就算各船廠自己拿不到單子,光是大華的總段需求,就能喂飽他們。
但是,蘇城的自信無法感染其他人。
榮尚國一副懷疑的神色,只是礙于面子,沒有再反駁蘇城。
孫道孚身體晃動,坐不住了。
他本來打定了主意不說話的,但蘇城的話太過了。
孫道孚不得不站出來,道:“蘇董,談合同可不能放衛星啊。半年做30萬噸,明年做100萬噸,按照你說的3家巨型總段造船法的工廠,那一年的產量就是300萬噸,這還不算大華自己的產能和其他5家總段工廠的產能。中船集團一年的訂單才多少!國內船舶的需求量才多少,別說能不能做到這個產能,真的做到這個產能了,其他船廠又怎么生存?”
他是中船的總經理,自然希望旗下的企業都能健康的活下來。良xing競爭是他歡迎的,惡xing競爭就不行了。
在他看來,蘇城的做法就是惡意競爭。假如8家中船的船廠活了下來,中船下屬的其他船廠死掉了,那他這個總經理,又會變成什么?
整個中船集團,目前積累的訂單數量也不過500萬噸,這是未來兩三年的產能。
””而以大華實業目前的計劃。500萬噸怕是不夠他們一年消耗的。
如此一來,今年的銷售額是高了,明年難道喝西北風去?
發改委的官員。對于國內的各種數據也很熟悉,聽到孫道孚的話,由不得懷疑。
五郎最見不得蘇城被懷疑,顧不得對方的身份,高聲道:“誰說大華船業做的好了,就會讓其他船廠活不下去?我們如今接的訂單,全是2萬噸以上的輪船。多在國外,中船何曾聽說,大華有在國內大量競標?”
“全是2萬噸的輪船?還多在國外?”孫道孚不太相信。
蘇城笑了笑。道:“2萬噸以下的船舶,大華船業基本不會參與競標了。以前收到的訂單完成,或者轉出以后,大華船業將會停止分段造船法等工法的使用。專注于總裝總配。”
孫道孚仍然是將信將疑的道:“只做總裝總配。不會令總利潤太低嗎?”
從利潤率來說,總裝總配的利潤當然要比整船自己造高的多。但總利潤方面,還是自己制造來的多。畢竟,總裝總配要輸送利潤到總段制造工廠去。
以國內穿企目前的狀態,孫道孚其實更在乎總利潤。因為他們拿到的訂單數量偏少,且以小船居多。
以己度人,孫道孚不覺得蘇城會完全放棄整船制造。
..””蘇城卻是完全相反的想法,笑笑道:“只要訂單做上去。總裝總配的總利潤反而會更高。”
“那還是回到了訂單的問題上。”
“我們降低了客戶的成本,自然能得到更多的訂單。”
“船舶是很貴的。客戶不會光盯著成本來說話。許多外國客戶的要求,算下來根本不賺錢……”東南造船廠的老總,說起這個問題來,就是一肚子的苦水。
孫道孚捏著指頭算了一會,也說:“大華放出去的總段工廠有10家了,按照這樣的要求,每年能提供上千萬噸的總段,算上國內3家總段企業消耗100萬噸的總段,大華今年的總裝總配,要超過700萬噸,這就是300艘船……太難了……”
要是15年或者20年以后的中國船企,就不用這樣摳吧了。那時候的中國船舶行業,每年獲得的船舶訂單,輕松超過1000萬,手持訂單三四千萬都很正常。
就是現在的韓國企業,從87年開始發力,五年下來,也能達到每年千萬噸的水平。這也是得益于世界船舶制造業的轉移。
然而,中船完全沒有抓住這次機會。他們的目光仍然放在國內,期望著借用行政壟斷的方式,得到更高的利潤,只要完成zhongyāng下達的任務就滿足了。
在國際競標的過程中,榮尚國的表現就是中船的表現。它們的保守和利潤計算方式,根本無法跟上船東的思路,偶爾能得到幾艘船的訂單”超級能源強國第四百四十一章
訂單問題”,靠著國家外匯補貼,也不一定能賺到錢。
至于船舶設計、船舶設備等等,中船更是落后的厲害。
相對于新興的工廠,中船的負擔是極重的。但凡是船舶上能用的儀器儀表和設備,他們就希望使用自己集團下屬工廠生產的。以90年代中國制造的水平,船東自然是相當的不愿意。
可以說,無論是價格、服務還是產品質量,中船都已經落后于世界主流了。
這個時候,哪怕大華實業只是一家山寨工廠,也比他們的尾大不掉要更加生機勃勃。
蘇城聽著孫道孚的話,憐憫的道:“沒有你算的那么多,平均4萬噸一艘船,不到200艘就有700萬噸了,這還不包括超大型的特殊船舶,比如海上浮式儲油船。”自從中遠船務在中船的壓力下,放棄了與大華的良好關系,他們從大華實業得到的資源也在減少,海工裝備的勞務合作,也漸漸的沒有了。否則的話,以前如海上浮式儲油船都是交給中遠船務加工制造的。
“200艘船,大華有200艘船的訂單嗎?”孫道孚重復了兩遍這個數字。
蘇城只是微笑,道:“200艘船是明年的目標,今年下半年,按照各總段工廠的要求,只用準備60艘船的訂單就可以了。”
他降低了一些目標,孫道孚頓時覺得自己問到了點子上,忙道:“這么說,大華目前有60艘船的訂單了?”
60”超級能源強國”艘船,孫道孚都不相信。剩下6個月的時間,60艘船意味著每月10艘船,也就是3天一艘船。
這是什么概念,中船集團下屬的工廠,3個月也不一定能做一艘萬噸巨輪。
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船廠,有些只剩下修船的業務了,即使如此,3天也不可能修好一艘船?
一家成立才幾年時間的船廠,超過整個中船集團?除非失心瘋了,沒有哪個中船人愿意相信這種事情。
蘇城從大華船業開始做海上鉆井平臺,就開始關注國內船舶業了。只是以前的時候,大華船業盡量減少制造業的份額,專注于海上鉆井平臺的技術開發。
如今,真的涉足這個圈子,蘇城才感覺到了沉重的暮氣。
60艘4萬噸級的船,才是250萬噸左右的載重量,甚至不足以替代中國企業10的需求。
就是這樣,孫道孚堂堂正部級的官員,還露出不能置信的表情。
突然之間,蘇城就沒有說話的意愿了。
他微微抬了一下頭,對張超道:“你給孫總,還有大家,說一下大華船業目前的訂單情況吧。”
“好的。”張超清了清嗓子,面對正襟危坐的眾人,有些驕傲,又有些嘆息的道:“大華船業目前獲得的訂單總數是116艘船,手持訂單總噸位超過500萬噸,今年”娛樂秀”需要交工的船舶數量是28艘船,總噸位超過100萬噸……”
孫道孚朦朧中有種看自家數據的感覺。
手持訂單數,交工數量等等,都和中船很接近。
所不同的是,中船集團下屬有幾十個船廠,有幾十萬工人,而大華船業才有1萬多人,建立僅數年。
孫道孚更加無法理解的是,大華船業剛剛交工9艘船,哪里獲得如此多的訂單?
和他有相同疑問的不止一個人,平江造船廠的總經理,就率先問了出來:“最近幾個月,全球放出的船舶需求,也沒有50艘船吧,大華船業哪來的116艘船的訂單?”
“收購的。”
“什么?”
“我們收購了3家船廠,將他們持有的訂單,全部納入囊中。”蘇城咬字清晰。
中船人一陣發愣。
想死他們,都沒有人想到這種手法。
國內的船舶企業,別說是收購了,20的股權,在高壓狀態下,都不敢輕易放出來……
至于全資收購,得到對方的訂單,這樣的事情,國內船企是想都沒想過。
改革開放15年,中船嘗試過走出去,嘗試過為國家賺外匯,唯獨沒有想過,怎么弄一筆外匯購買國外船廠。
對90年代的國企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收購一家船廠要多少錢?1000萬美元不夠吧,3000萬還是5000萬美元?那是多少億人民幣?
而且,收購來的國外工廠怎么管理?廠子里的車間主任,可沒有一個懂英語的。
甚至找遍廠子,也沒有幾個英語滑溜的人。總不能就因此派到國外做分廠長吧?
在座的中船領導,完全處于思維混亂了。
發改委的人才不管這些,一個年輕人眉飛色舞的站起來問:“蘇董,這就是資本運作吧?你們怎么想到,要收購國外船舶企業的?”
ps:本該昨晚更新的,但寫的太匆忙,最后重改了。
今天盡量更新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