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港島秋高氣爽。
然而,國際上卻不平靜;
先是,在十月初爆發了第四次中東大戰;
接著,在十月中旬又爆發了石油危機。
此時,石油已經是有價無市,因為中東不禁將石油每桶價格從3美元提高到10.6美元;
同時,因為整個西方國家大多數支持以色列,于是中東產油國又直接對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石油禁運;
出錢都不賣給你!
長實大廈,頂層會議室。
吳光耀、莫爾斯、榮本生、彼得·林奇、劉禹等人,正在討論關于收購香港電燈有限公司的方案。
像中華煤氣、中巴公司、香港電燈這種公共公司,首先是不能退市的,否則政府會取消你的專營權;
既然不能退市,而又是長期穩定的收入,那么放入家族辦公室里,比較好。
吳光耀說道:“香港電燈是香港的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但和青州英泥一樣,沒有真正意思的大股東家族,一直是獨立的公眾持股公司。所以,這次收購并無難度,只需按部就班即可!”
此時,以吳光耀的地位、財力,在香港很難有讓自己大動干戈的收購案了;
這就是所謂的‘將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間’!
劉禹點點頭,說道:“什么收購并沒有難度,但是香港電燈無疑是一個下金蛋的母雞;用電就像人要吃飯一樣,經濟的盛衰,都不會對店里構成太大的影響;同時,隨著家用電器的普及,用電量反而會越來越大。倘若我們在這個時候,將手中的股份從20,增加的49;那么我們就相當于用了最小的代價,買到了最大的一只下金蛋的母雞。”
榮本生也追加說道:“不僅僅如此!1970年,港燈在鴨脷洲興建全電腦化的發電廠,采用燃油發電,預計在七十年代末就能投入使用;那么此時正在使用的北角發電廠就可以拆除,然后修建一個大型屋邨以及酒店等物業,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利潤!”
榮本生自從任吳光耀的私人顧問之后,眼界也早已經跳出了珠寶行業,所以在房地產上的專長也是有的。
吳光耀很欣慰,大家說的,也是自己想的!
吳光耀再補充道:“其實,港燈作為上市的公共公司,我們雖然不能私有化,卻也可以利用這種公共公司,占很大的方便!比方說,這種公共公司都擁有廉價的地皮;鴨脷洲的發電廠,我去看過,發電量依舊不能滿足本島及鴨脷洲等地日益增加的用電量;所以我們收購港燈之后,將從新再找一塊地地方,修建更大的發電廠;這個地方我已經有了想法,那就是南丫島;屆時,鴨脷洲的那塊電廠地皮,自然又能開發出漂亮的海景大型屋邨。”
“總的來說,雖然公共公司的利潤會受到港府的限制,但是公共公司在地皮方面,能提供我們很大的作用。”
據吳光耀所知,前世的北角電廠拆卸后,建成了住宅城市花園項目,以及城市花園酒店;
而鴨脷洲發電廠拆卸后,改建成住宅海怡半島;
這兩個項目無疑都是高檔住宅,分別給置地、李超人帶來了大量的利潤。
討論完收購的必要性之后,接下來就是討論具體的收購策略了。
此時,彼得·林奇對香港的金融,還不算了解,所以并沒有發表意見;
不過,彼得·林奇對吳光耀此時的佩服,已經深入在骨子里了;
能預測到石油危機,這難道不是令人佩服的事情嗎?
莫爾斯跟著吳光耀這么多年了,絕對算個香港通了;
所以,莫爾斯率先說道:“我的意見是,將股份先增至35,后期找機會再慢慢增加持股比例;同時,收購資金可以選擇向銀行貸款一部分,反正港燈公司利潤穩定,可以用分紅的錢來償還貸款。”
莫爾斯的第一個意見,吳光耀倒是很同意,畢竟自己知道,香港的股市還沒有見底,還要一年的熊市。
至于第二個意見,吳光耀有點為難了;
此時,自己手上已經擁有了37億美元的可活動資金;
而世界各地銀行的存款利息,最高不過四厘,香港普遍都只有三厘;
與之相反的,卻是高達12到15的貸款利息。
這筆錢,吳光耀本來就是打算抄底各國的;
比方說日本的地產、股市,美國的股市、實業..
而且,最好進入抄底的時間,就是明年。
此時,港燈的市值已經成巔峰時期的40億港幣,跌到了15億港幣;
吳光耀本身擁有15的股份,增持20的股份,預計花費3.5億港幣左右;
對于擁有高達200億存款吳光耀來說,只能算灑灑水。
“老板,我們如果去和匯豐、大通等銀行談,基本上也就10厘的利息,和通貨膨脹比起來算不得什么!重要的是,就像您說的那樣,石油危機之后,就是我的大機遇,所以我們要保證我們擁有足夠的現金流,這樣我們就可以全球采購。我認為,我們的每一項投資,都要盡可能的采取部分貸款。”
好吧,吳光耀最終還是聽了莫爾斯的專業建議;
并在心里自我安慰道,其實自己的想法也沒有錯,畢竟自己的現金奶牛太多了;
隨時可以提供充足的彈藥!
由于‘光耀家族辦公室’已經擁有了15的港燈股份,所以也不適合悄悄的收購,以免被人詬病;
“就以高出市價20的收購條件,向公眾股東收購20的港燈股份;同時,由我和榮本生代表‘光耀家族辦公室’進入港燈的董事會。”
一下子要求兩名董事職位,一點也不過分;
要是,港燈的管理團隊不聽話,吳光耀甚至會直接撤換掉他們。
在香港,還沒有高管敢和吳光耀玩心眼的!
最后,大家又討論手中的石油該如何分配的問題,大家紛紛來了精神;
不過,首先要照顧以下吳氏家族的大本營——香港。
1973年,無疑是香港特殊的一年;
首先自然是股市的大暴跌,讓股民們紛紛損失慘重;
正當股市江河日下時,一直被稱為‘工商業血液’的石油,又因為中東局勢急速轉變,而出現油價飛漲,甚至石油短缺的處境。
不僅僅是香港,全世界都陷入了石油危機之中。
香港作為滴油不產的能源輸入城市,在這次危機的打幾下,自然無法獨善其身。
吳光耀手中的石油,無疑成為了香餑餑!
吳光耀說道:“我的意見是,我們不僅要利用石油賺取大量的金錢,還要展開一系列外交!美國、英國、日本,都是我的生意主要集中地,所以我打算拿出1800萬噸的石油,進入三個國家進行售賣。而余下的200萬噸石油,則作為本港大本營的所需!”
“老板的安排很合理,那么就由我去各國進行售賣!”莫爾斯攔下了這個活。
600萬噸的石油,對于英國來說,是一個月的消耗量;
對于美國來說,恐怕只是10天的消耗量;
對于日本來說,差不多是20天的消耗量;
但是不管怎么說,石油危機到了一定的程度,美國總統飛機都取消了護航,戰備油都拿出來使用了。
所以,600萬噸石油還是有很大的效果的!
而香港一年所需石油,不過360萬噸,所以200萬噸的石油更是可以讓香港度過難關。
當然,吳光耀不是做慈善,價格還是要根據六大石油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