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  二五三、楚雖有材晉用之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大宋金手指 | 圣者晨雷   作者:圣者晨雷  書名:大宋金手指  更新時間:2024-07-06
 
第二五三章

楚雖有材晉用之

冬日的嚴寒同樣襲擊了臨安城,連著數日濕冷的陰雨,讓臨安象是披上了一件濕漉漉的衣裳,從里到外都透著陰寒氣兒。往年這般時候,朝廷總免不了要大戶人家施粥放糧,供那些貧困無著的人衣食。今年也有一個,但卻不是要施粥,而是禮部出面,號召臨安富庶人家將用不著的厚實衣衫捐出來,再由官府統一發給貧困者。出面施粥的也不再是那些富戶,而換了大大小小的工廠,這些工廠無一例外,都由大宋禮部贈送一塊匾額,上書“仁為禮之先”五個大字和“大宋禮部奉旨旌表”八個小字。這些字是禮部侍郎洪咨夔手書,寫的端的正大浩然氣相不凡。

能掛上這般匾額的絕非一般工廠,按照天子與禮部尚書鄭清之、戶部尚書魏了翁的商議結果,得到這個匾額的工廠須得有以下幾個條件:第一自然是足額納稅,大宋工商之稅并不高,當今天子上任之后因為不加田賦與口賦,便稍稍調整了工商之稅,饒是如此,除了鹽、茶和鐵器之外,工商稅收也僅僅是十五稅一,當然,采用流求新技術的工廠負擔會更重一些,因為要支付專利費用的緣故,而這專利費用,一部分進入天子的內庫,一部分為流求所留,還有一部分則通過流求進入了戶部。全部算起來的話,新技術的工業稅額應該是在十稅一左右——比起如今工業的利潤率來說,這也是一個既不影響工廠資本積累,又讓國家有利可圖的稅率。

第二便是承擔社會責任,當今天子對于工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非常贊賞,去年發生的米騷動中,保興糧店因為在一片暴漲中堅守糧價,事后便得了天子御筆親書的“大宋皇家保興糧店”的店名,此事曾引起過爭議,總覺得將高高在上的“皇家”與這區區糧店聯系在一起,多少有些不倫不類,但天子在有諫臣提及此事時,直截了當地說“替民生謀利為君臣分憂,自可當皇家二字”,并以“千斤市骨”之典故,說自己不過是以一虛名,換得天下富人仁心。

第三則是是否勇于采納新技術,這一點也是關鍵之所在,流求利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對采用其技術的工廠要求非常嚴格,若是能做到流求的要求,第一點第二點就根本不是問題。

趙與莒的目的很深遠,資本本身是沒有意識的、完全遵循叢林法則的東西,但是當資本與人結合就不同。西方的資本自然進化和一神教下的極端主義以及商人這個階層的貪婪,使得西方在工業化過程中展示出了極大的盲目性與兇殘。而趙與莒試圖利用自己手上的技術優勢,利用資本與人結合之后人的主動能力,為資本套上道德的韁繩。他不敢保證自己能把血淋淋的原始積累變成潤物無聲的細雨,他只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少一些盲目性和兇殘,至少這種盲目與兇殘不要用在華夏國民身上,減少大宋百姓因為劇烈的社會變革而導致的痛苦。

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做得還不錯。

透過馬車穿簾,趙與莒看著外邊的街道,心中暗暗想。

他此行算是所謂的微服私訪,即使如此,身邊明的暗的加起來,也有數十名侍衛。他剛剛從武林坊轉了一圈,現在準備回宮,原先是官窯作坊集中地的武林坊,如今已經成了大宋有名的商品集散之地了。

“耶律卿,覺得如何?”

與他同車的是耶律楚材,雖然在流求呆了十年,自趙與莒親政以來,耶律楚材又以天子近臣的身份陪了他三年,相互間早就熟悉,但與天子同車,還是讓耶律楚材覺得有幾分拘束。他已是不惑之年,那蓬美須更是使他儀表不凡,聽得趙與莒相問,他不自覺地便捋須道:“陛下所擔憂之事,臣已經盡知矣。”

此次武林坊之行,原本是針對在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由于工人素質較低,工傷事故不斷,再比如皇族中的不肖之徒對工廠的利潤感興趣,想方設法巧取豪奪,而趙與莒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那些暗中屬于他的工廠主管、主事們對于自己目前的待遇漸漸有些不滿,希望能獲取更多的利益。這也是人之常情,比起那些皇族對于工廠的垂涎,這一事倒不讓趙與莒憤怒。

這些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趙與莒得到相關報告,這才親自來查問,回去之后再思考對策。

但叫耶律楚材來,他不僅僅是為此。臨安武林坊的工業發展,名義上是臨安知府余天錫主事,實際上背后就連一座工廠的建立、一條街道的開通,都是他這個大宋天子親自過問的。與只靠他遙控指揮建起的淡水、基隆不同,無論是建筑布局還是上下游工廠之間的位置,趙與莒都盡可能安排得科學合理,深得統籌學之妙。這在大宋倒不是什么新鮮事情,曾有奸相之稱的丁謂當初皇宮火災后主持重建,便充分利用了統籌學的技巧。

趙與莒讓耶律楚材來,親自為他一一講解布局安排,是因為他準備將耶律楚材外放了。

原本在趙與莒的計劃中,崔與之等人老去致仕之后,鄭清之、魏了翁、真德秀、余天錫等人可以為宰輔,他對鄭清之本來寄予厚望,所以即使出現了史嵩之之事,鄭清之也沒有因之被罷免,只是從工部換到禮部,而且沒多久便被授予了禮部尚書之職。可是在推崔與之為左相之事上,趙與莒意識到,鄭清之骨子里還是舊的士大夫,而且遠不及崔與之開明,若是以他為首相,即使沒有喬行簡在底下耍小花樣,他也無法鎮住群臣,在群臣與他之間起個很好的溝通作用。

鄭清之如此,余天錫比他只怕好不到哪兒去,那么可用之人就只有魏了翁與真德秀這兩位理學大家,而趙與莒又不愿意看到理學一家獨大,必須要有學問、聲望等諸方面能與二人相抗衡、同時又對自己的革新能積極配合的人來與之平衡。他囊中人物雖多,可能夠為大宋士大夫接受的,卻只有寥寥數人,而這數人中,倒算耶律楚材最得士林清議好評。

這數人中,陳昭夏過于激進尖刻,一意主張北伐;蕭伯朗已經是工部侍郎,但仍然對造熱汽球的興趣比為官的興趣更大;陳子誠年輕,還不到三十歲,雖然學識名望都不錯,但在十五年之內不大可能成為首相人選。耶律楚材這三年來因為屢屢在《大宋時代周刊》等作品中發表文章,特別是上次《兼并問對》中不但與崔與之相抗衡,而且隱隱顯出見識略高一籌,這使得他成了流求“智學”的領軍之人,在士大夫中聲望很高,隱約可以與真德秀、魏了翁相提并論。但是他現在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博雅樓學士,與真德秀、魏了翁都身當大任相比,他的從政資歷還淺,故此,趙與莒在準備于建康府建大宋第三個工業基地之后,便決定出耶律楚材為建康知府,同時自流求調陳任回臨安為博雅樓學士,而流求主政之人則換上孟希聲。

這樣既可以讓自己身邊始終有人可用,也方便孟希聲利用流求力量開拓南海,執行趙與莒與他定下的計劃。

以耶律楚材為建康知府,雖然還是會召來反對之聲,但趙與莒準備強行推動此事,他深信有這三年積累下來的無形力量,反對之聲不會很大。為了進一步削弱這反對之聲,趙與莒還準備賜耶律楚材同進士出身,以消除清議對耶律楚材資格的懷疑。

“若是以卿為知府,卿可愿意?”想到這里,趙與莒笑著問道。

耶律楚材心中先是一愣,他自負懷華,但在流求卻清楚地知道,天子在郁樟山莊中培養出來人少年,大多數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別人不說,與他交好的陳子誠、陳任、孟希聲等諸人,都不是普通人物,至少在學問上可以與他相較短長。而且這些人比他年輕,與天子關系也比他親近,故此,他還不曾想到,趙與莒會首先重用他。

再細想起來這幾年趙與莒授意他在各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他恍然大悟,明白了趙與莒的安排,心中既是感激又是欽佩:天子思慮之遠,布局之深,實是古所未用。

“陛下是要將臣放在建康知府之職上?”感激欽佩之余,耶律楚材也有幾分激動,他雖然接受了流求學術,并且成為這個被士大夫們稱為“智學”的學術派別的代表人物,但骨子里,他仍然保留了傳統士大夫那種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感,總覺得自己既是學了一身本領,就要以之兼濟天下。君王以國士之禮待我,我必以國士之能報之,這是他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一個想法。

“朕有此意,只是朝堂那一關還得努把力……”趙與莒點點頭道。

建康連臨安近,本身又是人口數十萬的大城,在如今大宋地位特殊,被高宗皇帝命為“陪都”,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交通都甚為便捷,這樣一個地方,若是采用新制度進行建設的話,其示范效果絕對不會比徐州與楚州的對比來得差。不過這樣一個重要地方,朝中保守派,甚至包括崔與之等三位宰輔,會不會同意還未必可知。

即使宰輔處得過,在大朝會時,免不了還會被諫官以“專用私人”抨擊。若想讓這則任命真正通過,就象他自己說的,朝堂那一關還得努把力。

薛極那里自是不必說的,崔與之也可以說服,只有葛洪這老兒處,怕是沒有那么容易。

回到宮中,耶律楚材才告辭而去,趙與莒就聽得耿婉來報,參知政事葛洪求見。

“這老兒來此……”趙與莒擰著眉,葛洪為人還是不錯,在私德方面也沒有什么大的讓他不滿的地方,雖然功利心重了些,可他趙與莒剛剛親政的時候,不就曾大力倡導功利之說么,只是在這半年來才倡導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謂“智學”。想了想,趙與莒道:“請他至博雅樓見吧,他定然有事前來……”

葛洪確實是有事前來,這年余時間里,他明顯瘦削了,精神雖然尚好,但比起以往說的話更少,與朝中大臣的往來也不如以往多。在趙與莒接到的報告之中,他可以說是深居簡出,能不出來找麻煩就不出來找麻煩。

只是在前日,喬行簡曾去拜訪過他。

“葛卿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今日來見朕,有何教我?”見著他一板正經的模樣,趙與莒心里有些不舒服,但面上卻還是溫和地與他玩笑了一句。

“臣這些時日一直在想,陛下欲在建康建工廠中心之事。”葛洪也算是熟悉了趙與莒的脾氣,對他的玩笑不予置評,而是直奔主題。

這正是趙與莒思考了幾天的問題,聽得他提起此事,趙與莒坐直身軀,微微前傾:“卿莫非有異議?”

“臣絕無異議,臣來時專門去戶部尋魏了翁請教過,魏了翁也以為,再開工業中心,有百利而僅數害,這數害也只是怕與舊有工業中心競爭罷了。雖然如今炎黃二年的戶部財賦數據尚未出來,但魏了翁根據各地情形推測,因為興辦工廠的緣故,臨安、徐州二地財賦,比去年可能要增加五成有余,全國增幅將至二成。”

“工廠之利,已有明證,臣在《江淮國聞》中看到,楚州真德秀也撰文以為,廣開工廠,實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仁政。”

真德秀那篇文章趙與莒也看過,而且在那篇文章中,真德秀公開承認,當年與天子的賭約,不必等到最后時刻,已經證明是他輸了。當然,他也再次強調,輸的是他真德秀個人,而非理學,是他還沒有學到家,未能承前啟后的緣故。

“那卿此來?”趙與莒抿了抿嘴,聞弦歌而知雅意,葛洪此來,定然是為派誰去建康主持此事了。

這是個很明顯的肥缺,不僅會經手大量的錢糧,而且建康府的條件比起徐州、楚州都要好,甚至比起臨安都好,這種情形之下,在這個職缺上取得成就功業也不算什么難事。這般一個職務,自然會有人要爭取,而葛洪此來,便是為爭取這個職務的。

果然,葛洪道:“臣是為主持建康事務之人而來。”

“臣以為,建康之事關系重大,為防地方陽奉陰違,主持事務之人宜兼任建康知府。”

“臣以為,在建康建廠之事,為此前所未有,需得耐心堅忍、飽學開明之人任其職司。”

“臣以為,建康建廠之事,牽涉甚廣,若非大名望之人不可為之。”

“故此,臣向陛下舉薦一人,以此人去建康主持此事,必能事半功倍,有助于陛下之大計!”

請:m.iwurexs.net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