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三百五十八章 造勢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百度宅男當崇禎 | 云和山的此端   作者:云和山的此端  書名:百度宅男當崇禎  更新時間:2024-06-08
 
第三百五十八章造勢

“給徐師傅那里先送三十萬銀幣過去,等一兩個月,朕再送三十萬過去……”楊改革頭一句就是三十萬銀幣撥出去,內帑迅速見底。

“……如果不夠,朕還可以追加,這皮筏子的事,是絕對不能耽誤的……告訴徐師傅,讓他大膽,放手去做,朕支持他……,對了,還下道旨,嚴令周延儒,務必及時的趕到寧夏鎮,務必及時的購買到足夠的皮筏子,如果有拖沓,停滯不前,辦事不力,朕絕不寬恕……”楊改草草的就散了群臣,開始一個人獨立運作這件事。

“奴婢遵命,這就派人擬旨。”王承恩答應道。

“再派人告訴樊維城,讓他派人到陜西府谷縣去,專門在對史可法進行專訪,把史可法當作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先進的例子進行宣傳,把移民官們一心為災民的事情通過邸報展現出來,還有這次這個羊皮筏子的事,也一并寫進去,以此增加災民們的信心,對了,邸報也要盡快的入陜,務必使更多的災民能看到,聽到邸報。”楊改革又吩咐道,雖然吩咐通政司的人,不過,樊維城聽不聽通政司的還是另外一回事,楊改革再次吩咐了一次。

“奴婢記下了……”王承恩答應到。

“另外,在李若漣那里……提,不,借一百萬兩銀子,算利息……”楊改革本來想直接拿一百萬用的,不過想想,還是借算了,自己開的銀行,如果成了自己的提款機,那么,這銀行也就開不下去了,即便是自己有控制力,不“借”光銀行的銀子,也難保下一任皇帝會有自制力,還是在自己手里形成一個規矩得了,雖然好像不怎么好聽,但是,還是從自己這里開始吧,自己這個皇帝從來沒有擁有過“天下”,那么,借就借吧,丟人就丟人吧。

“啊陛下,真的要借?還給利息?陛下,奴婢怕李若漣那里不敢收陛下的利息……”王承恩見皇帝居然說借銀子,覺得實在是丟皇帝的臉,于是,連忙阻止。

“沒事,你就以楊改革的名義借,不要用朕的名義就行,這是規矩,日后都得這樣辦,不然這銀行不是開不下去了?要是朕隨時能從銀行提銀子,要讓那些大臣知道了,還以為銀行是朕的第二個內帑呢,怕內帑指望完了,就會指望銀行,這樣下去,銀行里的銀子再多,也不夠那些人惦記……”楊改革解釋道。

“這,這倒是,……遵命,陛下,奴婢這就去辦。”王承恩想了想皇帝的說辭,覺得皇帝說得有道理,如今干什么事,大臣們都眼巴巴的盯著皇帝的內帑,動不動就叫皇帝支內帑,要是知道皇帝隨便就可以從銀行里提銀子,怕日后又多了一個眼巴巴看著的地方了。

“算了,借都借了,朕再寫個借條吧,利息就給個二分……”楊改革為了樹立規矩,不惜動用文字見證,當然不會用朱由檢的名字,用楊改革的。

“啊陛下,這真的不合適吧,借也就算了,如果還立下字據,那日后……”王承恩急得不得了,這東西可就是一炸彈啊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還寫個借條給別人,這是什么意思?這是對皇帝的神圣性、天授皇權的一個打擊。

“沒事,用楊改革的名字借就是,不會署朕的本名的……”楊改革笑著解釋道。

王承恩無話可說了。是皇帝借的,也不是皇帝借的,這就看怎么說了,這個也只能隨皇帝的意思了。

陜西。

西安府往寧夏鎮的官道上。

一行快馬,正在疾馳。

這行人,不過十幾人,領頭的,正是周延儒這個副欽差。

周延儒在驛站里思索了一夜,考慮到底是注重如今的屁股,還是要日后的屁股,如果今天怕屁股疼,慢到遲到寧夏鎮幾天,這后果恐怕就相當的嚴重,直接關系日后屁股下的位子問題。

陜西的移民,明顯的,如今是皇帝最看重的一件事,而移民的關鍵又是陜北,而陜北移民的關鍵,又在皮筏子,而皮筏子,又關鍵在寧夏鎮,所以,及時的達到寧夏鎮,及時的處理好皮筏子的事,這就是大功一件,不僅皇帝那里好交差,有好印象,日后徐光啟不做移民欽差了,那么,推舉的人選,十有會是自己,周延儒想了一夜,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大隊人馬,帶著輕騎,利用驛站的快馬,換馬不換人,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趕往寧夏鎮的黃河邊上。,

屁股雖然很疼,但是,想到日后的屁股能安穩的坐進內閣,想到日后能做移民欽差,想到日后因為移民能名流千古,周延儒就把疼痛忘記掉了,一個勁的往前趕。

在平臺思索許久的楊改革,如今也想通了,陜西的事,已近是關鍵時刻了,自己遠在北京,能做的不多,能做的就是在銀錢方面,別掉鏈子,其他的自有徐光啟的司農司,自然有那些移民官去操作,好與壞,都看那些人的了,自己遠在京城,要什么事都經過自己的手,很不現實。

移民是明末陜西的關鍵,什么造反,民變這些,楊改革還真的沒怎么放在眼里,沒有災民參與的造反,那根本就是一個笑話,楊改革根本就不怕。怕就怕那些人裹挾大量的災民,以蝗蟲式掃蕩整個陜西,對陜西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這個才是楊改革懼怕的。

如今,有司農司移民和造反拔河,又有新軍在陜西坐鎮,楊改革不怎么懼怕,按照如今的情形來看,頂多就是一個自己用新軍在陜西練手的樣子,那些鬧著造反的人想成氣候,難……

考慮清楚了自身的處境,楊改革也改變了對事的態度,開始笑對人生起來,也不生氣,更不慪氣了,自己慪壞的身體,那些鹽商也不會為自己多掏一個子。

“大伴,把這個密匣,送到陜西去。”楊改革給徐光啟寫好了私信,叫王承恩送了出去。有些事,不方便明說的,只能用私信交代了。

楊改革在信中,告訴了徐光啟,自己派了郭桓,派了合唱團的人去安慰災民的情緒,還說了些合唱團的一些“光輝案例”,讓徐光啟注意配合,還寫信給徐光啟,處理類似王二的事情,可以招撫為主,有誠心走正道的,可以網開一面,但是必須提防,防止他們鬧事。

“遵命,奴婢這就去……”王承恩答應道。

“另外,可以放出消息,說宮里,準備裝上玻璃窗戶,大概會花幾十萬兩銀子,……對了,那個馬燈,朕想起來了,皮筏子漂下來之后,得靠騾馬運到上游去,為了節約時間,最好是白天往下漂,晚上的時候,就往上游運回去,爭取一天之內一個來回,以最快的速度轉運災民,那個馬燈,就對外宣稱,琉璃齋以以賑災捐輸的名義,向陜西捐贈二千個馬燈,專供那些騾馬晚上向上游轉運皮筏子用……”楊改革忽然想起來,徐光啟的信件當中,說的是一天一個來回,急速的轉運災民,白天從一個移民點漂到下一個移民點,傍晚或者晚上,利用騾馬,馬車,把皮筏子又運回上游,白天繼續轉運災民,沒說用什么照明,楊改革估計是火把,楊改革則決定,直接上馬燈。

楊改革在為琉璃齋造勢,不光是要把琉璃齋宣傳成金山銀山,更是要宣傳成一個有良心,有責任,有善心的琉璃齋,日后,那些商人翻壇的時候,對琉璃齋,就是一種絕佳的保護。何況,這種防風,防水,不怕晃的馬燈,實在是晚上轉運皮筏子的最佳選擇。

王承恩這一天,已經聽到了無數條命令了,就這條最讓人意外。

王承恩沒有猶豫,道:“遵命,陛下,奴婢這就去辦了。”王承恩答應下來,拿著密匣,去辦事了。

“等等,還有,琉璃齋帶頭捐款了,讓國丈他們,讓朕名下的那些皇商,都認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讓他們做一個有良心,有責任感的商人,……嗯,就是讓那些主動交稅的都捐……”楊改革想了想,又吩咐道。

王承恩還沒走兩步,聽見皇帝吩咐,又答應了一次道:“遵命,陛下。”

“還有,讓樊維城把琉璃齋帶頭捐款這件事在邸報上好好的吹一吹,讓這次捐款的商人,名字都上邸報。”楊改革又吩咐下來,那些鹽商們,大商人們,楊改革是恨透了,更不指望,現在已經著手對付他們了。

“遵命,陛下。”王承恩再一次答應下來,今天皇帝吩咐的事格外的多,王承恩再一次把自己要做的事梳理了一遍,不住的在心里念叨,生怕把皇帝吩咐的事忘掉一件。,

王承恩出去辦差去了,楊改革一個人安靜下來。心思也空靈起來,陜西的事,自己也不用去瞎操心了,陜西太遠,自己想遙控指揮陜西的事,基本上就是閑得蛋疼。還是多關注一下自己的錢袋子比較好,有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沒錢,什么都干不成。如今,還是把股票的事,好好的操作一下比較好。楊改革又盤算著,什么時候,自己安排的那些江南的商人能到京城,那個時候,就是股票大賣的好時機,現在,股票還處于發酵期,還處于造勢的階段。

這幾天,京城里的熱門話題,莫過于陜西的事了,個個都說得有鼻子有眼,畢竟,一千萬兩銀子去賑災,這件事,從來沒有過,放到那朝那代,都絕對是一個熱門話題,何況,如今更是傳出陜西串聯民變的事,都在等著最新的消息,看陜西的事,到底如何的發展。

這個茶樓里,聚集了不少人,在談論著今天的邸報,談論著今天最新的消息。

“我說,這皮筏子運人,到底靠譜不靠譜啊?不會沉了吧?”這個茶樓,因為接待過皇帝微服私訪,所以,人氣相當的旺,聚集了不少人,商人,地主老財,文人都在這里守株待兔,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幸運兒。

“張兄,這就是你沒見識了不?我一個親戚是在山西、陜西那邊做生意的,這事,聽他提起過,他說啊這黃河往上,過了潼關,這河就越來越不好走,行船困難,所以,當地人就用羊皮胎當船用,這可都是多少年了老黃歷了,這次如果皇上能用這個皮筏子救人,當真是沒錯的,皮筏子往下走,據說,一天三四百里是沒問題的,所以,皇上說,今年要把百萬災民運出陜西,這事啊基本上成真了……絕對虛不了……”這個見識很廣的人,立刻爆料。

一個人不相信的問道:“馬兄,您說的這個到底靠譜不靠譜啊?百萬移民,那得宰多少羊啊?那羊皮筏子,真的一天能走三四百里路?”

“馬兄說得沒錯,這事據說是真的,聽那些下朝的老爺說,皇上看了這個消息,笑得合不攏嘴呢,日行三四百里,絕對是可靠的……,你想啊,順水而下,費個什么力?這還是慢的,要是在南方,日行千里也不是沒見過呢……,你說是不是?也就是說,只要羊皮筏子足夠多,別說運百萬,即便是二百萬,要運出來,也不是什么難事……”另外一個人也跟著說到,如今,整個京城都在議論這件事,那些官老爺們,不少更是彈冠相慶,更是有邀朋聚友慶祝這事的,所以,羊皮筏子轉運災民的事,瞬間就傳遍了整個北京城,成了北京城的頭條。

有人接口道:“那是,這事啊,就看能不能宰殺到足夠的羊,嘖嘖,百萬移民都要坐著羊皮筏子出陜西,這事,你們以前可聽說過?可見過?我張老三活了那樣久,算是開了眼了,在當今皇上這里,這人啊算是沒白活……”這個開口說話的張老三,一副感慨的說到。

“就是,見了皇上辦事的手筆,也才覺得,算是開了眼了,當真是沒白活一場,這事啊也就我們大明朝,也就在當今圣上這里,才可能有啊嘖嘖,不簡單啊,不簡單……”另外一個人也跟著感慨道。在古代,資訊不是很發呆,能親眼看到各種不尋常的事,是相當不容易的,即便是想聽說一些事情,也都是見非常困難的事。

剛剛那個爆料的人接口道:“嘿嘿,怕什么沒羊?再窮,一個縣還不至于連兩千只羊找不出來?陜西那地方,那家那戶不養幾只羊?隨便幾個羊倌,就能湊出兩千只羊了,再說了,聽說,這次,皇上還準備找蒙古人買羊呢,你想,蒙古人天生就靠放牧生活,隨便一個部落,那個不是幾千,幾萬頭牲口?你想,割了羊皮,順著黃河下來,也就幾天的時間,這事啊就只看誰拿銀子,聽說,這次,又是皇上支的銀子,五十萬兩呢,嘿嘿……”,

眾人一陣驚訝,很配合的一陣驚呼,讓這個爆料的人感受到了一種自豪。

眾人正在談論著,街上報童們卻在高喊:“最新消息,最新消息,琉璃齋為陜西捐二千個馬燈,專供晚上運羊皮筏子用……最新消息,琉璃齋捐兩千只馬燈……”報童的聲音,立刻吸引了茶樓上眾人的目光。

報童的聲音稍去遠一點。

茶樓里的人紛紛討論這是怎么回事。

“我說,這馬燈是什么啊?怎么還捐給陜西運羊皮筏子?誰見過這東西?”一個人好奇的問到。

“馬燈?馬燈?既然是琉璃齋出品,大概也和玻璃什么的有關,怕又是琉璃齋出的新東西,聽著名字,怕是在馬上用的燈啊……”

“馬上用的燈?馬上怎么點燈?那燈油還不撒潑出來?……”眾人立刻追問。

不過,基本上沒人見過馬燈是什么樣,都只能憑空猜測。

琉璃齋的門口。

隨著報童們喊出的消息,人是越圍越多,眾人紛紛好奇,這琉璃齋又出了什么新鮮玩意,居然是專門捐給陜西晚上運皮筏子的,莫非,真的有種騎在馬上用的燈?

孫麗娘是皇帝的女人,所以,一般都是不出來的。

店里的店小二,掌柜們,則忙得滿頭大汗,不住的解釋什么叫馬燈。

“呵呵,這位客官,您也是要看馬燈嗎?”店小二熱情的接待著又一個入門客,開頭就問是不是看馬燈的,因為,今天來這里的人,十有是看馬燈的。

“不錯,本老爺聽說有一種騎在馬上用的燈,聽說很神奇,乃琉璃齋出品,所以,特意過來瞧瞧……,嘿嘿,開開眼吶……”一個穿著富態的人瞇笑著說到,雖然是和店小二說話,也顯得平和。

“呵呵,這位客官,不瞞您說,這馬燈,本來是我們琉璃齋最近推出的新鮮物件,不過,如今,都被我們掌柜捐給陜西了,聽說,是專門給那邊晚上運皮筏子用的,呵呵,您也知道的……,如今,店里,也就剩下些個樣品了,呵呵,如果客官要看看樣品,請隨小的來……”店小二立刻解釋到,時不時的把自家大掌柜的身份點露一點出來,用來顯示自己琉璃齋的與眾不同。

“那是,那是……”這個穿著富態的人笑瞇瞇的跟著店小二去參觀馬燈去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