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愛惜人才,尤其對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為他敬重諸葛亮,聽從沒有被張飛關羽勸說,才發生了諸葛亮初出茅廬的第一場大勝仗博望坡之戰。狠狠的打擊了曹操80萬大軍南下的銳氣(80萬節選于《三國演義》,具體《三國志》上如何說,本人不知)。之后,他對關于張飛說到:“我將諸葛亮視為老師”(大概意思是這樣)。后來,他幾乎將兵權完全交給了諸葛亮,于是有了后來的哭借荊州,征討兩川,直到最后他的兒子劉禪即位后的著名的六出祁山,并將諸葛亮推薦的人才幾乎一一重用。
但是,歷史上,劉備也是一個十分奸詐的人:他在公孫瓚與袁紹交戰之時,自己卻一曹操討伐徐州的名義,帶著關羽,張飛來到徐州來救援陶膁。等曹操因為自己的大本營濮陽被襲,自己退兵時,劉備按理來說應速速趕回公孫瓚身旁幫助他對抗袁紹,可是他并沒有回去,只是把趙云打發回去后,自己溫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讓徐州后病逝,劉備當上徐州太守。但是在這時候,公孫瓚幾乎被袁紹要消滅掉了。而劉備卻也沒有只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孫瓚,而當初就是公孫瓚保薦劉備當上了平原縣令。而此時劉備已經把這個完全忘記了。
還有一點我們不可否認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荊州這個最肥沃的地區。當初,周瑜派重兵攻打這里,經過著名的彝陵之戰等一系列悲壯戰役,將曹操打出了荊州地區,可適當周瑜率軍來到荊州城下時,城門緊閉,,當先鋒周泰叫門時,城門上旌旗豎起,原來劉備陳曹吳交戰之時,聽從諸葛亮之計,將荊州三郡拿下。這時,吳侯孫權派魯肅來討要荊州,但是劉備見面就哭,一句話也不說,從而魯肅同意帶劉備奪下東川時歸還。但是當劉備奪下東川時,吳侯派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前來討要,劉備假惺惺的說馬上奉還,寫好書信給鎮守荊州的關羽,但是關羽堅持不給,甚至要殺諸葛瑾,于是諸葛瑾狼狽逃回,劉備說等我攻下西川,派關羽鎮守那里,必當奉還。但是當他攻打下西川,魯肅前來討要時,他又哭著不給,于是沒有辦法。以致到最后東吳伐荊州,關于敗走麥城。而且,劉備的有些人才也是哭來的,我們可以文舉孔明,武舉子龍: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與它討論了天下之事,但劉備欲請諸葛亮出山之時,諸葛亮以“自是鄉野閑人,懶散慣了,不愿理會朝政”推托,可是劉備當場就淚沾濕袍,痛哭流涕道:“先生若不出山,東漢江山如何是好?天下百姓如何是好?”感動了劉備,于是便出山輔佐劉備。
劉備愛才不惜才:例如在劉備準備出兵伐吳之時,諸葛亮也勸說過:“當務之急乃北伐曹賊,恢復漢室。情義之事,可以推后”但劉備不聽,堅持要起全國之兵,消滅吳國,以祭關羽在天之靈。于是就出現了火燒連營700里,病死在白帝城的慘劇。
話說劉備,并不是一個好人,但也并不是一個梟雄:他的好總結為一字一句:“仁”(可以舉劉璋為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說明了他的本質。劉備的陰暗一面:騙術太多:騙荊州,騙袁紹,騙曹操等。
其實歷史上的劉備,那真的是一位響當當的英雄人物,若非生在群雄并起的時代,一定可以掃平寰宇,一統山河。阮步兵有句話“時無英雄,遂教豎子成名”,“豎子”說的是漢高祖劉邦。但劉備的時代,“英雄”卻似乎走俏得很,蘇東坡的千古風流人物好象都擠到三國的赤壁戰場上了,雖然范仲淹笑話他們說“費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但范公顯然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在那個亂石穿空的年代,最終能夠壁立千仞無非曹劉與孫仲謀三人。說起來,孫權其實是個后輩,而曹劉并稱,事實上也確實有相通之處,黃巾寇起,曹劉俱能乘勢而起;平呂布后,這兩人惺惺相惜,同乘同座;以及后來的火燒赤壁與火燒連營,失敗的命運都如此相似。但是,劉備比之曹操以及最終戰勝自己的孫權,畢竟更勝一籌:曹操父親曹嵩為宦官養子,早已進入東漢外戚宦官的頂級權利階層,因此曹操與袁紹一樣,出身公卿,少時便能彼此交好,引為援就;孫權則世為江東富豪,父親孫堅以勇御眾,饒有郡產,史書明言孫權是“承父兄之基業”;而劉備不然,他雖托名漢室宗親,實則渺遠難追,祖父和父親雖做過縣官之類小官,到劉備時卻跌落到了最慘淡處,所以只能和母親織席販履來糊口。事實上當時人對劉備的“漢室宗親”是嗤之以鼻的,難保歷史上就沒有人如江東陸績那般詰難諸葛亮,說“漢室宗親”云云誰知道是真是假!但劉備竟能以如此卑微的出身,取得與曹孫抗鼎的局面,實在不簡單。而劉備的成功,足以被萬世景仰,因此雖然由于晉朝因承魏而興,故陳壽等奉魏為正朔,后代很多史家卻表達了不同觀念,如習鑿齒、朱熹、肅常、郝經等人,均以蜀漢為正統;《三國演義》等文學著作,更是拼命抑曹尊劉,雖然在客觀上“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但劉備的人格魅力實在是勝過了曹操,怪不得曹操如此看好他!
劉備的過人之處,有幾個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劉備起兵不僅僅是投機,也實在是有清平宇內之志。黃巾之亂,兼以瘟疫橫行,全中國的人口劇減,“十裁一二在”,不過才六、七百萬,說“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一點都不夸張。劉備稱帝時,蜀國統共才二十萬戶,九十萬人。國家當此危難,如司馬徽那樣的好好先生、許汜那樣的求田問舍者比比皆是,連諸葛亮都不愿輕出茅廬,而劉備卒能以天下為念,崛起于尋常巷陌,以綿薄之力捐助國家,正是大好男兒所當為。而且,在被曹操收并后,雖被厚待,但由于深知曹操將不利于漢室,于是看輕個人的名聲安危,接受密詔,然后又毅然與曹操決裂。下得西川后,又不遺余力進攻曹操,誓要“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兇逆”。因此,千古以來,尤其是《三國演義》出現以前的文人墨客,謳歌劉備的詩篇并不少于曹操,著名的如呂溫《劉郎浦》:“誰將一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辛棄疾《水龍吟》:“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等等,劉備不僅是個英雄形象,且被稱作“劉郎”,其英雄的翩翩儀表,可與“周郎”同證。其雄心壯志,甚至也非劉邦“大丈夫當如是”、項羽“彼可取而代也”這樣的草莽人物所可比攀。
其次,劉備重視“人”的觀念,保人意識強烈,用人水平高超,因而也就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這一點從他撤離荊州時,表現得最為明顯。《三國演義》著重寫道了百姓對他的追隨,《三國志》也載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而實際上,追隨他的又何止百姓。《資治通鑒》說到,曹操進攻荊州,荊州士子如云一般追隨劉備。劉表治下的荊州,不僅相對太平繁榮,而且由于劉表本人為清流的緣故,吸納了大量的名士,而因劉表志大才疏,這些人大多暗戀劉備,即便是劉表本人,也對劉備推心置腹。其他如公孫瓚、袁紹、曹操、呂布等,都是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卻也對劉備趨之若騖,比如呂布,明明利欲熏心襲擊了劉備,卻不忍心傷害劉備的家小,且最終又接納了劉備,要換了是曹操,只怕早被剁成肉醬了。可見劉備的人格魅力實在無法抵擋。劉備善待士卒,在入主西川之前,劉備沒有一寸土地,卻始終有相當實力的軍隊沒有離散,這是他凝聚力的表現;張世平、蘇雙等“見而異之”,馬上就能“多與之金財”用來“合徒眾”,而陶謙與劉備接觸未久,便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徐)州也”,都可見其人格魅力和社交能力;早年遇刺客,刺客竟然不忍刺,并“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劉琮束手,劉備“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可見其震懾力和吸引力;劉備逃出荊州,百姓扶老帶幼跟隨,可見其政治魅力,這是對曹操的戰勝,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的民心向背;劉備入川,劉璋舊臣不計前嫌一概錄用,可見其胸襟廣大……以上羅列這么一大堆,無不是劉備的好,試問曹操、孫權得到這么多贊譽嗎。而他在用人方面,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樣,連諸葛亮都大有不如,此處不再贅述。
再次,劉備有大才。當時稱其為“梟雄”,其才華表現在多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戰略眼光。乘勢而起便是有眼光的表現,后來不斷騷擾曹操后方,令操如芒刺在背,更是表現了遠遠超過袁紹和劉表的見識,當時也只有曹操等少數幾人才能意識到他的能量。另外,在具體的戰役中,劉備也不是等閑之輩,《三國志》明言其“善用兵”,在結識諸葛亮前,已經身經百戰,并在征戰中不斷地壯大著自己,擁甲一直在數萬以上,是各諸侯爭相拉攏的對象。且誅車胄、殺蔡陽、燒博望、戰赤壁、征四郡、收西川、取漢中……這都是劉備親自指揮的勝仗,比如取漢中,戰局一直按照劉備的預謀進行,茲錄于下:“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于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軍所署益州刺史趙颙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打了這么多勝仗,如何大家只記住了夷陵之敗呢?我們對赤壁大敗的曹操,沒有這么苛刻吧!再說夷陵之戰,史載劉備兵統共不足七萬,比東吳尚少一萬,且算是孤軍深入,縱是敗了,也象李陵那般的悲壯,比曹公之眾敗于寡,尚有很大距離。劉備還勇敢機智,勇敢處如“至京見權,綢繆恩紀”,抱得美人歸,機智處如“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便金蟬脫殼揚長而去。據說劉備年輕時曾師事鄭玄,雖“不甚樂讀書”,想必不會一無所得,而且帝王師也并非鄭玄之流,而應是姜尚、張良之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