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唐  第二卷之漢代造紙過程示意圖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玩唐 | 午后方晴   作者:午后方晴  書名:玩唐  更新時間:2024-06-05
 
紙的發明、發展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后,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陜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并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后,紙就成了和縑帛、簡牘的有力的競爭者。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術上,加強了堿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涂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紙質纖維交結勻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可謂“妍妙輝光”。公元六世紀的賈思勰還在齊民要術中,專門有兩篇記載了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同時,造紙術傳到我國近鄰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外傳的開始。

公元六到十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我國除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和新式的竹紙。在南方產竹地區,竹材資源豐富,因此竹紙得到迅速發展。關于竹紙的起源,先前有人認為開始于晉代,但是缺乏足夠的文獻和實物證據。從技術上看,竹紙應該在皮紙技術獲得相當發展以后,才能出現,因為竹料是莖稈纖維,比較堅硬,不容易處理,在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竹紙應該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際有比較大的發展。歐洲要到十八世紀才有竹紙。

這一時期的產紙地區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術的發明,興起了印書業,這就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紙的產量、質量都有提高,價格也不斷下降,各種紙制品普及于民間日常生活中。名貴的紙中有唐代的“硬黃”、五代的“澄心堂紙”等,還有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唐代的繪畫藝術作品已經有不少紙本的,正反映出造紙技術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紀的宋元和明清時期,楮紙、桑皮紙等皮紙和竹紙特別盛行,消耗量也特別大。造紙用的竹簾多用細密竹條,這就要求紙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而造出的紙也必然很細密勻稱。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劑做施膠劑,兼有填料和降低纖維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紙藥”,使紙漿均勻,常用的“紙藥”是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已經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來,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劑了。

這時候的各種加工紙品種繁多,紙的用途日廣,除書畫、印刷和日用外,我國還最先在世界上發行紙幣。這種紙幣在宋代稱作“交子”,元明后繼續發行,后來世界各國也相繼跟著發行了紙幣。明清時期用于室內裝飾用的壁紙、紙花、剪紙等,也很美觀,并且行銷于國內外。各種彩色的蠟箋、冷金、泥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花紙等,多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享用,造價很高,質量也在一般用紙之上。

這一時期里,有關造紙的著作也不斷出現。如宋代蘇易簡的紙譜、元代費著的紙箋譜、明代王宗沐的楮書,尤其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造紙技術都有不少記載。而天工開物第十三卷殺青中關于竹紙和皮紙的記載,可以說是具有總結性的敘述。書中還附有造紙操作圖,是當時世界上關于造紙的最詳盡的記載。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

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明朝時候有個科學家叫宋應星,他寫了一部天工開物,里面就講到造竹紙的方法:先把竹子截斷,剖成竹片,拌了石灰浸在水塘里,再取出來煮爛,制成紙漿,然后用繃在木架上的竹簾子從紙漿面上蕩過去。這樣,竹簾上就留下一層纖維,把這層纖維揭下來烘干,紙就制成了。當時用石灰等蒸煮紙漿,實際上就是化學處理法。這以經是一套相當完整的造紙方法了。

清代由于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占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陜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紙。我國用蔗渣造紙始于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志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后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桿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

造紙術西傳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我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并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我國在滿清末年和民國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