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  第九百六十一章 利器(上)

類別: 清史民國 | 歷史 | 曹顒 | 織造府 | 康熙朝 | 奪嫡 | 黨爭 | 重生于康熙末年   作者:雁九  書名:重生于康熙末年  更新時間:2024-06-05
 
www.52bqg.info,重生于康熙末年!

九月初七,熱河雍親王府花園。

秋寒漸重。花園中百花凋零,只有菊花怒放當時。鈕祜祿氏低著頭,跟隨四福晉身后,來到康熙面前。

按照規矩,直視龍顏是大不敬之罪,鈕祜祿氏不敢有半點差池,低眉順眼,看著前面四福晉的后衣襟,跟著行規矩。

雖說她沒有抬頭,但是身子也繃得緊緊的,因為有人在打量她。那目光就像是冰水一般,激得她身子一激靈。

打量她的,正是康熙。

在來四阿哥花園前,鈕祜祿氏的資料已經呈到御前。

她父親品級不高,但是論起出身,也是滿洲大姓之女,是開國五大臣弘毅公額亦都曾孫女,孝昭仁皇后族侄女。

再觀外貌,個子高挑,有滿洲女兒的颯爽之風。臉型豐滿,只是因低著頭。看不清眉眼。

“你就是弘歷生母?抬起頭來!”康熙朗聲道。

鈕祜祿氏直覺得心里跟打鼓似的,但是因身份使然,習慣了柔順,仍是遵命地抬起頭來。

她三十出頭,已經褪去年輕女子的嬌媚,只剩下平和溫婉。

許是自十幾歲就在四福晉身邊侍候的緣故,受四福晉影響頗深,神情舉止都帶了四福晉的大氣雍容。無疑,這一點取悅了康熙。

四福晉與二福晉一樣,是康熙親自挑選的媳婦,在皇子福晉中最得圣心。

鈕祜祿氏能有幾分像四福晉,這在康熙眼中,就代表了賢良寬厚。

“好,好,確是有福之人。賞!四福晉教子有佳,賞!”康熙點頭道。

侍立在旁的太監魏珠與趙昌,各執一個銀盤,送到四福晉與鈕祜祿氏面前。

四福晉面前的,是一柄白玉如意;鈕祜祿氏面前的,是一柄金鑲翠吉祥如意……

避暑山莊外,六部官署。

曹颙看著手中的公文,陷入沉思。這甘肅到底是旱,還是不旱?按照巡撫所說,就是雨水不足,大旱,錢糧入庫就少了;按照年羹堯所稟,雨水充足。豐收之年,這錢糧就應該比照豐年。

兩人這口水官司,最終以甘肅巡撫受申斥告終,但是這遞回來的錢糧單子,卻是比照不足之年的。

要是康熙認定甘肅巡撫妄言,那這錢糧單子,戶部就不能接。

算算日子,這甘肅今年的稅賦,當已在押解途中。

同甘肅相比,陜西今年報得是大荒年景。稅賦留著賑濟與備兵餉之外,并不往京城運送;四川雖沒報災,但是稅賦也都留在地方。

這些還是次要的,關鍵是戶部現下沒銀子了。康熙這幾年一再加恩,減免了不少地方的稅賦,加上中原幾個省的稅賦直接供應西北軍需,這戶部庫銀只靠江南與湖廣等地支持。

入的少,開銷卻半點不減。

每年秋冬,都是河工修繕河道之時,今年卻因銀錢不足的地方,只開工了幾處。

怨不得雍正上臺就抄家,不抄家沒有銀錢支持。朝廷大事舉步維艱。

曹颙嘆了口氣,他這個戶部侍郎,更多的時候,就是干文書的差事,沒有點石成金的本事。

當時康熙曾與他做生財的約定,最后兩人沒有核算。不過,算起來,內務府招投標,內務府銀行,而后卷煙與煙斗買賣,背后都有曹颙的影子。真是論起來,曹颙也不算辜負皇命。

“民生大計”,這間官署墻上掛著這四個大字。

曹颙盯著這四個字,有些悟了。自己太拘泥了,滿腦子只想得是銀兩數,入了小道。他是官員,不是商人,最關心的不該是戶部庫銀的多寡,而是百姓生計是否比過去漸好。

只要官場規矩如故,吏治如斯腐敗,這銀庫中的銀子越多,養得蛀蟲越多,并不能使得國家得益、百姓受惠。

想到這里,曹颙從案牘上挑出個江蘇布政司衙門報上來的公文,是關于江南試驗二季稻的。

二季稻早在江南試行數年,成果顯著。將畝產二、三石稻米變成畝產四、五石,使得產量的翻了一番。只是比較挑地,挑水分。

南方雙季稻,加上各地土地貧瘠地區推行番薯與苞谷。先解決了糧食問題再說。

想到這里,曹颙覺得身上有了力氣。

他坐到書案后,就雜糧推廣以及培養高產糧種之事,寫了個折子。原本還想提一下地方糧食儲備,但是這地方糧倉的腐敗,牽扯太多,不是曹颙能插手的。

對于地方糧倉腐敗,早在康熙初年,三藩之亂時就引發過朝議。

當時,國家初定,派下去為官的八旗權貴,為了他們自己與身后的主子,使勁地刮地皮,這糧倉是肥肉,更是要狠狠咬一口。

等到三藩亂起,需要調糧食時,才發現各地糧倉多是空設。

朝廷這邊震怒,但是隨之就是慶幸。因為三藩之亂席卷了南方諸省,因糧倉都空著,三藩兵馬為了籌糧餉,不得不拿地方鄉紳開刀,引得地方鄉紳反彈,倒戈向朝廷。使得三藩成了失了民心,失了勝算,敗于朝廷大軍。

而后數十年,不管人口孳生幾何,地方糧倉鮮有增設。對于地方諸多名目的糧倉,除了關鍵用途的幾處,其他的朝廷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曹颙在山東為道臺時,還曾為地方糧倉空倉而震驚;到了戶部,站到高了,才看清楚朝廷不整頓地方糧倉的用意。

寫完條陳,曹颙又將需要回復的公文。仔細看過。

處理完這些,已經是中午時分。

初瑜沒有同來熱河,自不會有人給曹颙送午飯。

他撂下筆,招呼蔣堅出去用飯。

六部官署不遠處,就有幾家館子,收拾得干干凈凈的。隨扈當值的六部官員,多在這幾處館子用午飯。

兩人挑了包間坐下,蔣堅仍是茹素,半點葷腥不沾。許是在曹府為幕這幾年,不沾刑名,使得他褪去了早年的戾氣,看著道骨仙風,溫文儒雅。

曹颙最近腸胃消化不好,就著幾樣小咸菜,用了兩碗粥。

用罷午飯,還有空閑,兩人就讓小二上了一壺茶,在包間里說話。

“再有數日,圣駕就要回京,非磷大喜之日不遠矣!”曹颙笑著說道。

蔣堅前幾年回鄉,有宗親長輩給訂了門親事,書香門第家的姑娘。春日里書信往來,定下今年年底送人進京完婚。

自打曹颙得了消息,就使人在曹府后街置了房產,就是給蔣堅預備做新房的。

四十多歲的童男子,曹颙看著蔣堅,不厚道地笑了幾聲。

蔣堅在寺廟里長大,受佛學影響,清心寡欲的性子;而后游俠各地,多在地方府縣為幕,經手的刑名案子,不外乎奸陰盜殺這些。

看得多了,倒是越發使得他對女子敬而遠之。

若不是宗親長輩迫得厲害,他壓根就沒有娶妻的念頭。

因此,聽了曹颙的話,他絲毫沒有歡喜,反而剩下幾分無奈。道:“還是我貪戀紅塵,不愿傷了長輩慈心,紅顏白發,徒誤佳期,到底不是良配。還不若入了山門,才是大自在。”

曹颙搖搖頭,道:“人活一世,總要有些擔當。要是出家就能自在,那這世間就沒有俗人了。非磷還是歡歡喜喜地等著做新郎倌吧。身邊沒個女人照顧,終不成事,非磷已是耽擱太久了。”

“大人放心,鐘氏小小年紀,北上待嫁,堅定會照看妥當,不讓她受委屈。”蔣堅點頭道。

提及出家,曹颙想到智然身上,他已經大半年沒有書信回來。

兩人共同生活不過三年,但是骨肉至親,另有一番情義。

因在外頭,不便說政事,兩人又閑話幾句,便結賬回官署。

恒生與福彭站在官署外,已經等了好一會兒。

見曹颙回來,兩人上前見過,福彭說了來意,他們兩個是奉十六阿哥之命,過來接曹颙去行宮西校場的。

雖不知十六阿哥所為何事,但是曹颙還是在官署交代一番,隨著二人同去。

福彭去蒙古探望姑母,前幾日才回熱河,舅甥兩個也是數月未見。

這一路中,曹颙問了幾句寶雅近況,福彭一一答了。

期間,還說起他在蒙古做客的情形。對于蒙古的民風民俗,曹颙是曉得的,恒生卻不盡知,只聽得津津有味。

他最關心的,就是草原上的野馬群,還有狼與家犬雜交生出的狼犬。

有蒙古王公今年來朝,進貢兩只小狼犬。康熙賜給弘歷,恒生每天見著,喜歡不已,還專程同曹颙念叨過幾遭。

曹府有犬舍,是配給護院用的。對于飼養狗做寵物,曹颙并不贊同。這個時代,沒有狂犬育苗,曹家孩子又多,出了閃失豈不是悔之晚矣。

已經有曹順的前車之鑒在,曹颙自然更是小心。

恒生已經十歲,對于生老病死,已經有所認識。曹颙并沒有忌諱過往,對兒子說起自己夭折的弟弟,點名這養狗之害。

恒生聽了,當時就變了臉色,再也不提在家中養狗的話。原因無他,家里小孩太多,七叔小,弟弟更小。

雖說不惦記在家中養了,可他對狼狗的喜愛之心不減,只是不再像過去那樣親手飼養小狗。不是他膽子小,怕被小狗咬,而是不愿讓父母操心。

從去年臘月被弘晝捉弄后病倒,恒生就認識到,病在己身,疼在父母心的道理。

弘歷看著這番轉變,只說以后淘換到了,送恒生做獵犬。養在外莊,做狩獵之用,既用得威猛,還不會擔心什么。

恒生知道這個東西少,也不甚執著,不過聽過就罷了。

今日,聽表哥福彭提及蒙古之行,他少不得關注下自己最喜歡的馬群與狼犬。

“草原上的狼常見的,姑母府上也有狼犬,除了尾巴之外,看著與狼一般無二。是姑母一手養大的,對旁人兇猛得緊,卻甚是聽姑母話。”福彭見表弟對狼犬有興趣,就多數了兩句:“要是表弟喜歡,我就寫信給姑母。這雜交狼犬還是性子烈,等這狼犬再生小狗時,許是野性就去了。”

恒生搖搖頭,道:“謝謝表哥,還是不要了。我只是瞧著稀罕,要說飼養,也沒多大功夫。家中幾位哥哥都過了院試,獨有我讀書不成,實是丟人。今科不成了,明年我參加武試。”

福彭是郡王府嫡長子,自落地起身份就非同一般。不過,他從沒有因自己是宗室,就輕視過包衣出身的母族。

他曉得,曹府是他們母子最后的依靠。

身為王府大阿哥,打小結識的都是權貴子弟,他實在無法理解表弟對科舉的執念。

以曹家的門第,子弟恩蔭出仕,升遷絕不會比那些科舉出身的官員慢。

不過,曹颙這做家長的都沒說什么,福彭這外姓人更是不好說什么。

他對這個性子不溫不火的舅舅有些看不透,要說將養子視同親子養,曹颙并不是獨一份。但是骨肉天倫,終有親疏。

曹家卻因恒生是次子的緣故,比排為長子的天佑更受寵愛。

偏生這份寵愛,如此自然從容。使得淳郡王府跟著愛屋及烏不說,連皇上都跟著湊熱鬧,點了恒生為皇孫伴讀。

上書房的皇子皇孫伴讀,哪個不是勛爵之后?恒生看著憨實,但絕不是池中物。

一行人說著閑話,到了行宮西校場。

這里是僻靜之地,遠離行宮殿堂,十六阿哥帶著二十阿哥、二十一阿哥、二十二阿哥、弘歷在此。

他們圍著一個條案,不知在說什么,幾十步外立著一排靶子。

見曹颙來了,十六阿哥沖他招招手。

曹颙走上前去,見過幾位皇子皇孫阿哥,視線落到條案上。

條案上,鋪設著紅絨布,上面擺著幾只手槍。

沒錯,就是手槍,七、八寸長,看著已經有了后世電視劇常見的左輪手槍的模樣。

要知道,這火器本是民間禁忌的東西,權貴之家,就算收著,也多是老式黃銅手統,真到關鍵時刻,近身相搏還不若匕首便利。

這手槍,曹颙還是頭一回見。

魏信出海前,曹颙囑咐了又囑咐的,就是這西洋手槍。沒想到,等了數年,未能如愿,如今卻在這里看到。

“這是法蘭西進貢來的手統,一次能裝六枚子彈。”十六阿哥拿起一只手槍,遞給曹颙看。

曹颙在上書房時,曾學過火器,但是對于這新式手槍,還是生疏的。

拿起手槍,他的手微微顫抖。這是他早年盼了多年的東西,當時以為的有了這個,性命就能安穩幾分。

十六阿哥見曹颙目不轉睛的看著這手槍,笑著說道:“是不是太過精巧,看得人移不看眼?”

曹颙點點頭,十六阿哥猶豫了一下,說道:“若是尋常的手統,孚若喜歡,我幫你說一聲就是。這個是貢品,只有幾支。皇阿瑪說這東西過利,有違天和,不讓外流。這四支還是我磨來給他們幾個練習用的。想著孚若指定也喜歡,叫你也來射幾槍……”

昨日發燒中碼字,明明修改過一遍,還錯誤連篇,再看時,九都不知道為何會出現那些字句,羞愧,對不起,九以后不會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