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龍過江  道教中的各種氣功功法

類別: 游戲 | 虛擬網游 | 猛龍過江 | 骷髏精靈   作者:骷髏精靈  書名:猛龍過江  更新時間:2024-06-05
 


道教繼承傳統諸家氣功功法,予以發展豐富,開辟了多種多樣的氣功入靜法門。道教文獻中所見的氣功方法,多達百數十種,既有靜功,又有動功、動靜功,而以靜功為主。道教氣功靜功入靜法,大略可分為煉神、煉氣、存思、守竅、內丹五大類。

一、煉神類。

此類方法源出老莊,從調心入手,以空虛心念、令契合于虛無之道為修習之要,有守道、守神、守一、心齋、定觀、澄心、觀心、坐忘、煉神還虛、煉神合道等名目。

大概出于魏晉意的西升經,承老莊之說,貴養神而賦養形,闡述了以清靜自心、收心離境、冥思絕虛為要的“養神”、“守一”、“思道”、“守神”之道。該經身心章云:“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原出莊子·刻意、齋戒箓等道書中還以莊子中的“心齋”為道教徒所修的齋法之一。“心齋”以除嗜欲、絕思慮為要,符箓道派把這種功夫作為祈神、齋醮之前的必要準備工作。

煉神一類功夫,本與佛教止觀多所相通。南北朝以來,道教在源于老莊的守道、守神說的基礎上,吸收佛教天臺止觀及禪宗禪法,形成一類佛、道融合的煉神之道。洞玄靈寶定觀經所說“定觀”,實即佛教“止觀”的改頭換面,泠虛子注云:“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修習方法,以靜坐冥思為要,若覺念起,即時用內觀覺照之法遣除,“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攝念持心,須掌握法度,勿令太急而致報狂顛,心達寂定時,又須放任,寬急得所,方能漸入靜亦定、動亦定,“處喧無惡,涉事無惱”的“真定”,帽定而生智慧。唐代名道士司馬承禎的坐忘論所述“坐忘”之道,本出莊子,修習以“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為要,以達“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的靜定之境為成就。入門分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步,調心防斷、任、放、縱四種偏執,既不可住有,又不可住空,“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為真正定基”。這類“坐忘”法,可謂佛教止觀與老莊坐忘之道融合的產物。被全真道奉為重要經典的清靜經,則以“澄心遣欲”為宗,以內觀“心無其心”、外觀“形無其形”、遠觀“物無其物”為遣欲的訣要,以達“寂無所寂”的“重玄”境界為究竟,佛教止觀的氣味更濃。

大蓋唐代所出的三論元旨,依“重玄”哲學,分煉神入定的了階次為“攝心歸一”(安定)、“灰心忘一”(滅定)、“悟心真一”(泰定)三階。初以一念攝萬念,“內靜觀心,澄彼紛葩,歸乎寂泊”,若心念浮燥難收,用“放心遠觀”之法,縱心遠觀四方無極世界,至無可觀處,然后攝歸,從頭至足,觀身體虛假無常。又可心依氣息而觀,或“怡神而已,精照一源”,由此達寂定不動。次“忘心遣觀”,連寂定的心念也泯滅,使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境智雙忘,謂之“灰心忘一”。次由忘一而達真一,心與道合,因忘而明,因明而達,“悟心真一”,達莊子所云“宇泰定則發天光”的最高境界。坐忘論等還把修習者心身隨功夫漸進而生的效應,總結為“五時七候”,五時,指心由動多靜少、靜少動多、動靜相半、靜多動少,漸次達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的“真定”。由此升入七候,身體漸生變化,由宿疾皆消、身輕心暢,進而返老還童、心悅神安,乃至“延壽千歲”,成為仙人、神人、至人。

宋代以來,道教煉神之道進一步與禪宗之禪融合,提倡明心見性,被稱為內丹中的“上品丹法”、“最上一乘頓法”。

二、煉氣類。

此類方法源出先秦的吐納食氣、行氣,以調制呼吸為主,有行氣、閉氣、胎息、吐納、服氣、食氣等名目。修習大體分閉息、多入少出、服咽內元氣、服食外氣等法。

閉息,在抱樸子·釋滯稱“行炁”,法為從鼻中吸氣,然后閉而不呼,逐漸延長閉息時間,于閉息時默數數,從一數至一百二十,漸增至千。不可閉抑時,從口中微微吐氣出。氣之出入,皆須深細綿密,“不欲令己耳聞其出入之聲,黨齡充入多出少,以鴻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侯也。”養性延命錄亦述此法,謂行氣須于夜半子時至午時天地之炁生時行之,強調“欲學行炁,皆當以漸”,不可勉強閉噎口鼻,急于求成,而致瘡癤等疾。這種行氣法練起來易生弊端,故隋唐以來頗有人反對,如王說山人服氣新訣說:“大都不得閉氣,若閉氣則疾生。”胎息精微論等亦反對強行閉氣。

多少入出的服氣法,以調息令多入少出為要。如太清調氣經云:“鼻長引氣,口滿即咽,然后一吐,須少,每引須多。”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訣方法為入五吐一。太清五老口傳服氣法為息入后閉停少時,呼時三分氣中出二分,留一分,亦住少時,又有“三五七九氣法”等,皆屬此類。

存服外氣,為存思與服氣的結合,有服五芽、六氣、霧、三氣、紫氣等多種方法。五芽,指五方所生的五色氣,道教認為外五氣與內五臟五氣相應,面向五方,存服五氣,有補益臟氣、健身延年之效。存服之法,據太上養生胎息氣經等所說,先面東平坐握固,閉目叩齒三通,存想東方青氣(青芽)入于我口,納氣服咽九次,以舌舐唇漱津咽下三次,存想青氣入己肝臟中,氤氳盤旋,循行諸脈。次存服南方赤氣(丹芽)、中央黃氣(黃芽)、西方白氣(素芽)、北方黑氣(黑芽)。服三氣法,是于日初出時,面向日,存想日下有青白赤三色氣,直下入我口中,服咽其氣九十度,服霧法,為存想有五色云氣郁郁然,口納其氣服咽五十度。服紫氣法為存想自己泥丸宮中有紫氣出,勃勃沖天,采服此氣。

存服內元氣法之內元氣,指吐氣時從自己氣海丹田中上升的氣,當此氣升入口中時,閉口連連鼓咽,想其聲汩汩,直入氣海。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等分其法為進取、淘氣、調氣、咽氣、行氣、煉氣、委氣、閉氣、布氣等十余訣,其中咽氣指服咽內元氣,行氣指內元氣咽下后,以意領氣,從下丹田后穿夾脊,循脊柱上升至頭頂,然后降下,遍行于毛發、頭面、頸項、手臂、十指、五臟、兩腿、足心,最后想周身病氣瘀血被正氣蕩滌,從手足端散出,謂之“散氣”。這種服氣法再發展一步,便走向了內丹。

三、存思類。

存思,略同佛教所謂“觀想”,為持續想象某種形相之意,是符箓派道教主要的修煉方法,源出緯書。道教徒修煉時存思的對象,大體可分為具宗教內容與不具宗教內容者兩類。具宗教內容者,如身內外的神祗、仙境、天宮等,存思的神祗,有太平經所述五臟神、身中二十四神,大洞真經所言三十九神真,及日月、五星、北斗等神,而以存思身內三丹田中神真為主,抱樸子等名曰“守真一”。另有“三一九宮法”、“默朝上帝”等,以上丹田中被認為居主宰地位的太一帝君等神為存思對象。這類存思法滲透了有神論及飛升出世的宗教內容,但其修煉的過程,從客觀上來看,無疑有氣功的內核。

不具宗教內容的存思法,有內視法、存服日月光華法、服三色氣法、服元氣法、酥沐法、服紫霄法等。如丹書紫字三五順行經述內視法為:端坐內視,存想自身中臟腑腸胃,了了分明,久行之能真內見臟腑。紫度炎光經所述內視法,為令耳目遙注于百里、千里之外。謂久行之能見聞遠方之事,得遙視遙聽之能。又如云笈七簽卷四五“服日月芒法”: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銅錢,赤色九芒,從心中出喉,至口中,復反還于胃。存思良久,吐氣咽津若干次。服月華法為存思腦中有月象,放白光,下照入喉,服咽其光。服元氣法,乃存想空中元和之氣郁然而下,如云如雨,流潤自身,透皮肉,入骨髓,四肢五臟皆受其浸潤,有如流水滲入地中。酥沐法:想象頭頂有酥團融化,流注入腦,下溉心間,周行四肢。以上二法有補益虛損之特效。服三氣、服云氣、服紫霄等法,為存服赤白黑紫等各色氣、光,有通過想象吸收外界生命能量的意味。

四、守竅類。

此類方法以意守丹田為門徑,有“守一”、“胎息”、“存神煉氣”等名目。如唐代孫思邈存神煉氣銘云:“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幻真先生胎息經注釋“胎從伏氣中結”云:“修道者常伏氣于臍下,守其神于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此類方法,入手門徑與內丹基本相同。

五、內丹。

晚唐以來,內丹一般指了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藥物,在身中煉“丹”的系統方法。道教煉養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稱,方法最為周密,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方法先后多達十余家,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習的次第而言,可分為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三類。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既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如修真十書·謝張紫陽書云:“人但能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清絕點,謂之純陽。”但能保持此心,動靜不亂,則自然與道合真。清代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說:“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虛無中,不著色,不著空,空色兩忘,久之渾然融化,連虛無二字亦用不著,此即莊子所謂‘上神乘光’者也。”

先修性后修命,為全真道北守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以一切時中念念清凈心地、不被欲塵妄念迷亂為要。至念住心息,再依次煉化精氣,了徹命功。明末伍守陽將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一筑基,以煉己還虛、做對境無心的功夫為主。二煉精化炁,稱初關、百日關。三煉炁化神,稱中關、十月關。四煉神還虛。稱九年關。

先修命后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鐘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xiu二派。清修派主張陰*足于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xiu派認為陰陽分具于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藥于“同類彼體”。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著述,一般都認為女命在乳房,從意守膻中而“煉體”入手。

除靜功外,道教還繼承發展先秦秦漢的導引、按摩術,輔以叩齒、咽津、鳴天鼓等,作為治病健身、益壽延年乃至成仙得道的重要方法。導引、按摩,以動搖肢體為法,最初相當簡單,多摹仿動物的姿勢,如抱樸子所言“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天{亻免}地仰”等,五禽戲、八段錦等,皆屬此類。這類鍛煉方法,多與調息、閉氣、冥思、存想結合,成為氣功動功、動靜功。其動作姿勢,愈演愈繁,如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所述導引法多達數十式,與印度瑜伽體位法頗多相類。服氣、叩齒、鳴天鼓相配合,動靜相兼,成為道教氣功功法的一大特色。

道教氣功煉養,還往往與辟谷、服餌、房中術相配合。辟谷以進入氣功態為基礎,又被認為是氣功功夫深湛的表現,或被作為進入氣功態的手段。辟谷大多服藥,服氣、內丹等氣功,也多服用藥物以為輔助。道教的各種煉養之道,對房中術皆十分重視,房中術既包含有性生活方面的衛生知識,又有氣功的內容,或被當作氣功的修煉途徑。

道教從養生健身、延壽成仙的宗旨出發,全面繼承發展中華傳統諸家的各種煉養方法,吸收外來佛教、印度教煉養學的精華,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層次的氣功養生體系。較之以精神解脫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養為根本立場的儒家,道教顯然更長于養生,獨具佛、儒二家所缺的動功、辟谷、服餌、房中等術,具動靜兼備、內外結合的特點。較之以治病為根本宗旨的醫家以及技擊為根本宗旨的武術氣功,道教氣功更富高層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統的理論。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儒釋道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最擅長于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信條。

道教氣功的功法,除具宗教性內容的存思神真一類外,其它方法,從客觀方面看來,都很少或不具宗教內容,只要修習者不帶有長生成仙的信仰,完全可以視之為氣功。即存思神真、仙境一類方法,也可以發行為不具宗教內容的氣功功法。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