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  455 棒子來了

類別: 都市 | 商戰風云 | 工業霸主 | 齊橙   作者:齊橙  書名:工業霸主  更新時間:2012-05-27
 
455棒子來了

“嗬,不錯嘛,現在南都也成了國際大都市了。”林振華搖著頭,自言自語地念叨著,走到了徐忠的面前。

“林總,一路辛苦了,來,把包給我吧。”徐忠忙不迭地伸出手,便要幫林振華拎包。

林振華閃開身,指了指張逸華道:“小徐,你幫張工拎包就可以了,我還沒到七老八十的時候。”

徐忠并不是林振華的專職司機,不過他也知道林振華一向不喜歡別人過于奉承他。聽到林振華拒絕自己幫他拎包,徐忠也就不再勉強了,他走到張逸華跟前,伸出手接過了張逸華手里的包。

張逸華是50出頭的人了,自然是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年輕人的照顧。他空著手,呵呵笑著對林振華說道:“林總,你這不是諷刺我七老八十嗎?”

“呃……失言了,失言了。”林振華道歉不迭。

三個人向著停車場走去的時候,林振華不經意地指著剛才自己看到的那幾個外國人,對徐忠問道:“小徐,怎么,咱們南都現在也有韓國人了?”

徐忠扭頭看了一眼,不屑地說道:“可不是嗎,從去年中韓建交開始,韓國人到咱們江南省來的就越來越多了。南都還算少的,咱們潯陽才叫多呢,這大半年你不經常在潯陽,還不知道吧,咱們潯陽已經有了幾十家韓資企業了。”

“有幾十家韓資企業了?”林振華嚇了一跳。

徐忠說的沒錯,這大半年時間里,林振華在潯陽呆的時間真不多,他一會跑日本,一會跑俄羅斯,即使在國內的時候,也是到處去視察工作或者和各式各樣的單位談合作,很少有在潯陽呆上幾天的時候。像韓資企業落戶潯陽這樣的事情,他居然毫不知情。

如今的潯陽,不僅是江南省最重要的經濟開發區。即使在全國,也是很有一些影響力的。漢華重工的規模自不必說,即便是那些依托于漢華重工而發展起來的配套企業,如今也已經發展得紅紅火火了。例如當年只有5臺機床、18名工人的茂喬齒輪公司,現在已經發展到了擁有幾百臺各式設備,近千名工人的規模,在國內齒輪行業里占有了一席之地。

此外,在80年代末的時候。林振華鼓動潯陽市政府參團去海外招商搞代工業務,并且拿出了上千萬的資金扶持那些代工企業。幾年過去,當年撒下的種子已經開花結果。形成了數百家中小型出口加工企業,一個潯陽工業區已經初具規模了。

產業集聚這種事情是具有馬太效應的,所謂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有了一個初步的工業區。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客商到這里來投資。因為在這里投資建企業,很容易解決生產協作的問題,這比到一個不成熟的地區去投資要好得多。

南都市也已經看到了潯陽工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厚皮涎臉地提出了一個南潯工業走廊的設計,要從潯陽到南都建立一條綿延100多公里的工業帶。當然,工業帶的建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過。在南潯公路和南潯鐵路的100多公里沿線地區,已經形成了五六個工業集聚區,稱為南潯工業群或者工業鏈,應當還是可以的。

自91年小平同志在南京發表重要講話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許多原來禁錮人們思想的觀念被打破了,市場變得越來越開放,外資在徘徊觀望了兩年之后,終于不再猶豫,大規模地重返中國內地,其中,潯陽也成為一片頗受外資青睞的熱土。

有了這樣的背景,那么幾十家韓資企業云集潯陽。也就算不上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只是林振華的腦子一下子還轉不過彎來,總覺得在家門口看到一群韓國人是一件離奇的事情。坐在徐忠開的吉普車上。林振華突然想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創意,他決定回到家之后。就抱著林菲上街看韓國人去,宇宙第一大國的來客,不圍觀一下,實在是太思密達了。

從南都到潯陽的公路,如今已經修得非常不錯了,不再是林振華第一次去潯陽時候走過的那條顛簸不平的三級公路。徐忠開的是一輛挺新的切諾基,一路上開得非常平穩,只是速度始終控制在80碼以下,讓林振華覺得不太過癮。

這樣好的路,加上這樣好的車,如果換成原來漢華廠的司機王擒虎來開,早就飚到120碼了。王擒虎如今是集團總部車隊的隊長,輕易已經不出車了。

一轉眼,就進入90年代了,有了很好的路,有了很好的車,還有滿大街亂竄的思密達,林振華覺得這樣的生活與自己上一世的記憶開始逐漸重合了。畢竟,在上一世,到93年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記事了,腦子里留下了不少當時的生活場景。不過,歷史也并非是在簡單地重復,由于他的穿越,許多事情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最起碼,在真實的歷史中,潯陽在90年代是并沒有這樣繁榮的。

林振華坐在車上胡思亂想,不覺車子已經開進了潯陽,進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面。林振華扭頭看著窗外不時掠過的一個個工廠或者公司,在其中果然發現了不少外資企業的牌子,其中能夠識別出是韓資的就有七八家。

“這些棒子,還真是無孔不入啊。”林振華調侃著說道。

徐忠不解地問道:“林總,你說的是什么棒子啊。”

“就是那些韓國人啊,怎么,你不知道這個說法嗎?”林振華好奇地問道。

徐忠搖搖頭,笑道:“林總,這又是你給人家起的外號吧?”

林振華道:“這可不是,他們叫做棒子,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據史記記載,最遲在明朝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是棒子了。”

“不會吧?”一直坐在后排座位上閉目養神的張逸華插話道,“我怎么沒聽說過?”

不得不說,老一代知識分子的知識是比較全面的,張逸華說自己沒聽說過,也就意味著林振華的這個說法至少并不是什么正史上的說法。林振華其實也不知道韓國人是什么時候開始自稱棒子的,他剛才只是信口雌黃而已,否則也不會讓司馬遷穿越到正德年間去寫史記了。

前一世的林振華算是個網絡青年,他對日本人帶有仇恨,對歐美人有一種不忿,但對韓國人,他連生氣的興趣都沒有,只是當成一個笑話來看待而已。不過,他的這種心態,在1993年的中國是屬于比較另類的。當時,韓國企業和韓國產品剛剛進入中國大陸,許多中國人都非常崇拜韓國,曾經風靡一時的“韓流”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刮起的,一直刮到21世紀的前幾個年份。

“林總,我倒是覺得棒子這個詞挺貼切的。”徐忠說道,“我沒有和韓國人直接打過交道,不過在時候在路上看到韓國人,的確覺得他們挺……”

說到這,他停了下來,一時找不出一個很合適的詞來形容自己的感覺。林振華笑道:“你是不是想說他們挺軸的?”

“軸?”徐忠愣了一下,隨即便點了點頭,說道:“沒錯,就是這種感覺,叫做挺……軸的。”

軸這個詞是北方人的說法,南方人并不習慣,不過,漢華公司也有不少北方人,所以徐忠也多少懂幾句北方話。

“西海服裝株式會社,高陽機床公司,武山電子,辰光機械……”林振華一家一家地念著那些韓資企業的牌子,腦子里突然一個念頭一閃,不禁脫口問道:“小徐,你有沒有關注過,在潯陽的韓國企業主要是哪個行業的?”

“哪個行業?”徐忠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他畢竟只是一個司機而已,平時哪會去想這樣的事情。

張逸華說道:“我倒是關注過,好像主要是機械和電子兩個行業吧,對了,機械比電子要多,光是咱們漢華重工周圍,就有好幾家韓國的機床企業呢。”

“果然如此。”林振華暗暗叫苦。

機床是漢華重工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也是林振華寄予了極大希望的方向。這幾年,由于兼并了魯中機床廠,漢華機床公司一舉躍入了國內機床行業的前列,尤其是在數控機床方面,更是具有獨特的優勢。

然后,林振華非常清楚,漢華機床公司的優勢只是相對于國內而言的,在國際機床行業中,不止漢華機床公司排不上號,甚至連整個中國大陸的機床工業,都是排名靠后的。在亞洲,機床工業最為發達的是日本、韓國和中國的臺灣地區,中國的機床生產只能排在亞洲的第四位。至于在全球來考察,則還有美國、德國、瑞士、波蘭、捷克、俄羅斯等國家也是排名在中國前面的。

在前些年,中國市場上歐美以及日本的機床銷售量并不大,原因主要在于這些國家的機床性能雖好,但價格也比較高。國內企業一般只在高端機床方面會選擇進口產品,低端機床都是使用國內廠商產品的。

但韓國機床企業進入中國之后,情況可就完全不同了。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比歐美和日本都低,所以產品的價格也相對較低,正好能夠滿足中國大陸企業的需要。韓國的機床技術水平不及歐美、日本,但比中國要高,漢華重工引以為豪的數控機床如果與韓國企業相比,基本上是處于劣勢的。

“棒子來了,情況不妙啊。”林振華苦惱地說道。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