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弄臣  第365章 反正我信了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明朝第一弄臣 | 鱸州魚   作者:鱸州魚  書名:明朝第一弄臣  更新時間:2024-06-08
 
第365章反正我信了

對后世的華夏人來說,鄭和下西洋毫無疑問的代表著,華夏文明曾經在航海事業上處于世界的巔峰,是一件讓人為之揚眉吐氣的好事。

不過對其緣由,卻是眾說紛紜了,比較為眾人所認可的說法是,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據查訪,他很可能跑去了南洋,因此成祖朱棣下令鄭和率船隊出海,尋訪建文帝的下落,以消除后患。

在明朝的民間,這樣的說法也多有流傳,而按照這個說法,最終鄭和的航海行動被終止,也是因為仁宗皇帝根據國情,認為下南洋之舉靡費巨大,得不償失,是體恤民情的圣明之舉。

但實際上,以謝宏的看法,這個原因更像是史官們編造出來的,純粹是胡說八道。

建文帝不過是個失敗者罷了,不管是死是活,就算他再次出現在大明,應該也翻不出什么大浪,為了這么一個人,朱棣會興師動眾的派人下南洋?建文帝就算真的在南洋,他又不傻,看見這么大張旗鼓的架勢,還能傻挺著不跑嗎?

而且,鄭和的船隊最遠甚至到了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甚至還有人考證說,鄭和船隊的分隊還早于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難道他跑這么遠,就是為了追殺一個朱允炆?難不成朱允炆也是個外穿的超人不成?

何況,如果套用這個邏輯的話,明代宗當初就應該北征瓦剌,然后把被俘虜英宗給搶回來宰了,否則他又怎么可能安心的坐在龍椅之上呢?

但實際上,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英宗是被韃子自己放掉的,而回到了京城后,也是平平安安的活了下來,最后還復辟了。

以此類推,謝宏真的不怎么相信,以朱棣的勇武和魄力,會因為一個連渣渣都算不上的朱允炆夙夜憂心,甚至為之興師動眾。

要知道,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船隊的規模極其龐大,足有兩萬七千多人和兩百多艘海船,其中五千料以上的寶船也是占了多半!這樣規模的船隊只是為了抓逃犯?

開什么玩笑,就算是大航海時代的中前期,這樣的船隊也足以橫掃歐洲了,用這樣的船隊去抓朱允炆,除非朱棣同時患有妄想癥和憂郁癥。

實際上,據謝宏了解到的資料并加以分析,鄭和頭兩次下西洋應該屬于純粹的軍事行動,為的是震懾不時騷擾海防的倭寇,并且打擊以陳祖義為首的南洋海盜集團,為接下來的海貿行動清掃障礙的。

倭寇自不待言,在蒙元時期,由于人對倭國的入侵行動,招致了倭國的敵視,尤其是兩次征倭都失敗后,倭國更是狂妄自大起來,趁著元末的亂局,時有對東南沿海的進犯之舉,一直到了明朝初年仍在繼續。

當鄭和的船隊出發后,不但大明沿海的倭寇被清掃一空,倭國本土也是震駭莫名,國王上表稱罪,并且說倭寇乃是倭國盜匪組成,與倭國朝廷無關,并且派出水軍配合明軍清剿的清剿行動。

在這以后的很長時間內,倭寇都不復出現在大明海疆,使大明海域恢復了正常的秩序。

而陳祖義是廣東潮州人,在洪武年間,舉家去了南洋。而后,他盤踞在馬六甲十多年,規模鼎盛時超過萬人,戰船百余艘,出沒于、臺灣、南海、印度洋等海面,不但劫掠過往船只,甚至威逼南洋的一些小國向他上貢,可謂雄霸一時的海上梟雄。

太祖朱元璋就對這人非常憤恨,洪武年間,陳祖義身上有五十萬兩的懸賞,到了永樂年間,這個懸賞足足翻了十五倍,變成了七百五十萬兩!這個數字幾乎跟大明一年的收入相當,可見明朝兩位開國帝王對他的重視。

最終消滅陳祖義海盜勢力,將他生擒活捉帶回大明的,就是鄭和,這件事也正是發生在永樂五年,也就是鄭和首次下西洋后,返航的過程中。

因此,謝宏可以很有把握的說,除非朱棣是清楚的知道朱允炆投靠了陳祖義,否則,下西洋的行動就不可能是為了抓那個少年,而是蘊含了拓展海域目的在內的軍事行動,而且,這項軍事行動是極為成功的。

江南也好,福建廣東也好,正是在海路被打通之后,大規模的海貿才開始發展起來的,隨著鄭和的船隊的行進,民間的商船追隨其后,大大的拓展了海貿的規模。

至于盈利,到底有沒有,有的話是多少,其實也被湮沒在歷史之中了,可謝宏相信,就算官方的船隊是處于虧損的狀態,可民間的商人卻都是賺了個缽滿盆肥。那可是有海軍開路的海貿,怎么可能不賺錢呢?

從下西洋行動的始末中,也可以看出來士大夫們心態的轉變,由開始的支持,變成了反對,到了最后更是變成了抵制行為。

為什么?還不是鄭和的船隊已經掃平了海路,對他們來說沒有用處了,這還不算,最關鍵的是朝廷的船隊開始賺錢了。而鄭和是個太監,很顯然,他賺的錢不會進入國庫,只會充實皇帝的內庫,這叫士大夫們如何不眼紅?如何不抵制?

永樂年間,他們對付不了朱棣,只能暗地里咬牙切齒,但是等到朱棣一死,被他們忽悠的暈頭轉向的朱高熾可不是對手,直接就下了圣旨,將正在進行第七次遠航的船隊召了回來,然后下達了禁海令。

那支曾經站在世界巔峰的船隊的結局是令人悲哀的,它們也許是在船塢中靜靜腐爛,又或者是成了工部清冊上的一個數字,而實際上去了其他地方,換了其他主人……

總之,這支艦隊就這么消失了,而華夏的航海文明也徹底終止,盡管海港依然繁榮,海貿也仍在繼續,可沒人再關心提高航海技術,拓展國家海域,因為那些東西顯然跟賺錢沒有關系,只會成為累贅罷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典故,在大明民間也是諱莫如深的。尤其是在京城這樣的內陸地方,除了故老們偶然提及的,自己在小時候曾經聽說過的故事,又或見到過的奇珍異物,再也沒人能夠說出這個典故的詳情了。

只知道有這事兒卻不知道詳情,反而更有神秘感,所以,當吳勇健進到珍寶齋之后,只聽了幾句話之后,他的注意力就牢牢的被吸引住了。

“卻說三寶太監的船隊離了滿刺加國,向南順風而行,一晃就是數十日的光景……茫茫大海上完全見不到陸地,竟是到了海角天涯一般,這一日,船上水糧已然將盡,三寶太監心中實是憂慮重重,就在這時,瞭望臺上突然傳出了一聲歡呼,三寶太監急急舉目眺望時,卻見南面突現一條黑線……待到近前再看時,卻是偌大一個海島!”

“嘩!”

都是用演義的套路講的,可比起三國、隋唐等讓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三寶太監航海錄,也就是候德坊正在開講的評話,又給人了一種新鮮感和神秘感,眾人的情緒都隨著故事的起伏而波動,說書人每每賣出一個關子,都是引得一片驚嘆。

就連剛進來,方才聽了兩耳朵的的吳勇健都是下意識的跟著叫了一聲,然后也忘記了上樓進雅間,而是站在了樓梯的中央,駐足傾聽。

往日里遇到這種情況,候德坊維持秩序的人肯定要來趕他的,可如今那些人也都全神貫注的聽著說書人的講述,哪里分得出神來理會其他事?

“三寶太監見狀大喜,立刻傳下命令,令船隊靠岸,并且派出了探子四下探查……不探不要緊,一探之下卻是大吃了一驚,這島與其說是島,莫不如說是一塊大陸,休說滿刺加國那種小地方,就算是比起我中土天朝也相去不遠!”

說書先生眼中滿是血絲,這話本是最新出爐的,為了背誦下來,他和眾同僚都是熬了一夜,今天才能上臺講評,其間也出了不少錯漏,可聽眾卻無一人在意,都只是傾聽故事,對那些瑕疵理也不理。

聽眾很寬容,他也是越說越起勁,錯漏處越來越少,講述也是越來越生動了。

“三寶太監尋了一處高山,登高遠望,那一片蒼茫一眼望不到頭去,竟似無窮無盡之感,而在曠野平原中,各種聞所未聞的珍奇異獸遍布其間……其中有一異獸,頭上有角,身上有斑,狀如鹿形,但身量極長……”

“麒麟!”臺下霎時就響起了一片驚呼聲,麒麟在化學古代傳說中,就是外形像鹿,頭上獨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聽了說書先生的描述,眾人都是大驚。

“又有一獸,頭頸若鼠,前肢短小,而后肢頗為粗壯,身量也是頗大,足有半人多高,最奇妙處,乃是那獸身前生有一袋,而將幼獸置于袋中撫育,實乃奇哉妙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這是何物?”前一個好歹還能有相似的典故,可這一次,卻是連典故都尋不到了,眾人都是大奇,相顧問詢卻都是不得其解。

“單是異獸倒也罷了,三寶太監勘探之下,卻發現那島上金礦處處,白銀遍地,卻是與傳聞中金銀島頗有幾分相似……”

“哇!”金銀誰不愛?何況還是金銀遍地的大島,簡直就是神話傳說啊!

“這還不算,與那南洋之地相仿佛,這島上也是常年炎熱,百草叢生,五谷之物雖與中原不同,但也盡皆可食,最妙處,那谷物一年可生長三季,眾位客官,你們想想,這樣的地方,還能缺得了吃食嗎?”

“可不是嘛!”候德坊中,驚嘆不絕,京城其他的茶館,也多半都是這么個景象,人們驚嘆之余,也是各有心思。

評話中的物事,簡直讓人覺得在聽神話一般,可偏偏每樣東西都是被描述極為細致,有些還跟故老相傳的那些傳說頗為契合,就算是編,應該也編不到這種地步吧?要知道,候德坊的那位實際東主素來就以見識廣、手段高著稱,能知道這些秘聞也沒什么好稀奇的。

若這些都是真的,那就太讓人神往了,難怪成祖爺爺當年要遣人出海呢,這哪是靡費之舉,分明就是去海外尋寶探險了啊?

什么?你不信?愛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