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63 田邊斷案(下)

類別: 穿越歷史 | 三國之最風流 | 趙子曰   作者:趙子曰  書名:三國之最風流  更新時間:2012-05-26
 
先把欠的都補上。

雖不能保證每日皆更,但以后可以保證每個月都至少更三十節。

這一節是補上五月三號的。

荀貞聽完了案情的曲折經過,稍微放松了一下坐姿,說道:“原來案情竟如此復雜。”令仍在不住磕頭的程三和他兒子停下來,抬頭問圍觀旁聽的鄉民們,“你們以為覺得此案該怎么判?這程三之子是算毆父還是不算呢?”

圍觀的鄉民大眼瞪小眼,有一個膽子比較大的說道:“程三之子雖然打了程三,但其實是為了救父,這,這,……,他雖然觸犯了律法,但似乎不至於死罪。”

王甲大怒,扭過頭,指著說話這人,叫道:“甚么叫雖觸犯了律法,卻不至死罪?律法就是律法,你觸犯了律法就該伏法!如果不按法行事,如果下次再出現了毆父案,如果那個毆父的不孝子也說是不小心打到的,怎么辦?你讓荀君如何判?”

這王甲雖是鄉下人,沒讀過書,不識字,但是這一番話說得卻是很有道理。旁聽的鄉民們中就有好幾個連連點頭稱是,同意他的意見的。

荀貞笑道:“法者,刑罰也。律者,約束也。法律應該平之如水,這樣才能禁強暴。王甲說得不錯,按法辦事,正該如此。”

王甲得意洋洋的笑了起來,轉臉去看程三。程三如遭雷擊,他今年四十多歲,只有子一人,聽荀貞意思分明是要按律行罰,眼看著便要絕后,頓時失魂落魄,哀痛流淚。荀貞一舉撲滅第三氏,如今在鄉中的威望很高,他雖然痛苦,卻也不敢再替兒子求情了。圍觀的鄉人中有很多都發出了嘆息,竊竊私語:“程家就這一個兒子,今因毆父將要被誅,他家怕要絕后嘍!”

荀貞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復又開口,說道:“不過,……。”

“不過?”

“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罷。”

鄉人們都莫名其妙,不知他為何突然改口要講故事。在較遠處旁聽的時尚卻心知肚明,想道:“看來荀君也是讀過《春秋決獄》的,接下來他大約是要講許世子止的故事了。”

果然不錯,荀貞說道:“你們知道春秋么?本朝之前是秦,秦之前是戰國,戰國之前是春秋。春秋時有一個國家叫許國,許國國君有一個兒子叫許止。有一天,許國國君生病了,許止很孝順,就給他找來了一副好藥,本是好心,誰知道在吃完這服藥后,許國的國君卻死了。……,你們說,這個許止是孝還是不孝呢?”

鄉人們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回答。“許止弒君”本就是春秋時的一個著名公案,涉及了倫理、法律、動機等等多方面的內容,就算是個法律專家在這里,恐怕一時也說不清楚,而且《春秋》、《左傳》、《谷梁傳》,包括前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在內,這些儒家的經典著作對此事也都是評價不一,何況這些不識字的鄉人呢?

荀貞等了會兒,見無人答話,又說道:“這許止雖然毒殺了他的父親、許國的國君,但本意卻是出於孝心。如果因此就指責他弒君,定他的罪,那么我且問爾等:以后還有誰敢再給君父獻藥呢?”

——事實上,許止在獻藥這件事是有做錯的地方的。按照禮,兒子、臣子給父親、君上獻藥,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獻藥前兒子、臣子要先嘗,一個是如果不是三代以上行醫的醫家,是不能請來開藥的。依照《谷梁傳》的說法,許止在獻藥前沒有嘗藥;而又依照當代經學大師服虔的說法,許止其實是嘗了藥的,只是他找的這個醫生不是出自三代行醫的醫家。

——不管許止有沒有做錯,也不管他是在什么地方做錯了,有一點是沒錯的,那就是他的確是個孝子,因為在他父親死后,他非常自責,放棄了繼承君位,選擇了自我流放,流亡去了晉國,自己整日悲泣,沒等到第二年就死去了。

這些曲折的內情荀貞沒必要對鄉民們說,他頓了頓,見鄉人都露出了深思的神色,接著說道:“前漢大賢董公仲舒認為,許止雖毒殺了他的父親,本意卻是因‘孝’,故此不當罪之。此即:君子原心。今程三與王甲爭斗,王甲以刀刺之,程三之子為救父而傷程三,非欲毆父,而實為誤傷。這不是律法上規定的‘毆父’之意。我以為,應如許止故事,不當罪之。”

一言既出,程三和他的兒子呆若木雞,不敢相信。王甲急了,膝行趨前,叫嚷道:“怎么不當罪?明明就是毆父,為何不當罪?君判案不公,小人不服!”

荀貞勃然變色:“王甲,你和程三素來不和,今日因言爭斗,竟至拔刀相刺!要非程三之子救父,你可知,若你這一刀落到實處,就憑你這一刀,我就能治你一個斗傷、乃至斗殺之罪么?你不感謝程三之子,反而還胡攪蠻纏,要告他毆父。你這是必欲要置他於死地么?”

荀貞剛才斷案的時候一直和顏悅色,此時驟然變色嗔怒,王甲嚇了一跳,腦海里立刻浮現過一個個第三氏族人被捕時的場景,膽氣立消,惶恐懼怕,汗流浹背,跪伏在地,不敢再言。

荀貞回轉顏色,平息了怒氣,又對他說道:“你與程三同居一里,本該互睦相助,平時就算有些口角,也不該揮拳相向,有多大的仇怨竟至動刀?”他原本坐的很隨意,這會兒長身而起,端正地跪坐在地,摘去頭上的幘巾放在地上,斂起衣袖,整好衣裾,面對著圍觀的眾多鄉民,亦拜倒在地,說道,“我身為本鄉有秩,不能使治下民知禮守法,我之罪也。”

鄉民們從小到大,生長幾十年,哪里見過有官吏向自家道歉的?震驚了片刻后,包括程三、王甲及程三之子在內,都忙也手忙腳亂的紛紛拜倒,說道:“荀君自來任本鄉后,剪除第三,除滅豪強,我等皆深感君恩!請你快快起身,這不是你的過錯,是我們這些鄉野愚夫不知禮法,是我們的過錯。”

如果說荀貞依照《春秋決獄》來斷程三、王甲之案還不致令時尚和那個功曹書佐吃驚的話,那么現下這個場景卻就使他兩人極其驚訝了。

那個功曹書佐感慨地說道:“縣人有的說荀君深刻好殺,是個寡恩的人;有的說荀君賑恤鄉民,是個愛民如子的人。眾說紛紜。我與荀君素未謀面,本不知何所適從,不知道該聽信哪種說法才好。今日一見,才知‘寡恩’之語不足信也。荀君年歲雖不高,與我相仿,但他的德行勝我何止十分!真有長者之風。”對時尚拱了拱手,說道,“時君,在下告辭了。”

時尚驚訝問道:“告辭?你不是說久仰荀君之名,今日來入本鄉,若過而不拜不合禮節么?咱倆從官寺一路找到這里,荀君就在面前了,你卻又為何忽然提出告辭?”

這個功曹書佐說道:“荀君的德行如峰巔青松,高潔臨淵。我今來貴鄉,風塵仆仆,身上不潔,不敢拜見。待我回去,等到休沐之日,盥洗沐浴、換過熏香新衣后,再來拜見。”

兩漢四百年,前漢民風質樸,重義輕死,明朗直露,后漢儒學漸深,發展為士人重名節,而到漢末,又由好名節發展為清議、清談,世風也漸變為瀟灑通脫、任性率真。這三者一脈相承,再往后就又因戰亂等等因素干脆發展成了魏晉風流。這個功曹書佐今天的舉動就頗有東晉時王子猷雪夜訪戴,興盡而返的意思,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時尚看著他離去,登車遠走,心中想道:“此人這一離去,來日縣中必又會再添一段佳話。”

這個功曹書佐所謂“身上不潔,不敢拜見”云云,也許是真心話,又或者也許只是托辭,實際上只是想借此來“邀名”,希望通過自己的這個舉動能讓縣人看到他禮敬賢士的“誠心”,但不管如何,至少對荀貞而言是件好事,至少也能通過此事讓縣人們知道了他的“德行”有多高。

時尚轉回目光,繼續看荀貞斷案,同時又不禁想道:“當日在先生家辯論過荀君捕滅第三氏是對是錯后,先生命我辭去里監門的職務,來拜見荀君,言外之意是要我投到荀君門下了。我雖也很看重荀君,他出身高門,祖父輩都名重天下,本身也有才干,肯定早晚必成大器,但畢竟現在只是個有秩薔夫,我本以為就算投到了他的門下,短日內怕也只能奔走其門下而得不到回報,卻沒想到這才短短幾日,就因為他的舉薦,使我得任了本鄉的鄉佐。”

他眼里看著荀貞,暗里下定決心:“便不說這份知遇之恩一定要報答,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只為了日后的出人頭地,也一定要盡心盡力地為荀君效命!”

荀貞自來西鄉后,收攬的都是輕俠之輩,時尚算是第一個讀過書、有點學識的“寒士”了。他的這個決定,荀貞自不知道。在鄉民的勸解下,荀貞直起身子,對程三和王甲說道:“程三,你說你和王甲平日不睦,你們同住一里,又能有多大的矛盾呢?今天我就給你們做個和事老,過去的事兒不再說了!從今天起,你們能不能和睦相處?”

程三感激他的恩德,沒口子地答應:“能,能!”

王甲一方面懼怕他的威嚴,一方面也是被他剛才的舉動感動了,亦應道:“能,能!”

荀貞露出笑臉,站起身,親自把他兩人的手放在一塊兒,令他們互相握住對方的手,歡喜地說道:“這不就好了么?皆大歡喜!”又立在他們的身前,環顧眾鄉民,說道,“諸位世居本鄉,雞犬相聞,日后應彼此和睦,守望相助,便偶有口角糾紛,也萬不可動輒就粗口、斗毆。若你們平時有什么困難,可來官寺找我,我必竭力相助。”

鄉民們都拜倒應諾。

就在此時,有四個人分成兩撥,從官道上下來,走至近前。眾人看去,卻是方才離去的許仲、小夏和那兩個爭縑的鄉民。許仲與小夏一人帶著一個,來到荀貞面前。

鄉民們不知這是何意,安靜了下來,聽荀貞說話。荀貞問道:“如何?”

許仲指著自家帶來的那人,是那個四十多歲的,答道:“奉君之令,我尾隨其后,聽見他連聲埋怨,說君壞了他的縑布。”

小夏也指著自家帶來的那人,是那個三十四五的,答道:“奉君之令,小人也尾隨其后,見他歡喜雀躍,只顧著一遍一遍地拿著錢袋數錢,并不可惜縑布。”

荀貞了然頷首,問三十四五的那人:“你可服罪?”

“小人何罪?”

“依律:‘盜贓值過六百六十錢,黥為城旦、舂。六百六十到二百二十錢,完為城旦舂’。這匹縑布值錢六百以上,你的罪行輕則完為城旦舂、重責黥為城旦舂。你如現在承認,便饒你不黥;你如不肯認罪,我必從重處罰!”

“小人冤枉!”

荀貞揮手,令小夏把這人手里的半匹縑、三百錢奪下,吩咐說道:“送去本亭,教本亭亭長依法嚴懲。”等小夏把這人押走,他親將縑交給四十多歲的那人,說道,“適才因你二人各執一詞,難以斷案,故此,我把你的縑分成了兩半,如今真相大白,這半匹縑還給你。”

四十多歲這人又驚又喜,忙將縑布接過,把荀貞早前給他的那三百錢交出,稱謝不已,最終忍不住,問道:“荀君因何知道這匹縑布是小人的?”

“一匹縑長數丈,織造不易。我把它斷成了兩半,若他真是此縑之主,又豈能不抱怨?這三百錢你不必還我了,只當是給你的補償罷。”

縑帛斷為兩半,雖然還可以賣,但肯定價錢比不上一匹縑。四十多歲這人千恩萬謝,圍觀鄉民至此方恍然大悟,皆稱:“荀君神明!”

兩樁案子,一件顯示了他的寬仁,一件顯示了他的智慧。不但鄉人心服口服,旁觀的時尚也是心服口服,見他斷案已畢,挪步上前,準備拜見。恰在此時,不遠處的官道上有十幾個人經過。一人騎馬,余者步行相從。荀貞舉目觀望,瞧見騎在馬上的那個人年約三旬,虬髯滿面,玉帶華服,腰佩寶劍,壯甚威武,問左右:“此誰人也?”

許仲不認識,不能回答。有認得的鄉民答道:“這是從陽翟來的上師。”

“上師?”

“對,太平道的上師。騎馬這人名叫波連,他的兄長波才乃是本郡的太平道渠帥。”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