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建議在收復東平、任城后,回擊濟北黃巾,迫使其北入濟南、或西入泰山,以增加徐州的壓力,從而轉變徐、兗的攻守之勢。
單從戰術來講,這是一個好的主意,但從戰略的角度出發,曹操對此不太認同。
曹操很清楚,欲在亂世稱雄,兵民乃是根本,濟北黃巾人多勢眾,有能戰的老卒、有壯勞力,雖是“流寇”,然他們抄掠已久,亦有不少的耕牛、農具等物,車甲錢糧更多,如能得為己用,他的實力必將會上到一個新的臺階,由此得到的好處又豈是僅將之逐入濟南、泰山可比?
公孫瓚是怎么發家的?渤海郡東光南一戰,他兩破黃巾,前后獲生口十余萬,輜重何止數萬輛?兵甲財物不可勝算。由是,他一下就擁有了在短期內“強可敵州”的雄厚實力。
當然,黃巾勢眾,要想把他們吃下,前提是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否則,只能會是被反咬一口,得不償失。相比公孫瓚,曹操部隊的戰斗力或不及,但曹操認為他有自己的優勢存在。
曹操的優勢,在於他以及他的家族與黃老道間的關系,或可言之,在於他是“道教中人”。
曹家是宦官家族,與經學傳家的士人家族不同,士人家族重的是儒學,最多了,儒法兼習,通常家風謹嚴,憑名節立世,而宦官家族重的是文辭,家風往往輕佻,依靠的是天子的寵愛而得富貴,因而會迎合天子的喜好,曹操的祖父曹騰歷事安、順、沖、桓四帝,這幾個皇帝多信奉黃老,桓帝還祀黃老於北宮的濯龍祠中,曹騰於是深受影響,也是黃老道的信仰者。
桓帝之后,靈帝亦信奉黃老。
曹操的父親曹嵩,本就因為曹騰的關系也信奉黃老,靈帝既然也是信奉者,那么曹嵩自然就更不會放棄這個信仰,曹操從小耳聞目濡,對黃老道也是頗為相信。
事實上,本朝中葉以來,信奉黃老道早已是社會氣象,不止下層,上層信奉者也很多。
太平道信奉的《太平經》,反映的就是黃老道的思想,張角創立太平道前就曾是黃老道的忠實信徒,二者實為一脈相承,有極大的共同點,順帝年間,還有道士獻《太平經》給天子。太平道起事前,趙忠、張讓都與張角等太平道的首領們有來往,中常侍封谞、徐奉等還甘愿做他們起事的內應,由此可見黃老道、太平道對上層,尤其是宦官們的影響之深。
也正因此,因曹操家族接連三代信奉黃老道的事實,輔以他在濟南相任上破除淫祠、毀壞神壇的舉動,在原本歷史中,他才會於征剿青州黃巾時,被青州黃巾認為“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認為他好像是明白太平道的教義為何,并似乎是身體力行。
這,就是曹操相比公孫瓚的優勢所在。
公孫瓚能夠以武力破、降黃巾軍,曹操則能夠以“同道”為召,減少黃巾軍的抵觸和反抗。
當今之時,能夠主動、清醒地認識到可以從宗教入手,不單純只是使用武力,而可兼用宗教、信仰的手段迂回招降黃巾軍的,到目前為止,只有兩人而已。
一個是荀貞,一個是曹操。
荀貞是因為有后世的見識,元末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側身其間,借以其勢,遂肇大業,荀貞受此啟發,前時乃有壓制浮屠,禁漢人出家的政令,以圖可得到太平道一定程度上的接受。
曹操,則全是因為他本人的眼光見識,而所以想到了這一點。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到現在已經九年了,張角兄弟早就身死,最早起事的那些渠帥們也各早亡,前前后后死在漢軍手上、或於顛沛流離中餓死、凍死的太平道眾不下百萬,而如今的青兗之地,卻仍有黃巾百萬,殺之不絕,此起彼伏,固是有漢室腐敗黑暗之因,卻也可以此而知太平道在民間的普及程度有多廣泛,利用宗教的手段招降他們,不但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提高本身的實力,并且從某種程度而言之,長遠來看,這也是借勢得擁民心的一種辦法。
雖是不贊同程立話中的這一點,曹操沒有當面提出。
說到底,盡管對程立、陳宮兩人,曹操外在的表現都很親近,讓人覺得他是赤心以待,但也只是表現而已,用人的手段罷了,論及真正的信任,他兩人都不如鮑信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陳宮比不上,程立也比不上。
這不能說是多疑,而是基於事實的謹慎。
首先,曹操與鮑信相識得時間長,知其忠義的秉性;其次,鮑信一貫的表現在那兒放著;其三,他和鮑信已經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兩人才是彼此可托心腹。
曹操心道:“待與允誠相見,我可與他細議此點。”
至此,綜合鮑信、陳宮、程立以及曹操自己的觀點,曹操定下了奪兗及奪兗后的謀劃布局。
簡言之,可概括為:殺劉岱,連張邈,倚袁紹之勢,得牧兗州,然后詐擊濟北,先復東平、任城,繼收黃巾為用,擴充實力,之后,再觀望形勢的發展,與徐州抗衡,伺機拓地。
曹操在東郡困頓已久,懷著將要大展手腳的渴望和殺劉將行前的壓力,他辭別程立,從程家出來,請相送的程立回去,翻身上馬,帶著從衛們返往府邸去。
丁斐是曹操的親兵統領,從行在曹操身邊,他和曹操是老鄉,兩人很熟,注意到曹操的神態好像有些異樣,他問道:“將軍,可是程武不愿應辟出仕么?”
為保密起見,曹操對丁斐說來程家的目的是為了表彰程立協守東郡的功勞,要親自征辟程武。聽了丁斐此問,他回答說道:“程武博通經典,固是非郡吏可屈。”嘴里說的是程武,心里想的是程立。
丁斐啐了口,說道:“一個酸儒,倒把自己看成寶了!”
曹操瞅了他下,笑道:“話不能這么說。光武好儒,為更始諸將輕,救昆陽者,卻光武是也,乃成帝業,中興漢室。文侯,卿字中有文,當以此自勵,焉可反小覷儒生?”
丁斐不以為然,說道:“我字中還有侯,大丈夫當以軍功封侯,文儒,非我欲也。”
曹操大笑。
因是在郡治,不是在敵境,丁斐未著鎧甲,穿著便服。
曹操瞥見了他腰間所帶的鞶囊,便一手挽韁,空出另一只手,指了下鞶囊,朝他勾了勾,說道:“你這鞶囊哪兒來的?這般華貴。拿來我看。”
丁斐取下鞶囊,在馬上側身遞過去。
曹操接住,把玩多時,不覺一嘆。
丁斐問道:“將軍,緣何嘆息?若是喜歡這鞶囊,拿去就是。我家里還有好幾個。”
“非為喜此鞶囊,而是因此鞶囊,不覺使我又想起了貞之。”曹操上次與荀貞分別時,送給荀貞過一個鞶囊,現下看到丁斐這個,不由地便又一次地想起了荀貞。
丁斐知道曹操和荀貞是故交,也知道於今徐、兗儼然已成敵手,說道:“荀侯恃其兵強,趁我兗之危,侵占兗地,這沒什么大不了的。將軍明武善戰,來日打回去便是。”頓了下,笑道,“等打到東海那一天,將軍見到荀侯,可以問一問他,還敢不敢再來侵兗州地!”
曹操哈哈大笑,把鞶囊拋回給丁斐,說道:“好!等到我問貞之這話時,一定讓你在邊兒上親眼看著。”輕鞭坐騎,領著丁斐等馳行回府。
到了府中,曹操傳檄,令曹仁即日帶本部去谷城屯駐,命以史渙從行,隨后,親寫回書給鮑信。書未寫畢,外邊吏員來報,陳宮求見。曹操把沒寫完的信收好放起,請陳宮入來。
這時夜色已至,陳宮進到塾內,曹操問道:“公臺,何事入夜而來?”
“明公,我又想了想,覺得鎮東下一步可能不會是擊我濟北。”
“噢?”
“他應是會北擊濟南。”
曹操笑了起來,說道:“公臺,我與你一樣,也是想了想后,覺得貞之會打濟南。”心道,“公臺智謀,稍遲於吾和仲德公。”
陳宮獻上他再又仔細考慮過后、針對荀貞如果打濟南情況下的對應謀策,卻正是與程立所說相近。曹操“從諫如流”,自是接納。等陳宮走后,曹操把給鮑信的密書寫完,遣親信給他送去,獨在室內又反復斟酌定下的全盤謀劃,直到天亮才略微休憩了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