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103 空有神射不得展

類別: 穿越歷史 | 三國之最風流 | 趙子曰   作者:趙子曰  書名:三國之最風流  更新時間:2020-06-27
 
本朝順帝年間,距現在大約六七十年前,也有一位叫吳資的太守,泰山郡人,是為巴郡太守。

這位巴郡吳太守在巴郡的任上時,風調雨順,幾乎豐收的年景不斷,因此他頗被當地的士民愛戴,郡人歌之曰“習習晨風動,澍雨潤乎苗。我后恤時務,我民以優饒”。在這位吳太守離任巴郡之后,郡人思慕,又曰:“望遠忽不見,惆悵嘗低徊。恩澤實難忘,悠悠心永懷”。

這兩首所謂的歌謠,用字講究,韻調合律,明顯是巴郡士人,沒準兒就是這位吳太守郡府中的某個筆桿子所作,絕非是鄉野百姓自發所歌的,但不管怎么樣,至少此吳太守留名至今。

和這一位同名同姓、官職也相同的吳巴郡相比,而下的濟陰太守吳資,卻就顯得差了不少。

實事求是的說,但凡能在兗州、豫州這樣的海內大州中,擔任郡守的,百余年來,無不都是出眾之士,或者才干過人,或者德望清高,至不濟,也得有權貴的背景,畢竟兗州、豫州文化發達,州內最不缺的就是讀書人、就是清議結黨的名士,沒點能耐的,還真是在這里站不穩腳。

就拿於下的山陽、濟陰、東郡、陳留四處來說,現任的太守,山陽袁遺,那是袁家子弟;東郡曹操,本身的才略不提,其家也是漢室豪貴;陳留張邈,“八廚”之一。再有李瓚,乃是一等一的大名士李膺之子,現為東平相。就算是小的不能再小,只有三縣之地,南北、東西各不過二百里遠近,曹操、荀貞剛在那里大打了一場的任城國,其歷任的太守也俱是來頭不凡,如此前的劉儒、楊秉等等,要么是名滿天下,要么是三公之后,又抑或同時身兼二者。

濟陰太守吳資,在他們其中,確是就顯得默然無聞了些。

但這不代表吳資沒有能力。

吳資在濟陰為太守已有數年,擢用本地士子,愛護百姓,亦是很被濟陰士民稱贊的。

唯是他欠缺軍略之才,故是在黃巾、董卓相繼亂后的當下亂世之中,未免有點力不從心。

不過與張邈不同,吳資沒有什么野心。

因此,曹操上次檄召濟陰郡兵,吳資當即遵令;這回,曹操叫他遣兵出定陶,佯援昌邑,他亦絲毫不作拒絕,得到曹操的傳文當時,他便喚來帳下的騎督將楊章,給其兵馬千人,命之奉令行事。

楊章得了兵符,到營中取了步騎千人,未做耽擱,即出定陶,渡過濟水,赴昌邑而去。

一路之上,楊章果然大張旗幟,人馬在后,聲勢先行。

向東行了約六十里地,出了濟陰郡界,再往前行,就是山陽郡的昌邑縣地了。

一騎從北邊馳來,自稱是劉若、史渙的部曲,求見楊章。

楊章在中軍,勒馬道邊,候這騎來到,見他滿面風塵,知是路上疾行之故,問道:“劉校尉可已到濟水北岸?”

那騎下馬,恭謹地垂手而立,答道:“劉校尉與史司馬,出了乘氏以后,擇小路潛行,因是走的小路,又要隱匿行跡,半路上且遇到了數百盜賊,斗了一戰,將之盡殺,故而路上慢了些。小人奉令來尋督將時,劉校尉、史司馬部,離昌邑北的濟水渡口,還有二十里。”

乘氏的東北邊、巨野的西邊,有一片大澤,方圓數百里,汪洋無盡,即是鼎鼎大名的大野澤,又叫巨野澤。此澤占地已廣,沿岸并多草木、蘆葦,往常天下無事時,此處就常有盜賊聚集,如今海內戰亂,百姓流離,不少都逃到了這里,加上黃巾的潰兵殘部,澤中的賊寇,卻是遠比往昔為多了。賊寇一多,膽子就壯,少不了出來到周邊的縣、鄉掠奪。

劉若、史渙及兩人所部,半道上碰到的,就是這么一股大野澤的盜賊。

楊章是濟陰本地人,而且其家就在乘氏,對大野澤的情況絲毫也不陌生,聽了那騎如此回答,點了點頭,說道:“碰到的那股盜賊,想是大野澤的賊寇了吧?”

“正是。”

楊章嘆道:“我郡府君吳公,早就想整治一下大野澤,把隱匿其間的賊寇,悉數剿滅了。奈何先有黃巾之亂,繼有荀貞之侵我兗境。吳公竟是不得遂意。真是苦了沿澤諸縣的百姓!劉校尉、史司馬今誅其眾數百,亦算是為我濟陰的生民稍微除害!”

那奉令來尋楊章的騎士,僅是個勇悍的兵卒罷了,聽不出來楊章話中皮里陽秋的含義。

李通等奉曹操之

令,在乘氏屯駐已然頗久,屯駐期間,除了時常問乘氏縣的縣令索要糧餉、酒肉之外,對地方上的治安則是半點不管。大野澤的西南頭,離乘氏僅四十來里地,然而李通等對澤中的賊寇卻是視若無睹,任其擄掠鄉、邑。

楊章聞同鄉的士人說過此事,自就難免會對李通等小有微詞。

楊章這是不理解曹操的苦處。曹操怎會不知大野澤的賊寇,是濟陰的一個禍害?曹操不是無情無義的人,對百姓,他也是很懷憐憫的。只是,曹操剛出任兗州刺史,根基尚且未穩,為了不引起吳資的警惕和敵視,故而,他才交代李通,不許摻和濟陰郡內部的軍、政各項事宜。

那騎士答道:“是。”

楊章問道:“劉校尉、史司馬遣你來,是為何事?”

“劉校尉、史司馬遣小人偷渡濟水,南下來尋督將,是為看看督將領兵行到何地了。劉校尉請督將,盡量加快進軍的速度,以吸引濟水北岸徐州軍將許顯的視線,從而好方便劉校尉引部渡河。”

“許顯部現在何處?”

“其主力何在,目前不知,但濟水沿岸的渡口,根據我部斥候的偵查,都有徐州的騎兵出沒。”

楊章聽到這里,明白了劉若、史渙為何會要求他加快行軍的速度,心道:“原來是濟水北岸的諸個渡口,皆有徐州的偵騎。劉若、史渙現下可以暫隱匿行蹤,但一旦開始渡河,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勢必會被許顯部的偵騎發現行蹤。

“而許顯部的主力何在,劉若、史渙到現在也還沒有搞清楚。如此一來,就極有可能會出現劉若、史渙正在渡河的功夫,許顯部的徐州兵士突然殺到。半渡而擊,劉若、史渙敗之必矣。”

既清楚了劉若、史渙眼下面臨的困境,楊章遂便說道,“我知道了。你回去告與劉校尉、史司馬,就說我兩天之內,就可抵至昌邑城外。”

那騎士應道:“是。”

向楊章行了個軍中禮,翻身上馬,也不休息,便就馬不停蹄,趕回去復命了。

楊章傳下軍令,命將士加快行進。

行軍至暮,夜宿一晚。

翌日一早,拔營繼行。

路經一亭,亭舍已然敗落,舍內荒草叢生,無有一人。

兩頭狐貍,蹲在頹倒的門扉邊,探頭探腦地朝路上的這支軍馬窺視。

楊章技癢,取出弓矢,搭弓而射,兩支箭,連珠而出。

兩頭狐貍連反應的機會都沒有,瞬間分被二箭刺死。楊章用的弓強,二箭射死了兩狐后,去勢猶勁,刺入了地面。卻是把兩狐的尸體牢牢地定住在了地上。

從在其側的數十騎兵,齊聲叫好。

兩騎馳奔過去,把那箭矢拽起,提了兩狐過來。

兩頭狐貍都是黃色,皮毛尋常,且臟兮兮的,很不好看。

楊章瞟了眼,笑道:“賞給你們了!”

濟陰、山陽接壤,楊章很熟悉山陽的地理。

此亭名叫金亭。過了此亭,再走不到二十里,即是昌邑縣城。

楊章收起弓矢,心中想道:“府君囑咐於我,說曹東郡言道:徐州兵或會搶占梁丘城,以遏我部的道路。然我昨日遣出的斥候,今晨歸來稟報,說梁丘城尚在山陽郡兵的控制下,山陽郡府的五官掾檀節親帶了兵馬四百,守衛甚嚴,內外并無徐州兵的身影。

“莫徐州兵是因為被東緡縣阻隔,故此不得在我部到前,將梁丘搶占么?若果是如此,曹兗州又何必兵分兩路?只管一路從定陶而出,往援昌邑,不就行了?”

楊章知道曹操有擅長用兵的名聲,倒也不因曹操的任城之敗而就小看於他,反復思量,來回斟酌,又想道,“曹兗州非不知兵者,他既然認為徐州兵會搶占梁丘,那么就必然有他的道理。我不可大意。當再遣斥候,前去打探,務必要探查透徹。”

就暫駐不前,又選了斥候數人,命往梁丘打探。

梁丘在昌邑城西南的三四十里處。

楊章的部曲,現下也在昌邑城的西南方向,正好位處在昌邑、梁丘一線的中間往東。如果把楊章現在所處的位置,和昌邑、梁丘這兩個位置,互相連成線,三點恰形成一個三角形。

換言之,如是不顧梁丘,楊章徑直趕赴昌邑,而徐州兵卻在梁丘的話,那楊章部隊的后背就等於是暴露給了徐州兵。這是兵家大忌。也就難怪他這般小心了。

遣出的斥候中午歸來,稟與楊章:“小人等到了梁丘,沒能入城,但山陽郡府的五官掾檀公,在城頭與小人等進行了對話。據他說,近日以來,一直都沒見有徐州兵出現附近。”

楊章徹底放下了心,一邊派人趕緊回定陶稟報吳資,陳說梁丘還在昌邑之手的事情,請吳資考慮要不要再遣兵馬來援昌邑;一邊率領部隊,開始繼續東進。

行到近暮,昌邑城池已可遙見。

昌邑是座較大的城,縱橫皆六里,周長十余里。

在城邑縣東南方向十里許處,有座山,就是山陽郡主簿劉巍提到的“陽山、金鄉山”兩山中的陽山。在陽山的西北五里外和北邊不遠,又各有兩山,一名葛山,一名魚山。因為陽山在諸山之陽,故得此名。早年間,山陽郡的郡城便在陽山下。

陽山以美石眾多出名,和葛山、魚山,并肩聳立,拱衛昌邑的西北。

因為此數山離昌邑都不遠,故而,在看到昌邑縣城的時候,這幾座山黑綠的峰體,也映入到了楊章的眼簾。

西北群山,北為濟水,昌邑坐落其中。

水光山色,景色優美。

楊章記起他小時候,他的父親曾帶他來昌邑訪友。

昌邑縣內行人如織,人聲鼎沸,端得摩肩接踵,揮汗如雨,入城之時,亦如而下,是傍晚的時分,縣中各里的百姓,家家升起炊煙。

那種熱鬧、喧嘩而充滿煙火氣息的市井味,使楊章深深銘記,難以忘懷。

“往日不可追矣!也不知何年何月,我兗州大地、我華夏神州,可以戰火弭滅,百姓可以再安居樂業!”

楊章方自慨嘆不已,忽聞兵士騷亂。

跟從他身邊的騎兵中,好幾人不約而同地指向東邊,驚慌叫喊:“督將,快看!”

楊章轉目看去,一支騎兵,沿著東邊的官道,向他們這里疾馳而來。

這支騎兵的速度非常快,轉眼已至近前。

一面紅底的大旗在這支騎兵部隊中間,上邊寫著五個黑字:“鷹揚將軍辛”。

楊章立刻猜到了這支騎兵是哪里的部隊。

鷹揚將軍辛璦,乃是徐州荀貞帳下威名赫赫的上將,這支騎兵,不用說,肯定是徐州兵馬了。

楊章來不及去想辛璦及其部曲是從何處冒出來的,急忙命令左右的騎兵立刻上去迎敵,指揮余下的步卒列陣,試圖能夠趁本部騎兵阻擊辛璦的時間,布置出一個防守的陣型。

他的想法很快落空。

那數十濟陰騎兵,才迎上辛璦的部隊,交手未及半合,即被殺散。

徐州騎兵叱咤呼叫,驅馬挾矛,殺向楊章部的步卒。楊章部的步卒頓時大亂,多半的士卒丟下兵械,轉身就逃。隊列亂成一團,你擁我擠,自相踐踏。

楊章卻有膽勇,挽弓拈箭,引親兵十余騎,催馬繞過混亂的步卒,馳到徐州騎兵的南邊側翼,望能靠著自己的射術,射殺掉徐州騎兵的一二將校,以盼可以借此,暫時阻止住他們進攻的勢頭。

七八個徐州甲騎的護衛下,一騎躍馬騁前。

楊章注意到他鎧甲精良,料到此人定是這部徐州騎兵的勇將,便引弓急射。

箭矢射及,不意那騎的鎧甲著實太好,楊章所用,縱是強弓,也不能把箭矢射入。

那騎扭臉往楊章這邊看來。

楊章見他臉上戴著個青銅面具。

這騎兜轉馬頭,風馳電掣也似,奔近楊章馬前。楊章撥馬欲走,被這騎追上。這騎把手中的長矛刺出,打在楊章的甲上。巨大的沖擊力,使得楊章坐馬不穩,掉到地下。

跟從於這騎身邊的數騎,有的截擊趕來救援的楊章親兵,有兩個從馬上跳下,按住楊章,將之殺了,砍下首級,懸掛馬頭。

楊章的親兵見楊章戰死,俱無斗志,四散逃走。

戴著面具的,自是辛璦。

辛璦麾眾掩殺,楊章部的兵卒,或死或降。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