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32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二)

類別: 穿越歷史 | 三國之最風流 | 趙子曰   作者:趙子曰  書名:三國之最風流  更新時間:2014-08-21
 
數騎從遠處道上馳來。

近至營外,一騎高聲喊道:“可是荀將軍營么?司隸校尉袁君有信送呈將軍。”

營門打開,這數騎馳入營中。

荀貞從高處下來,命召此數人入帳中相見。

荀貞先至帳內,不多時,這數人亦到。

荀貞觀之,見帶頭一人年有二十余,其后跟從的數人年長者三十余,年輕者亦二十余,皆披甲腰劍,雄雄糾糾,相貌、個頭雖各不同,然俱非常人之態,或英氣外露,或武勇猛鷙。

見到荀貞坐在上邊,這數人下拜行禮。

荀貞請他們起身,心道:“觀此數人皆非庸人,既言是為袁本初送信來,想應必皆是袁本初左右的信用心腹,卻不知姓名是何?”因問那帶頭之人道,“請教足下高姓大名?”

這年輕人氣宇軒昂,朗聲答道:“在下陳留高干。”又揖了一揖,“見過將軍。”

荀貞心道:“卻原來是高干!”

高干在歷史上留下的的名氣似乎并不太大,荀貞對他所知不多,只知他是袁紹的外甥,但對陳留高氏一族,因陳留離潁川不遠之故,荀貞卻是頗有所知。這高氏一族家在陳留圉縣,乃是陳留郡中的一大名族,家世二千石,名著士林,不提別人,只高干的祖、父便皆曾出任過二千石之職,尤其是高干的祖父,曾任司隸校尉,也即袁紹現在出任的這個職位,權重一時。

雖說前世對高干所知不多,但陳留畢竟挨著潁川,對高干此人,荀貞這一世卻是聽到過別人的評價,都說他有文武之才、才志高遠。

荀貞笑道:“適才遠觀足下馳馬近營,英姿杰出,我道是誰人,卻原來是陳留高元才,難怪難怪!”

“元才”是高干的字。

荀貞望顧高干身后的幾人,復又問道:“高君,我觀你身后數人亦皆杰出之士,卻不知姓名?”

高干一一介紹:“此為蔣奇,此為夏昭,此為鄧升。”

這幾個人的名字荀貞在前世時沒有聽說過,皆不認得,料來應是袁紹或高干招攬來的地方豪杰。

彼此寒暄客氣兩句,荀貞話入直題,問道:“不知袁司隸有何信與我?”

高干從懷中取出信箋,呈給荀貞。

侍立在荀貞席后的趙云上前接住信,躬身遞給荀貞。

荀貞打開來看,卻見信上寫的是:“而今交構已成,形勢已露,大將軍卻又狐疑難斷,待而不決。吾恐事久變生,卿可馳驛上奏,言欲進兵平樂觀,以脅大將軍,迫之誅宦。”

“馳驛上奏”,袁紹這是要求荀貞給朝廷上奏,希望能以此來脅迫何進下定誅宦的決心。

荀貞覽信沉吟。

他本來剛剛下了進兵洛陽的決定,卻又接到袁紹的這封信。

是按袁紹的意思辦,暫時駐兵不動,先馳驛上奏,然后再觀時局而定,還是干脆就按自己剛才的決定辦,直接帶兵進京?

高干見他沉吟,以為他不欲遵袁紹之令,面色微變,按劍問道:“將軍可是有為難之處?”

荀貞笑道:“馳驛上奏,有何難也?我所慮者非為此事。”

“敢問將軍所慮,是為何事?”

荀貞所慮者,自然是董卓,但不能對高干說。他笑而不答,揚起手中的信,轉問道:“袁司隸是只給我送了此信來,還是給橋東郡、董將軍、丁都尉也都送了信去?”

聽得荀貞不是為馳驛上奏為難,高干松了口氣,略松開了手中的劍柄,答道:“俱有信去。”

“我聞董將軍兵鋒已至夕陽亭,可有此事?”

高干愕然:“我出京時未聞此事,……大將軍早已令種大夫前去暫阻董將軍入京,想來董將軍應不會已兵至夕陽亭吧?——不知此事將軍是從何得知的?”

“我也只是道聞而已。”

荀貞所嘴上說是道聞,但從他表情可以看出,這事兒是真的。

高干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董卓不是士人一黨,如果他真的已兵至夕陽亭,那么對袁紹明顯是不利的,但是……,他轉念想道:“大將軍明明已遣種大夫去阻董卓入京了,如果董卓真的已經兵至夕陽亭,那就是說他連大將軍的命令都不聽了?”如此一想,董卓兵至夕陽亭,不但對袁紹不利,對何進似也不利,——這董卓想干什么?

高干悚然而驚,急抬頭看荀貞,問道:“如此事為真,不知將軍是何意思?”

無詔而帶兵入京,說到底,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即使不能得到何進的同意,但如能得到袁紹的允可,也可大為減少荀貞的壓力。

荀貞轉顧了陪坐堂下的荀攸、程嘉一眼,他兩人都知道了荀貞的意思,皆輕輕點頭。

荀貞轉回臉,正色對高干說道:“先時,大將軍已傳詔,命我、橋東郡、丁都尉、董將軍各駐軍本處,不得妄進,今唯董將軍不奉詔,……高君,我深以為憂。”

“將軍意下如何?”

“我以為,與其馳驛上奏,不如我帶兵入京。”

高干默然不語。

荀貞問道:“高君以為如何?”

高干不傻,荀貞的話說得很明白了,“與其馳驛上奏,不如我帶兵入京”,荀貞把“帶兵入京”和“馳驛上奏”連到一塊兒說,分明是希望袁紹能為他承擔一部分,或者說一大部分帶兵入京的責任。

在漢室雖衰卻仍為天下之主的當下,無詔而擅帶兵入京,這份責任不是誰都能擔得下的。

可話說回來,從去年底開始,董卓數次不奉詔書,就是不肯交出兵權,屯兵河東,狼顧京都,其野心人盡皆知,士人一黨早就對他懷有忌憚,若是被他提前入了京都,不管他還會不會奉何進的命令,對士人來說都是個極大的麻煩,即便能因此誅了宦,怕也掌不了該掌的大權。

前者的責任和后者的后果相比之下,后者遠比前者重要。

高干年紀雖尚年輕,卻如時人對他的評價,“文武之才”,已是個有決斷的人,他只遲疑了片刻,便就做出了決定,肅容回答荀貞:“董將軍挾兵自重,數違詔敕,此次召四方英雄入京,依司隸之意,本是不欲召董將軍的,奈何大將軍卻執意召之,乃不得不退讓。如真如將軍所言,董將軍違大將軍令,進兵至夕陽亭,則事關重大,不可不防。將軍可提兵折返,徐徐向京,我快馬歸洛陽,請司隸再請詔書,召將軍入京。”

高干這一番話說得有點滑頭。

看他前邊的意思是贊成荀貞入京,可說到最后,卻一個轉折,來了句“請司隸再請詔書”,這什么意思?詔書肯定是請不下來的,他的意思無非就是說:這帶兵入京的責任還得由你自己來負。

荀貞看出了他的小心思,渾不在意,笑了一笑,起身說道:“好!”

高干是袁紹的外甥,又是此次來給荀貞送信的使者,他的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袁紹,就算袁紹請不來詔書,但只要有了高干這一句話,即便高干、袁紹不愿意,事實上,這帶兵入京的責任其實已經分了一些到袁紹的身上了。

也就是說,不管高干這番話滑不滑頭,只要有了他這番話,袁紹都得出來和荀貞共擔責任,區別只是多一點、少一點罷了,少一點也無所謂,總比荀貞獨自承擔這份責任強,——袁紹現今是風頭正勁的士人領袖,如有袁紹和他共擔責任,至少士林這邊的抨斥之語會少上很多。

荀貞不像何進,何進遲疑寡斷,荀貞卻是一旦做出決定便雷厲風行。

他先寫好了奏折,交給高干,請他帶回京都。

送走了高干等人,旋即,荀貞令部曲轉向。

鐘繇聞之,急來求見:“貞之,你這是要做什么?”

“元常,董卓已兵至夕陽亭。我非是不愿遵詔令,只是憂京都恐會生變啊!”

鐘繇大怒,劈手拽住荀貞的衣甲,大聲說道:“董卓不奉詔,你也不欲奉詔了么?”

“董卓其人,元常應知,自去冬至今,他數違詔令,挾兵以自雄,屯駐河東,而今又再違朝廷令敕,趁時局將變而進逼京都,其意不可測也!元常,我不是不想遵從詔令,實萬不得已!”

“貞之!君家累世清名,族中先輩俱以節義顯聞,君今統四千虎狼部曲,違詔而欲私入京都,你可想過后果么?千人所指,天下側目,你是要毀掉你自己么?你是要毀掉潁陰荀氏么?”

“元常,你所說的,我都想過。可你想過董卓一旦入京,會出現何種后果么?”

“京都天子所在,朝中袞袞諸公,無有詔令,董卓豈敢強入京都?便是他敢強入京都,京都自有衛士,虎賁、羽林、北軍、西園、城門、緹騎,虎勇何止萬眾,他又能奈何?”

如是何進不死,朝堂不亂,的確如鐘繇所說,董卓怕是不敢強入京都,他違詔令進至夕陽亭是一回事兒,強入京都則又是另一回事兒,前者至多說他是心懷叵測,后者可就是帶兵作亂了,給董卓個熊心豹子膽,他也是不敢干這種事的。

可問題是:何進很快就要死了,朝堂很快就要亂了。

荀貞無可奈何地看著鐘繇,不知該怎么對他說怎么才好。

鐘繇又急又怒,既是為荀貞著想,也是為荀貞的“膽大包天”憤怒,漲紅了臉,胡須夾在了荀貞的甲上,一說話拽得生疼,他都顧不得,一心只想阻止荀貞。

荀貞呼趙云、典韋過來,命把鐘繇夾走。

鐘繇怒極,丟掉荀貞的衣甲,猛一仰頭,拽出夾在荀貞甲上的胡須,退后兩步,抽出腰中佩劍,先是指向荀貞,旋即想到荀貞久經沙場,現又身披甲衣,怕不是他的對手,又折劍回向,橫在了自己的脖上,氣急敗壞地說道:“貞之!你如不聽我勸阻,我就死給你看!”

進軍京都的決心已下,剛好高干來到,也拉來了袁紹一起承擔責任,萬事俱備之際,卻沒想到鐘繇會來出這一手,——之前荀貞也想到鐘繇會出來阻攔,只是萬萬沒有想到他會阻攔得這么激烈,他哭笑不得,說道:“元常,你何必如此。”

“我奉天子之詔,令你退軍轘轅關,你如不從,便是我有辱使命,辱則當死!”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