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第十戰區的家底
第三百七十章第十戰區的家底
高懷仁將張學武不斷點頭,于是道:“總司令,我個人認為日本人的坦克無論怎么發展,沒有十年或者二十年是很難與我們并駕齊驅的,我認為鐵騎中型主戰坦克的最大弱點并不是性能,而是價格!尤其是最新型的坦克加裝試驗用遠瞄測距儀和紅外線瞄準鏡的鐵騎改車型,它們的造價實在太高了,高到了我們無法大量裝備的地步,質量確實能夠瓦解數量,但是當數量到達一定程度的之后,同樣會淹沒質量。”
高懷仁所言的實際上也是張學武最為頭痛的,他沒有蘇聯那么龐大的生產能力,更沒有二戰期間盟國對蘇聯龐大的軍援支持,而且張學武寶貴的坦克兵也損失不起,所以張學武才被迫要求在坦克的性能上入手,打造一款技術絕對領先的坦克,要知道在后世的幾次大規模戰爭中,質量已經是數量無法淹沒的了,一個聯軍的坦克連能夠擊潰一個敵軍的坦克旅,技術和工藝成為了制約張學武的瓶頸。
而且,武器彈藥的產量也是根據張學武包頭鋼廠的年產量而來的,雖然張學武建設了前二期年產二十萬噸軍用鋼與特種鋼的高平爐,又在蘇聯方面的援建下建設了年產三十萬噸的包鋼三期工程,但是年產五十萬噸的產量根本不足以維持高強度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的消耗!著一點張學武非常清楚,所以他才在一方面加大礦山的產量,一方面在蘭州建立起新的大西北工業城。
現在以張學武的包頭工業基地年產的武器彈藥已經基本能夠滿足部隊連續高強度作戰的需要,尤其大口徑炮彈方面之前蘇聯方面代工和援助的炮彈讓張學武儲備充足,但是一百五十毫米重型榴彈炮的產量尚不足每年二百門,以大戰役損耗的速度來說,建制就是熬不付出,只有一百零五毫米口徑的加農炮與榴彈炮以及七十五毫米口徑野炮的生產數量比較能夠使人滿意,達到一千五百門之多。
所以,張學武調整了新式七十五毫米五十五倍身管口徑的坦克炮的研發,擬定以這種新式的七十五毫米長管火炮將會換裝更換二型大炮塔的豺式輕型快速坦克,張學武也清楚僅僅憑借著自己的實力是不可能真正戰勝日本的,他必須要借助國際大勢,但是由于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數次傷亡慘重的損兵折將,所以日本人的總體戰略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
原本要南進的日本人此刻卻如同歷史上一般死死的盯住了蘇聯這頭虛弱的巨熊,而德國則遠比歷史上要強大得多得多,通過與熱河方面的各種軍事合作,雖然德國沒能最后選擇中國作為其的戰略盟友,但是其卻得到了許多堪稱跨時代意義的技術和設計理念,實際上人類的技術進步這個問題上,更多的則是一絲的靈動,或者說是思維方式與角度的不同而已,很多東西轉身來說似乎就是那么的簡單。
張學武知道現代化戰爭拼得就是工業實力,他也清楚的意識到只要自己在忍辱負重兩年等待國際大形勢的逆轉,當孤獨的中國不在孤獨的抵抗之際,才是他張學武一戰身手進行全面大反擊的時候,但是現在他必須要學會薄積而厚發。
實際上張學武也十分的難以理解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打不過自己的第十戰區?難道就能打得過幾百萬的蘇聯紅軍嗎?除了聯合艦隊之外,日本人似乎再也拿不出什么能比蘇聯方面占據優勢的了,不過蘇聯人并非只有日本方面一個威脅,蘇聯人的主要精力全部集中在歐洲,并不在遠東,遠東對于強大虛弱的蘇維埃來說是東方的一個門戶而已,蘇聯人不想在他沒與德國人達成協議擁有足夠的戰略緩沖之前,蘇聯人不能同日本發生全面大規模的沖突,即便有沖突,也都是雙方有克制性的在試探對方的軍事實力而已。
高懷仁將繳獲的日軍全系列的戰車做成了一個展示,與其說是分析敵人的裝備,倒不如是在曬日本人的破爛,從總體布置上,日軍的九五式輕型坦克有許多突出的特點,比如總體上的小巧玲瓏、整車的高度較高、炮塔位置偏左、車體側面的動力艙、斜列機槍布置等。這些特點讓日軍的九五式輕型戰車非常容易識別,非常可悲的是日軍九五式輕型戰車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鉚接和焊接結構,以鉚接結構為主,裝甲厚度只有六到十二毫米,主要部位的裝甲為十二毫米厚,僅能防輕武器的攻擊,防護性差,是九五式輕型戰車的致命弱點。
所以在朝陽保衛戰中,八輛豺式輕型坦克配合一輛鐵騎擊毀了近百輛日軍的式中型戰車和九五式與九五改。
實際上,這就是量變引發質變,質變引發量變,質變與量變之間相互轉換,在實力相當差距不大的兩者之間,數量的優勢大與質量,所謂質量優于數量是實力差距懸殊的雙方才會出現的,歷史上二戰德軍的失敗是這一證據的鐵證,后世現代西方軍隊的重質輕量是因為當前世界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它們所面對的敵人主要是與它實力相差懸殊的小國、弱國,所以他們才能以質量去打擊數量,如果真的爆發大規模的決戰,在基本同等的技術層面下,數量依然能夠湮滅質量。
實際上張學武最為擔憂的是日本如果真的采取北上而并非歷史上的南進,那么如果日本不去涉及美英等國在東南亞的利益?那么孤獨主義盛行的美國人還會挽著袖子加入戰團嗎?張學武認為一向以利益為主的美國政府只不過是再拿孤獨主義當政客們的借口,美國參戰的時機都掌握在美國政客的手中,理由和借口不過是虛偽的掩飾而已,美國人要在歐洲大戰的戰火燃起,雙方已經出盡底牌之后,在如同一戰一般的伸手大撈好處,也就是因為美國人在一戰的時候付出的犧牲卻沒撈到他們想象中的利益,所以美國人在二戰初期一直在袖手旁觀。
為了應對整個國際戰略的大趨勢變化和戰略調整,張學武決定在蘭州成了一個國際戰略部和一個戰役評估戰略中心,負責收集各國的相關動向和新聞的收集整理,并且從中分析出張學武想要的相關情報。
包頭工業基地能夠年產七百五十輛豺式改進型輕型快速坦克和五百到六百輛鐵騎中型主戰坦克,并且還能夠組裝一千二百輛的七十五毫米“打擊”與一百零五毫米“重拳”自行火炮,并且能夠生產配套的格類型彈藥,包頭工業基地的規模雖然不小,但是其的產量卻并不高,而且單論在戰術層面上,鐵騎中型主戰坦克并不占據絕對的技術性優勢,戰爭亦是國與國之間全面性的,可以說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進行了一場具有毀滅性的大決戰。
張學武自然也清楚并不是只有自己在研究核子技術,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蘇聯人都在進行相關的研究,只不過張學武的烈焰計劃在這方面他具有領先的技術地位保障而已,烈焰計劃現在需要的是時間。
從總體戰略上看,張學武所掌握的西北與第十戰區已經連成了一片,但是山西的大部還掌握在日軍手中,雖然日軍華北方面軍的主力已經退入東北,余下的部隊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盤踞在山西,一部分向華中日軍主力靠攏,所以張學武需要打通整個西北通道,為了維護運輸通路的安全,張學武必須擁有足夠的戰略緩沖,那就意味著第十戰區必須收復整個的山西和大半個陜西。
西北剛剛定軍,張學武最大的敵人日本關東軍狼狽不堪的在錦州沿線新建防線,而華北日軍殘部則與華中日軍共同防御京滬杭地區,的一百二十萬的大軍與四十余萬日軍從徐州到京滬杭沿線展開了一場慘烈異常的爭奪戰,幾乎堆整個華北失去掌控的日本人十分清楚,如果他們在失去京滬杭,他們的幾十萬部隊就將被趕下海,固守淞滬對于日軍的總體戰略來說就等于承認了這場由他們發動的戰爭陷入了不可逆轉的失敗之中。
悲觀籠罩著整個的日本列島,原本不堪一擊的支那竟然三番二次的重創皇軍,以至于皇軍現在全無還手之力?可惡的蘇俄前些年還在通江與中國人打生打死,而一轉眼竟然以其全部的先進技術和現役裝備大肆武裝中隊,尤其是張學武的第十戰區所部,接收的蘇援累計超過了三點五億美元,但是其中日本人不得而知的是張學武還在蘇聯購買了多達十點三億美元的軍火。
張學武在蘇聯購買的軍火讓蘇聯人也適時的大賺了一筆,否則斯大林也不會急于完成這筆巨額秘密交易,可以說交易的全部過程都是由人民內部委員會監管實施的,過程極為保密,日本人能夠得到關于蘇援軍械的清單,但是絕對不知道如此大的一筆美金悄無聲息的流入了了蘇聯人的腰包。
/120270,玉edu_dl/varcpro_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