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  第571章 元旦朝會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隋末 | 木子藍色   作者:木子藍色  書名:隋末  更新時間:2024-06-07
 
共和元年,元旦。

按隋朝國朝例制,每年的新年元旦,進行都要舉行元旦大朝會,又稱元會。這一天,不但京官從七品以上要參加元會,而且各地地方上的太守、通守以及駐守地方的留守、副留守等大臣通通都要赴京朝集。且四海蕃國國王使臣,也會一齊來賀。

元會不單單只是朝會,而且還是一個慶典。既彰顯中央進行的權威聲勢,也是避免外方地方大臣久不入朝,而在地方無人管束,每年的朝集不單要入京參加元會,也得接受尚書省的考核。

大業十一年的元會,是先皇帝楊廣繼位以來,最隆重的一次元會,不但各地方官吏通通入京朝集,就是四方的蕃國也大多遣使前來進貢朝見,甚至有數個小國國王親至。這是前所未有的盛世,也是楊廣一生事業的顛峰。

不過才短短的一年間,天下已經劇變,九洲分裂,群雄割據,中原大地,皇帝、反王各地雄立。且各方戰亂四起,地方不穩。新的一年到來,這朝廷盛事朝集卻冷清了下來。

北京朝廷如今擁有遼西、遼東、室韋、河北、山東、淮北等廣大區域,甚至邊河東北京,關隴北部的十余個郡也盡皆統屬于北京朝廷,所轄郡已經多達近六十個,首次超過了江南陳朝,成為了如今擁有地盤最廣的一方勢力。

這次的元會也是遼東軍擁立楊杲稱帝建都北京后的第一次元會,同時也是改元共和的第一次元會,更是遼東軍進入中原后的第一次元會。不論從哪方面講,這次的朝會也是十分重要。因此,雖然如今淮北、山東、河北、河東等地還不穩定,但這次的朝集各地方的官員們支是沒有缺席者。

唯一的區別就是這次的官員們入京的時間很晚,基本上都是在元旦前幾日到達,而且朝廷也免去了地方官員入京面見天子須帶貢品的慣例。而且為了應對地方的局勢,這次地方也就只有各郡縣的太守、縣令到達京城,其余的官員都留守地方。

反倒是契丹、靺鞨、新羅、百濟、奚國、鐵勒、東突厥等各國。基本上都有重要人物到達,不是國王即是王子、大臣。且全都帶著豐厚的貢品前來朝見。

紫禁宮中,在京官員與地方朝集大臣們,從太和大殿一直排到了千步之外的宣和門。氣勢雖不如大業十一年的元會,但也依然讓不少的外族使臣們驚訝。

元旦大朝會是一次典禮朝會,不議政事。

之前陳克復的封爵之事,勉強也能算的進慶典之中。封完爵位之后。不少的大臣們原先想在這元會之上,直言反對稅賦改革一事。不過陳克復的一著封爵。削去了大多大臣的不滿。最后雖然心中還有些不滿新的攤丁入畝稅賦改革,但是顧慮到今日的大朝會,再加上先前也得了封爵的好處,眾人也沒有人再提起此事,只等日后再提。

按照固有的禮儀制度儀式。元旦大朝會一項一項的進行,一切安好。唯一的一點不足,那就是本應當出席的天子,卻被告之身體不適無法出席。

一直到了午后,這繁復的元旦大朝會才算結束。

陳克復下令,宮中賜御膳。

待得滿朝官員吃飽喝足。這元會也就算結束,各回各家。

不過普通的官員們可以離開,但朝中的重臣們卻被傳到了政事堂。…,

政事堂為加參知政事銜的宰相們的議事辦公之所,就在紫禁宮中的南門附近的順華閣中。

北京朝廷的大多官制都是依隋朝。也實行的是群相制度。三省六部中,除了尚書令一職為虛職不授外,尚書省左右仆射、門下省左右納言,內史省左右內史令六位主官,自動為宰相之位,除這六人外,按新制,還須從在京從三品以上大臣中調三位大臣加授參知政事銜。補齊九相之位。

九相每日在政事堂聚集辦公,九相位置相等。無高低之分,輪流執掌政事筆。七日一輪。

如今朝廷,陳克復名為大丞相,卻并不是宰相,而是比之宰相更權大,相當于監國的攝政王,在皇帝成年親政之前,朝廷政事由他暫攝。

如今的朝廷九相之中,毛喜剛剛被陳克復加封了無權的三公司徒位,卻被罷去了相位。

房玄齡為左仆射,杜如晦為右仆射,高士廉為左內史令、魯廣利為右內史令,魏征為左納言,長孫無忌為右納言,兵部尚書李靖加參加政事銜,金吾衛大將軍李奔雷加參知政事銜,新晉吏部尚書陳節加參知政事銜。九人共同為相,皆陳克復之心腹。

毛喜自遼東起事以來,一直就是陳克復的文官之首,只是如今,他越來越覺得,自己這位毛伯執政,已經與他和他的這個朝廷,開始有了差距,總是無法節奏一致。再考慮到毛喜終究是年齡大了,特別是因這次河北世族之事的處理上,他的觀念與自己的相關太遠。因此,最后陳克復加封他為三公,罷他的相位,卻又將同是陳家莊出來的老家臣魯廣利,由吏部尚書晉為右內史令的相位。

而陳節就是過去的李節,自當初李閥被滅后,他就轉而投靠了自己。這幾年由武轉文,表現出色,這次也將其提升為相位。

新晉為右仆射的杜如晦道:“殿下,如今朝廷名義上所收復占據的郡已經多達六十個,三百多個縣。而且隨著朝廷陸續收復更多的土地,那么郡縣數量還會激增。大業七年之時,朝廷已經有二百多個郡,一千多個縣。中央尚書省要同時管理兩百多個郡,根本無法同時高效的管理這么多的郡。所以臣請提議,按先前已經試行的方法,繼續推行州、郡、縣三級制度。”

魏征反對,上前道,“早在大隋代周的大象二年,天下已經有211州、508郡、1124縣。當時許多郡甚至只有一個縣,一個郡一般只轄一至三個縣,三級行政區劃的意義已經不大,許多郡的太守實際不理事,但這個額外的行政機制卻仍造成地方官僚體系龐大,增加朝廷與百姓的負擔。后來文皇帝才撤去郡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到了大業三年,先帝又改州縣為郡縣二級制,目的也是減少龐大的地方官僚體系,減輕百姓負擔。如今右仆射又要恢復三級制,這無疑是在倒退。”

高士廉也上前道,“朝廷如今雖然有兩百多個郡,但是早在先帝之時,就已經在郡之上增設了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揚州、荊州、梁州及雍州等監察州。監察州行監察考核之權,官府體制并不大,官員也不多,卻能很好的代替朝廷監察地方,還能很好的消除地方龐大的官僚體系,此是利國利民之事,如今我朝也吸須如此照做即可,無須恢復州制。”

對于這個監察州,陳克復并不怎么看好。事實上,監察州不是如郡縣一般的行政單位,而只是一個中央派出的監察單位。地方上的二百多個郡,依然得由朝廷的尚書省直管。尚書省不但要處理全國政務,還要管理著這兩百多個郡,以此時尚不發達的通訊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實行三級制,由中央管理到州,州管理郡,這無疑能讓中央朝廷的反應更迅速。甚至地方上的政務處理起來也更快,如地發上發什么什么災情動亂,也能更及時的處理。

不過如魏征等人所說,增加一個州級體系,無疑也有弊端。一來是讓地方的官僚體系更加的龐大,二來也有可能造成冗官,甚至還有可能讓地方的權利過大,架空中央朝廷。

凡事有利有弊,一切都有兩面性。

陳克復是個穿越者,他深知歷史走向,明白歷史上不管是唐宋還是明清,都是三級行政區劃。最大的原因,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朝廷的地盤越來越大,人口也越來越多。東漢末年,天下只有十三州,分轄一百多個郡。經過三國割據,南方荊、揚、益、交等州有較大發展,到西晉統一時增加到十九州。而現在的朝廷卻足足有著兩百多個郡,一千多個縣,早超出了以前。

仔細的把遼東等改成三級制度試行的前后思慮許久,陳克復才慢慢道,“如果繼續實行郡縣二級制,那么等朝廷重新統一天下時,那時中央面對數百個郡,上千個縣,將無法有效管理。而如果只是一味的繼續實行九州監察制,也一樣無法改變這種情況。本王傾向于增設州制,但魏大人與高大人所言也不能不重視。”

“朝廷既要增加效率,加進中央集權,可也必須防止出現冗官,免增加百姓朝廷的負擔。所以本王的意思是,在現有的郡縣基礎上朝廷改革,避免過去一郡只有一二縣的情況。凡郡,必須至少轄四縣,每州也必須轄四郡之地。如此一來,才能既解決朝廷的辦事效率,也避免地方造成冗官冗僚,平白增添朝廷與百姓的負擔。”

商議許久之后,最后議定,在遼東軍的直屬的遼西、遼東、河北、山東、淮北區域,朝廷設立了海州、羅州、韋州、燕州、遼州、幽州、翼州、云州、趙州、青州、兗州、徐州、琉州共十三個州,其中原來遼西遼東室韋共五州,河北之地為四州,山東為四州。州設刺史、長史、司馬等官職。()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