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520章BB黨們的希望和M28陸戰之王
萬字更新
mk1a2軌道電磁動能炮只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受限于技術理論的儲備和工業制造能力的不足,就算特斯拉再有才華也做不到。
當然,對于電磁炮的研究不僅僅只有中華帝國一家,其他國家也都在研究這項技術。但他們也同樣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在技術理論和工業制造能力方面更落后,想要讓電磁炮達到武器級別和實戰部署階段更是遙遙無期。
早在1845年,查爾斯?惠斯通制作出了世界第一臺磁阻直流電動機,并用它把金屬棒拋射到20米遠。此后,德國數學家柯比又提出了用電磁推進方法制造‘電氣炮‘的設想。而第一個正式提出電磁發射/電磁炮概念并進行試驗的是挪威奧斯陸大學物理學教授伯克蘭,他在1901年獲得了‘電火炮‘的理論專利。
到了1920年,法國的福瓊?維萊普勒發表了《電氣火炮》文章。幾乎同時,德國的容克火炮工業公司也成立了電磁研究實驗室,并且研制了用于火炮安裝的電磁加速器。
中華帝國對電磁炮的研究興起是基于對通古斯大爆炸后遺留的星際武器的興趣,是實際見識到了這款超級武器的威力的。而西方各列強國家對電磁炮的研究還停留在科幻層面(被莫西等科幻小說作家們提出的理論所吸引),全靠一股子對合理的科學幻想來提供動力,但得不到政府的經費支持,因此相關研究進度和成果遠遠低于中華帝國在這方面的巨額投入。
不過,自從中華帝國日益變得強大無比,中華帝國的科技經常性的國際領先,尤其是軍事技術的發展之快,裝備之先進令西方各列強國家一片羨慕嫉妒恨。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下,西方各列強國家紛紛加強對中華帝國的間諜力量滲透,不惜任何的代價也要獲取中華帝國的相關機密情報,其中就包括關于中華帝國正在測試電磁炮的相關信息。不過,中華帝國在這方面的安保控制非常嚴密,他們沒有得到詳細的測試數據,但掌握了一些鳳毛麟角的情報,經過推斷后認為中華帝國正在發展電磁武器。
曾幾何時,中華帝國是被西方列強欺負和公認的落后國家。知道中華帝國在科技方面掌控了先機,才取得今天的局面。西方情報界一致認為中華帝國因為有了劃時代的武器研發體系才打破西方統治世界的局面,例如中華帝國海軍的神弓艦、潛艇、戰車、飛機等先進武器裝備都是劃時代的,對世界軍事格局造成巨大影響。西方列強認為中華帝國在戰后終止了海陸空三軍裝備的大規模更新計劃,這背后肯定正在秘密研發下一代革命性的先進武器裝備,西方列強不希望永遠被中華帝國牽著鼻子走,應該至少在科技領域保持跟中華帝國的同步發展。
基于這種心態的西方列強,當他們捕捉到中華帝國可能在研制電磁炮武器系統的消息時,他們自然不會坐視不理,陸續加大了對各自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力度。
從1926年開始,西方各主要列強國家陸續成立了電磁武器研究實驗室,專門展開電磁炮的研究,爭取不被中華帝國落下。
電磁炮本身就屬于軍事層面,西方各列強國家在各自的軍事需求的刺激下,涌現出一大批這方面的專家。法國的電磁專家司麗德蒙脧在1923年3月將5克彈丸用電磁炮加速到1.1公里/秒的初速。英國國立大學的查里德?馬歇爾博士運用英國最新的電磁技術,把2.5克彈丸加速到了3.9公里/秒。這一成就從實驗上證明了用電磁力把物體推進到超高速度是可行的。他的成就公布后,引起了各方的特別關注,德國國防委員會得出‘未來高性能武器必然以電能為基礎‘的結論,因此德國國防部成立了‘電磁炮聯合委員會‘,協調軍隊、能源部、國防原子能局及戰略防御倡議機構分散進行的電磁炮的研究工作。1928年,德國柏林陸軍大學電磁學專家漢斯萊教授在實驗室內將8克重的塑料用加速器瞬間加速至5.9公里每秒,能量室內瞬間動能達到15000焦耳,并首次實現開關裝置在12毫米內啟動,這項突破使得人類對未來電磁炮武器系統的研制提供了巨大的幫助,連中華帝國電磁炮武器實驗室的特斯拉等人也不得不承認在某些領域,西方數百年的科學技術積累還是非常強大的。
中華帝國人才管理委員會迅速向這些國家的數百位科學家、高級工程師發出了邀請函,請他們到中華帝國皇家科學院、北洋科技等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工作,并給予豐厚的待遇。
中華帝國又在挖西方國家的墻角,但這次西方各列強國家已經有了準備,以前他們不重視人才的儲備,結果在世界大戰前西方世界超過十萬名優秀的科學家、技術工程師、行業專家學者等人才被中華帝國挖走,奠定了中華帝國在科技領先世界的局面。六年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各列強國家已經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戰后嚴格限制了人才外流。
盡管西方各主要列強國家紛紛豎起了防止人才外流的壁壘,很多頂尖科學家被限制出境,但是中華帝國還是通過各種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脅迫半脅迫方式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允許一批科技專家們到中華帝國“出差”,這其中大部分人只要到了中華帝國,基本上就被頂尖的科研環境和工作待遇所“俘虜”,最終選擇留在中華帝國發展。
中華帝國對人才的壟斷和搶劫行為令西方世界很是不滿,但卻沒有辦法,面對中華帝國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各國都不敢掠其鋒芒,只能忍氣吞聲了。
光華二十八年冬,中華帝國電磁武器研究實驗室從西方世界獲得了這方面的大量的資料和技術專家,原本特斯拉手下只有100多人從事電磁炮研究工作,很快擴展至500多人,其中不乏頂尖人才。例如法國電磁專家司麗德蒙脧便成為了實驗室的一員,并擔任特斯拉的第三助手職務。
次年三月,中華帝國電磁武器實驗室經過重組之后,進行第一次電磁炮試驗。mk1a2軌道動能炮裝置經過大幅度升級,其蓄電池組瞬間能量達到了25萬焦耳,首次實現了單極單項電能輸入,長達30米的單極供電裝置并聯了15萬個單項放電單元,回旋加速器裝置對15克重的塑料模塊加速,經過六次測試,平均初速達到了9.5公里每秒,試驗獲得突破性進展。
電磁炮的研發得到了帝國海軍的支持,尤其海軍內部的bb黨們高官對于電磁炮的測試高度關注,因為他們心里很清楚,cv黨之所以囂張無比,叫囂著用航母艦載機遠距離摧毀戰列艦,而戰列艦的主炮射程卻有限,明級戰列艦的18英寸巨炮經過光華二十七年的現代化改裝后,倍徑提升至50倍,但最大射程也不過50公里,對于反應兵器來說,火藥推動的炮彈的射程基本上已經達到極限了,再想提高射程已經變得很困難,羅森博格的超級大炮雖然射程超過200公里,但是成本之高昂,體積至巨大是無法安裝到戰列艦上的。因此,在傳統反應兵器的射程達到極限之際,海軍bb黨們為了獲得對抗擊航母的超級艦炮武器系統,將目光集中到了電磁軌道動能炮上面。
電磁泡與常規火炮相比有著很大的優勢。例如:電磁炮利用電磁力所作的功作為發射能量,不會產生強大的沖擊波和彌漫的煙霧,因而具有良好的隱蔽性。電磁炮可根據目標的性質和距離,調節、選擇適當的能量來調整彈丸的射程。電磁炮沒有圓形炮管,彈丸體積小,重量輕,使其在飛行時的空氣阻力很小,因而電磁炮的發射穩定性好,初速度高,射程遠。其速度之快,即便是遠距離目標也來不及反應就會被擊中。而相比明級戰列艦的18英寸巨炮的攻擊情況來看,重達1.8噸的炮彈飛行時間超過十幾秒鐘才能到達敵艦位置,這段時間里敵艦有可能進行規避動作躲開炮彈的打擊。而如果換成電磁炮攻擊,只需要幾秒鐘時間就可以了,敵艦根本來不及規避。
同樣,從發射能量的成本來看,常規火炮的發射藥產生每兆焦耳能量需10龍幣,而電磁炮只需0.1龍幣。而且電磁炮還可以省去火炮的藥筒和發射裝置,故而重量輕、體積小、結構簡單、運輸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更為安全可靠和方便。這點對于明級戰列艦重達千噸的主炮系統,數千噸的發射藥儲備來說,節省的不是一丁點的問題。一旦研發成功,可以節省八千萬龍幣以上。
對于bb黨們來說,他們真正想要讓電磁炮上艦的目的是看中了電磁炮超遠程的射程和射速,這樣在數百公里外的海面上的航空母艦就沒有價值了,將會被一炮擊沉。
當然,這只是他們的幻想,目前電磁炮還處于實驗室階段,距離室外試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距離上艦實戰部署就更遙遙無期了。
不過,海軍bb黨們對此有信心,他們正在努力延長巨艦大炮主義統治海軍的時間,爭取在cv黨們的航母制勝論“翻身造反”之前能夠得到強大的電磁炮服役的消息。
中華帝國海軍有了梵凈山級航母建造和中華神盾防空巡洋艦的升級計劃,空軍有了殲十戰斗機和轟六、轟五的服役計劃,天軍二炮部隊有了雷神15火箭彈和v系列導彈計劃,對于帝國陸軍而言,完成機械化改革之后,對現役的主戰裝備,號稱中華帝國裝甲三劍客的m16戰車、w16輪式步戰車和z16反坦克戰車的升級和改進計劃自然也都陸續提上日程安排。
光華二十八年,在帝國海軍、空軍、天軍陸續出臺了裝備研發和升級計劃之后,帝國陸軍為了得到國會給軍方撥付的軍費,陸軍委員會也陸續拿出裝備研發和升級項目。
中美戰爭期間,美洲大陸上爆發的大規模坦克大戰中,中華帝國陸軍的m16戰車發揮了巨大的戰斗力,在戰后一度國際各國陸軍所吹捧。直到海灣戰爭爆發,中華帝國陸軍的裝甲部隊憑借m16戰車打得亞美尼亞裝甲部隊毫無還手之力,由此成為m16戰車的極盛時期。
但沒過多久,中華帝國插手蘇伊士運河,武裝介入了埃及戰爭,結果在沙漠戰役當中,m16戰車首次暴露了巨大的缺陷,在沙漠中快速推進的m16戰車很快出現嚴重的故障,表明m16戰車不適合在沙漠里長時間行動,差一點就讓敵軍發現,從而改變埃及戰爭結果。
此戰過后,中華帝國陸軍委員會認為m16戰車已經服役了很多年了,是時候被新式的戰車替代,于是決定趁著m16戰車還處于陸戰之王的神壇上,趁著歐美各國都想采購這款戰車之時,放寬了出口限制,首次允許m16戰車對外出口,賺取的資金則用于帝國陸軍繼續研發更先進的戰車。
光華二十八年秋,金秋九月某日,在中華帝國北苑合成戰術訓練基地內,一款新型主戰戰車正在進行高強度的測試。
測試場上,巨大的馬達轟鳴聲中,只見一輛新型戰車高速機動,測試跑道被戰車履帶扒起一片塵土,整個戰車大部分被塵土籠罩著,只露出戰車前面一小部分和長長的炮管。
新型戰車忽而在平坦的路面上高速前進,忽而在高低起伏的地面快速前進,越過兩米多寬的溝塹戰壕,進入半米深的河道時劈開十米高的水浪。接著又攀上60度的斜坡,在拒馬、暗樁、鐵絲網、反坦克蒺藜等反戰車障礙中順利通過,最終完成了測試目的。
這便是中華帝國陸軍裝備科技研發部在戰后,立時十年時間研發成功的新型戰車的試驗車,編號m28a1。
雖然這款戰車在光華二十六年就已經制造出原型試驗車了,但是帝國陸軍部一再推遲采購,要求科研部根據m16式戰車在美洲戰場、中東戰場和北非戰場上的表現進行改進缺陷,同時借鑒埃及戰場在沙漠中失敗的教訓加以改進,帝國的裝甲戰車必須適合在全球各地作戰,應適應平原、山地、丘陵、雨林、沙漠、沼澤等各種惡劣戰場環境,因此最終拖延到光華二十八年才獲得正式采購合同。考慮到第一批新型戰車在光華二十八年交貨,因此被陸軍命名委員會定型為m28式,不過實際上m28戰車有十多輛樣車,根據不同環境而開發。最終陸軍委員會以適合最多環境的m28a1作為主力戰車,另外m28a2、m28a3等型號也有訂購,只不過這幾款戰車的使用環境有限,采購量小,所以不作為帝國陸軍主力裝甲師的定制型號。
戰后的歐美各國對于坦克的研發都有長足進步,尤其當中華帝國的m16戰車對外出口后,m16戰車已經不再神秘,各國陸續對這款戰車進行山寨仿制和逆向工程研發,研發出多寬性能差不多甚至超過m16戰車的先進坦克。
例如德國陸軍的一號坦克在南非戰爭中表現突出,是西方世界第一款可以跟中華帝國的m16戰車同臺競技的主戰坦克,盡管一號坦克在南非戰場上表現不佳,但這不是一號坦克的性能不夠好,而是駕駛這些坦克的是沒有任何坦克作戰經驗的南非共和軍,而他們的對手又是身經百戰,坦克作戰經驗豐富的聯合國陸軍裝甲師,因此一號坦克的美名被南非共和軍的戰敗給埋沒了,不過各國陸軍資深專家們卻對德國的一號坦克贊譽不斷,評價其為第一款可以跟中華帝國的m16戰車實力差不多的西方坦克。
拋開德國陸軍的一號坦克,英國的巡洋坦克mki型衍生了十幾個版本,其中a1到a13的性能都不錯,而a13又有二十多個改進型號,最終英國陸軍拿得出手的便是馬克(mkiv)型a13e2巡洋坦克。
該坦克重達14.76英噸,尺寸為6x2.5x2.6(米),成員四人,裝甲630毫米,搭載2磅主炮(40毫米)一門,備彈87發,輔助武器為0.303英寸的維克斯機槍一挺,備彈3750發。其動力由納菲爾德v12發動機提供,輸出340馬力,山寨中華帝國的m16戰車的克里斯蒂懸掛裝置系統,采用大戰期間成熟的威爾遜復合變速箱,最大行程150公里,平地戰斗巡航速度50公里每小時,山地作戰速度在40公里左右。
整體而言,英國的這款馬克a13型坦克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作戰能力已經超過了中華帝國的m16戰車。但英國陸軍不得不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馬克a13型坦克的履帶還得從中華帝國進口,因為英國造不出來壽命可達150公里以上的履帶,這根中華帝國壟斷了全球天然橡膠產地、人工橡膠技術以及高分子材料工藝的出口管制,這些直接影響了履帶的結合部位的耐磨性能,英國本土造的耐磨材料根本達不到要求。
這樣一來,就算英國的坦克多么的先進,一旦上了戰場,履帶的壽命成為制約其裝甲部隊作戰的最大障礙,而一旦英國敢跟中華帝國為敵,那么中華帝國只要停止對英國出口履帶裝甲材料,那么就等于勒住了英國裝甲部隊的脖子,使其無法作為。
法國陸軍一直號稱歐洲第一,盡管他們不承認德國陸軍在他們之上,但對德國陸軍的新裝備的出現,法國陸軍永遠都是最敏感的。
得知德國陸軍的一號系列坦克服役,并且在南非戰場上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喝彩之后,法國陸軍通過跟中華帝國陸軍的交易,一方面從中華帝國進口m16戰車作為對抗德國陸軍的一號坦克,另一方面法國陸軍也從南非戰場上得到了一號坦克,并對其進行分解分析,掌握德國陸軍裝甲部隊的發展方向,同時結合從m16戰車上得到了技術和經驗,法國陸軍的新型主戰坦克也上馬了。
盡管法國陸軍經費不足,但對坦克的研發投入還是很大的。而且法國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和戰后渴望和平的心態,使得法國陸軍的坦克設計獨樹一幟,也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法國陸軍在1928年前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一戰剩下的坦克和從中華帝國進口的m16坦克,這些坦克足以滿足法國陸軍的國防需要。
但隨著1928年法國陸軍委員會通過了中型坦克插rb1型的生產方案后,這款法國自研的新型坦克逐漸取代了m16主戰坦克在法國的地位,成為法國陸軍在二戰爆發前陸軍裝甲部隊的主要坦克。
插rb1中型坦克可以追溯到1921年。那年,法國陸軍技術部的艾司丁(j.e.estienne)將軍(被譽為法國坦克之父)提出建造一種15噸重、最大裝甲厚度25毫米、車體安裝75毫米火炮、旋轉炮塔裝有兩挺機槍的步兵支援坦克,且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與敵軍坦克部隊進行戰斗,整體性能要求達到中華帝國的m16主戰坦克。新坦克必須裝備無線電用于戰術協調,這是由該坦克半獨立的作戰地位所決定的。有四家公司參與競標,這些公司包括famh海軍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廠、迪勞內貝利維爾和施奈德雷諾公司。當時軍方承諾會將各公司提交樣車的中標部分進行組合匹配,以便制成最優良的坦克。1924年5月總共提交了5輛樣車,其中施奈德雷諾公司提交了兩臺樣車,sra和srb。
法方選中了施奈德雷諾公司的樣車srb作為新坦克的基型車,其引擎、變速箱和轉向裝置得以保留,懸掛裝置和驅動輪取自famh設計的樣車,而履帶則來自fcm的樣車。1925年3月,雷諾公司被選中作為主承包商,施奈德、famh、fcm和迪勞內貝利維爾均作為提供勞務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整車的最終組裝定于在位于巴黎的雷諾工廠完成。1926年1月17日雷諾公司獲得了制造3輛原型車的合同,制造工作于1927年1月完成。原型車成員4人,裝甲最大厚度25毫米,發動機功率為180馬力,行駛速度每小時20公里,最大行程257公里。車體前方裝一門75毫米18倍徑的榴彈炮,單人炮塔內則安裝兩挺7.5毫米機槍。隨后進行的兩次測試表明總體設計比較成功,經過改良,為了對抗德國的一號坦克的主炮和m16戰車的主炮,其最大裝甲厚度增加到40毫米,重量也上升到28噸,這就是后來的插rb1坦克的雛形。
南非戰爭后,德國陸軍積極發展一號坦克并且開始大規模裝備陸軍,這促使法國當局一方面進口中華帝國的m16戰車應付危機,另一方面立即開始生產改進過的插rb1。這種坦克換裝了配備47毫米34倍徑主炮和鑄造炮塔,發動機功率增加到250馬力,使這輛超過30噸的戰車時速達到了27公里,不過最大行程也減小到200公里,而且必須用中華帝國提供的履帶才行。
在首批生產了35輛插rb1后,改進型的b1bis開始投產,b1bis裝有改良的arx4炮塔,防護性能更好并安裝了新型47毫米35倍徑主炮,車體為分體鑄造、螺栓組裝的鋼裝甲板,裝甲厚度增至60毫米,換裝了新型307馬力發動機,但最大行程降為僅150公里,該車適合于配合步兵的作戰行動,但由于行程太小,作為戰略機動力量明顯不足,因此后來安裝了附加油箱以解決此問題。
b1bis額定乘員4人,駕駛員席設在車體前方左側,其右側即是75毫米火炮,駕駛員除了駕駛車輛還要負責操作這門75毫米炮,利用手柄調整火炮俯仰,這門火炮外觀上看炮管壁很厚,實際上那是專門設計的火炮抽煙裝置,利用壓縮空氣將殘余火藥氣體吹出炮管,這在當時可是不折不扣的新創意。駕駛員后方是無線電操作員席,無線電作用距離15千米,再往右是裝填手席,他的職責是為75毫米炮裝填炮彈并將47毫米炮彈運進炮塔供車長使用。電動炮塔中的車更新長在指揮車輛控制隊形的同時還必須負責瞄準、裝填和擊發炮塔上的47毫米火炮,有時候還要操縱炮塔右側的7.5毫米并列機槍。
b1bis的引擎采用電啟動方式,裝備有自密封油箱、一體化的潤滑系統,由于車體前方的75毫米炮只能做俯仰調節,無法左右偏轉,該車的轉向設計別具一格,駕駛員通過方向盤操縱一個精心設計的“尼德爾”(naeder)液力差速器(雙差速器)可以在任意一個變速齒輪上獲得任意的轉彎半徑并且可以實現微調,這樣駕駛員就可以利用“尼德爾”系統精確調整火炮方向射界。變速箱設置6個擋位,5個前進擋和一個倒擋。
該車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采用了壓縮空氣驅動的導向陀螺儀,在電啟動馬達失靈時也可以用空氣壓縮機起動發動機。b1bis采用了赫爾特(holt)懸掛裝置,外覆裙板,這種懸掛裝置由一組安裝在垂直關節上的葉狀彈簧和卷簧構成,主動輪后置,且可以在車內進行調節。
這些新玩意兒使得制造頗為不便,也造成該車維護繁瑣,可靠性差,在開赴前線的途中會經常性的發生拋錨情況。
1928年,根據法方在實際使用中發現的問題,插rb1bis進行了最后一次改進,改進后的坦克稱為b1ter,針對側裝甲和履帶抗穿甲彈能力較弱的特點,b1ter上部履帶外罩整體擋泥板,側裝甲帶有傾角。另外,鑒于部隊反映的75毫米炮瞄準困難的缺點(雖然尼德爾系統可以實現精確瞄準,但這需要成員必須訓練有素),重新設計了火炮安裝方式,賦予了該炮左右各5度的方向射界。成員方面增加了一名機械師,總人數達到5人,為了增大戰斗室空間,專門采用了更緊湊的bdr傳動齒輪。
1928年底,法方希望能在4年中生產大約400輛b1bis用于裝備兩個預備役師,但復雜的結構使大規模生產一再推遲。
客觀的說,b1bis在火力和防護上比較出色,它的47毫米炮比德軍的一號坦克威力更大,它的75毫米炮炮口初速度為490米/秒,使用的1915型高爆榴彈裝有740克高爆炸藥,威力驚人,發射1910型穿甲彈時可以在400米距離上以30度角貫穿400毫米厚的裝甲,射速每分15發。其47毫米l35炮發射1922型高爆榴彈時初速為590米/秒,發射1925型被帽穿甲彈時初速則達到了700米/秒。火力已經遠超中華帝國的m16主戰坦克。其裝甲防護也十分強大,40到60毫米防護,可以抵擋德軍一號坦克的火力直射,單是這點就讓德方大為緊張,因為德方是傳統重視防護的國家,法軍的坦克比他們的坦克還耐打,自然讓德軍不舒服了。
另外,插rb1bis主戰坦克可以通過一米高的垂直墻,巨大的車體的好處是可以越過3米的塹壕,另外該坦克車體很高,使其擁有優秀的涉水能力,涉水深可達1.47米。
綜合來講,法國陸軍研發成功的插rb1bis主戰坦克也對中華帝國陸軍現役的m16主戰坦克構成嚴重威脅。當中華帝國的特工人員從法方竊取了這些情報后,立即匯總到帝國陸軍部,帝國陸軍委員會針對法國陸軍的插rb1bis主戰坦克給正在研發當中的m28主戰戰車提出各項要求,造成這款坦克不斷的改進和升級,服役時間一再被推遲。
拋開英國、德國和法國這三個主要軍事強國,意大利王國新任總理墨索里尼雖然不重視海軍的發展,但他發家于陸軍,他的直屬部下自然裝備很多的先進武器裝備了。中華帝國出口和援助給意大利軍隊的大部分先進武器裝備基本上都落到墨索里尼的嫡系部隊手中,當然這也是中華帝國故意的。除了帝國皇帝王辰浩心里清楚之外,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連墨索里尼自己心里也不清楚。但他明白,只有得到中華帝國的幫助和認可,他才可以在意大利為所欲為,因此墨索里尼基本上在中華帝國每個法定節日當天都會向中華帝國外交部發出一封賀電,向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問好,表達中意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因此,自打墨索里尼上臺后,中華帝國國民基本上不知道意大利國王的名字了,一提起意大利就只知道墨索里尼。
到1926年,墨索里尼的嫡系將領們已經完全掌控了陸軍和空軍,大批反對墨索里尼執政的軍官和政客被清洗,對海軍的掌控已經達到了70,只要小部分海軍死硬軍官還不服他,但已經不重要了。
墨索里尼控制下的意大利,對陸軍的重視高于一切,因此作為陸軍中堅裝備的坦克成為他最關注的裝備之一。盡管墨索里尼能夠從中華帝國得到先進武器裝備,但是意大利資金有限,買不起中華帝國的m16戰車,于是他決定放意大利本土自研。
法國的雷諾公司在第一次大戰末期開發了雷諾ft輕型坦克,對意大利影響很大,因為輕型坦克意味著造價低廉,符合意大利的國情。
意大利在進口了非常少量的ft坦克后,在其基礎上菲亞特公司加上了改良的設計作為國產坦克來制造。雖然fiat3000外表與ft輕坦克相似,可是作為意大利獨自的改良點,其把發動機配置的位置做了相應的更改。初期的生產型炮塔裝載了機槍,不過,緊接著37mm炮裝載模型也被制造了出來。
但意大利自身的能力有限,fiat3000輕型坦克剛出廠時就已經過時了,其火力弱、裝甲薄,根本打不過德國的一號坦克,原本引以為豪的是速度,但南非戰爭的結果表明,德國一號坦克的速度也比fiat3000坦克快。
不甘心的墨索里尼下令菲亞特公司重新研發,于是菲亞特公司很快提出fiat3000b(1928年型),該坦克整體上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核心的發動機從中華帝國進口,馬力達到250,這樣其最高速度達到61公里每小時,采用中華帝國的先進的履帶,使其最大行駛距離達到300公里。
雖然進口發動機和履帶后,fiat3000b的成本還是有些高,但是已經達到意大利陸軍的承受范圍內了,同時,這款坦克將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先進的輕型坦克,因此墨索里尼批準大規模采購這款坦克。
而中華帝國之所以敢出口給意大利比出口給其他國家還先進的坦克發動機和履帶,是因為意大利沒有這方面的工業基礎,其逆向仿制能力也不行,不會對中華帝國造成威脅,反而中華帝國通過出口關鍵零部件可以控制意大利的裝甲部隊的戰斗力。
不過,令中華帝國沒有想到的是,意大利這個國家是不可信任的。墨索里尼為了賺錢,一邊向中華帝國示好,從中華帝國進口相對價格優惠的先見發動機和履帶等坦克關鍵零部件,卻沒有都裝備給意大利的fiat3000b坦克,反而轉手賣給了蘇聯,從中收取利潤差。
蘇聯在軍事技術方面,一直被中華帝國和歐洲英法德等國封鎖,可以說蘇聯想要得到國際先進的軍事技術已經快想瘋了。此時的蘇聯發展很快,作為國家資本主義代表的蘇聯,集中所有力量辦大事,花費大量資金從意大利獲得了來自中華帝國的先進的發動機和履帶等坦克關鍵裝備,然后蘇聯紅軍不斷對其進行拆解研究,試圖獲得其中關鍵技術。
于是乎,很快蘇聯的第一款坦克t24坦克出現,令全世界為之震驚。
蘇聯剛剛成立時,根本沒有完整的重工業體系,當然談不上坦克制造了,國內工業企業至多只能偶爾完成一些修理工作。但是,在外國干涉下風雨飄搖的紅色政權又迫切裝備戰斗車輛來加強紅軍的戰斗力。1924年5月6日,國防工業中央管理局在莫斯科成立,這是蘇聯國家坦克制造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在這個系統中,成立了一個分管坦克設計和制造的部門,它在19261929年間被稱為ordnancearsenalt乳st總設計局(gkboat)。這個設計局的任務就是研制履帶戰斗車輛并協助工廠建立生產線,使圖紙成為實際的產品。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和設備,gkboat的早期工作幾乎沒有什么成效。
盡管如此,gkboat仍與國內幾家實力比較雄厚的機械制造廠合作(其中包括哈爾科夫機車廠),組織技術力量和生產設備,建立坦克生產企業,為國產坦克的誕生做著準備。
哈爾科夫機車廠在1923年設計并制造了履帶拖拉機,該廠擁有生產履帶車輛的生產設備和一定的經驗,這為建立坦克生產線奠定了良好基礎。蘇聯關于正式研制和生產坦克的官方文件最早出自1927年12月1日動員委員會的決議。根據這個決議,1927年12月,哈爾科夫機車廠挑選了幾位拖拉機設計師組成了坦克設計小組(tankdesignteam),由一位年輕的機械工程師伊萬?n?亞歷克先科領導。這個設計小組最初的任務是與gkboat密切合作設計一種坦克,項目代號11232,同時向工廠提供設計圖紙并參與建立坦克生產線的籌備工作。
隨著設計工作范圍的擴大,1928年初,哈爾科夫機車廠獲準擴大設計小組的規模,再招入8名設計師。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的雛形就此建立起來。
1928年夏天,哈爾科夫機車廠贏得了制造一輛快速坦克的原型車(11232項目)。這輛快速坦克原型車就是t12坦克。t12坦克是一種雙炮塔坦克——主炮塔上方有1個小型的機槍塔,可獨立旋轉。主炮塔裝有1門45毫米火炮,火炮兩側的球狀機槍座上各安裝1挺7.62毫米機槍。坦克安裝了一臺蘇聯研制的m6發動機,實際上就是從意大利走私得來的中華帝國阿德爾kmx型發動機的山寨貨。同時,蘇聯對中華帝國的履帶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履帶裝甲的壽命達到了120公里。這樣一來,該坦克的速度和行程都大幅度得到提升。
當年年底,t12坦克原型車完工并開始測試。由于t12坦克原型車的車重超出了方案設計時的要求(實際車重20噸,超標4噸),并且在結構和機械方面也有不少問題。坦克設計小組不得不在緊迫的時間下參考測試結果進行重新設計。這個推倒重來的方案實質上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設計——坦克重量和單位壓力被降低,而發動機輸出功率和坦克速度都得到了提高,坦克前部駕駛艙左側安裝了第4挺機槍,并設置了機槍手座位(由此,坦克的火力分成了三層,這是坦克發展史上的創新)。新的坦克設計方案被命名為t24坦克。
如果說德國的一號坦克、法國的插rb1中型坦克、英國的馬克(mkiv)型a13e2巡洋坦克令中華帝國陸軍在裝甲戰車方面稍感不安的話,蘇聯t24坦克的出現則是令人緊張了。
原因很簡單,中華帝國可以一定程度的控制英法德等國,而且他們離中華帝國很遠,他們的坦克對中華帝國而言不是什么大的威脅。但蘇聯不同,作為中華帝國的鄰國,跟中華帝國擁有廣闊的領土割讓的仇恨,蘇聯的坦克直接可以越過邊境線攻入中華帝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