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獨裁  第717章 衛士導彈防御計劃(2)

類別: 歷史 | 清史民國 | 唯我獨裁 | 巡洋艦   作者:巡洋艦  書名:唯我獨裁  更新時間:2013-06-11
 
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合家快樂

德聯妄圖以跟中華帝國在導彈防御系統上一較高下,很快他們便發現打造一套國家導彈防御系統是多么的困難,先不說技術實力,單單是燒錢的資金開銷就難道德聯的科學家們了。(百書齋baishuzhai.)

面對希特勒的一意孤行,德聯的科學家們沒有辦法只好先打造一套簡單實用的導彈防御系統pd33,只用來防衛德聯首都柏林,覆蓋整個德聯和歐洲全境的導彈防御系統由其他北約成員國來承擔。為了嚇唬中華帝國,德聯故意撒謊,號稱pd33導彈防御系統可以偵測和攔截來自華約的任何彈道導彈的攻擊。

而德聯的令部分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德聯自己打造導彈防御系統之外。德軍的戰略彈道導彈也應該提升戰斗力,即只要做到突破中華帝國的衛士導彈防御系統,那么中華帝國耗費巨資打造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也就白費了。

為了做到這一點,德聯科學家們積極開發新型彈道導彈。包括洲際彈道導、中程彈道導彈和短程戰術彈道導彈在內,德聯在短短五年時間里,研發了幾十個彈道導彈型號。這些新型彈道導彈,大多數都以速度作為標準,德聯科學家們分析,只要德軍的彈道導彈的速度足夠快,那么就會在中華帝國的雷達預警之前抵達,令其無法及時作出反應。

顯然,德聯科學家們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可惜時間研制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至,想要做到卻是非常困難的。

但在德聯科學家們的努力下,德軍的彈道導彈技術還是大幅度提升了的。

其中,長程彈道導彈家族里。德軍的r9戰略彈道導彈算是最優秀的了。r9為兩級洲際彈道導彈,采用可貯存液體推進劑和慣性制導系統,在性能上與兩年前的r7導彈接近。導彈兩級的直徑不同,第一級的直徑約29米,第二級的直徑約244米,第一、二級之間用截錐形級間段連接。彈頭呈錐形,配置在地下井中。

由于r9彈道導彈的末端速度高達4馬赫,一旦從外太空進入大氣層,中華帝國現有的防空武器基本上難以攔截的。德軍統帥部認為。保持強大的進攻彈道導彈力量便可以繼續維持跟中華帝國的核均勢。原本希特勒計劃部署1500枚r9洲際彈道導彈,但最終受限于財力緊張關系,只實戰部署了200枚。

中華帝國和華約稱德聯的r9洲際彈道導彈為ss9,綽號黑羚羊。針對r9彈道導彈的巨大威脅,以及德聯號稱可以攔截來著華約的一切洲際彈道導彈的pd33導彈防御系統。中華帝方同樣大幅度提升彈道導彈的性能。

作為同德聯r9彈道導彈的對抗,中華帝方開發了西北風11型彈道導彈,編號sm11,北約稱之為ss11咆哮者。

西北風級sm11洲際彈道導彈長18.5米,寬1.84米,射程達6750海里(12500公里),標準發射重量345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45噸,投擲重量1088公斤,采用三節火箭系統進行推進。其中第一級、第二級火箭首次采用固態氫氧燃燒劑作為燃料,第三級為液態燃料的熱發射方式。

固體燃料相對于液體燃料而言。液體燃料的分子活性強,化學穩定性也低,基本必須低溫貯存,而火箭本身很難做到,所以基本是燃料箱不加注燃料,到使用的時候再加注。這樣一來,液體火箭發射時,需要進行加注燃料,這將消耗相當長的時間。如果敵人的導彈已經發射了。預警雷達給出的時間往往不會很長,加注燃料時間過長則來不及進行發射便被敵人的導彈摧毀在地面了。

同時。五六十年代各國使用的火箭燃料一般都是液氫,由于氫分子極小對各種容器的侵蝕力可怕,不適合長時間貯存。綠色小說lvsexs因此,對于導彈燃料的儲存來說是個巨大的難題,消耗龐大的經費。即便是中華帝國的資金寬裕,也對這種長時間的戰備消耗感到頭疼。

正因為這些不利原因,使得中華帝國的科學家們首先開發成功了火箭固體燃料。用在sm11洲際彈道導彈上的固體火箭燃料能夠給導彈提供短時間的加速度,工程師們采用利用錐形裝藥或緩釋技術來減慢固體火箭的燃燒速度。同時,固體火箭燃料常溫化學穩定,對貯存要求不十分苛刻,使得日常維護費用大幅度下降。

對于sm11來說,為了能夠順利突破德聯所謂的導彈防御系統,其導引系統采用改良的pdm20慣性平衡導引控制系統,三級火箭助推下,不到六分鐘便可以進入太空,并以4馬赫的速度在太空飛行,重返大氣層后,發動機點火的末端極速高達15馬赫,基本上以德聯現有的防空武器都無法攔截的。

不過,中華帝國的導彈專家們更是開天辟地的再sm11洲際彈道導彈上面首次使用了多彈頭分導技術。即彈頭備北洋電氣制造的重返大氣層載具,內裝3枚當量17萬噸w89型核彈頭,以及八個金屬片和誘餌假彈頭,用來迷惑敵人的攔截導彈,大幅度提升攻擊能力和突防能力。

而在圓周公算偏差值上面,中華帝國一直處于領先狀態。sm11型彈道導彈的圓周偏差降至320米,后續改進型一度達到116米的超高精度,給德聯造成巨大的核威脅,壓力空前。

同樣,中華帝國的盟友們也需要一定的核保護傘。尤其在歐洲附近的華約成員國,如英國、土耳其、亞美尼亞、冰島等國家,中華帝國在這些國家都設有大型的陸海空軍事基地,基地內部署有大量的核導彈發射井。

但這些基地靠近德聯和北約各國,考慮到成本和實戰效果,中華帝方是不會將sm11這種長程洲際彈道導彈部署到那里的。取而代之的是sm15前衛短程戰術彈道導彈和sm19中衛中程戰術彈道導彈。這兩款彈道導彈是基本型號。其后陸續衍生的型號眾多,包括低空、中空、高空等各種用途。

其中,sm15前衛戰術彈道導彈則是中華帝國衛士導彈防御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即衛士2型導彈的改進型。

作為衛士導彈防御系統的核心組成部件之一,衛士2型導彈是中華帝方用來攔截德聯洲際彈道導彈的重要武器之一。

衛士2反彈道導彈彈長(包括助推器)6.55米,翼展1.57米,速度9600公里每小時,射高165公里,最大射程900公里。推進裝置采用皇家科技重工研制的mk32(紫耀星君)雙重推力固體火箭,共三級發動機,戰斗部采用碰撞式動能彈頭,也可以攜帶小型核彈頭。

衛士2型反彈道導彈是陸基反導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主要集中部署于中華帝國的西疆和北疆各大軍事基地。因為那里跟德聯和其他北約國家接壤。

但很快德聯軍方為了能夠避開中華帝國的陸基反導系統的攔截,德聯海軍開工建造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于1957年下水。

作為德聯海軍第一級導彈巡洋艦,是被中華帝國的龍卷風級導彈巡洋艦所刺激產生的。二戰后期的大西洋海戰期間,中華帝國海軍的龍卷風級導彈巡洋艦將德國公海艦隊的一艘超級戰列艦擊沉,這給德聯海軍的觸動是巨大的。

戰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德聯海軍一直在猶豫是繼續發展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并存的傳統艦隊,還是打造導彈巡洋艦和航空母艦戰斗群。但最終德聯吃緊的財政迫使德聯海軍暫時放棄航母戰斗群計劃。轉而發展非對稱海軍力量,最終以核潛艇和導彈巡洋艦為主。

戰后初期,德聯海軍的導彈巡洋艦設計和建造一直不順利。直到德聯的情報局竊取了部分來自中華帝國龍卷風級導彈巡洋艦的建造數據后,德聯海軍才自己摸索進行仿制。終于在五十年代后期才完成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的建造工作。

雖然德聯海軍的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是模仿二戰期間的中華帝國海軍龍卷風級導彈巡洋艦建造的,其落后中華帝國同類型的導彈巡洋艦十五年以上,但對于德聯海軍來說卻是一個大大的進步。

為了突破中華帝國導彈防御系統的攔截,德聯海軍擔負起了重要的任務。即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聯海軍的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需要具備全球投送,全天候戰斗值班。且能夠搭載彈道導彈的戰略武器平臺。

在這種指示精神之下,德聯海軍的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采用了核動力驅動,搭載新型的r11洲際彈道導彈(華約代號ss11),使得該級巡洋艦能夠進入太平洋地區巡航,通過海基彈道導彈發射系統,避開中華帝國在西歐、中東和北美部署的陸基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偵查,最快十五分鐘便可以攻擊中華帝國首都,令中華帝國無法做出及時反映。

薩克森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首艦于1958年夏天進入太平洋,一度靠近中華帝國在琉球群島的白灘軍事基地,令中華帝國極為緊張,派出大批戰機、軍艦和潛艇對其圍堵跟蹤。

薩克森號進入西太平洋地區活動的事情令中華帝國意識到了衛士導彈防御系統的巨大漏洞,于是中華帝國總參謀部立即進行相關方案的彌補,海軍趁機提出打造海上衛士導彈防御系統的請求,并且獲得中華帝國皇帝王晨浩的首肯。

光華五十九年,中華帝國財年軍費預算通過了撥款150億龍幣打造海基衛士導彈防御系統的議案。該議案作為對陸基衛士防御系統的補充,以中華帝國海軍臺風級重巡洋艦、龍卷風級導彈巡洋艦、明級戰略核潛艇等平臺進行升級,安裝海基衛士彈道導彈防御雷達偵查系統和衛士3型反彈道導彈武器平臺。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