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之我是鄭克臧  440.紹興與明史

類別: 穿越歷史 | 明鄭之我是鄭克臧 | caler   作者:caler  書名:明鄭之我是鄭克臧  更新時間:2014-04-03
 
&nbp;&nbp;&nbp;&nbp;“己卯(1699年)二月十二,上至會稽,拜大禹陵,。”《國朝實錄太祖本紀》

&nbp;&nbp;&nbp;&nbp;史載,堯舜時代,天下洪水泛濫,百姓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苦心勞身,歷盡艱辛,終于治平洪水,承襲五帝之位;繼而大會諸候于會稽,計功封賞,死后葬于會稽山。禹子啟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廟,禹的五世孫少康即位,派庶子無余到會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乃為大禹陵之始。

&nbp;&nbp;&nbp;&nbp;對此傳說,鄭克臧是將信將疑的,畢竟光一個涂山氏就有巴蜀說和越東說等諸多南轅北轍的不同論證,更不要說大禹勞師動眾離開夏部落的核心統治區南巡百越這一事件的真實性了。既然禹王會諸侯于會稽都可能存疑,那么禹王歸葬會稽更可能是一種附會了,至于大禹陵周邊那么多姒姓人家更多可能是夏商革命時從北方逃來的夏部落的遺民后人,。

&nbp;&nbp;&nbp;&nbp;盡管大禹陵的真實性存在商榷之處,但由于歷史上存在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的事件,因此真亦假來假亦真,作為即將建立“夏”王朝的鄭克臧又如何能夠不親往祭拜呢。

&nbp;&nbp;&nbp;&nbp;鄭克臧的車隊在前導的指引下轔轔而行,道左眺望的人群中兩個青衣士子卻輕佻的言論道:“夏王素來遠賢士近小人,如今果然出丑了。”

&nbp;&nbp;&nbp;&nbp;說話之人像是解惑般的補充道:“夏藩上下難道不知道鄭氏乃商湯子姓后裔,不承襲祖宗也就罷了,還偏偏以禹王嗣者自居,如此不倫不類,貽笑大方。”

&nbp;&nbp;&nbp;&nbp;“夏藩求才不論經綸,只敘實務,不過是求些刀筆吏而已,自然不明典故。”另一個士子也嘲弄的笑道。“秉政不持圣人大道不重視我等士人,縱容此時國勢如熱油鼎沸一般,卻必然轉瞬而逝,你我或可以拭目以待。”

&nbp;&nbp;&nbp;&nbp;“確系如此,只是南天為刀筆吏所涂炭,圣教之不行,卻是令人扼腕呢。”冠冕堂皇的話語之后卻是某種懷才不遇的嫉妒。“想來你我苦讀十余載,四入龍門應試卻比不過一兩幕友,端的是可恨可嘆可悲可憐。”

&nbp;&nbp;&nbp;&nbp;“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后者貌似豁達的誦詠著李太白的詩句,但藏在衣袖里的手中卻捏緊了扇骨。“立功不成,俞兄,你我還可以立言,更何況這大夏早亡之勢已經鑄就,你我何必再趟這趟渾水,去休、去休。”

&nbp;&nbp;&nbp;&nbp;“如此甚好,”被稱為俞兄的士子點了點頭。“賢弟,那就就此告別吧”

&nbp;&nbp;&nbp;&nbp;兩個不得志的酸腐文人依依惜別著,邊上有聽到的卻用看傻子的眼光看著他們:“兒子,你可不要學他們,他們讀書都讀傻了,如今新朝建立在即,自是大有用人之處,你在縣學里好好讀書,日后光宗耀祖就靠你了。”

&nbp;&nbp;&nbp;&nbp;十五、六歲的半大小子一挺胸膛:“阿爹放心,兒子三年之后出來,即便是不再進學了,也有九品的官身在,少不了一個官做的,。”

&nbp;&nbp;&nbp;&nbp;“混賬小子,區區九品就滿足了,你不知道依照如今的規矩,由吏入官是何等的幸苦,”老子有粗糙的手掌在兒子頭上拍了一下。“不成,三年縣學、三年府學、三年太學,老子我不指望你能進入太學,但府學你一定要進。”

&nbp;&nbp;&nbp;&nbp;“府學出來也不過是八品的官身。”小子有些不太樂意,但在老子的武力威懾下卻不得不屈服了。“好了爹,別打了,兒子一定千方百計考進府學,別打了,打笨了怎么辦”

&nbp;&nbp;&nbp;&nbp;幾乎針鋒相對的鬧劇并沒有傳入鄭克臧的耳里,不過祭拜完大禹陵的他卻在跟臣下商討著代明之后的一些稱謂問題:“孤以為,今后對外不必用大夏字樣。”

&nbp;&nbp;&nbp;&nbp;在鄭克臧看來夏本來就有大的意思,再用大字形容修飾只是給人一種小家子氣的感覺,一如當年赫連勃勃的夏國、黨項氏的西夏一樣,反而有蠻夷不正的感覺。

&nbp;&nbp;&nbp;&nbp;因此鄭克臧決定道:“一概稱為華夏即可。”

&nbp;&nbp;&nbp;&nbp;鄭克臧的理由其實很牽強的,事實上“華”、“夏”兩字在上古時代是同音的,本為一字,《左傳》中更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由此可知“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在某種程度上與大夏的稱謂是一致無二的。

&nbp;&nbp;&nbp;&nbp;不過鄭克臧是上位者,因此他放一個屁都是香的,因此年前就從武昌趕來預備祭陵事宜的禮部左侍郎明順臣立刻阿附道:“《古文尚書》道: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孔穎達也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王上此言正合先賢之意。”

&nbp;&nbp;&nbp;&nbp;“孤記得那個參與偽清《一統志》的閻、閻什么的”

&nbp;&nbp;&nbp;&nbp;邊上立刻有人輕聲稟告道:“王上,是閻若璩。”

&nbp;&nbp;&nbp;&nbp;鄭克臧點點頭:“對,那個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一書考證出《古文尚書》是偽作,。至于孔穎達以偽辨真,徒徒享世間盛名,所以明卿所謂先賢之語,不適當。”

&nbp;&nbp;&nbp;&nbp;鄭克臧的話讓明侍郎鬧了個大紅臉,是啊,鄭克臧是什么人物,一代祖宗,又豈是區區先賢可以比肩,更不要說居在其下了,因此降官出身的明順臣可謂馬屁拍在馬腳上了。當然唯上的明侍郎不敢把火氣撒在鄭克臧頭上,但被軟禁中的閻若璩肯定會被其遷怒的。

&nbp;&nbp;&nbp;&nbp;好在鄭克臧提及這個人并非是無的放矢的,須知道《古文尚書》是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被歷朝歷代士子們視作神圣的經典,也是宋明理學的重要依據。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一文,確證了《古文尚書》是偽作,使理學家們進退失據,非常狼狽,沉重的打擊了宋明理學,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觸動了儒家經典的權威,其思想影響也是比較深遠的,也附和鄭克臧摧毀理學禁錮的終究目標。

&nbp;&nbp;&nbp;&nbp;因此在鄭克臧看來,這個老頭固然為了做官無恥的吹捧康熙和滿洲統治,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他做得過火的漢奸多了去了,既然諸如明順臣這樣的降官鄭藩也用了不少,并無多少危害性的閻若璩自是可以開釋了。

&nbp;&nbp;&nbp;&nbp;“閻若璩,”鄭克臧若有所思。“新昌伯前不久還致信寡人,說是要從現在著手修訂《明史》,閻若璩既然參與過偽清《一統志》的修訂,那就安排他過去幫忙好了,這個老兒不是一直想做官嗎?就給他一個編撰的名義吧。”

&nbp;&nbp;&nbp;&nbp;給閻若璩一介七品官其實很容易,但是修訂《明史》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工作,不但整個修史工作要牽涉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是要掌握好口徑,保持政治上的正確性,因此除了鄭克臧本人要時常兼管外,還要派一位德高望重之輩坐鎮。

&nbp;&nbp;&nbp;&nbp;所以鄭克臧沉吟了片刻后作出決定:“新昌伯既然如此關切此事,那一事不煩二主,就委他為《明史》館總裁好了,另外再派禮部尚書陳繩武為副總裁官兼《清史》館籌備總裁,著禮部牽頭,一定修好了這兩部正史流傳后人,。”

&nbp;&nbp;&nbp;&nbp;以洪磊的身份作為《明史》館總裁那是綽綽有余的,不過洪磊今年也幾近七十了,讓他獨立操作如此浩大的工程顯然并非是優待老臣的道理,所以鄭克臧把以禮部尚書頭銜在家修養的陳繩武也牽扯了出來,想來其一定會樂意在這個青史留名的工作上站好最后一班崗的。

&nbp;&nbp;&nbp;&nbp;明順臣是個聰明人,因此他眼珠一轉,立刻請求道:“臣請入《明史》館任事。”

&nbp;&nbp;&nbp;&nbp;鄭藩禮部的職責只是做些典禮上的儀制工作和勛貴的承襲認證,不過明鄭如今的勛貴數目極其有限,爵位的恩賞也出自鄭克臧本人,禮部最多只是做些具體工作并無太大的油水,可謂清水衙門,因此明順臣想往到鄭克臧重視的地方工作也是人之常情,畢竟時常出現在領導眼里升遷的機會比較多,實在不行還可以兼職獲得第二份薪水。

&nbp;&nbp;&nbp;&nbp;“如此,卿且兼《清史》館籌備副總裁好了。”鄭克臧也沒多想,當即就允諾了,不過修訂《清史》并非當務之急,所以鄭克臧還是讓明順臣以禮部的工作為先,這就讓明順臣有些患得患失,對此,鄭克臧并沒有多加理會,只是話鋒一轉提高了剛剛服毒的朱和渂等明宗室。“想來禮部已經知道高塘郡王自殺了吧。”作為君王,鄭克臧自然不會后悔無意間逼死了朱和渂,但是既然是無心的,自然也要做些彌補來安撫泰順帝等活著的朱氏子孫。“既然如此,禮部和工部當在閔、惠二陵之畔為高塘郡王等勘測吉壤。”還沒等明順臣叩首領旨,鄭克臧又道。“南京牛首山、紫金山可辟地為明室族陵,孝陵的香火禮部也要四時長祭。”

&nbp;&nbp;&nbp;&nbp;“臣明白,臣這就安排下去。”明順臣說到這,偷眼看了看鄭克臧,然后小心謹慎的進言道。“臣請參照東寧陵務處專門設立明陵陵務處,以備祭祀、修繕之用。”

&nbp;&nbp;&nbp;&nbp;“不必了。”鄭克臧毫不猶豫的拒絕道。“明室雖然是國賓身份,但諸王以下陵寢還是由子孫自家看護的為好,本藩并無代為修繕的道理。”鄭克臧的聲音頓了頓。“漫說本藩財政有限,就是有了錢也不是這樣揮霍的,止多在工部編列一筆孝陵、閔陵、惠陵的修繕費用,已經十分仁至義盡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