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兵大人,對于總督府的七份公文,您怎么看?”
聽到副總兵馬漢成的試探詢問之后,方振山長長嘆息一聲:“這哪里是七份公文啊,分明是七顆燙手山芋啊!”
見到方振山的表態,在場眾人皆是認真傾聽。
方振山的外表粗豪,看似只是一名單純的武人,但實際上他乃是棄文從武的出身,一向是眼光長遠、見識非凡,再加上他謹慎穩重的性格,多年來極少犯錯,在場眾人皆是將他視為主心骨,從不敢忽視他的想法判斷。
眾人的目光注視之下,方振山伸手指了指著自己面前的七份公文,神情間略帶一些苦笑,說道:“先說這第一份公文,趙俊臣要全權接手三邊總督的權職,幾位督撫皆是聯名支持,顯然是趙俊臣已經控制了花馬池營的局勢,王錚已經被架空了……算一算時間,從趙俊臣抵達花馬池營、再到他控制花馬池營的局勢,前后最多不超過兩天時間,當真是手段了得……不過,畢竟是沒有朝廷的旨意任命,一個主持賑災的欽差大臣突然要主持陜甘邊防,你們說我究竟要不要聽命?事后一旦是朝廷追究起來,咱們固原軍鎮是不是也會受到牽連?”
聽到方振山的說法,總兵府眾人皆是陷入了沉思。
趙俊臣要主持陜甘大局,雖然有督撫們的聯名支持,但終究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也難怪方振山會感到左右為難。
固原知州張文琪沉吟片刻后,說道:“趙俊臣乃是朝廷中樞數一數二的權臣,向來是圣眷優容,如今又有幾位督撫的支持,就算是越權行事,朝廷也未必會大功干戈,但若是咱們不承認趙俊臣的權柄地位,反倒是會成為趙俊臣的眼中釘,一旦是出現了紕漏變故,說不定咱們還要成為趙俊臣的替罪羊……所以,依下官之見,還是暫時表示順服較為妥當!畢竟幾位督撫已經率先表態了,寧夏、榆林兩處軍鎮的態度也很明顯,朝廷就算是事后追究起來,也必然會考慮到‘法不責眾’四字,未必會牽連到固原。”
張文琪的說法很有道理,但方振山依然是有些舉棋不定。
再次沉思良久后,方振山搖頭道:“事情并不是這么簡單!咱們這位陛下疑心最重,也向來是忌憚文臣插手兵權,如今趙俊臣想要主持陜甘邊防大局也就罷了,但明顯是還想要插手兵權,甚至是親自掌兵領軍,這是陛下他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你們等著看吧,陜甘各地的文武官員,這段時間一旦是與趙俊臣交往過密,又或者是太過積極的擁護支持,今后就必然會遭到朝廷各種明里暗里的打壓排擠,甚至是有功不賞、有過重罰,徹底斷送仕途……”
說到這里,方振山輕輕嘆息一聲之后,終于是下定了決心,說道:“當然,張知州的說法也有道理,事情到了如今這一步,咱們并沒有更多選擇,也只能承認趙俊臣的權柄地位,但咱們表示支持的時候,卻也要講究分寸,絕不能太過積極踴躍,最好是與趙俊臣保持一定的距離……還有,為了摘清干系,還要向京城中樞呈送奏疏,向陛下表明咱們的立場!”
說話間,方振山的目光轉向了自己的幾位幕僚,吩咐道:“我的文筆一般,不善于斟字酌句,這些事情就交由幾位先生負責了,馬上起草一份公文返給總督府,表明固原軍鎮對趙俊臣的支持態度,但態度要冷淡一些,更不要保證什么……再起草一份奏疏,安排快馬呈送到京城中樞,詳細說明陜甘情況……不論是返給總督府的公文,還是呈給京城的奏疏,都一定要謹慎細致,絕不能讓人挑出把柄。”
見方振山的深思熟慮、考慮周全,在場眾人皆是面現敬佩,幾位幕僚們更是連忙起身領命。
不過,方振山的表情依舊凝重,繼續說道:“第一顆山芋,還不算太過燙手!剩下的幾份公文,才是真正的麻煩……第二份公文是總督府敦促各地邊軍奮勇迎敵,第三份公文是趙俊臣頒布的一系列賞罰軍令,第四份公文乃是補發今年的拖欠賞銀兵餉,第五份公文大肆宣傳勝利與封賞,第六份公文則是嚴懲通敵的汪家……這五份公文讓人看著眼花繚亂,但總結起來用一句話就能概括,那就是鼓動底層邊軍士氣,逼著咱們與蒙古人硬碰硬啊!”
聽到方振山的說法,在場眾人又是一愣。
但很快,他們就已經明白了方振山的說法,皆是表情肅穆的點頭認同。
在趙俊臣的宣傳與鼓動之下,就好似蒙古人全都是不堪一擊的紙老虎,只要是奮勇迎敵,大筆的賞銀軍功就會唾手可得,但在場眾人皆是與蒙古騎兵交手多年,自然是知道蒙古人的兇殘與強大。
事實上,包括方振山在內,所有人都不愿意與蒙古人硬碰硬——蒙古人固然是不擅長打硬戰,但他們也同樣不擅長——絕大部分邊軍將士都只是擅長守城與乘勝追擊罷了,
副總兵馬漢成有些猶豫的說道:“咱們的麾下私兵倒是不弱于蒙古精銳,但終究是人數太少了,尋常的軍鎮邊軍又不堪重用,若是讓咱們與蒙古人硬碰硬,恐怕是占不到任何便宜,反倒是會元氣大傷!要不,咱們還是按照往年舊例,表面上遵從總督府的命令,但執行的時候盡量的敷衍拖延,以保存實力為主?”
另一位參將則是點頭認同道:“是啊,總督府哪里知道咱們的幸苦危險?只懂得一味的促戰督戰,把咱們架在火上烤!咱們還是干自己的,完全不必理會總督府的命令!往年梁輔臣擔任三邊總督的時候,也總是要咱們奮勇迎敵,但最后不照樣還是不了了之?”
方振山輕輕搖頭,說道:“若是事情這么簡單,那我也就不會這樣為難了!你們啊,壓根沒有看明白咱們這位欽差大人手段的高明之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