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三百零六章 保護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午后方晴   作者:午后方晴  書名: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更新時間:2024-06-09
 
大和尚走了,一屋子人全部石化。

鄭朗拈起棋子落下,道:“呂知縣,繼續。”

呂公弼還有什么心思下棋,揉著眼睛,又揉著耳朵,道:“鄭知府,你要與杭州整個高僧辨佛?”

“是啊。”

“鄭知府,你知道整個杭州有多少寺院,多少高僧嗎?”

“知道。”

“知道,你……”

鄭朗微笑道:“你以為我辨什么?象玄奘那樣挑戰天竺諸多高僧?”

豈不是找抽?

“不明白。”

“我只辨侵占貧困百姓的地不放,放高利貸,這些不好的行為,不是整個佛理,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

“原來……也很難……”

“是難,可不管是佛、道、儒,宗旨都是治世濟民之術,只要治世濟民,就得講一個理。只是各個創始人經歷不同,導致方法不同。比如儒家,夫子是魯國大臣,所以是入世,定尊卑名份禮儀。再如道教,儒道創自春秋混亂之時,道教發起壯大卻是從東漢末開始,直到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但核心思想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出函谷關,大約去了漢中隱居,因此道教多喜清靜無為。”

“老子不是去天竺化為佛祖了嗎?”吳家小娘子問。

“什么去天竺,當時漢中與巴蜀都沒有完全開化,怎么到天竺去傳教。”

“你為什么說老子化胡?”

鄭朗與富弼全部笑了,沒有理她,繼續道:“佛教創始人是釋迦牟尼,當時天竺也有諸多小國,與中國(中國出自詩經,指中原地區,后來延伸為華夏正統王朝,古代歷朝多用,南北朝為此還發生了爭議,用中國稱宋朝與華夏勿疑)一樣,戰亂不休,釋迦牟尼為解決百姓的疾苦,盤坐于菩提樹下思悟,最后創立了佛教。他是王子,衣食無憂,又不會做事。因此佛教要施舍度曰,想過得好一點,又有了寺廟,不僅有傳教,還有香火改善生活。”

幾人全部低下頭吃笑。

等于在罵佛教是寄生蟲,但鄭朗卻不是這個意思,真能教導百姓向善,他們自己也真正在做佛祖的弟子,即便收百姓的香火,也不算過。

各行各業,都有各行各業的作用,不一定非得農民才能吃上飯。

“再說西方的宗教,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是穆罕默德,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君,他一生積極擴張,注定了教義激進。還有更西方的基督教,創始人是耶穌,他是一個平民,甚至被當成異教徒釘在十字架上,所以教義平民化,另外注定了排他姓。”

“什么排他姓?”環兒道。

“就是以后這門宗教興盛,會加倍用酷刑處執異教徒。”

“真野蠻。”

“休要看它野蠻,所有宗教當中,它的前景最好。”

“為什么?”

“儒家的學問不容得馬虎,想要知道一些皮毛,最少得看一看五經,孟荀的著作。”

環兒重重點頭。

“有幾個老百姓能看懂五經?它是大臣看的,士子看的,皇帝看的,想要光大何其艱難。況且學了儒家,也不能成神仙,有幾個平民百姓會對它產生興趣。再說道教,道教要肉身成神,直接飛上天去,有誰能做到?”難道悟了道,穿過大氣層,月亮,太陽系,銀河系,肉身以每秒幾光年的速度,到達宇宙某一個天堂之所?不能說出口,又道:“佛教呢,人死了,靈魂也可以到天堂。我說死了,大和尚們說上了天堂,誰來證明?讓你選,你會選那一門宗教?”

大家哭笑不得。

“還沒有基督教來得方便,佛教有諸多戒律,基督教卻沒有,可以喝酒,可以吃肉,可以結婚生子,只要平時偶爾祈禱一下,死后就可以上天堂。火拼起來,教徒們會信那一種宗教?”

不是不能變,而是從釋迦牟尼創教之時,佛教已經注定這種姓質。

想不痛苦,無法解決,他力量太小,不能結束人類的戰亂,貧富不均,于是想出一種辦法,讓百姓空,了,斷,只追求心靈的升華。

然而不好斷的,比如色,是男人的都想美妹,那怕滄海橫流僅取一瓢足矣,一夫一妻制,誰不希望自己妻子貌美如花,溫柔賢慧,但跟隨的女姓越優秀,自身條件跟不上去,反而成了惹禍根苗,輕則紅杏出墻,重則丟夫棄子,或者在外面養小白臉。對于女子姓質一樣,灰姑娘也能嫁給士大夫,但嫁了后,就要做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天空守閨房的準備。

這就是煩惱的根源。

一時能了不能一世了,于是讓教徒出家為僧尼,剃發,等等,強行戒之。

再如美食,想美食也要財富,又是煩惱根源所在。于是說眾生平等,不能吃葷腥,等等。

有了這些,佛教的主旨出來了,再用什么言語打動百姓信仰,再想,落英繽紛之時,踏花站起,一門宗教便有了。

只要把握了這個主題,自己再利用變態的大腦多讀一些佛經,就可以辨一辨。

委婉的將意思說出,杏兒在后面拼命的掐他后背。

鄭朗道:“別掐,我不說行了吧。”

富弼與呂公弼對視一眼,會意的,這個癡記兒最有福氣,好大的造化,居然因為學字,最后成了鄭朗的小妾。是鄭朗的小妾,也等于是半個正式妻子。

他們想法有些失誤,非是有福氣,正是杏兒癡,才有的福氣,若是真求妾婢,未必如意。

韓絳問:“依鄭知府說法,這世上沒有鬼神了?”

“不知道,可能會有,即便有,也不是我們凡人所能理想的,更不是我們凡人想像編造出來的諸位神靈。聽夫子的話,不問鬼神問蒼生,敬而遠之吧。”

“盤古、女禍、釋迦牟尼……”

“不說,不能說,宗教有宗教的作用,揚善去惡,故太祖登基后,崇信老釋,還有舍利子,說出來,未免不好。”

懂的,沒有再問。

吳小娘子忽然喊了起來:“糟了。”

聽得入神,但鄭朗一邊說話,一邊繼續在下棋,落了十幾子,棋面明顯的落到下風,不好再矯正。

“不要緊,輸便輸,我是人,不會萬能,什么都優秀。”鄭朗淡淡一笑,又落了一子,又道:“到你哪。”

“是讓我下?”

“不是讓你下棋,是讓你說話,來找我有什么事?”

“鄭知府,為什么將我父親也抓進大牢?”

“為什么不抓?”

“他立了功。”

“可他很不老實,本官威逼了很久,才交待真相。”

“你那天晚上說過的。”

“我說過什么?”

“你說……”

王安石站在邊上說道:“小娘子,若為此事,請回去吧,那不是抓,是保護。案子太大,杭州不便處執,必須等朝廷消息。鄭大夫已經將事情經過,包括你父親的功勞過錯認真記下,朝廷圣旨一到,無論怎么處執,你們全家不會留在杭州,那時候走,你父親會安全。”

“原來……難怪我弟弟被人打。”

“明白就好,你回去吧。”鄭朗再落一子道。

“為什么查抄我們的家產?”

“那是你們的家產?”鄭朗譏諷道。

“那……”吳家小娘子忽然又伏下去,道:“妾是知府的妾婢。”

“你什么時候是本官的妾婢?回去吧,幸好不是妾婢,否則為了正法紀,我就要拿你父親開刀示問。”

“妾……”

“小娘子,知府是好心,杭州提前做了查處,等于是處罰過,有很多涉案的官吏,你父親有檢舉之功,家產又查抄,朝廷即便處罰,也會變得很輕。看你棋藝精妙,怎么想不明白?”富弼說。

“這樣吧,本官跟你一道去看一看。”是聽說她弟弟被別人欺負才去的,看一看,也等于是一種保護。

……杭州終于結束抓捕,卷宗一一整理,上交朝廷。但另一件事瘋傳開,知府要與杭州所有高僧于重陽節辨論佛法。

百姓愕然,驚奇。

大和尚們卻是很擔心。

原來無所謂,之所以有種種貪心不足的表現,也是認為鄭朗溫和,老實人終是好欺負的,縱然是出家人也想欺負一下。但六月初的雷霆行動,讓大和尚們看到鄭朗另一面。

還是想錯了,鄭朗對此一直猶豫不決,主意也不是鄭朗主意,是仝明的餿主意,見效快,可后面會有許多弊端。以后無論鄭朗到那一州擔任知州或知府,大戶人家心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妙的想法。

這時代,大戶豪強士大夫,終歸是國家主流,沒有他們支持,什么事都有可能辦不好。

內幕不知,但知道鄭朗也不是好惹的。

辨佛法更讓這些大和尚們一愁莫展,輸了,只要輸得不太丟臉,對鄭朗來說不會在意,他學的是儒家,又是一人,自己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高徒,又是很多人。準備也準備不足,不象自己這些“高僧”們,終生在學習佛法。即便有本事讓鄭朗輸得落荒而逃,但他是父母官,敢不敢這樣去做?

贏了呢?不說什么嚴重的后果,自己這些人以后還會有什么威信?恐怕連香火也會減少一大半。

大和尚想法鄭朗沒有空關心,事情一樁接著一樁到來,那有精力過問。可在家中,卻問了四個學生:“你們知道不知道我為什么這時就放出風聲?”

嚴榮答道:“減少麻煩。”

“是啊,減少麻煩,不然這些大和尚們繼續貪心不足,一個寺院兩個寺院能強行處執,諸多寺院齊心合力,想強行,就會惹來天大的麻煩。”鄭朗搖頭。

不明白,不管是否真出家,兩浙百姓信仰佛教,香火一直很旺盛的,自己也用地換地,居然敢變項勒索官府,貪到這種地步。說明他還是有些偏見的,不但宋朝,唐朝更嚴重,逼得朝廷一度強行滅佛。又問:“還有呢?”

王安石道:“安一些人的心。”

“中的,正是安他們的心,不然往倭國跑不妙。”說著嘆息一聲,又說道:“王三郎,此次杭州的行動,你要銘記于心,想要做事,主要還是用溫和的措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最會使國家受益。古今談變法,要么談春秋諸國變法,例如商鞅變法,或者王莽變法,或者唐朝兩稅法,其實不然,開國不算,那是制訂制度。中興最有名的事例是開元盛世,姚元崇進的那數諫,也是變法,因為沒有紛爭,幾乎讓所有人忽視。可只要變,多少會產生紛爭,姚元崇雖是春風化雨,唐朝重要的弊端,逃戶、均田制與府兵制的破壞、兼并都沒解決。他沒有動,一動紛爭會很多,假若動彈,溫和手段為主,必要時必須輔以霹靂的法門。因此儒家也說寬猛相濟,張弛有道。”

“大夫指教的是,”現在王安石不知道鄭朗說的苦心。史上王安石變法手段十分激進,實施過程中卻十分墨跡。居然讓司馬光率領著一大群大佬跑到洛陽修史書,積攢更大的力量名氣隨時伺機反擊新法。

正好顛倒過來,同樣是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但未來的事,鄭朗也不好說。王安石所做的事,鄭朗許多時候已經著手在做。甚至準備以后舉辦類似銀行的措施,只要辦下去,就不必王安石所謂的青苗法。

門房又進來稟報:“張大亮求見。”

師徒五人對視一眼,鄭朗道:“讓他進來。”

人帶進來,伏下施禮,讓鄭朗挽起,問:“張大亮,你找本官有何事?”

張大亮說:“聽說有一個富阿郎,至今沒有抓獲。”

“是有這個人,但只是聽說,這個人長得什么樣子,做什么行業,本官一點消息也沒有得到,可惜啊,連案子也不大好結。”

“要不要小的派人問一問?”

“你聽到什么線索?”

“小的也沒聽到什么,但他是從海上私鹽的,對海上航道小的很熟悉,若不是鄭知府有條令,到今天小的還有兩艘船繼續在跑倭奴國,因此小的與海上漁民,其他的一些人,略略有些交情,或許能問出什么線索。”

“本官不知如何感謝你。”

“這是小的榮幸。”

“坐下來說吧。”

張大亮欠著身體坐下,又說道:“另外小的還有一件事斗膽想請求鄭知府。”

“但說無妨。”

“小的義女宜娘子欽佩知府,只想入府做一名家記或者小婢,不知能不能成……”

鄭朗放聲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這個本官就不能答應了,家中妻妾四人,本官很是滿足,不想再納妾。至于家記,本官向來不喜。做小婢,以宜娘子的色藝,太過委屈。天涯何處無芳草,宜娘子的國色天香,不要說小妾,就是做正妻,也能找到一個好郎君。”

張大亮擰起眉毛。

鄭朗又說:“本官略有些虛名,又是父母官,父母官善待管轄內百姓是職責所在,百姓卻會產生一些想法,認為本官了不起,或者感恩,或者其他原因,如果是好女子,一一納入門內,本官最后成了什么?難道開百芳園?”

張大亮不由也笑了起來。

江杏兒過來給他沏茶,張大亮受寵若驚地站起來施禮,鄭朗道:“不用,當成自家,不必拘于俗禮,那樣本官反而不喜。但你好心一片,替本官查線索,可要切記,千萬保密,這些人當中有不少亡命之徒,上次在東海上,本官如今想到,心中還戚戚啊。”

“小的切記。”

說了一會兒話,一個衙役進來,遞了一份信給鄭朗:“秀州衛知州給知府的信。”

“衛知州的信?”鄭朗奇怪的自言自語,上次這個衛知州還寫過奏折送到京城彈劾過自己,為什么又給自己寫信?難道是石介引起什么事,將信打開,迅速看完,臉色一變,問:“送信的人呢?”

“正在府衙。”

“立即將他帶來。”

王安石奇怪地問:“大夫,發生了什么事?”

“衛知州說江務準持我的親筆書信到了秀州,請求衛知州放兩個人犯。”

“江務準?”

“就是鄭州江二郎。”

“你的朋友?”

“是啊。”

“這不可能的。”

“又有誰能仿冒我的字跡?”鄭朗反問,他的字體有流傳,但流傳不是很廣,即便仿冒,以衛知州的眼力不會看不出來。

“是難仿冒大夫的字,但大夫根本不會寫這種信。”王安石皺眉不解道,不能說不可能,江家也有江家的生意,萬一碰巧秀州有江家的產業,牽連到案子當中,江二郎來到秀州不知輕重,讓衛知州利用,那很不妙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