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十二章 秋后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午后方晴   作者:午后方晴  書名: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更新時間:2024-06-09
 
鄧保吉不知道究里,看到四字后,說道:“陛下,誰要謀反?”

“不是謀反,是國家虧空了有三億,三億哪,僅四年時間。”趙頊說完,煩惱地抱著腦袋,痛不欲生。

“三億啊,”鄧保吉也傻了眼,又說:“怎么虧的?”

這個答案才是讓趙頊最郁悶的地方,不能說,不僅是兩府的錯,他父親也有錯,并且過錯還十分嚴重。這好比一戶人家,老子有錢,兒子享福,老子沒錢,欠下一屁股,做兒子的只能乖乖的償還,能說老子什么?

鄧保吉還在撓頭,他想不通,三億哪,這是多龐大的數字,大半天后,道:“陛下不對哪,前幾年國家每年還能盈余四千多萬緡……”

這里外一合,那就是一年生生虧了一億多。

“不要再說了,”趙頊喝道。

鄧保吉退下,立即起身去鄭州,明白了,真是如此,皇上不喊救命才怪。

鄭朗看到四個大字,抬頭問道:“鄧內侍,是否因為財政?”

“還是鄭公聰明,”鄧保吉道,聰明人就是聰明人,自己看到皇上寫這四個字,還以為有人想加害皇上呢。

“財政如何?”

“鄭公,我也不知道,只聽皇上說國家虧了三億,”鄧保吉陪著萬分小心地說,國家虧空這么大,更要倚靠眼前這個名臣。不敢不尊敬的。

“三億?”

“可能還會更多?”

鄭朗凝眉,他知道不可能幾千萬的,但這個數字也出忽他的意料之外。沉思了好一會兒,當然,不是為財政著急,去年宋朝財政危機已經波及到普通百姓。

趙禎死的時候。萬人空巷。為之哭泣。趙曙死的時候。老百姓在京城繼續放鞭炮,過春節,喜氣洋洋。就差一點提著鞭炮在皇城前放了。

這是表面的現象。

內部也在傷害宋朝經濟,能被“借”的富戶以二三四等戶為主。也就是手中有一些錢但無權無勢的中產階級。也不能說宋朝做得不好,中國幾乎大部分時間內都在傷害著中產階級,貧困百姓即便壓,也壓不出什么錢來。因此到了二三等戶時。便開始想方設法斂財,錢越多勢越大,反過來能對自己進行有效的保護。或者榜下捉婿,捉來一個好女婿。

但這些非常出支出到什么地方去了?一部分是浪費,主要通過各個渠道還于各個權貴手中。

這會使宋朝經濟離他構想中的健康經濟越來越遠,貧富分化更加懸殊。

史上趙頊與王安司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鄭朗不大清楚,畢竟許多非常出支出乃是被皇宮與趙曙親自挪用了。這筆賬永遠是不可能公開的。并且一部分“借款”大約也不會還了。

但宋朝最不可信的就是神宗朝的歷史,反反復復地篡改,不但篡改。還公開地篡改,以致哲宗上臺后。看到宋神宗實錄怒斥黃庭堅與范祖禹,二人答道傳聞而。哲宗又斥:文字已盡見,史臣敢如此誕慢不恭?你們修實錄,不看已有的文字,為了貶斥俺老子與王安石,居然只聽傳聞與臆測修史,是否做得太過火?

因為韓琦與歐陽修皆是反變法派,許多失誤之處,為后來士大夫隱去。

認真的查史書,還是能找出一點的,例如僅治平二年就虧空了近一億兩千萬,趙頊與王安石逼得變法斂財,韓琦羅里羅嗦,王安石一怒之下,將他寫的奏折一一陳列出來駁斥。

氣的。

歐陽修下去了,不甘心,在下面搞事,小報告打個不停,可是趙禎一直沒有理他。

因此這段歷史很模糊。

借鑒的意義不大。

與史上相比,此次因為自己推動,發作得快,規模更大,但時間短,對民間有傷害,還沒有造成極其惡劣的傷害。一切能來得及,想到這里,看著鄧保吉說道:“已經是新君即政了。”

“鄭公,我明白的。財政敗壞,主要就是中書有失。”鄧保吉諂媚地說道。這是一個表態,俺與韓琦不是一路子的人。

鄭朗還是盯著八個大字,說道:“我寫一份密奏,你將它帶回皇宮,除了皇上外,不能讓任何一人知曉。”

“鄭公,放心吧。”

鄭朗開始救趙頊的命,但先寫另外一件事,讓趙頊會見并重用外戚李遵勖的孫子李端愿,最好讓他看守好宮內外禁軍。

鄧保吉驚訝地說:“還真有人想對陛下不利啊?”

“非也,”鄭朗道,鄧保吉問,正好讓他帶話,畢竟就是密奏也要存檔的,奏折上不好寫,道:“唐朝有幾十萬天下無敵的甲兵,明皇僅率幾百家奴便一舉將韋庶人、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拿下。因為甲兵在內,宮闈事發突然,鞭長莫及也。我朝若有人想謀反,卻不容易,西府有權調兵,手中卻無兵,三衙手中有兵,卻無調兵之權。即便西府與三衙意見一致,還要兩制詔書通過。然此一時彼一時,制度這幾年多破壞了,幾位朝堂重要言臣僅是一封草書,就敢罷免。非常之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鄭朗倒也不怕鄧保吉學習張演(楊億的妻弟,寇準準備立趙禎為皇太子,正是此人酒醉泄露),這個黑洞放大出來,隨便那一個太監也不敢站在韓琦那一邊。

“鄭公,我明白了,”鄧保吉鄭重地說。

理論上宋朝的冗瑣制度,已經讓大臣無法謀反,但也不大好說的,韓琦與文彥博暗中沆瀣一氣,又皆在西北領兵多年,三衙許多將領皆出自二人帳下,原先還有一個兩制草詔,現在連兩制都不需要同意,中書就敢強行下詔,若韓琦不詭,什么事都能發生。

韓琦與歐陽修也不至于墮落到這種地步。僅僅是想留戀權位罷了。不過防一防。比不防要好。史上沒有鄭朗危脅,現在有了鄭朗危脅,天知道韓琦會不會犯糊涂心思?

李端愿對趙曙十分忠心,但與韓琦關系不是很好。甚至因為韓琦不同意他進入西府,略有些仇恨。用此人在這時拱衛皇宮,乃是最佳人選。

先將趙頊的安全弄好,才寫正事。

與趙頊一樣。急得揉腦袋,問題嚴重性超過他的想像,是達到目標,幾乎全部破了,可這破得也太慘。

鄧保吉同樣在搖頭,難怪諸臣對中書意見很大,讓國家變到這一步,能不急嗎?他又想到鄭朗說的心路,果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是會變的。龐籍越老越辣,這個韓公越老越昏庸。

鄭朗默想大半天,開始動筆。

首先安慰趙頊,這小子心地是不錯的,就是做事有些毛躁,越是這時,越不能急。因此寫了一筆賬,不知道三司如何算的,有沒有將銀行的收益算進去。若沒有算進去,情況還不是那么悲觀。去年讓韓琦弄了一下,抽去了一千六百萬緡錢的分紅,今年山陵費用,銀行又拿出一筆錢。不能厚此薄彼,嚴榮與鄭朗都沒有這個膽子。想要還清河工的欠債加上利息,今年一年也休想完成。

這是河工的費用,也要將它算在收益里。到了明年,就可以拿出來使用,大不了遲些時間增股,那么一年就可以多出兩千多萬的收益。還有未來會增加一個大監,不知道收益會有多少,但最少能達到平安監的一半。

先給趙頊一點信心。

然后讓趙頊請一個人來朝中商議,富弼。

讓趙頊詳細地與富弼進行交談。

為什么,鄭朗沒有細說。

接下來又說另一件事,鄭朗每當看到神宗朝的歷史時,無比的憤恨,特別是趙曙朝虧空如何解決的,根本找不到。也不能說后來大臣們的篡改,也有趙頊自己的原因,因為多數虧空與趙曙有關,趙頊帶頭遮掩此事。

不能遮掩,這么嚴重的虧空很可怕,若遮掩起來更可怕。為什么會虧空,此乃中書之錯也。既然趙頊看過賬目,那么也看到趙禎朝晚期的賬冊。看看龐籍在朝為首相的支納,再看看韓琦在朝堂為首相的支納,要知道那時龐大的河工正在進行,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與副加產值,若是一名能相在朝,不是收入減少,相反一年會增加一兩千萬緡的收入。

對比一下,就知道中書有多重要了。

要錯就是中書之錯。不能遮掩,得讓大家知道真相,群策群力。危機就是生機,但這個危機將它包裹起來,非但不是生機,而是迎來死亡的號角。

不是趙曙的錯,先帝一直有病,政事全部交給兩府,出了這么大的漏子,與先帝有什么關系?趙頊就沒有必要感到難為情,將它遮掩。這樣對韓琦很不公平的,韓琦有錯,但要說責任,韓琦只能占二成錯誤,趙曙最少占四成,另外四成乃是宋朝的制度!

可鄭朗管對韓琦公不公平!

鄧保吉看著鄭朗寫奏折,看到這里,眼睛一亮,說:“是啊,先帝還是很愛民的,韓公之失重矣。”

鄭朗沒有表態,接著往下寫。國家財政問題嚴重,是沒有用好人才,想用好人才,第一個找張方平,第二個還有一個人,王安石。但鄭朗不是指望王安石來變法的,而是讓王安石先將這個漏洞堵住,不能讓它擴大。等自己丁憂一過,再返回朝堂,協助陛下將財政危機化解。

鄧保吉說道:“不可啊。”

若等丁憂一滿,還得兩年多時間,萬一鄭朗的六娘七娘有什么意外,如何了得?

鄭朗沒有吭聲。

這個問題去年就與司馬光說過,不可能三年,但最少得守滿一年,天下人才不會議論。有名聲是好事,也是壞事,逼著自己事事要做表率。

又拿來一張紙說道:“這是第二份密奏,不但要給皇上看,還要給兩位太后看。”

“好。”

是寫對趙頊的教育。做了皇上也要接受教育,看看趙禎到了晚年,還請重臣前去宮中侍講,這才成長為一代明君。先帝駕崩,去得太早。皇上在東宮時間短。還沒有做好繼位的準備。這個會對皇上很不利。這說得是本心話。

趙曙早死早好。可趙頊還沒有成長起來,因此才有了毛躁的變法。

又用自己與趙禎的故事說事,少年時,自己進宮。對趙禎說,你做好當皇上的準備嗎?說得老氣橫秋,實際當時自己也不大懂。但不能說自己做得不對,那時候趙禎二十三歲。又經劉娥多年打磨,現在趙頊才十九歲,正式教育,包括隨自己一年余的時間,也不過五年,遠不及趙禎。但就是那時候的趙禎,才親政的幾年,出現多少差錯,做了多少失去分寸的舉動,結果將自己活活累得大病一場。還沒有將政務處理好。

因此,皇上還要加強教育。還得需重臣教育。

鄭朗推薦了二人,呂公著與范純仁,因為二人性格溫和。

不過這二人因為濮儀之爭貶了下去,多少要避嫌的,先帝新崩,召回朝堂不大好。可以放在以后。

現在還有,司馬光與張方平,曾公亮也可以。三人皆是先帝器重的大臣,可以時不時地抽空去宮中侍講。

這一點十分重要,重要到了比國家那個巨大無比黑洞還要重要的地步,寫到這里,忽然停下,又補了一句,若是皇上聽臣的話,召富弼進京,最好讓富弼也進宮中侍講。

鄧保吉無言,若那樣,以后再加上一個鄭朗,將會是宋朝史上最豪華的皇家講師。

然后用火漆將兩封密奏封上,對鄧保吉說道:“速速回去,再帶兩句話給皇上,一,如今之計,先將諸臣穩住,使國家政權順利全部交接。二,不怕有錯,就怕犯錯不知改錯,或者盲目改錯。”

“喏。”鄧保吉不敢耽擱,即便是現在,韓琦與歐陽修加上文彥博,三人力量仍非同小可。

迅速回到宮中,將兩封密奏遞上。

趙頊看完,又將它遞給高滔滔,高滔滔看后說道:“頊兒,鄭卿思慮遠長,連哀家也不及之,當聽從也。”

趙頊立即下了幾份詔書,先行下詔讓李端愿進宮,再讓他進入三衙。韓琦雖不悅,兩制官員卻十分高興,立即將詔書草立。

接著傳口旨,讓司馬光與張方平進宮侍講,也讓歐陽修隨時進宮侍講,這是高滔滔的主意。政權未穩定之前,兩府大臣必須穩住。

又召富弼赴京,但未提授何職。

但就是這份詔書,已經給人一種遐想。

先是劉庠彈劾歐陽修紫服案,大臣們入臨福寧殿,必須要穿著喪衣的。歐陽修也穿著喪衣,因為是初春時季,衣服穿得多,在喪衣下面仍然穿著他那身大紫官服。

正好被劉庠看到,怎么著你也是先帝的親信大臣,居然外喪內紫,忠孝之心何在?

這便是歐陽修鼎鼎大名的紫袍案。

后世許多人替歐陽修辨解,說歐陽修被奸臣冤枉。劉庠是奸臣?品德比歐陽修不知好了幾倍。

肯定是失誤,可這個失誤就是問題,想一想,若歐陽修對趙曙有那么一點兒忠心,能不能犯下如此嚴重的失誤?

劉庠當場彈劾,趙頊派人將歐陽修喊到一邊,讓他將那身刺眼的大紫朝服脫下。

此事就揭過了。

隨著趙頊召富弼進京,大家終于嗅到一份不尋常的氣氛。

現在還不明白趙頊的心意,因此未提濮儀案,也沒有說韓琦與歐陽修乃是奸佞。是另一件事。歐陽修妻子的堂兄弟薛良孺,因為他保舉的人貪贓枉法,受到牽連被彈劾,會赦寬免,但是歐陽修反而鄭重申明,不能因他是自己親戚而僥幸免罪,乞特不原。

歐陽修肯定沒有后世所說的那樣品德高尚,但也不象鄭朗此時心中的應象,幾乎蔡京秦檜并齊。

可這件案子與歐陽修大公無私無關。

歐陽修也不大可能做多少大公無私的事,主要這一大家子內部矛盾之復雜,外人不可想像,歐陽修、王拱辰,還有薛奎的幾個兒子,各有各自的矛盾,整個兒不象一個親戚。

歐陽修究竟與薛宗孺有何關系。大家只知道親戚關系。其他的不可能知道了。

薛宗孺于是遭到牽連。免去官職。于是自此以后,比王拱辰更恨歐陽修。

歐陽修長子歐陽發娶了鹽鐵副使吳充的女兒吳春燕。歐陽發不足三十,歐陽修六十歲了。不過歐陽修名滿天下,至少在才情上。歐陽發遠遠不及。吳育吳充兄弟也頗有才情,受到父親影響,吳春燕從小就愛風花雪月。嫁到歐陽家后,看著丈夫寫的文章。再看看公公寫的文章。因此將一顆愛慕之心轉移到公公身上。

天長地久,兩人發生了一些不正當關系。

真假未必可知,就是空穴來風,最少有一個空穴是真的,不算是真的,有可能歐陽修與吳春燕舉止略有些親昵,這才造成外面有一些不好的傳聞。

薛良孺有一個朋友,劉沆的兒子集賢校理劉瑾,此人也不算是一個壞官,不但劉瑾不算。相關彈劾歐陽修的官員,就沒有一個真正算是惡劣之輩。劉沆一輩子不惡。僅因為看不慣諸位士大夫狂虐狄青,替狄青說了幾句公道話,遭到歐陽修等人的彈劾。真彈劾也罷了,但彈刻過失少,多是誣陷。劉沆自此離開相位,最后郁郁寡歡之下,沒多久去世。

但如今士大夫嘴巴就象屁股下面的那個洞洞,一翻又翻過來,說狄青是好人了。劉瑾對歐陽修會抱著什么樣的態度?兩人聚在一起,大倒歐陽修的苦水,薛良孺就將歐陽修家中這件丑聞說了出來,于是兩人聯手宣揚。

又傳到御史臺,彭思永整天給蔣之奇洗腦,蔣之奇為了仕途青云直上,一度巴結歐陽修,附和皇考議,做得不好。但這個人絕對不是一個惡人,相反,以后頗有作為,算是一名良吏。

經彭思永反復地洗腦,朝堂上下皆說歐陽修與韓琦是奸邪,蔣之奇急于證明自己清白,聽到彭思永的說法,連夜寫了一篇奏章,呈了上去。

奏折一上,群臣嘩然。

第一個蔣之奇乃是歐陽修的門生,第二個歐陽修前些年就有一樁亂倫的丑聞。

看著這篇彈劾奏章,趙頊第一次臉陰了下來。五年前,歐陽修就沒有給趙頊留下好應象。當初河工快要結束,正是摘桃子的時候,鄭朗回家丁憂,主動讓功給歐陽修。歐陽修一到鄆州,就對自己與鄭朗發難。

隨后進入東宮,鄭朗托妻子崔嫻轉授自己,刻意做了暗示,果不其然,歐陽修有意對自己兩個弟弟刻意偏授,父親身體不好了,馬上轉變風向。當然,鄭朗也說過,還說了好幾遍,不能指望個個都象范仲淹那樣,抱著這個想法就用不好大臣了。大多數官員皆善長鉆營,越是高官,鉆營本領越厲害,否則極難上位。畢竟象鄭朗與趙禎那般友誼的大臣很少很少的。想用好人,得容忍這些官員的一些不良丑行,看他們的短處,更要看他們的長處,才是用人之道。

趙頊還是想不開。

他這份心理很簡單,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歐陽修越是品誦圣德,他越是看不慣。又幾年的小心提防,產生一些逆反心理,挾著奏章,悄聲說道:“此人可誅也。”

是氣話,為此史書還產生過爭執。說是說了,但不是真想殺歐陽修,也殺不了,不殺士大夫乃是祖宗家法!

帶著奏章到了后宮,找高滔滔。

鄭朗密奏給了他啟發,想替父親正名,就得往這兩人頭上扣屎盆子。不是俺父親的錯,就是這兩奸佞教唆的。況且還有那個超級黑窟窿如何彌補?

趙曙死了,秋后來了,到了算賬的時刻!

高滔滔將奏章看完,饒有興趣地又看了一遍,敢情當八卦在看。

看著母親一對丹觀眼笑成月芽兒,趙頊臉上起黑汗,道:“母后。”

你這個心態很不對頭的。

高滔滔大樂,放下奏章,看著兒子才醒悟過來,馬上變得一本正經,道:“頊兒,真的如何,假的又如何?”

“有區別的,若是真的,私德就重大過錯。”

“那么如何辨別真假?”

趙頊語塞,捉賊捉贓,捉奸在床,就是派人審,歐陽修與吳春燕死活不承認,難道將一個重臣的女兒,一個參知政事下入大牢,嚴刑逼供?

高滔滔道:“你問一問蔣之奇吧。”

趙頊愣了一下問:“母后,既然真假難辨,為何又要問?”

“到了結束的時候,為什么要問,你自己兒好好想一想。”高滔滔又想到鄭朗密奏上的話,對皇上教育還不能放松啊。要么不報,要么問一問真假。但兩者區別截然不同的。

PS:史上治平二年虧空是近一億兩千萬,總虧空多少,不知道。因為史書有意的抹殺,這些虧空是如何償還的,也未見記載。但有一條,王安石變法,一節強行替國家一年搜刮一億六千多萬到一億八千多萬,若按趙禎朝的用度,一億兩三千萬也能夠用,河湟戰爭時,王韶實際用兵真的很少,后面會寫到,用度也不大,同時也備了糧倉,但大旱來臨時,朝廷救災卻做得很不好。也許是旱情嚴重,也許是國庫盈余并不多,難道以前的盈余是用來償還?真的不清楚了。還好,從趙禎朝開始寫,若用這種手法自趙頊朝來寫,僅是考證,就會讓我頭痛不知如何下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