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紀事  第二十六章 朝局

類別: 歷史時空 | 名門紀事 | 天光映云影   作者:天光映云影  書名:名門紀事  更新時間:2012-07-26
 
王夫人本來期望自己的丈夫會為這件事親自過來一趟,促成皓軒和王徵的婚事。結果等到的回信卻是公公讓她低調行事,皇帝現在對崔王兩家聯姻很是忌憚,也不要再試圖同靖國公家聯姻。并且家里會挑選一個女孩子,過繼到她的名下,待時機成熟送入宮中。

這事雖和王夫人關系不大,她卻為自己的小姑子感到悲哀。大族女子看似風光無限,也不過是家族的籌碼,一旦價值不再,家族會立刻選新的替代品,總是生身的父親和一母同胞的兄弟,也不會考慮女子的感受。淑妃娘娘還生了皇子,此次不過一頓斥責,家族就要準備后手了。

對于女兒的婚事,王夫人對自己公公的決定實在無法理解,她也喜歡皓軒這個孩子,怎么看怎么覺得自己這個侄子都是最適合女兒的夫婿,因此她并沒有放棄的打算,雖然王家不會讓她親自出面提親了,但若是靖國公這邊提出來,怕是自己公公也不會拒絕。于是她一應退了各家夫人的應酬來往,只在老太太面前承歡。

靖國公在朝堂上的日子也頗為辛苦。寒門的士子指責“攤丁入畝”在各地執行不力,他這個尚書右仆射也頗感壓力。而世族里有人借彈劾他當年在戶部的虧空,要清查戶部,可誰都明白目的并不在此,而是找空子在打擊現任一手推動“攤丁入畝”的戶部侍郎徐熙明。徐熙明這些年在長公主的支持下,“攤丁入畝”政策在江南一帶執行的尚可,國庫也因此比較充盈,徐熙明為人清正又不失圓滑,難以讓人抓住把柄,因此這些人便動了心思借彈劾之前任戶部侍郎靖國公來清查戶部,要知道戶部向來多爛帳,不怕找不到疏漏。朝臣大多在觀望,中書令陸憲之前還想把女兒嫁到他家,現在也不提了。

皇帝本來把這件事情壓了下去,但這些日子勢頭卻漸漸抬頭。

皇上嘆了口氣,受到世家大族的強烈反對,“攤丁入畝”已經名存實亡了,雖然它對國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而他又沒有當年長公主的實力和雷霆手段,此時徐熙明的位置便顯得很尷尬了。

略微整理情緒,皇帝便和往常一樣,去太皇太后的仁壽宮請安了。

太皇太后是敬宗皇帝的皇后蕭氏,出身蘭陵蕭氏,算上之前的文宗,之后的顯宗和他,已歷經四朝沉浮了。蕭家屬于江左大族,南朝被滅后,多和皇室、李家、楊家、韋家、獨孤家等等關隴大姓聯姻,蕭氏為西漢三公之一蕭望之之后,素以儒學傳家,子弟多偏好文職,亦出過幾任宰輔之職,這位太皇太后亦是蕭家在大隋出的第二位皇后了。蕭家勢力雖不如頂級門閥“五姓”,名聲卻和“五姓”齊平,極其清正。南朝四大僑姓中的瑯琊王氏、陳郡謝氏、袁氏在文帝統一南北后后均不顯達,蘭陵蕭氏可謂碩果僅存,而且與關中、山東大姓并列,叫人嘖嘖稱奇。

太皇太后向來低調,只在顯宗皇帝駕崩后因無子導致皇室面臨危機之時,力排眾議,支持鄭倫立了當今圣上,之后就再未干預國政,在百官、后宮之中威望甚高。長房宋國公蕭遠曾任顯宗時期的侍中,后來當今皇上即位后,因年紀大了上表請辭,皇帝堅決不允,而后又加封了太傅才同意其頤養天年,雖是虛職卻彰顯其地位聲望。鄭國公的兒子蕭陽現任門下侍郎,位及宰輔之副,風評甚好。

太皇太后滿頭銀絲,眉目慈愛,神態祥和,保養甚好。此時穿著絳紫色織金暗花的常服,端坐在偏殿的椅子上,看著皇帝說道:“皇帝整日為國事辛勞,也要注意保養身子,我看這些日子陛下憔悴了不少。”

“兒臣不孝,讓太皇太后掛心了。”皇帝看著這位歷經數朝的老太太,心里突然有了些感慨,覺得她并不想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自己的父親是敬宗的親子誠王,當年卷入儲位之爭被刺死奪爵,他和姐姐也被流放,之后顯宗即位為了向天下示以恩義,他又被復爵,減等封為誠郡王。

顯宗死后,為了爭這個大位又是多少血雨腥風,他當時雖年輕亦深知其中兇險。這位太后和蕭家身處漩渦正中卻始終屹立不倒,單純用“幸運”或者“明哲保身”來解釋就太過牽強了。而長公主對太皇太后一向極為恭謹敬重,他能感覺的出來那并不是虛應事故。這不禁讓他對這位太皇太后產生了一絲好奇。

“皇上面有憂色,不知所為何事?”太皇太后溫言問道。

皇帝正想探探她的態度,便干脆把朝事說給她聽:“‘攤丁入畝’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自推行依賴,國庫日益充盈,這些世家大族卻為了自己的利益橫加阻撓。怎能讓我不心煩呢。”

太后揮揮手,示意宮人們退下,笑了笑:“世家大族自魏晉時起就累世為官,在朝把持朝政,在地方影響稅負、軍政,各代皇家對世家多為拉攏安撫。自我朝明帝起,不斷任用寒門,改革選官,士族的影響已經不及前代了。長公主一心為國家增加稅收,所以采用‘攤丁入畝’的法子,改人丁稅為田畝稅,方法雖好,卻太急了些,一下子讓擁有大片土地的世家增加了許多賦稅。所以世家頗多怨言,自然難容長公主,便是韋家、蘇家這一次不反,一旦出些天災,有些心懷不滿的人必然鼓動地方上生亂的。世家雖然有私心,但累世傳承,人才鼎盛,在朝是朝廷的基石棟梁,在地方保境安民、安定鄉里。皇上既為天下之主,宜應處以公心,而不是憑自己的偏好處事。”

皇上吃驚的望著太皇太后,原本他只是想出言試探,沒想到太皇太后卻說出這樣一番話來。而且入夏以來,黃河連日暴雨,幾處決口,已經出現了流民,如果這時候世家再趁機鼓動,必然生出大禍來。

太皇太后見皇帝吃驚的表情,接著說道:“我身在后宮,原本朝廷上的事不該置喙,但見皇上整日為國事憂心,故多此一言。”

皇帝站了起來,以大禮相拜,說道:“還請祖母教我。”

然后把最近世家把矛頭指向徐熙明的事情向太皇太后細說了一遍。太皇太后沉吟半餉說道:“徐熙明也算是忠直之臣,只是一直在中央任職,從未到過地方,做起事來未免有些想當然,不如皇上先讓他去江南歷練幾年吧。”

這話的意思皇帝明白,就是讓他對世家妥協,不過也未嘗不是對徐熙明的一種保護,如果事情繼續發展下去,若是朝廷公議清查戶部,說不定徐熙明連命都保不住了。

皇帝點點頭,嘆了一口氣說道:“太皇太后說的極是,孫兒受教了。只是未免傷了人心。”

“皇室安穩,人心便在,皇上該立太子了。”皇太后語重心長的說。

現在皇后的外戚是渤海高氏,他家雖然算士族,卻早已敗落,能夠靠門蔭舉官者寥寥,名額還經常被其他大族侵占。因此高氏子弟多以科舉出仕,反而跟寒門的人更為親近。當年鄭倫勢大,他們依附鄭倫,把女兒嫁給了當初是誠郡王的皇帝。皇帝即位后,他家雖被鄭倫壓著,卻也有復興的兆頭。沒想到鄭倫死后,鄭家一敗涂地。而后韋貴妃受寵,韋家勢大,皇后和高家又依附長公主壓制韋家,后來因支持長公主的“攤丁入畝”政策,被士族排擠,被寒門追捧。現在長公主死了,他家又失了倚仗,跟寒門走的更近。此時立太子,算是給寒門一個安撫和希望。

次日,皇帝突然頒旨,斥責徐熙明辦事不力,將他貶為臺州司馬。又升了原戶部郎中裴敏作戶部侍郎,裴敏一直對“攤丁入畝”并不熱衷,至此,長公主為了從根本上打擊世家而作的嘗試便終止了下來。

當大家還沒琢磨過味來的時候,皇帝又批了諫臣請議立太子的折子,要求眾臣廷議此事。裕王是皇后所出的嫡子,世家大族向來重視嫡庶之別,寒門也同樣重視宗法,而且后族跟寒門關系更近,因此這件事在朝上倒是達成了少見的一致。

皇帝便下詔立五子裕王為太子,著禮部擬定立太子的章程。加封中書令、吏部尚書陸憲為太子太師,靖國公、尚書右仆射崔澄為太子太保;又封了寒門出身的門下侍中、崇賢館大學士李明哲為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左光祿大夫柳正言為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翰林學士周文光任太子詹事。

皇帝這一番動作叫人目不暇接,世家阻止了“攤丁入畝”稍占優勢,便不再動作,而寒門雖然暫時失利,卻未損根本,眾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太子府人選上去了,暗潮涌動的朝局暫時平靜了下來。

只有王家心有不甘,卻毫無辦法。

靖國公家此次不僅毫發無損,而且圣眷更隆,皇帝也同意了請封世子的折子,聲勢大有和中書令陸憲比肩的趨勢。靖國公雖然一如既往的低調,但臉上的神色卻比之前輕松很多。主人家心情好,下人們的日子也好過,彌漫在府中陰沉氣氛終于一掃而空。

涵因聽著皓軒說著這些喜訊,臉上也掛著笑陪他一起高興,心里卻是一沉。此事之后,崔家聲勢大振,在朝堂上如日中天,那么靖國公很有可能為了避嫌,不讓賢妃娘娘撫養泰王,那自己的存在就變得十分尷尬了。

看著皓軒興奮的表情,也不好掃他的興,只是淡淡的應和著。暗自思量,皇帝這一招連打帶銷倒是頗能唬人,便是自己處于這種情形,大概也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

皇帝從小就受世家豪門的欺負,陪在他身邊的人也有不少寒門出身,即位后她們姐弟又不停的在和各門閥世家周旋,日子并不輕松,因此皇帝對世家一直沒有好感。她還認為以皇帝的性子還會再撐一陣,直到世家鬧起來再放棄“攤丁入畝”。沒想到他這么快做了決斷,這兩招干凈利索,世家也輕易的妥協了,使朝堂局勢迅速平靜了下來。同樣,很有可能也讓自己的打算落了空。

就在有家歡喜有家憂的時候,平叛有功加封安平侯的趙儉卻突然患了急病,沒過幾天便病逝了,爵位讓年僅3歲的兒子襲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