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月8日,在王庚升任熱察綏巡閱使的同一天,美國總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宣布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十四點協議。
美國總統的十四點協議充滿了理想主義,其內容包括:廢止秘密外交、海洋自由航行、廢除關稅壁壘、裁減軍備、設立國際和平機構、民族自決原則、公正解決殖民地問題、允許奧匈帝國與奧特曼土耳其帝國的各民族獨立、建立一個有出海口的獨立波蘭、共同保證大小國家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
協約國主要國家對美國總統提出的十四點協議褒貶不一,中國政府卻第一時間作出了積極的響應,而英法日意等國顯然頗有些三心二意,其他一大堆中小國家則一窩蜂拍手叫好。
1月8日傳來的另一個喜訊是任丘油田的第三口井順利出油,3050米的井深,同樣是一口高產油井,經測算日產原油高達1200噸,這樣任丘油田前三口油井的日產原油達到4000噸,合28000多桶,中國一躍成為亞洲石油大國,預計年產石油達140萬噸以上。
為此王庚決定從美國再進口第四套年產50萬噸級的煉油廠設備,同時把原定于用在包頭的第三套50萬噸級的煉油廠設備先行調撥到任丘油田建立任丘煉油二廠,使得任丘這個能源基地的煉油能力提高到年產100萬噸,整個安裝調試工程預計將在3月初完成。
于此同時,參戰軍在北方各省的省會城市鐵路沿線著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在二連和齊齊哈爾等地開始提前運輸和囤積油料。
1918年1月初,中華福道汽車公司南苑汽車廠已組裝完成了200輛福特TT1噸多用途汽車和200輛道奇一噸半卡車,這意味著中華福道汽車第一次讓國產組裝的汽車走上了中國的街頭,同時,發動機車間的V6和V8引擎生產線也安裝調試完畢,第一批進口原材料生產的50臺的V6和50臺V8國產汽車引擎也完成了試生產,質量標準完全符合美國福特和道奇公司的引擎標準。
中華橡膠公司也于去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原本是福道公司在國內尋找橡膠輪胎供應商是發現上海的一家新成立的叫大中華的橡膠廠,老板是旅日華僑余芝卿與橡膠專家薛福基,這個廠的規模不大但產品質量和技術工藝都已經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于是王庚拍板直接花20萬收購了大中華橡膠廠。
在收購的大中華橡膠廠的基礎上王庚成立了中華橡膠公司,增資擴股到500萬元,中華福道汽車公司占20的股份,財政部和交通部各占15股份,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各占10的股份,花旗和匯豐銀行各占5的股份,中華慈善基金會占10的股份,總裁余芝卿和總工程師薛福基各占5的股份。
中華橡膠公司上海分廠負責生產雙錢牌膠鞋、人力車胎等產品,而南苑分廠則專門生產雙錢牌汽車輪胎、卡車輪胎,為中華福道汽車公司的汽車生產做配套。
中華福道汽車公司則根據王庚的要求,以福特T型車為基礎,準備改進設計出一款軍用越野車輛,用以取代參戰軍中當作指揮車和偵察車的福特T型車。
事實上軍用車輛只是在一戰后期才開始出現,而早期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使用的都是木車輪細胎的民用車輛,不管是卡車還是小汽車,或者救護車等。
王庚給畫出的效果圖幾乎就是前世悍馬的簡裝版,畢竟這時代大多數汽車都還用著木制車輪和細細的橡膠胎,像參戰軍的汽車卡車這么全副鋼箍輪寬胎的應用,就是在美國的汽車上也只是少批量應用剛剛出現而已
整個中華福道汽車公司南苑廠的產能,在一月底將達到月產道奇一噸半卡車300輛、福特TT多用途車300輛和福特T型車300輛,生產V6、V8引擎各500套的能力,畢竟配套設施和汽車產業工人的招募培養還需要時間。
而如果一切順利,半年后隨著工廠規模的擴大和流水線設備及人力編組調配到位,南苑汽車廠的汽車產能將再翻個倍,達到月產道奇卡車600輛、福特TT和T型車各600輛,V6和V8引擎各一千套的能力。
在1918年1月初福道公司生產的道奇和福特汽車其部件國產化率只有30,預計在半年后達到70,一年內達到90以上。
在參戰軍南苑飛機裝配修理廠的基礎上,1月初王庚成立了中華飛機制造公司,注冊總股本1000萬,股權比例依次為財政部和交通部各20,中華航空10、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各10,中華慈善基金會10,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各10,此外陸軍部第一次占了8的股份,王助和巴玉藻個人各1。
在王庚成立了那么多大型企業之后,人們漸漸知道了這廝的資本來自于他在美國控股的曼哈頓實業銀行,而這廝在國內的所有投資,其投資的股權都無償捐贈給了中華慈善基金會,參戰督辦成為這個時代中國最另類的大軍閥和大慈善家!
能夠參股王庚創立的企業的資本,都還屬于官方資本和大的銀行財團,對中小投資者來說,等這些企業上市公開發行股票后,才有機會分享,畢竟這些企業創立的前期,除了中美石油、中華保險和中華航空之外,其他企業前期都還在投入和建設的花錢階段,要真正賺錢盈利還要等待。
盈利最早最快的,要屬投入了36架漢德利.佩季0/400民用型飛機進行運營的中華航空公司,每天每架航班的上座率超過98,但中短途航線和長途航線算下來,十幾條航線一天最多也只有500張機票可供,依著平均每張票價60元來算,日營收是3萬元左右。
中華航空公司的單月營業收入在90萬元左右,40個機組的正副駕駛員和機械師、無線電師加起來有160人,加上十幾個機場的地勤人員和場地設備的維護,每個機場光衛隊就是一個加強連的編制,用來守衛機場候機大廳和機庫、油庫以及飛機跑道,地勤機械師在每個機場也有近60人的編制。
整個中華航空在1918年1月飛行員、機械師、十三個機場的地勤和管理人員,加起來達到了1600人的規模,還不算機場的衛戍部隊近2600人,加起來中華航空每個月的人力成本就在15萬。
此外36架漢德利.佩季飛機的租賃費用每年是36萬,每個月3萬。十三條航線每天雙向對飛飛機燃油消耗則要6000加侖,這時代還是石油3美元一桶(42加侖)的時代,煤油的成本價格大概在0.200.25一加侖,汽油的成本價格在0.250.30每加侖。
比如中華航空的北京到上海航線空中距離1060公里,每天六架飛機三個航班對飛,累計里程為6360公里,雙引擎的鷹VIII發動機平均百公里油耗為40升,這條航線每天的油耗就在670加侖。
加上其它水電煤和機場維護和投保費用,綜合起來中華航空的每個月運營成本在30萬左右,而月營業收入高達90,每月的毛利則高達60萬。
相比之下,中美石油公司每天28000桶原油的產值則達到了16萬元,比中華航空的利潤還要高的多的多,每個月的產值更高達500萬。當然,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費還遠沒有起來,主要用油在于做燃料和點燈用的煤油,而不是汽車使用的汽油,反而倒是參戰軍成為最大的用油大戶!
在中國自己建立足夠的燃料儲備之后,未來中美石油的主要出口對象是日本和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