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極品閑人  第八章

類別: 爽文后宮穿越 | 大唐極品閑人 | 刺刀特種兵   作者:刺刀特種兵  書名:大唐極品閑人  更新時間:2013-06-15
 
聽到殿外傳來的杜睿的聲音,原本已經十分虛弱,隨時都要昏迷的李承乾突然掙扎著要坐起來,但是已經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的身體如何還能支撐得住,掙扎了一陣,還是癱倒在了床上。

這時杜睿已經走了進來,依然是盔明甲亮,絲毫都不想剛剛平定了一場叛亂的樣子,見著李承乾,杜睿的眼眶也是一陣酸澀,千年征伐大食歸來的時候,李承乾的身體還十分康健,兩人還曾在太極殿內飲宴歡慶,可是這才過了多久,李承乾居然變成了這個樣子。

一想到,兩人少年之時的情形,杜睿的心中也是百感交集,緊走兩步上前,拜服于地,道:“臣杜睿來遲,讓圣上受驚了!”

李承乾看著杜睿,臉上帶著欣慰的笑容,這些天他一直都在擔心,擔心他支撐不住,等不到杜睿回來,要是那樣的話,大唐會怎樣,他也不知道,雖然那個時候他已經不在了,但是身為大唐帝國的君主,他如何能放心得下。

還好,還好!

杜睿總算是回來了,他還來得及見杜睿一面,將大事當面向杜睿交托一番,這是為公,為私,李承乾也十分渴望能在駕崩之前,和杜睿見一面,兩人相交多年,引為摯友,李承乾曾以為他能和杜睿做一輩子的朋友。

但是他們的友情最終還是沒能戰勝帝王之位對一個人的影響,當李承乾意識到,他首先是大唐皇帝,然后才是李承乾的時候,對杜睿也生出了幾分猜忌,隨著這份猜忌不斷的被放大,他們之間的友情被無情的擊碎了。

這讓李承乾感到悲傷,作為一個皇帝,他是個孤家寡人,他強迫自己不能相信任何人,包括他最好的朋友。

如今他就要走了,去另一個世界,除了大唐江山社稷之外,如果還有什么羈絆著他的話,那就只剩下和杜睿的兄弟之情了。

“承明!”李承乾朝杜睿伸出了手,笑著,這一次不是勉強的笑著,而是發自內心的,“起來!快起來!”

杜睿看著李承乾的樣子,再也忍不住,人到中年的他,不禁眼淚縱橫,膝行幾步,到了李承乾的榻前,一把攥住了李承乾的手,泣道:“圣上!臣來遲了!”

杜睿只是看一眼,就知道,李承乾所中的毒,盡管汝南公主已經盡力壓制住了,但是毒素已經進入了他的心脈,這個時候,縱然是大羅神仙,也沒有辦法了。

杜睿的心里對李承乾有怨恨嗎?

當然是有的!

杜睿不是草木之人,他也會生氣,他也會怨恨,他一心一意想要為李家皇室,打造一個盛世王朝,卻屢遭猜忌,在貞觀朝,在永徽朝,他幾上幾下,始終都得不到真真正正的信任,他豈能沒有怨恨。

但是如果說他恨李承乾嗎?

杜睿的心告訴他,他并不恨李承乾,他恨得只是大唐皇帝,他如果處在李承乾那個位置的話,恐怕也會作出同樣的事情,一張皇位,天下多少人夢想著能夠坐上去,李承乾坐上了,卻突然發現有人對他的皇位產生了巨大的威脅,而且這個人的能力遠遠在他之上,他豈能不擔心,豈能不猜忌。

杜睿也想到了兩人初識的情形,那個時候,杜睿完全是出于一眾同情心,才選擇對李承乾予以幫助的。

杜睿來自后世,熟知歷史,對李承乾在歷史上的遭遇,頗為同情,李承乾原本是個天之驕子,他幼年之時便被冊封為恒山王,不久降為中山郡王。

武德九年,太宗玄武門之變后即位,十月便立嫡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一直到貞觀十七年被廢,貞觀十九年死于黔州。

三歲封王,八歲太子,二十五歲廢,二十七歲卒,歷史上的李承乾,一生當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都在做全天下最尊貴的儲君。

歷史上李承乾的一生是最幸運的,也是最悲劇的。

幸運的是,他出生于開國盛世,他出生前一年,他的父親和爺爺成功起兵進入長安,李淵自封唐王,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出生后三個月,他爺爺登基稱帝,李承乾沒有經歷亂世,是幸運之一。其次他有一個英明神武的父親一一太宗皇帝。再次,他有一個賢良淑德的慈母一一長孫皇后,更重要的是,他的父皇母后感情很好。

無疑,可以生于這樣一個家庭環境和歷史時代,是任何一個人都愿意祈求的。

可是,為什么這么優質的土壤卻沒有孕育出參天大樹,反而讓李承乾被廢,最終英年早逝呢?

歷史上太宗皇帝曾有一句最有名的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同樣可以解釋李承乾的命運,福兮禍所伏,杜睿始終都認為,歷史上李承乾的悲劇很大的病源在他的父親一一太宗皇帝。

為什么這么講呢?

首先,是歷史遺留問題,太宗皇帝的帝位得來玄武門之變,射兄殺弟。太宗皇帝是高祖的第二個兒子,他的哥哥李建成是太子,嫡子長子的太子,還有個弟弟李元吉,他們三人是一母同胞。

也就是說,太宗皇帝殺了自己的擁有合法儲君地位的親哥哥,才當了皇帝。這件事是太宗一生第二大的陰影和傷痛,正因為有這樣的前車之鑒,太宗皇帝的兒子們對于太子并沒有應有的敬畏,反而認為太子之位可以爭而得,可以經營而得。

所以才有魏王李泰和蜀王李恪處心積慮的給李承乾設套兒下絆兒,要讓太宗皇帝廢了他,改立自己。

而李泰和李恪是兩個什么人呢?

李泰是太子的同母弟,文才出眾。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文武全才,就連太宗皇帝自己都曾經評價過李恪英果類己。有這樣兩個人整天虎視眈眈的看著自己,任何人的精神也將收到極大的壓力和刺激。

而太宗皇帝并沒有吸取他父親李淵的教訓,避免兒子們自相殘殺,太宗縱容了諸王的行為。有幾個例子,太宗如果外出,讓太子監國,讓李泰隨侍左右,太宗晚年立了李治之后,還對李恪作出了“英果類我”的評價。

上,態度曖昧;下,強敵環伺。

可以說,這種環境無論是太宗皇帝哪個兒子,在貞觀初年做了太子,最終都免不了精神異常,走上被廢棄的道路。

另外,對李承乾而言,最大的失誤是結黨。太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和皇帝一樣,天下人都是他的黨,再結私人小團體必然引起在位皇帝的猜疑。

太子如果要結黨,第一要拉攏的人就是當朝皇帝,太子地位的廢立決定權在帝王手里,所以,只要在皇帝面前表現出“孝”和“忠”來,皇帝認可了,那自然皇帝寵信的朝臣就認可了,那將來順利繼位又有何慮呢?

李泰結黨很自然,他是“非太子”,是“太子”位的順位繼承人。歷史上的李承乾自甘降到李泰的地位,也結私黨,結果貞觀后期,兩派互相激烈爭斗。對太宗皇帝而言,他們倆就都是敵人了。

因為都有勢力團體可以威脅自己的皇帝帝位,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走老爹李淵的路,這還是從好的角度出發考慮。所以,太宗廢了李承乾之后,誰都沒立。立了不結黨的李治,因為李治對他來說是最安全的,他不會允許任何人威脅自己的地位。

所以,承乾被廢,是主客觀兩方面的悲劇!

杜睿前世讀《新唐書》,對李承乾的遭遇,只能用實堪可憐來評價。他原本是不會走到那一步的,他是長孫皇后所生,是絕對的嫡長子,生下來即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

從史書中對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年方八歲,就很機敏聰惠。解決、處理一些平凡小事,很識大體。”稍長幾歲,太宗出巡,都放心的讓他監國,代理國政。

到后來,人性中好玩樂的天性就暴露出來,但害怕父親責怪,就隱藏自己的行跡。朝庭之上,說的都是忠孝之類的言辭。下朝后與一群年紀相仿的同齡人嬉戲娛樂。有老成持重的左右親近之人加以勸諫,他則高坐引咎自責,非常善于機辯。提意見的人都回答不及。所以人人都以為他比較賢良。但之后每每老毛病重犯。一些宮內重臣常常規勸。太宗皇帝必定厚加賞賜金銀。想磨礪太子內心。李承乾可能覺得這些人象嗡嗡叫的蒼蠅,非常討厭。總之被吵煩了。干脆叫人暗地加害他們。此時他同母生的弟弟李泰名聲不錯。皇帝很喜愛。而李承乾有足疾,走不動路,害怕被廢,與李泰關系很差。

在困境之中,李承乾想到的不是改變自己,改變他在太宗皇帝心中的印象,而是選擇了一個普通年輕人那樣極端的方式,去對抗。

李承乾讓奴婢上百人學習音樂,學習胡人的發式,剪彩綢做跳舞的衣裳。敲鑼打鼓日夜不休。招集一些逃亡奴婢盜取牲畜,殺牛宰羊,召集身邊人一起烹食。又學習突厥語言,喜愛他們的服飾。建立蒙古包,分建部落。使諸部牧羊,抽佩刀割肉來吃。自己裝作死去的可汗,讓眾人哭泣,讓馬奔跑環護。突然又站起來說:“如果我有天下,將萬騎到金城,然后解發,委身思摩,難到不是快樂的事嗎?”

左右親隨那些老成之輩以為他中邪,然后又聽他說:“我做天子,當由著性子,有勸諫我的,我就殺他五百人,天下不就安定了嗎?”

李承乾大概對那些錯勸諫為名以詁名吊譽的老成之輩厭惡透頂。但他缺乏理智的天真的語言和行為馬上又被人爭相報給了皇帝,于是太子下場可想而知。

因為被一起“謀反”的人告密。太宗皇帝大怒,采取措施,將他流放邊遠之地。廢為庶人,遷居黔州。

貞觀十九年,李承乾于憂憤中去世,太宗皇帝也為他的悲慘身世而落淚,憂傷,好幾天不上朝,以國公的身份安葬了他。

可見做明君難,做明君的太子尤難。

杜睿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對這個身份極度高貴,但最后卻悲劇結場的曾經儲君,印象十分深刻,于是杜睿查閱了關于他的一切史料與評論,細細閱覓后,于從前的同情惋惜之外,多了一絲悲憤。

李承乾出生時大唐王朝已經建立,以嫡長子的身份,他一出生就是秦王世子,被祖父李淵賜名“承乾”,也許里面有承襲大唐乾坤的意思,到了他父親太宗皇帝繼位,八歲的他毫無異議的被封為皇太子,唐書記載承乾自幼聰慧伶俐,一直很得父母喜愛看好,及冠后卻逐漸變得好玩不務正業然后逐漸失寵,后來準備謀反結果泄露,最后被流放,于兩年后死于流放地,享年二十七歲。

不了解內情的也許會以和史書上一樣的以一句“承乾悖逆”概括整個事件,但是凡事都內外結合,史家們把責任全推給李承乾是行不通的,史書的如此評價只不過是看他失敗,然后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罷了,他父親弒兄逼父,登上皇位,然而又有幾個人敢說他的不是,史書只不過是勝利者書寫的產物而已,假如他成功了,當然,有一個如此強大的父親,他想勝太難了,所以只能說假如他成功了,李承乾自然也可以像他的父親一樣,盡其在史書在美化自己,要知道他父親首創了皇帝可以參閱史書。

他出生便是承字輩、嫡長子,地位超然,封為太子后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母親后位穩定,父親也對他一直不錯,就在他謀反泄露的前一年還在勸他,就在他被流放前還專門去看他,再立太子時還反復考慮他的安危。

同樣,而對李佑的謀反,太宗皇帝直接賜一杯毒酒了事,一系列的事表明了父親對他的看重,這也難怪,封建環境下,一般父母都會比較看重長子與幼子。

其實杜睿覺得去解釋這樣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越來越墮落不是太難的,從八歲被封為太子后,李綱、孔穎達、于志寧、張玄素等一些文人儒士就走進了他的生活,學習就幾乎占據了他生活的所有,開始可能還好,時間長了難免會生厭,加上他還只是個孩子,人的童年和少年都會有好玩的天性,他漸漸的開始好玩,他嚴格的父親就開始訓斥、不滿與失落。

于是讓一直想奪嫡的李泰有了機會,流言蜚語也就越來越多,接著他腳跛了、一直支持他繼承皇位的母親又病逝了,而李承乾卻在與父親太宗皇帝對抗,長久不得改善的父子關系使他開始為自己將來做打算,于是產生了宮變的想法。

換位思考,加入父親總是對你很嚴、對你喜愛的一切愛好給予磨滅,你自然而然生恨,從而選擇與父親對抗,所以李承乾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世杜睿在了解了李承乾之后,便想過,假設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繼承大統下去,那人們的生活將會是怎樣。

如果李承乾登基為帝的話,自然也就沒有李隆基什么事兒了,沒有了李隆基,自然也就沒有了安史之亂,大唐之所以衰敗,根由都是在于一切在安史之亂,一個強盛的王朝戛然而止,大唐迅速滑向衰落。

如果沒有李隆基,大唐會有安史之亂嗎?

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繼承下去,會不會更加強盛?

之所以李承乾沒有繼承帝位,之所以之后的大唐政權持續動蕩,短短盛世之后就走向衰落,杜睿認為太宗皇帝要擔負很大的責任。這些,都和這一位天可汗有關。

這一位天可汗逼父弒兄,為他的后世子孫樹立了一個榜樣。

玄武門前,太宗皇帝拿起了屠刀,揮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他們的直系親屬,也一一被誅滅。李淵喪子喪孫,大慟之下不得不讓位。雖然太宗皇帝雄才偉略,比他的兄弟更具才能。但是,他為后世樹立的影響就是:太子是什么?太子就是用來推翻的。

從太宗皇帝登基開始一直到安史之亂,大唐的藩王造反、兄弟鬩墻、女子奪權可謂層出不窮,政權動蕩不安。

太宗皇帝剛即位不久,其他分封到全國各地的李淵的其他兒子們就紛紛扯旗造反。花了四五年時間安定下去了,結果又開始了奪嫡之爭。這場奪嫡之爭又把其他幸存的藩王、從龍功臣們牽連進去,可謂好大手筆,人頭滾滾啊。

到太宗皇帝去世時,李姓藩王幸免于難的僅十剩四五。李治之前,有李承乾、李泰、李恪、李佑、李元景、李元昌之亂,李治之后就被武后篡位,武皇死后,皇權好不容易歸于李顯,李顯這個窩囊廢卻被老婆女兒謀殺了。

李旦繼位,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平衡中戰戰兢兢做個懦弱皇帝,好不容易傳位李隆基,誅滅太平公主,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是十幾年后就開始了安史之亂。

這些戰亂,太宗皇帝難辭其咎。

封建王朝的儲君,一向是立嫡立長為先。亂世立賢,治世立嫡長。這種傳統是經歷了歷史驗證以后,被確認為最有利有效的原則而流傳下來的。但是太宗皇帝的行為讓他的兒子們覺得,太子,就是用來弒殺的。

這就是李承乾悲劇命運的開始。

從史書短短的記載來看,李承乾聰明、能干、貪玩、調皮,不愿受約束,但這無礙于他有潛質成為一代明君。貞觀九年李淵駕崩的時候,守喪的太宗皇帝讓十八歲的承乾代他處理政務。發現這孩子干得不錯后,以后又多次讓他監國,也受到大臣們的一致肯定。這說明李承乾是有能力和才情處理政事的,至少比李治果敢。

畢竟,他生在蒸蒸日上國運雄強的唐初治世,他的父親是正直剛的明君,母親是明理溫婉的賢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終牢固穩定,他自己是名份上無可爭議的“嫡長子”,從小就被重點培養。當時朝中也是絕對的正臣當道,沒有哪位大臣出來跟他做對。父母派到他身邊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進諫。這是一個先天后天條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太子,怎么沒有可能成為明主?

可是,李承乾的內心是不安的。他從小被送到李淵那邊撫養,加上李建成、李元吉等其他叔伯的孩子,估計有十五個皇孫再加上十六七個小皇子在一處蹦達吵鬧,他對這些堂兄堂弟的感情也許比自己的親兄弟還要深。

但是,那些跟他年齡相近、曾經一同在皇宮大內玩耍過的堂兄弟,一夜之間全都消失了,身邊人甚至都不準他再提起那些名字。這就種下了他內心懼怕失寵失勢的種子。因為他知道,一旦失勢,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他就再沒有榮華富貴。

少年的李承乾,貪玩調皮。李承乾一生事跡,他那些“過惡”,真的大多都只是私人品德問題,前期尤其如此,比如奢侈、貪玩、搞同性戀等,其實都不是什么不可救藥的大毛病。據說,孩子故意搗蛋淘氣的一種原因就是,他們希望借此來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和愛,然而太宗皇帝對李承乾的叛逆,并沒有耐心的疏導,而是嚴苛的對待兒子,御史也指責太子,朝堂里面的大臣很多都被李泰收買了,他們跳出來落井下石,李承乾能不恐懼嗎?

尤其是,在一起調皮搗蛋事件中,李承乾傷了腳,成了跛子。這對于身為驕子的李承乾來說幾乎是不能承受之痛。他怕被父親嫌棄,怕被廢掉儲君之位,他極度自尊,同時自卑,糅合了恐懼和自卑的他就開始慢慢性情大變。

太宗皇帝在和李承乾在你來我往的拉鋸中,雙方的火藥味漸濃,而嗅覺靈敏的李泰及時湊上來,加深了太宗皇帝對于長子的失望情緒。

反正我兒子多,你承乾不聽話不爭氣,我還有別的兒子,你倒是試著再找個爹給我看看?

太宗皇帝追求完美的傾向是很明顯的,他不愿意自己的繼承人是個殘障人士,再加上之前就了解到的承乾的個人品德問題,換太子的心思就此萌動。

太宗皇帝越是寵愛李泰,越是對李承乾失望,李承乾就越是心慌。

兒子在不安的時候會求助于母親。長孫皇后賢淑良德,是一個好皇后,可未必是個合格的母親。她對李承乾這個長子嚴格要求,卻縱容了李泰。在這樣的母親面前,李承乾恐怕有口難開吧。但長孫皇后不是不愛李承乾,她是以皇后的方式來愛她的兒子們。如果長孫皇后壽命延長,我想她應該是不愿意見到李承乾被廢的,可惜,長孫皇后英年早逝。李承乾最強有力的保護者消失了,跟父親的關系又始終不見好轉。這種情緒發展到極端,他只能走上最后的不歸路:謀反。

失敗也是必然的,他沒有太宗皇帝當年的資本,而太宗皇帝對于朝局的控制力又比祖父強得太多。

聰明、能干、果斷、有權力欲,有決斷力、貪玩淘氣、任性偏激、雄心勃勃、至死不讓人。

不能不苦笑著說,李承乾這些個性,都能在他偉大的父親身上一一找到對應點,李承乾可能事實上是最像太宗皇帝的兒子,只可惜,他走上的是不歸路。

可以想象,如果太宗皇帝不是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如果他沒有間接鼓勵了其他兒子的野心,可能李承乾就不會謀反。如果李承乾不謀反,他就有潛質成為一代明君。如果李承乾繼位,那就沒有武后篡位,也就沒有韋后亂朝,沒有李隆基的盛世,當然也沒有安史之亂。有可能大唐會走向更久的盛世。

當然,這都是杜睿的假設,只能存在于如果中。最終在前世杜睿也只能為李承乾嘆息。這么一個先天后天都有條件完美的太子,隕落了。

可是就在杜睿無語空嗟嘆的時候,上天給了他一次,驗證自己假設的機會,他重生了,重生到了一個身份雖然尷尬,但是血統卻十分高貴的少年身上。

而且幸運的是,在他重生的那一年,他就遇到了化名秦中山的李承乾,兩人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

最開始,杜睿幫李承乾,在出于一種同情心之外,也有拿李承乾當作小白鼠,做一番大實驗的心思在里面。

他想要看看,如果改變歷史,讓李承乾登上皇位的話,華夏的命運將會變得如何?

然而,隨著兩人的接觸,杜睿不禁為李承乾的人格魅力所傾倒,不可否認,若是論才華的話,不要說是杜睿,就是那個和杜睿一向不對盤的李恪,都要完爆李承乾幾條街,但是若論德行,就連杜睿這個重生者,都要自愧不如。

杜睿的心里雖然裝著華夏江山,炎黃子孫,可是他喜好美食,華服,這總歸算是一個不大的缺點,而李承乾在做人,尤其是做一個君子上,在杜睿看來是近乎完美的,他不是一個英雄,也不是一個梟雄,但是如果讓他坐上皇帝的位子,他絕對是一位仁君。

他善良,寬厚,仁德,對待每一個人,都十分真誠,做每一件事情,雖然時而急功近利,但是每一次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而且在李承乾的身上,杜睿感覺到了百分之百的信任,這也是為什么,他兩次被太宗皇帝罷黜出長安,卻依然盡心盡力的為李承乾謀劃。

回想當年,李承乾雖然坐在儲君的位子上,但是上有一位強硬的帝王父親,下面的那些個弟弟,諸如李恪,李泰,李佑,李治,哪一個是省油的燈,可以說他的那張儲位,簡直坐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杜睿幫著李承乾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總算是將李承乾扶上了皇帝的寶座。

從貞觀四年,到永徽十年,整整三十年的時間,杜睿也從當初一個十歲的少年,到了現在不惑的年紀了。

杜睿在回想著過往,李承乾也是一樣,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道:“承明!你的心里還怨恨朕嗎?”

杜睿看著李承乾,流著淚說道:“一開始的時候,臣沒辦法不怨恨,但是后來就想明白了,圣上雖然防著臣,但是卻從來不曾強迫臣去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情,況且臣一直以來,都將圣上當成親兄一般看待,這世上哪有做弟弟的怨恨兄長的道理!”

李承乾聞言笑了,他笑的很開心,道:“承明!能聽你說出這些話,朕的心里很高興,高興,承明!這么多年了,朕也時常后悔,朕知道你是大唐第一的忠臣,你對朕一直都是忠實的,但是朕卻辜負了你,朕今天要向你道歉,承明!朕希望你能原諒朕!”

李承乾艱難的說著,蒼白的臉上浮現起一抹病態的潮紅色,額頭上也有了些許細汗,可見這番話,他說得如何艱難。

杜睿忙道:“圣上言重了,臣萬萬不敢受!”

李承乾笑道:“叫朕兄長!承明!朕有很多個弟弟,可是朕的那些弟弟一個個都想著要害朕,他們都想將朕從這張皇位上拉下來,到頭來,朕才發現,朕真的是個孤家寡人,承明!朕希望你能做朕的兄弟!”

杜睿泣道:“圣上大恩!臣萬死難報萬一!”

李承乾擺了擺手,道:“不!你從來都不曾欠過朕什么,你也不曾欠先帝的,要說到虧欠,也是我們皇家虧欠了你的!承明!朕如今身中劇毒,性命朝不保夕,大唐的江山,朕的太子,以后就要交給你了!太子懦弱,不看成就大事,可是他性情仁善,寬厚,定然是為仁君,承明!你能向對待朕一樣,對待太子嗎?”

歸根結底,李承乾最不放心的還是太子李弘,這也是為什么他硬撐著,一定要等杜睿回來的原因,只有將李弘交給杜睿,他才能放心。

杜睿聞言,頓時連連點頭:“圣上放心,臣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杜睿知道,李承乾說這樣的話,是打算要托孤給他了,一個人受兩代君王托孤之重,杜睿也堪稱第一人了。

杜睿知道作為托孤大臣,身上的擔子有多重,尤其這一次他要輔佐的人還是一位幼主,歷史上,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次托孤,就是漢武帝劉徹,托孤給霍光,漢武帝晚年的時候,折騰了半天,弄得太子劉倨家破人亡,雞飛狗跳,皇后衛子夫和太子一系的勢力被摧殘得七零八落。

劉徹死之前,對修理太子似有懺悔,發表了《罪己詔》,對若干歷史問題作了輕描淡寫的決議,也省得后來的人瞎忙活。但是他沒有為太子徹底平反,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劉弗陵,并且殺了這個八歲孩子的母親,因他擔心母后專權。

漢武帝劉徹選擇用托孤的方式解決接班人年齡太小、不能擔當皇帝重任的問題。劉徹把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給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這幾個人。丞相田千秋不在顧命大臣之列,核心的人物只有霍、金。

此二人何許人也?

霍光是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金日磾是駙馬都尉、光祿大夫。霍光是秘書兼侍衛,金日磾是侍衛兼秘書,兩個人都是皇帝身邊的工作人員,是皇帝的親信,并非朝廷的重臣,是皇帝的“私人”,而非朝廷的“公人”。

在皇帝時代,尚書房、軍機處之類的皇帝辦公機構,一般比三公九卿、宰相六部的權力要大,用老百姓的話說,實權都在這些地兒。

漢代最有權的是大將軍兼領尚書事,霍光同志在劉徹死后就是擔任這樣的職務,里外一把抓。

皇帝托孤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華夏的歷史上很普遍的現象,老皇上總是想給兒子搭好班子,一般都會有N個托孤大臣,至少也得來兩位,結構一般是親信重臣加宗室或外戚,也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同心協力又能相互制約,保證國家度過危險期,保證政權穩定交接。

別看皇上平常挺牛的,到了這個時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著淚拉著大臣的手,讓兒子給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禮,拜托他們不要有野心不要篡黨奪權,有時也會說些大方話,像劉備,就對諸葛亮說,咱兒子實在扶不起來,你不妨取而代之。

人們都熟知的劉備托孤其實也是托給了倆人,諸葛亮和李嚴,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睿也托了倆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馬懿,清初順治托孤于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人,離得更近的咸豐皇帝托孤于當時的在任軍機,一共八個。

但是這些人們熟知的托孤后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權力交給小皇帝之前,托孤大臣們要么一人獨大,其他皆成為附庸,要么干脆鬧分裂搞斗爭,直到動刀動槍下大獄喝開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約的局面很難形成,集體保駕的設計總要落空,為什么呢?

因為所謂托孤大臣,行使的是皇帝的權力,這個權力沒法制約的,一制約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會想到把丫的消滅來個徹底解決,有權壓倒一切。

歷史上最成功的托孤就是劉備在白帝城演的那一出苦情戲,劉備“舉國托孤于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所謂“心神無貳”就是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說君臣關系在這里達到了最大公無私,這樣的一個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系的最高典范。

問題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上。

那么這八個字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中用,請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好了。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但是難能可貴,簡直就是偉大。

為什么呢?

因為人們知道華夏的傳統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襲制,這個世襲制至少從夏商周就開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襲官僚不世襲,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襲。在這樣的漫長的世襲制的傳統中,居然有一個人來打破這樣一個傳統,讓賢于能夠安邦定國的人,那當然是大公無私啊。因為這意味著,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皇族這個家族的利益,放棄按照傳統觀念是上天賦予他的天賦的神權。因為人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上天和神授給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讓給賢能的人,這是何等的偉大!

問題是,這可能嗎?

當然是不可能的。

為什么不可能呢?

首先,華夏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傳給自己子孫的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沒有過。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這個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哪怕他的兒子是個蠢貨,是個弱智,是個殘疾,他都不會讓出去的,怎么會出來一個例外?

其次,就算劉備是個例外,也不知道他這種思想從何而來。因為中國古代從來只有改朝換代,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劉備有此思想,豈不成為中國古代的一位華盛頓了?

最后就算劉備愿意當華盛頓,諸葛亮也不敢當亞當斯。你想想看,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曹操只不過是架空了皇帝就被罵作漢賊,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劉阿斗,該罵成什么?這怎么可能呢?

所以很早歷史上就有人對這段托孤表示質疑。杜睿就覺得劉備的托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偽之詞”。“詭”就是詭詐,“偽”就是虛偽,是詭詐虛偽的話,非托孤之謂也,這不是托孤該說的話。

托孤時該說什么話呢?

應該坦誠,托孤的關鍵在于選準了人,托付一個人,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沒用的東西。

所以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為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墻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什么心神無二。

杜睿不希望李承乾說那些“詭偽之詞”,李承乾也確實很坦誠,他甚至都沒有安排一個宗室之人與杜睿相互制衡,或許他有過這樣的心思,但是他又能托付給誰呢?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