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已經來臨,揚州尚未下雪,下的雨卻比雪還冷。
一輛氈車停靠在北城河岸邊,小雨落在頂棚上聚成水線,沿著車窗前面滴落得淅淅瀝瀝。竹簾后面,一張布滿了歲月滄桑的臉。他正怔怔地望著河面上,雨點形成的無數漣漪,還有水面一層似霧非霧的水汽。張輔不該為江浙地區的煙云而感到驚奇的,他雖然跟隨皇上自北京來的揚州,但最早大明王朝的都城在南京,他的生命歷經五朝,早就對江浙很熟悉的。
車廂里干燥而溫暖,只是手指感到微涼;不過外頭的路面上淋著雨的人就不是那么好受了。揚州勉強可以算作南方地區,可冬天的寒冷真不是蓋的。和北方的干冷不同,這邊冬季的潮濕,寒意能tongguo水氣直透骨頭,特別是渾身濕透站在雨里。
石板路上就有一隊人馬這么站在雨中,雨點打在盔甲和頭盔上“叮叮”細響,鐵葉子下面的衣服早就濕透了。頭盔的鐵帽檐壓得很低,他們一個個臉色肅然,臉色發白,嘴唇凍得發青,卻沒有一絲動彈,站得就像雕像一般。握著兵器的手指如同鐵一般僵硬。
就算是兵痞,在英國公面前讓他淋雨、也是絕不敢打傘的。實際上這不是受罪,反而是一種榮光,能為英國公站哨、將士們能在他老人家面前表現出鐵律的軍紀,本身就是求也求不來的好事。
這時一個武將在氈車旁邊抱拳道:“大人,行在侯同知到了。”
不一會兒一個穿著粗布灰色長袍的人騎著馬自崗哨中間徑直跑了過來,下馬撐起一把油紙傘,走到車廂旁邊執禮道:“讓國公在路上等侯,下官慚愧之至,實有要事稟報。”
“嗯。”張輔輕輕點了一下頭。
那穿粗布袍打扮的人便說道:“胡侍郎和武陽侯都回來了,一路到揚州的。剛到北門,司禮監的一個太監和錦衣衛的人就已等在那里;他們繳了武陽侯的劍和兵印,徑直綁了。武陽侯的部將好像還不服,要太監拿詔令,那太監陰陽怪氣地說:你也知道他是侯爺、功臣,咱們要是沒得皇爺的話,誰敢擅自綁呀?那些人聽了就不敢阻擋……”
“這個薛祿……他還會來干什么,死在戰場上多好!”張輔嘆了一口氣。
“粗布袍”愣了愣,繼續說道:“胡侍郎倒是沒人管他。不過他剛到行轅外,兵部的人就出來了,都不讓他進行宮,更不讓見皇上。兵部的人讓胡侍郎交出了兵部印信,讓他回住處呆著,哪兒也不準去,等候三司法問罪。
下官倒有幾分自己的看法,湖廣出的事兒雖嚴重,作為巡撫的胡濙可能反倒沒事。第一,要問他罪是三司法,并且是兵部出面,文官管文官的事,不是非常情況一般不會下手太狠;不像薛侯,直接就被錦衣衛拿了。第二,聽說胡濙剛到湖廣不久,就對薛祿的作戰方略提出了質疑,提前給兵部發過咨文;只是他在軍中沒什么威望可能也無法約束薛祿,以至于沒產生什么效果,但這樣一來他的罪責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第三,當初兵部派胡濙去湖廣,本身就qingchu他不通兵事的,現在出了事就不好把人往死里整。”
張輔不置可否。不過他也不得不贊同旁人的說法,特別是關于胡濙的。而且雖然胡濙是個文官,但它是張輔推薦的,張輔也不想他來背這個黑鍋。
對胡濙此人,老臣張輔是知根知底的:永樂朝一結束,他就失去了靠山的人。可這回的大事忽然讓張輔發現一個奇怪的結果:一個文官,朝中無人,既靠不上朝臣更和武臣不是一路的,卻能在大風大浪之后屁事沒有,不得不說是能耐。
張輔略一思索,便說道:“你上馬,隨我去見楊公。”
“是,國公。”
光是朝里能被人尊稱公的楊姓大官至少就有三個,不過張輔要見的楊公是指楊榮。
張輔作為功臣勛貴,通常和朝臣多少要有避嫌意識的,不然你內外一氣想干什么?但時至今日他覺得,是和朝臣商量一下、讓內閣幫忙促成決策的時候了,再也拖延不得。文官當中,張輔看中的人非楊榮莫屬。永樂十六年,楊榮出任內閣首輔,之后特別在邊防軍事上多番籌劃,以至于和武將們來往較多,還收過邊將的財物饋贈。張輔在永樂時期也和他有些來往,多年過去,倆人的交情其實還不算淺。
此時朝廷文武當權人物齊撅州小小的北城區域,人多眼雜,張輔也懶得避諱,索性帶著依仗衛隊大大方方地去造訪楊榮。
進軍武昌的方略,至少在一個月前張輔就明確當著皇帝的面提過,但沒能當即施行,甚至于到現在還沒明確。這不能怪朱瞻基,一般的事朱瞻基能當機立斷馬上就決策,但涉及幾十萬大軍的大略,皇帝的考慮肯定還是希望朝廷內部盡量達成一致,這樣實行起來阻力才小,所以張輔才想要楊榮去勸服其它大臣一起支持。大軍的方向改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主要還關系錢糧調度等一系列的關節。
人都到門口了,楊榮當然不好讓堂堂英國公吃閉門羹,也大大方方地到大門口來迎進去。但是請張輔進客廳時,楊榮又找了一干門客幕僚作陪,故意做出沒有“密會掌兵大將”的樣子。
宣德朝不比永樂朝,那時候永樂大帝是何等人物,軍隊是牢牢掌握在他一人手里的,那個時代底下的文武要搞什么玄虛連提鞋都不配,所以楊榮也不擔心和武將來往的問題;可宣德帝卻是剛剛登基兩三年的人,底下有三朝元老甚至五朝元老,大伙兒總得懂點規矩,都懂的。
張輔寒暄了幾句,也不啰嗦,徑直說道:“老夫此次登門叨擾,實為改變大軍的方略而來。”
楊榮立刻就說道:“英國公意為轉向武昌?這事兒好像之前就提過的,不過很有些爭論。按理京營已經取得了整個淮東淮西,形勢已在掌控之中,南下長江鐵板釘釘、不過是遲早之事。況且我們渡江作戰又打了這么久,突然要改變方向,至少有兩個問題:其一,前功盡棄;其二,那漢王打仗也非等閑,咱們大軍一走,萬一他把江淮平原又奪回去了怎辦?”
“從長江下游進擊,最好走的地兒就是采石渡,京營在采石渡大小籌備了好幾仗,硬是打不下來;因為漢王也很qingchu采石渡的重要,在那里大軍設防,一時叫咱們無計可施。老夫月前在皇上面前提及改變方略,也是因為這個道理:東南失江淮自是大弊,長期看來一有疏忽就要被直搗腹心,可就是急求不得。”張輔道,“不過轉進武昌也不一定能一蹴而就,情況不好一樣要多次攻城拔寨。因此老夫當初只是提了一句,并未強求,可今日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楊榮正色道:“英國公是指湖廣新敗之事?”
張輔點頭答道:“正是。老夫是了解薛祿的,他并非完全不堪用事的人,卻在湖廣以十多萬(包括未參戰的地方駐軍和造冊上的出入)敗于一萬余叛軍之手。沅水大戰,那是在平地上啊,楊公可得想想,怎么才能以一敵十?咱們要是再輕敵,恐湖廣要釀成心腹大患。”
楊榮近段時間也在多番過問這事兒,聽到張輔也這么說,不由得愈發重視,忍不住站起身來回踱著步子。
他沉吟道:“武陽侯新敗,湖廣已空虛,叛軍會不會趁勢進占武昌、荊州諸地……若他們那么快就抵進長江,所圖不在小!”
張輔故意加重語氣:“那幫人是建文余孽,起兵不是要造反窺欲天下還能有什么緣由?若其有大志,必窺長江;若無志,又如何能打敗十幾萬官軍?”
楊榮想了許久,終于下定決心道:“此事老夫一定盡力促成。”
張輔不放心地說道:“可得盡快,重在要說服楊少保(士奇),此事半成。”
楊榮一想:如果轉兵武昌,除了有順江而下進逼漢王的格局,更有將戰略調整傾向湖廣建文余孽的形勢;那便是對付“偽”湘王朱文表。朱文表原名張寧,此人在官場上還真有些來歷:一開始幾乎成了楊士奇的女婿,這消息在當初可能只是小圈子里的閑談;后來因樂安事(勸服漢王南下)名聲鵲起,與楊士奇的舊事也一并傳開來。
如果楊士奇堅決反對進軍武昌,便是對張寧有利,這中間的關節就說不qingchu了。嘴長在人家身上,難不保有人亂說。按理楊士奇一定會避嫌的;就算萬一楊士奇于公不贊成武昌方略,他肯定也會有些分寸、而不會過于反對。
想到這里,楊榮便用幾乎拍胸脯般的態度正色道:“英國公盡管放心,在大事面前老夫絕不含糊,楊少保那里便交給我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