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鎮的錦州參將向四川的重慶總兵借兵,聽起來十分的好笑。蓋天下能打的兵,除了九邊那幾家,如遼東、宣大、延綏、固原、寧夏等鎮,其他幾家都是有名無實,那兵將根本拿不出手。便是號稱天下強軍之首的京營也是爛麻繩串珠子,提都提不起來,就更別說鄧圮手下這根本提不上名號的重慶兵了。
川軍承平已久,前朝鬧出“奢安之亂”時,川軍就是爛到家,逢戰必敗,硬是拿小小的土司之亂無奈何,平亂的主力還是賴了人家秦良玉的白桿兵。
所以施大勇向鄧圮借兵,這讓蔣萬里和邵武都是大跌眼境,將軍什么不好借,怎么借起川軍來了,那幫兵連個土司作亂都平不定,借他們能有什么用。
便是廢物得不能再廢物的京營兵怕都比川軍強些,至少,他們的腳上還能有穿棉靴,而川軍中大多
士兵卻是窮得連雙鞋子都沒有,很多人還是穿著草鞋來。武器更是雜七雜八,別的不說,那火銃十根里怕有五根是燒火棍,打不了一響就得炸膛。
就這又窮又不能打的兵,借過來能做什么,什么都派不上,還得先往他們身上貼進一大筆銀子!
也不知將軍要借多少人,要是借得多了,好不容易花了大價錢從林建泰那買來的糧食定然又要被分掉一些,這樣一來,自家兄弟還是撐不了幾天。
到時一斷糧,你借得兵再多,還得給人還回去,那可真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你要不還,那幫川兵自個也是有腿的,一見沒吃的,哪里還會聽你錦州軍的差遣,自個都是長腳的,攔都攔不住!
算來算去,這買賣都是不劃算得很,蔣萬里和邵武忍不住便想勸施大勇不要借兵,可是看到將軍正一臉期待的看著人鄧總兵,二人這嘴巴便怎么也張不了了。
施大勇不知道這兵其實是不能借的,若他遼鎮之內相互借些兵還好說,畢竟都是一鎮的,權宜行事也都好說。可他現在要借的是四川兵,與他遼鎮根本不相隸屬,離著十萬八千里,完全是兩個指揮系統,這兵如何借得來?就是借了,朝廷又怎么會承認!
到時兵部查起來,川軍為何少員這么多,你錦州軍又為何多了這么多川兵,你叫施大勇如何跟朝廷解釋。好一點,一道圣旨把他訓斥一番,兵部一道公文把兵調走。這要不好,恐怕就是中使帶著錦衣衛來了。
你施大勇自個犯事不要緊,卻連累人家鄧圮,這又是何必呢。
你開口借了,看在那一萬兩銀子的份上,鄧圮是答應得好,還是不答應得好?
答應了,這事后患太大。不答應,人家剛替自己充了回冤大頭,一萬兩真金白銀可不是隨便哪個都能拿出來的,那是天大的人情!你鄧圮要是說一個不
,恐怕立時就要被人指著后背戳罵忘恩負義了。
施大勇沒有想到這么多,他只一心想借兵,想把錦州軍重新搭建起來,能在高起潛和祖家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有自保之力。他實在是太缺兵了,錦州帶來的老卒還剩兩百多人,其余的都是原陳有時的叛軍,加在一起也不過一千出點。這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說實在的,要是這時高起潛一道命令調他去攻打萊州李九成,那施大勇恐怕就徹底成了“光桿將軍”。
世上沒有那么多運氣之事,大凌河首戰,松山軍對陣兩千建奴騎兵,打得幾近全軍覆沒時,來了個大貝勒莽古爾泰出于私心下令撤軍,這才沒讓施大勇來到這個時代的第一戰就光榮捐軀。
隨后的大小凌河、長山會戰、錦州保衛戰,哪一仗打得不險?幾乎就沒有一仗是明軍以壓倒性優勢進行的,沒有一仗是施大勇在戰前就能安若泰山等著大捷的。
那仗仗都是拿命弄險打的!那仗仗都是拿部下們的血肉堆起來的!
要不是命大,施大勇早就死了
回了,那錦州城頭的紅夷大炮至今想來都叫人后怕得很。要是那炮再打得偏些,被削去的恐怕就不是半邊臉這么簡單了。
不過話說回來,在這極度缺醫少藥,醫療設施極度弱后的時代,被炮子削去半邊臉的施大勇都能活下來,不能不說得奇跡。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爺送他來這個時代的附帶主角光環。
一次次整兵上戰場,打殘回來再重編,再打殘再編,到現在為止,原松山軍的老卒已經消耗怠盡,軍中的主力核心已經從原先的松山老兵向昌平兵過渡。要是這昌平兵再消耗怠盡,那些施大勇看不上眼的叛軍怕是就要成為錦州軍的中堅力量了。
這不能不說是施大勇的悲哀,更可以說是整個大明的悲哀,因為實在是打不過!打不過啊!.......
打不過不要緊,只要能打就行!只要能把這仗打下去,只要還有機會,就絕不放棄!
不到輸得精光那刻,賭徒是永遠不會離開賭桌的!
有賭未必輸!
親身經歷的幾場惡戰沒有讓施大勇膽怯,從而改變為大明死戰到底的心志,他的想法從來沒有變過,至始至終都是那么堅定——為了大明、為了莊烈帝戰至最后一刻,直到自己再也呼吸不到大明的空氣為止。
為了能打下去,施大勇需要兵,需要那些能手持武器隨他為了這個國家賣命的兵。
因此這個時候誰要是能借給施大勇兵,那對施大勇和錦州軍而言,絕對是雪中送炭。
賭徒出身的施大勇從來就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要是誰肯借他兵,條件是一百兵磕一個頭,那他情愿向對方磕上幾千幾萬個頭,把頭磕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大不了在得到兵后反過臉來咬你一口而已。
兵,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唯一工具;兵,挽救華夏不致陸沉的唯一利器。
只要有兵,施大勇就不懼怕誰;只要有兵,施大勇就敢殺戮任何一個敢挑釁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