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動力時代  第116章 楊衛平倡導納米時代來臨了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 重生之動力時代 | 熔海   作者:熔海  書名:重生之動力時代  更新時間:2013-04-08
 
史蒂夫實驗室,位于琉森城的北區,座落在皮拉圖斯山腳下。

蔥蔥郁郁的雪松叢中,一條綠蔭遮天的四車道柏油馬路蜿蜒前伸,只通里面那幢半隱半顯的白色建筑。

這是一棟占地面積約近一千平方米,七層高的歐式圓頂大樓,前后還有兩塊面積約兩畝的綠茵草地,四周用半混凝土結構半園藝鐵柵欄的圍墻環繞。

由伯恩史蒂夫親自引領著對整個史蒂夫實驗室參觀了一圈后,看到那些基本上都有七成新的可應用于凝聚態物理、超微結構、材料科學、顯微技術、表面物理、激光物理和基本粒子等各類研究實驗器材,暗自盤算著這筆投資簡直太超值了。

楊衛平本是持可有可無的心態一路參觀。在他想來,單憑單晶合金這個技術,別說只是一千五百萬的百分之十五,哪怕是一百五十億的百分之十五也值!

單晶合金,在后世,絕對是花再多的錢也搞不到的戰略級絕對機密技術!

雖說史佩恩卡夫他們現在只是在進行第二代鎳基單晶的攻關,但楊衛平有相當大的自信,憑他上一世對單晶合金的摸索研究,加上史佩恩卡夫他們這些人群策群力,一定能取得重大突破。

只要有了第二代單晶,第三代,第四代還會遠嗎?

楊衛平現在非常慶幸唐納德這個英國老頭為他牽的這條錢。上一世他沒聽說過史蒂夫實驗室,沒準就是美國通用得知了史蒂夫實驗室在鎳基單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所以全資收購,收歸通用旗下,改換門庭,藏而不露。

在琉森城的市政部門進行了相關的登記注冊及審批流程后。史蒂夫實驗室正式更名為天工實驗室。

楊衛平行事非常低調,除了在天工實驗室內部組織了一個酒會,沒有驚動任何媒體。

對于實驗室的原有工作人員,楊衛平在認真查閱過他們的履歷資料后,決定全部留下來。伯恩史蒂夫沒有說大話,這批科研工作者,全都是一流的技術人才。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他們在各自的科研領域都有可能取得巨大的碩果。

科學技術。成功與失敗,有時候往往只隔著一層薄薄的窗戶紙。只需稍微調整一個研究理念和方向,馬上就可以將這層窗戶紙給捅破。

而楊衛平,最不缺的就是對理仿和方向的掌握!

這筆投資完成后。楊衛平手里基本就沒有什么流動資金了,他只能挖空心思一頭鉆進實驗室里,爭取可以利用這里遠超天工新材料研究所的實驗設備,盡快拿出成果。

一方面解決眼前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立威。一舉確立他在天工實驗室的絕對權威領導地位。

對天工實驗室現在的二百四十多名科研工作者而言,技術上的真正實力,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作為投資人,實驗室的所有者。他們有可能表面上對你恭敬有加,但是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那就只有上帝才知道。

在仔細閱覽了實驗室現行的,包括以前沒有完成的全部科研項目后。楊衛平發現霍普金森的研究小組一直都在從事納米技術方面的研究,只不過沒有取得什么明顯的成果。

正所謂,一招鮮,吃遍天。

搞高端材料研究,不懂納米技術,絕對成不了大器。

雖說小鬼子東京理科大學的谷口紀男在1974年提出了納米技術這個名詞,但要到1981年,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被瑞士的兩個科學家發明出來后,才被全球科學家廣泛視為納米元年。

1982年瑞士IBM公司的科學家格爾德賓寧()及亨利希羅勒(HeinrichRohrer),開發出掃描隧道顯微鏡,它主要是利用一根非常細的鎢金屬探針,針尖電子會跳到待測物體表面上形成穿隧電流,同時,物體表面的高低會影響穿隧電流的大小,依此來觀測物體表面的形貌。

這種儀器可以觀察到物體表面的納米結構,是顯微鏡技術的一大進展,也成為往后納米技術中的主要分析工具,專門用來觀測金屬或半導體的表面。

四年后,也就是1986年,這兩位科學家和發明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的厄恩斯特魯什卡共享諾貝爾物理獎。

作為一種掃描探針顯微術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讓科學家觀察和定位單個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類原子力顯微鏡更加高的分辨率。此外掃描隧道顯微鏡在低溫下可以利用探針尖端精確操縱原子,因此它在納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測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要搞納米研究,沒有相應的高端精密的探針顯微儀器,那就是白瞎。

楊衛平沒再猶豫,馬上將隧道顯微鏡和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作為現階段的研究項目。

毫無疑問的,這個項目,得到了伯恩史蒂夫、霍普金森、史佩恩卡夫、羅伊斯特爾四人的極力擁護和支持。

有著后世現成的理論知識,加上還有這么一大幫子高級科研技術人員的協助,僅僅只用了一個星期,隧道顯微鏡和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兩臺原型機,就橫空問世了。

伯恩史蒂夫、霍普金森等人,通過兩臺探針超顯儀器,觀察到各類金屬和半導體表面納米結構時,那種欣喜、激動、狂熱,簡直跟瘋子沒兩樣。

征得楊衛平的同意后,伯恩史蒂夫,向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美國IBM研究實驗室、加州大學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德國的聯邦技術物理研究所、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十五家全球最著名的科研機構發出邀請函,向世界科學界宣布天工實驗室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

一時之間,全球科研學者為之轟動。

一些沒有得到邀請函的其他國家的科研機構,也紛紛派出代表,前往瑞士琉森城。

這是一場自二戰以后全世界比較少見的科學界盛會。

1959年12月29日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出席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作出著名的演講《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提出一些納米技術的概念,雖然在當時仍未有“納米技術”這個名詞。

他以“由下而上的方法”(bottomup)出發,提出從單個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設計要求。他說道,“至少依我看來,物理學的規律不排除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并預言,“當我們對細微尺寸的物體加以控制的話,將極大得擴充我們獲得物性的范圍。”這被視為是納米技術概念的靈感來源。

十八年過去了,世界各大發達國家的科學家,都在不斷地摸索納米技術這個新概念新理論,但都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重大成果。

而今,名不見經傳的瑞士天工實驗室,發明了兩款可以應用納米技術的測量、分析和加工的工具,這又怎么可能不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重點關注。

2月17日,是華夏傳統的除夕。

這天,瑞士萬國宮,特意為天工實驗室開放,用于舉辦一場臨時決定的全球物理研究盛會。

萬國宮是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所在地,建筑風格很有“萬國特色”。

大街外部用的是意大利的石灰,華河羅訥河及侏羅山的石灰石,內部用法國、意大利和瑞典產的大理石,棕麻地毯則產自菲律賓……而且各成員國捐獻的裝飾和陳設物品也讓文化的多元化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細細欣賞品味,猶如走進了一個微縮的“世界文化大觀園”。

中央的大會廳是一座雄偉端莊的舊式建筑,地板、墻壁全部以花崗石、大理石鋪砌。圓形的大會廳共6層,有1800多個座位,會場的前面是代表席,配置有同步翻譯設備,后面一部分是旁聽席。

南側的理事會廳屬宮廷式建筑,裝飾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高大的門窗多以銅制,有的還鍍了金。四周墻壁和天花板上有歐洲藝術大師所繪的油畫作品。畫的主題是:正義、力量、和平、法律和智慧。

另有一幅浮雕壁畫橫貫整個天花板,畫著宇宙中5個巨人的5只巨手緊緊握在一起,象征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團結與友誼。

上午九點,來自世界各國的五百多名科學家,在理事會廳共聚一堂,認真地聽著主席臺上,天工實驗室的所有者,隧道顯微鏡和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者,英籍華裔楊約翰教授,就納米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進行的專題講座。

身穿一套特別定制的白色修身圓領中山裝的楊衛平,意氣風發地在臺上侃侃而談,好像下面坐著的不是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科學家,而是他的學生。

“……眾所周知,當代電子和中子的發現讓人類知道還有比我們能想像到的最小的東西還要小的物質時,對納米世界的好奇心已經萌發。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肯定,天工實驗室發明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和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這兩種掃描探針的發明,已經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納米時代的到來!”

“嘩嘩嘩嘩……”熱烈的掌聲在全場足足響了三分鐘之久方在楊衛平的雙手虛按示意下漸漸平息。。。)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