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老當益壯!
(感謝大天龍大大的給力支持,多謝多謝!)
1941年5月2日,在蒙古大草原上長途跋涉了8天8夜的薛箓,終于帶著一千多舊北洋士兵,趕到了內蒙古大青山下的包頭——這里是徐樹錚訓練“華夏參戰軍”的大本營,也是他安享晚年的地方。
包頭位于內蒙古西部,北靠蒙古、南臨黃河、東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陰山山脈橫貫中部。包頭是蒙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所以包頭又有“鹿城”之稱。
包頭的歷史悠久:早在6000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在歷史的變遷中,這里曾是華夏北方少數民族胡、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民族的游牧地。如包頭境內的趙長城、秦長城是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長城,境內的五當召(廣覺寺)就是華夏藏傳佛教三大名寺之一。
另外,包頭市極具戰略價值,她以其溝通陰山南北的交通要道和扼守邊陲的軍事要沖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這里稱九原縣(今包頭郊區麻池古城),秦時九原升為郡,城垣也相應的增筑擴大,兩漢時繼續沿用不綴。到了近代,包頭由一個小村,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集鎮。
1850年以后,托克托縣河口、薩拉齊毛岱兩個渡口先后被水淹沒,碼頭移至包頭,包頭的“水旱碼頭”的地理位置逐暫突出。清光緒時期,帝國主義勢力侵入,廣設洋行,收購絨毛、皮革、藥材、糧食等,包頭成為當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除此之外,華夏地質學家丁道衡在1927年首次發現白云鄂博鐵礦以后,這里成為了華夏乃至世界最大的稀土礦區——當然,現在的徐樹錚并不知道這里埋藏著的地下寶藏。
薛箓的歸來讓徐樹錚大喜過望:這支部隊已經十多年沒有音訊了。自己也已經由一個帶兵打仗的元帥,退居二線,沒想到他們既然安全無恙的歸來了!
這是徐樹錚幾天以來得到的第二大喜訊,第一個便是吳笑語和他的聯系時告訴他可以保護好蒙古,將蒙古重新劃歸在華夏國的版圖之內。
北洋時代過后,徐樹錚已經不再過問軍政事宜,但卻時刻關注著這支軍隊的命運,曾經他也請求段祺瑞多次派人與蘇砂交涉,卻都沒有結果,如今蘇砂境內四處都在打仗,他以為這支部隊兇多吉少了。現在這些1000多人帶著武器和馬匹歸來,雖然人少了點兒,可也是大喜的事情啊!
把殺牛宰羊、犒勞歸來的士兵的命令傳達下去之后,徐樹錚拉著薛箓的手進了自己的指揮部。
半個小時以后,聽完了薛箓敘述的徐樹錚打開了趙大力給他的信,里面竟然只有在角落里的四個鋼筆字:琴瑟合鳴。
徐樹錚手里拿著那張紙和那件軍衣,在屋子里來回度著步:對方絕對不會在信里只寫這幾個字的,看來這是對方故意為難自己呀!
突然,他靈機一動,啟動了變色軍衣的變色功能,將信件放在了變色軍衣內部。
兩雙湊在一起的眼睛驚訝地發現:本來是毫無字跡的白紙上出現了藍色的文字——這是孫嘉誠為了防止泄露秘密而采取的小手段,也是為了故意考考這個“智將”的智商:變色軍衣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如果將經過特殊技術處理,隱藏有字跡的紙張放在里面的話,就會將掩藏的字跡顯現出來。
如果他連這么簡單的小題目都破解不了,那可就真的是老了,沒本事了。那就只好用薛箓帶來的電報聯系了。
徐樹錚破解了這個難題以后哈哈大笑:“孺子竟用這種雕蟲小技難為本帥,豈能如愿乎!”
旁邊的薛箓連忙大拍馬屁:“大帥何許人也!大帥學究天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豈是趙姓小兒所能相比的!真可謂老當益壯,不減當年啊。”
徐樹錚掩飾著自己的得意之情,揮手說道:“你鞍馬勞頓,先去休息一下吧。”薛箓急忙告退了。
徐樹錚等薛箓走出去以后,關上房門,才繼續在信紙做顯色字跡的工作:他雖然驕傲,卻并不傻。對方如此隱秘行事,必然有非常機密的事情。所以他才把薛箓打發走了。
徐樹錚緊張地看著逐漸顯露出藍色字跡的信紙:鐵珊兄鈞鑒:前日公與我軍指揮官所議收回蒙古之事,今日良機已到:我部5師7萬余人,于41年4月24日抵伊爾庫茨克。今俄人戰爭正酣,其主力被困遠東,無暇顧及蒙古,乃天賜之良機。我部于蒙古北部駐扎,可策應將軍之收回國土行動:一、我部將以蘇砂紅軍之名義,電令蒙古王公向貴軍投降,并協助貴軍剿滅白俄悍匪。二、如遇抵抗,我部可以剿匪名義進入蒙古、協助貴軍作戰。三、望將軍在蒙古行長治久安之策,駐扎軍隊、歸化蒙人、造福一方,萬不可輕棄之、令彼地重蹈昔日之覆轍,切切!四、薛箓所帶電臺,可供彼此聯系之用。五、因我部無法久留此地,故請將軍盡早出兵,以免錯失良機!
預祝鐵珊將軍馬到功成,復我國土、強我華夏!
東方軍團司令:趙大力民國41年4月25日看完了趙大力的來信,徐樹錚不停地在屋子里來回度著步思考著。
蒙古問題,實際上就是華夏與蘇砂之間的實力較量問題:1911年武昌爆發武裝起義,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華夏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擺脫清政府的統治。早已覬覦外蒙古的沙皇俄國,乘機策動外蒙古的活佛和王公們脫離華夏。
11月30日,外蒙古宣布“獨立”,成立“大蒙古國”。接著,俄蒙軍隊包圍了清政府駐庫倫(烏蘭巴托)的辦事大臣衙門,解除了清軍的武裝,并將辦事大臣三多及其隨從人員押送出境。
與此同時,沙俄政府不顧華夏政府的抗議,于1912年11月3日,同由它扶植起來的外蒙古當局訂立了《俄蒙協約》,規定:由俄國扶助外蒙古的“自治”及訓練外蒙古軍隊;外蒙古不得允許華夏軍隊入境,不準華人移植蒙地;外蒙古準許俄人享受本條約廣泛的特權(如自由居住來往,經商,開礦,務農,以及開設銀行、郵局等等)。
內外交困的北京政府別無出路,只得與沙俄談判尋求解決外蒙古問題。
只是,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剛剛建國不久的中華民國,國力之弱可想而知。不過,華夏的外交官們做出了極大努力,終于迫使當時的沙俄做出讓步,承認外蒙是華夏的領土,條件是在外蒙古實行“自治”。也就是說外蒙古在名義上仍屬華夏,實際上外蒙古的內政與外交還是掌握在蘇砂的手中。
不管怎樣,在當時的情況下得到這種結果已實屬不易。以賣國復辟著稱于世的袁世凱卻沒有丟掉外蒙古,這一點也著實讓那些號稱“民族精英”的后人們汗顏!
1913年11月5日,沙俄當局與袁世凱的北洋政府簽訂了《中俄聲明》。聲明承認外蒙古是華夏的一部分,要求外蒙古取消獨立;但是卻規定華夏不得在外蒙古派駐官員、不駐軍、不移民;迫華夏承認外蒙古的“自治權”,由俄國實際控制外蒙古。
1915年6月7日,沙俄政府、外蒙古當局和北洋政府三方又在外蒙古的恰克圖簽訂了《中俄蒙協約》,確認1913年的“中俄聲明”,并予以具體化。外蒙古的獨立使華夏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遼闊土地被割裂出去,形成了一個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家”。由于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它的分裂形同把華夏攔腰嶄斷。
1918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蘇砂推翻。這時的“自治蒙古”也就失去了主子。蘇砂紅軍不斷向西伯利亞挺進,使“自治蒙古”感到危脅日益臨近,坐臥不安。于是他們開始與華夏進行取消“自治蒙古”、重新回到華夏懷抱的談判。
就這樣,幅遠遼闊的蒙古一步步的遠離華夏中心,至今已有30個歲月!
現在,華夏國內戰事正酣,華夏黨和華民黨正在為統治權打的水深火熱,便更是無暇顧及蒙古的獨立與否問題。
而,他徐樹錚卻已是脫離政府的自由人,雖然手下還握有幾萬士兵,但是卻沒有了爭霸權利的野心:同時期的袁世凱,段祺瑞等人都不知道變成什么了,自己還爭個什么權利呢?
可是,收復外蒙古一直是徐樹錚的夢想,外蒙古在蘇砂聯邦的管理之下,可謂是他心病,這也是他在暮年還擁有軍隊指揮官的原因所在,此時,當他知道有了收回蒙古的一線希望,沉寂已久的熱血,再度沸騰起來。
徐樹錚當然愿意出兵收回蒙古,建立此“不世功勛”。
但是——他也有實際的困難:無緣無故,貿然出兵,顯然沒有合適的借口;他在這里的軍隊只有兩個師,去除駐守的部隊,能派出去的兵力只有一個師,兵力不足。
同時,他的心中也有自己的算盤,拿著趙大力給自己的信件,徐樹錚相信,趙大力不會在這件大事上給他“下絆子”。但是對方卻“吞了”他5000人的部隊,讓徐樹錚的心里非常“不痛快”:他絕不愿意借助趙大力的部隊來“成就大事”!
可是,顯然趙大力的東方軍團又處于非常關鍵的地位:沒有他們在蒙古北方“坐陣”,那些狡猾的蒙古王公們是不會輕易投降的。
徐樹錚在心里仔細思考著對策:第一,絕對不能讓東方軍團參與收復蒙古的軍事行動;第二,必須制造某些事項,引起自己和蒙古蘇砂軍隊的摩擦,讓他徐樹錚“師出有名”。
在滿足這二個條件以后,應該怎么辦呢?
徐樹錚不愧為具有政治頭腦的謀略型將領,他很快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首先,以華夏政府的名義拜訪蒙古,趁機制造事端;其次,他要利用蘇砂東方軍團目前的特殊地位,讓趙大力對哲布尊丹武施加壓力。最后,他再大兵壓境,爭取“兵不血刃”,迫使蒙古投降!
徐樹錚終于斟酌好了具體的細節,精神愉快地走出指揮部,來到喧鬧的大食堂里,為歸來的1000多名士兵們接風洗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