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秩序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大唐新秩序 | 八寶飯   作者:八寶飯  書名:大唐新秩序  更新時間:2020-07-04
 
年前的出擊令白狼山軍寨物質得到了極大的充裕,馮道令張老匠牽頭,組織了大量人手,在后山尋了一片背風的山坳,搭建起成片的木欄木舍,這才將所獲的牛羊圈養進去。至于那些戰馬,則被前營士兵如寶貝般收了起來,養在軍寨內的馬廄中,為此,張老匠專門騰出一天工夫,帶領弟子們將馬廄重新進行了改造。

吃上了羊肉、喝上了羊奶,前營的士氣猛然間高漲了許多,人人面放紅光,精氣神顯得充沛無比。宰殺下來的羊毛和羊皮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暫時解決了吃飯問題,婦孺們便將勞動重心轉移到了制作羊襖之上,經過半個月的緊張勞作,前營士兵首先換裝,各自在自家的軍服外套上了一件無肩短羊褂,王大郎所帶的斥候隊則多了一頂羊皮氈帽、一雙羊皮手套,看上去已經極其類似契丹騎兵的裝扮了。

對于百余頭牛的處理,又引起了李誠中和馮道的激烈爭議。話說回來,兩人自從搭伙主理白狼山軍政以來,已經爆發了很多次爭吵,但大多以李誠中的勝利而告終,誰讓這是一個軍頭為大的時代呢?

牛是短缺的物資,在關內,哪怕是緊鄰草原的盧龍軍,牛也是極為重要的戰略性牲畜,不僅用于耕作,而且牛身上的牛皮、牛骨、牛筋還是弓箭、皮甲的主要材料。大唐是不允許隨意殺牛的,民間若是隨意殺牛,將受到官府的重判。秉承文官的思維,同時考慮到將來逐步在關外屯田的需要,馮道堅決不同意宰殺這些牧牛。

但李誠中殺了。他揀選出三十余頭齒齡較老的牧牛,全部宰殺完畢。李誠中知道馮道的考慮有其正確的一面,但他更在意前營士兵的裝備問題。目前,前營士兵約半數沒有皮甲,在作戰時極度缺乏防御能力,這一直是李誠中的一塊心病。作為前營士兵的主官,讓手下弟兄們全員披甲,這是他自覺的責任和義務。

李誠中將剩下來的牛筋、牛膠扔給張老匠,讓他制作弓箭,他對于目前的箭矢射程還不是很滿意,所以寄希望于增加弓手的配置,或者說讓每一個前營士兵都配上弓箭,盡量增加遠距離無接觸的殺傷力。可他繳獲自契丹人手中的騎弓射程不夠,真正能夠遠射的還是自家從平州帶來的長弓,僅僅六十具而已。因此,他要求張老匠在春天來臨之時,為每一個前營士兵都配上弓箭。

聽完李誠中的要求,張老匠和手下幾個徒弟相互對視了片刻,然后無奈的干笑道:“宣節說笑了,無論如何是完成不了的。”

李誠中道:“是材料不夠么?我再宰殺一些牧牛給你們。至于木材,這座山里有很多榆木,我知道榆木是制弓的好材料,你們可以去砍伐榆木,人手不夠我可以給你們調配。”

張老匠嘆了口氣道:“和材料無關,關鍵是周期。制弓講究取六材必以其時,所謂冬天剖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材,寒冬定型,嚴冬治表。冬天剖木制干,可使弓干平滑細密;春天治角,可使弓角潤澤和柔;夏天治筋,可使弓弦不會糾結;秋天合攏諸材,可以使弓身緊密;寒冬定弓體,拉弓就不會變形;到了嚴冬極寒時上膠、涂漆,可以使膠漆完全干固。到了第二年春天裝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李誠中聽得眉頭緊皺,有些不敢相信的道:“你的意思是,做一把弓要耗費兩年光景?”

“不錯,老漢每年都要抽派徒弟加入官坊,上千人一齊做活,各項工序交錯來做,才能保證每年都有一批做好的弓箭交付官府。”

李誠中一臉黑線的詳細詢問了各道工序,想了想,道:“不要這么做,太復雜了,咱直接砍伐榆木,拉出弓型來上弦呢?我看那些百姓中的獵戶就能自制弓箭的。”

張老匠欲言又止,在李誠中的催促下帶領幾個弟子去制作這種簡易弓箭去了。李誠中不知道的是,他的這種偷工減料的想法,等于恢復到了千年前單體弓的制作水平,張老匠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又見李誠中似乎心情不好,便只能無奈的去趕工,指望以事實告訴這位李宣節,凡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僅僅半天工夫,張老匠就帶著制作而成的簡陋弓箭回來了。李誠中自己試了試,卻發現不是很趁手,似乎無法控制箭矢的準頭的距離,便找來善射的孟徐興,讓他試驗。孟徐興對自家宣節遞來這張粗陋木弓的意圖搞不太清楚,卻不好多問,便按照李誠中的要求盡力射了一箭。箭矢的效果可想而知,才五六十步而已,和騎弓的射程也差不太多。

李誠中又問張老匠:“怎樣才能加大這張弓的射程?”

張老匠考慮了一會兒,便給李誠中做了解釋,但這種解釋有點專業,李誠中聽了一會兒,只大概明白,重點是要加大弓身的長度,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細節需要改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士去辦,李誠中只是要求盡量增大射程,便讓張老匠再去搗鼓。

為了達到李誠中所要求的直射一百五十步、拋射兩百步的射距,張老匠反復制作了幾次,于是,一張與李誠中等量身高的巨大單體弓呈現在了他的面前。這張弓射出去的箭矢完全滿足了李誠中的要求,直射可達一百八十步、拋射在兩百三十步左右。而且箭矢的力道很強,在百步之內,可穿三層皮甲!

這張弓的效果很好,但另一個問題卻擺在了李誠中面前,除了孟徐興、焦成橋之外,整個前營沒有幾個人能射這張弓。

李誠中算是前營中身量拔尖的了,能和他的身高相提并論的,在整個前營中不足十人,所以身高問題導致大多數前營士兵都無法使用這張弓。此外,單單舉弓這一動作就很難完成,因為這張弓太沉了,對于臂力的要求過高,沒有一定的力道,根本無法保證持弓時的穩定性。更難的問題還在于,弓的操作性不是很好,相對于平州出產的弓箭來說,單體弓上缺乏很多平衡弓身的設計,這些附著射擊只有復合弓才有。因此沒有嫻熟的技巧和多年的經驗,想要射準目標是一件高難度的活計。

總結起來,這種弓制作成本低廉、制作周期極短、射程較遠、箭矢穿透力極強。但缺點也很明顯,對于弓手的要求很高,李誠中想要組建一支這樣的弓手部隊,是很難的事情。

李誠中所不知道的是,他搗鼓出來的這張弓,在中世紀歐洲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英格蘭長弓。能夠使用這種弓箭,得益于歐洲人特有的高大身材,以及英格蘭全民練弓的濃厚弓箭文化氛圍。以英格蘭長弓為主要作戰兵器而組建的英格蘭長弓手部隊,在歐洲是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眼見李誠中在一邊皺眉深思,張老漢壯著膽子上來提醒他,其實本朝鼎盛之時所用的弓箭,射程和硬度不在這張巨弓之下,而且弓身更短、更輕,對于士兵的射箭技巧要求也不高,當年的大唐軍卒,幾乎每人都配備得起。之所以現在使用的弓箭射程達不到當年之時,乃是因為目下國力衰弱、工藝不到的緣故,所用材料及制作器具達不到要求。張老匠還拍著胸脯保證,只要給他所需的材料和人力,他有把握在三年之內,將本朝鼎盛時所用的弓箭制作出來。

對于張老漢“三年”之約,李誠中直接無視了,他繼續苦思著目前這張巨弓的利弊,終于下了決心。他讓張老匠將弓身縮短,弓身上多余的裝飾盡量削減,以減輕巨弓的身段和重量。當弓身削減到與李誠中齊鼻的高度時,射程縮短為直射一百三十步、拋射一百八十步的距離,這個射程比目前所使用的步弓稍遠。所幸北人身材普遍高大,縮減后的弓身高度也使得前營士兵幾乎都能使用,當然,相對于南方而生的兵卒,這把巨弓還是顯得有些太高了。缺點依然存在:弓身過重、不利于攜帶,以及單體弓共有的最大毛病——操控不易。

盡管如此,但低廉的成本和簡單的工序仍然使這種巨弓有著存在的價值。李誠中打算為每一個前營士兵配發一張巨弓,作戰時存放在木車之上,至于操控和準頭問題,李誠中的要求很低,他打算對前營士兵的弓箭訓練進行更改。

更改在于兩個方面:即加大臂膀的力量訓練,進行區域性覆蓋射擊練習。

臂膀的力量訓練方式有很多,李誠中重點選擇兩項:俯臥撐和引體向上。每天清晨,他都要集合全營將士進行俯臥撐練習,從每人一百個開始,逐漸增加到三百個。于此同時,他還讓張老匠在校場邊豎立起一排木架,就形狀而言其實是后世的單杠,訓練要求從每人十個引體向上開始,逐漸增加到五十個。所有士兵必須完成當天任務,否則施以各種懲處。為了鼓勵士兵練習,他甚至每隔五天進行一次全營比試,對獲勝者給予各種獎勵。

區域性覆蓋射擊很好理解,前營士兵們已經在之前的作戰中實踐過。這種射擊不要求準頭,只要求將箭矢發射出去,抵達一片指定的區域即可。練習的關鍵是形成各都、各隊士兵射擊秩序的良好配合,以保證形成遠距離箭幕的不間斷覆蓋。

在李誠中未來的作戰理念中,他將陣列之前的區域劃為兩個區間。在遠距離時,敵軍將首先遭到全營巨弓的不間斷箭幕打擊,到了近距離,槍兵和刀盾兵拋棄巨弓,手持近戰兵刃嚴陣以待,弓手則更換唐軍標準弓箭,以盡量精準的平射來抵御敵軍的沖擊。

當然,這樣的戰術配置,也預示著在今后的作戰中,前營士兵將離不開輜重大車的隨身待命。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