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至二戰結束前,世界陸軍之強,莫過于德國,而作為德國陸軍的最高指揮機構的德國參謀部,特別是一戰前的德國參謀部,更是藏龍臥虎、人才輩出,至今仍然令無數熱血男兒心向往之。在德國參謀部的歷屆參謀總長之中,成就最高的當數輔佐俾斯麥先后打贏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統一德意志的老毛奇。而施里芬任參謀總長的時間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時間。
時間回到德國向法國宣戰的前一天,德國參謀部早已經進入了緊張的忙碌之中。德皇威廉二世,威廉皇儲,總參謀長小毛奇,海軍部長提爾皮茨,海因里希親王等人,都聚集在了這里。其中,有一個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年東方人,格外引人矚目。他就是中國陸軍上將趙博,這一次他來德國,是以中國副總參謀長的身份來的,為的就是觀摩德國即將對西線展開的進攻!
中國總參謀長熊武已經年邁了,總參謀部的主要工作,實際上是由陸軍大臣蔡云在負責。等到中國進入戰爭之后,陸軍大臣蔡云就會卸任,專門負責總參謀部的工作。而趙博上將將接任陸軍大臣的職務!
“各部都已經準備好了嗎?”德皇威廉二世看著一副巨大的西歐地圖,開口問道。地圖上,用不同的色彩標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軍事部署,而在德國同法國和比利時的邊境上,則是一大片黑色,這種顏色。標注的正是德國陸軍。
“陛下,已經準備好了!各個集團軍都已經到位了,隨時可以發起進攻!”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報告道。他的聲音里面充滿了激動和興奮,馬上,強大的德國陸軍將在他的指揮下,去贏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很好,明天我們就將對法國宣戰!進攻就將在那個時候發起!我等待著你們獲勝的消息!”德皇威廉二世說道。對于獲得戰爭的勝利,他一直以來都有著堅定的信念!
“陛下放心,我們一定會擊敗法國人的。今年的圣誕節。皇帝陛下有望在巴黎度過!”小毛奇驕傲的說道。
趙博上將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嘴角不經意的浮現出一絲嘲諷。這些德國人,還想要在短時間內就擊敗法國,以及法國的盟友英國,這根就不可能的。真當法國人是泥捏的。那么好欺負嗎?
德國對法國的作戰計劃,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開始擬定了。經過后來歷任參謀長的補充和修改,在施里芬伯爵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終于成形。只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小毛奇在接任了總參謀長之后,對施里芬計劃再一次的做出了修改。最終使得德軍功敗垂成!
1870年,路易拿破侖皇帝的法國政府,由于對普魯士宣戰而自我毀滅。普魯士人在他們共同邊境的戰斗中摧毀了法軍,然后長驅直入。包圍和攻陷了巴黎。為了消除任何未來的法事威脅,新統一的德國并吞了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國暴露于未來的入侵前面。
法事工程師于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筑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準備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里,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面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棱堡,從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通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這個小小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施里芬伯爵對于比利時在列日和那慕爾面向德國的設防據點感到憤怒,他抱怨它的軍事防御旨在“……阻止德國侵入其領土,但它對法國的邊境卻不設防”。對于比利時擔心德國而不擔心法國的原因,施里芬伯爵裝作不知道。
施里芬伯爵在輔佐老毛奇與瓦德西時,便對法國與俄羅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歷了拿破侖戰爭的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并失去了盛產鐵礦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其陸軍卻雄風不減,在歐洲處于領先地位,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敵人。反觀俄羅斯,雖有幾百萬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后,戰略思想仍舊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當德國的克虜伯大炮、毛瑟槍已經馳名世界,德國參謀部正在著重研究馬克沁機槍的價值時,俄羅斯的士兵不少還以綁了尖刀的木棍作為唯一裝備。同時,俄羅斯廣闊的領土、落后的鐵路網和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細研究了雙方力量對比之后,施里芬伯爵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行擊敗法國,而后回頭集中力量對抗俄羅斯。施里芬伯爵判斷,俄羅斯落后的軍事動員體制使得俄國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在這段時間內,擁有毛奇時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鐵路網,德國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軍事集結并打敗法國。這就是“施里芬計劃”的基戰略思想,以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時間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軍參謀總長的第一年,施里芬伯爵便提出了一份“備忘錄”,被稱為第一號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施里芬伯爵采用了軍事學家所罕見的“劇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來歐洲大戰的基過程,提出了“時間差”的戰略構想與實施方式。之后,施里芬伯爵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號備忘錄,這三份備忘錄,便是“施里芬計劃”的基雛形。此后,在任期內,施里芬伯爵主導進行了對未來戰爭的無數的演習、沙盤演練與討論,對備忘錄進行了反復的修改。1905年12月,施里芬伯爵完成了最后一份備忘錄,并于1906年親手交給了繼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計劃”終于成形。
“施里芬計劃”的主要目標自然是法國。普法戰爭失敗后,法國為抵御德國進攻,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經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堡壘,僅僅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留有豁口以通法德邊境,并在豁口的兩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里芬計劃”的中心與重點,便是如何繞過法國漫長而堅固的防御體系。
“施里芬計劃”基內容是:將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分為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有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為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里,也是法國對德防御體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則部署在長達240公里的的法德邊境線上。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靈魂。
按照“施里芬計劃”,一旦戰爭打響,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兵力與奧匈帝隊遙相呼應,牽制俄軍,目的在于將俄國限制于東普魯士邊境。于此同時,集結于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后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抵御法軍主力的攻擊。
只不過謹小慎微的小毛奇改變了這個計劃,以應付他認為是不同的情況。他不去加強右翼,反而減少右翼的實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個師——此舉對法國是幸運的。由于其他障礙和延誤,毛奇縮短了以梅斯為樞軸而轉動的德國入侵戰線,以致他的部隊開到巴黎的東面而沒有加以包圍。幾個星期后,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面突擊攻占巴黎時,他們在馬恩之戰中被擊退了。這也是德軍對巴黎構成的最嚴重的威脅。如果,小毛奇沒有削弱右翼的實力,說不定在這一戰當中,德軍就成功的拿下了巴黎了。而法軍,很可能會因為巴黎的丟失而放棄抵抗。剩下的英國也就不足為懼了!
經過修改后的作戰計劃,或許稱為‘施里芬毛奇計劃’更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