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第七百一十八章 精準的分析(1)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大明政客 | 風中的失落   作者:風中的失落  書名:大明政客  更新時間:2024-06-06
 
孫承宗的去世,同樣引起了皇太極的高度重視,幾次在大殿之上,看見范文程紅著眼睛,他就知龗道,范文程正在絞盡腦汁思考,看看這件事情,對大清國是不是會有什么影響。

皇太極熟悉這個孫承宗,雖說從來沒有見面,在他的內心里面,孫承宗的印象,比較蘇天成,是差不了多少的,當年孫承宗建議修筑大凌河城,穩固關寧錦防線,這些都是抓住了大清國的要害,正是因為孫承宗的這些建議和決定,給大清國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孫承宗擔任大明朝的內閣首輔,全力支持蘇天成,這些事情,在情報里面,都是有所反映的,如今孫承宗去世了,楊嗣昌出任了內閣首輔,是不是會出現什么變化。

蘇天成穩固大凌河城防御的同時,開始重建登州和萊州,皇太極本來有些看笑話的味道,多爾袞毀掉了登州和萊州,蘇天成沒有辦法,只能夠是去重新建設,這需要消耗大量的白銀,而且恢復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會耗掉蘇天成大量的精力,但得知蘇天成準備組建水師之后,皇太極笑不出來了,蘇天成一手創建的江寧營,成為了大清國最大的夢寐,如今又要組建水師了,這豈不是對準大清國的水師嗎。

登州和萊州的情況,皇太極也逐漸知曉了。

他萬萬想不到,蘇天成有著那么大的手筆,能夠搬遷幾十萬人到登州和萊州,而且這些到登州和萊州的人,身份都是不俗的,特別是江寧營將士的家眷到登州和萊州落戶,令皇太極嗅到了危險的信號。

登州和萊州的發展,出乎了皇太極的預料。發展的速度很快,人員越來越多,城池也慢慢建立起來了,蘇天成憑什么做到了這樣的速度,憑什么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建設好登州和萊州。情報還顯示,大明朝廷,將青州也劃歸蘇天成管轄了。

登州距離旅順是很近的,若是蘇天成建設好了水師,攻打過來怎么辦。

對著地圖看了好長的時間,皇太極開始為大清國的防御感覺到頭疼了,以前是從來沒有想過這些事情的,八旗軍可以隨意入關劫掠,但明軍不敢踏入八旗軍控制的地域半步。就是守在遼東,也是龜縮在城池里面。

現在的情況不同了,蘇天成帶領江寧營,拿下了大凌河城,攻打了黑山,而且都取得了勝利,皇太極內心是清楚的,面對江寧營的時候。八旗軍沒有任何的優勢,而且在江寧營的訓練之下。大明邊軍的戰斗力明顯開始增強了,蘇天成在穩固了遼東之后,裁撤看十幾萬的邊軍,開始走精兵的路線了,這樣可以減少開支,最大限度保證軍士的軍餉。能夠提升戰斗力,目前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八旗軍對面的關寧錦防線,變成了銅墻鐵壁了。

一旦蘇天成緩過氣來,恐怕就不是駐守遼東那么簡單了。恐怕就要直接威脅大清國了。

這個時候,皇太極不得不考慮大清國的防御了。

時代的變化就是這么奇怪,幾年前,皇太極根本不需要考慮防守的事情,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之后,大清國就沒有后顧之憂了,這才幾年的時間,形勢開始逆轉了。應該說,崇禎四年的大凌河之戰之后,皇太極就沒有考慮過防御的問題了,大清國需要考慮的就是進攻的問題,如何拿下關寧錦防線,成為頭等大事。

就在多爾袞攻擊登州和萊州的時候,皇太極依舊沒有想到防御的問題,至少沒有特別注意到防御的問題,遼東這邊,八旗軍暫時不會進攻了,但蘇天成也不會主動進攻,雙方處于一個暫時平穩的狀態,至于說蒙古部落的情況,錫伯族部落和達烏爾族部落,集中在河套地區,那里距離蒙古的中心地帶,還有一定的距離,大明邊軍想著從蒙古發動進攻的可能性,更是沒有的。

但蘇天成開始籌建水師,令皇太極察覺到大問題了,這個問題就出在旅順。

旅順距離登州太近了,但距離沈陽還有一定的距離,若是蘇天成突然決定攻打旅順,可能存在救援不及的情況,而且大清國的重兵,也是布防在沈陽的周邊,大清國一貫的戰略,還是想著拿下關寧錦防線,攻陷錦州、寧遠和山海關,從山海關堂堂皇皇的進入到關內。

蘇天成和江寧營的出現,令大清國的這種策略,不得不發生改變。

當初多爾袞乘坐戰船進攻登州和萊州,皇太極也沒有什么好擔心的,大明的水師,遠在福建,救援來不及,再說了,大清國的水師,主要不是在海上作戰,最終目的還是攻下大明的城池,統一中原,這才是終極的目標,從旅順出發,可供選擇的港口是不少的,登州、萊州、青州、濟南和天津,都是可以選擇的,依照大明那個崇禎皇帝的心思,能夠保持住穩定,就很不錯了。

就在蘇天成準備組建水師的消息傳來之后,范文程經過了認真的思考,迅速提出來了建議,建議皇太極給崇禎寫信,主要說到握手言和的事情,言語低調一些,姿態放得低一些,盡管承諾雙方修好,而且要求大明朝在大凌河城展開互市,雙方能夠平等的進行商貿交易。

范文程的這個建議,的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旦大清國和大明朝握手言和了,大明朝廷里面的那些文武官員,肯定會提出來建議,減少軍費的開支,勉強維持遼東的軍餉就不錯了,至于說建設水師,可能性就不大了。

不過范文程沒有絕對的信心,因為那個時候,大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孫承宗,這個孫承宗熟悉遼東的情況,曾經和大清國交過手,可謂熟悉邊關的形勢,也知龗道防御的重要性。

如今的情況不同了,孫承宗去世了,可以說孫承宗是大明朝廷里面,對遼東情況最為了解的大臣了,按說大明朝廷,會出現變化的。

皇太極有自己的分析,他也清楚,這方面的分析,范文程的建議還是要準確一些的,范文程畢竟是漢人,對于漢人的秉性更加了解。

孫承宗的去世,對于大清國來說,肯定是一個機會,至于說能夠做什么,應該怎么做,皇太極暫時沒有想到,他估計,范文程一定也在考慮這個問題。

自從范文程提出來葉布舒出任大清國水師副統帥以來,皇太極對范文程更加的器重,也有意讓這種器重,在公開場合表現出來,譬如說有大臣奏報事宜的時候,他會要求首先征求范文程的意見,若是范文程沒有什么提議了,就可以直接實施了。

皇太極這樣做,當然有自身的目的,可以說,范文程的那一次建議,得罪了代善和多爾袞,甚至包括阿濟格,濟爾哈朗是怎么想的,皇太極不是很清楚,從朝鮮回來的多鐸,知龗道這個事情之后,肯定不會高興的,可以說,范文程為了自己,為了皇權的穩固,已經得罪了很多的皇親國戚了。

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必須要表明態度,大力支持范文程,這是做給大家看的。

至于說將代善和多爾袞調出沈陽,倒是從兩個方面考慮的,對于代善,皇太極不會特別的信任,總是有所防備的,自己的這個二哥,有些深藏不露的意思,這些年雖然斗志沒有多少了,但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保不準什么時候起來了,可能就會壞事的,至于說派多爾袞到黑山和松山一帶,的確是為了穩固邊關的防線,只要多爾袞守住了黑山和松山,沈陽就安若磐石,不用有絲毫的擔心。

在皇太極的內心,不會懷疑范文程等人會造反,他很清楚,范文程是漢人,在大清國沒有多少的勢龗力,范文程的權力,都是自己賦予的,隨時隨地都可以收回來,但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等人就不同了,這些人是皇室中人,手里握有軍隊,不要說造反的事情,就算是直接繼承皇位,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說,皇太極主要防備的,不是范文程,相反,他還可以大量的啟用漢人,在大清國舉行的科舉考試,就是這個目的。

器重范文程,這樣做的效果已經出來了,一方面范文程、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更加的忠心,時時刻刻為大清國強盛努力,另外一個方面,代善、多爾袞等人也明白了,自己會依靠漢人來管理朝政,按照儒家的思想來治理大清國,漢人的地位是必須要穩固的,這已經成為大清國的一項政策。

孫承宗去世了,這件事情,在大清國的朝廷里面,沒有引起絲毫的波瀾,皇太極甚至專門提起過一次,那些滿族大臣,根本就沒有什么表現,好像這件事情,與大清國沒有絲毫的關系,唯獨一部分的漢臣,低下頭,沒有說什么,但看的出來,是在考慮什么。

皇太極有些著急,他需要知龗道面對這樣的大事情,大清國應該做些什么,而且機會寶貴,不能夠輕易失去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