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最后,吳世恭也沒把哈丹巴特爾怎么樣。既然哈丹巴特爾這么配合,都被吳世恭嚇暈了過去,那么吳世恭也就心情愉快,不再追究他的冒犯了。
而來到遼東以后,吳世恭也收獲了一個夢想,一個謊言,可最終,他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去。六月下旬,吳世恭率領汝寧軍終于與遼東總兵劉肇基一同出發,開往寧遠。
而親衛們從山海關關城內收攏過來的一百一十多名蒙古人也都被裹挾在軍中,成為了汝寧軍中養馬、清洗和做飯的后勤人員。不過這些蒙古人得知自己成為了吳世恭的奴仆子民,又獲得了衣物、被服等,再加上餐餐都能夠吃飽,所以現在的他們,就是被打死都不愿意離開汝寧軍,也都張口閉口稱呼吳世恭為主子爺。
而哈丹巴特爾則帶著扎克等僅剩的十余名男丁,成為了汝寧軍的向導,為汝寧軍帶路。對于吳世恭把哈丹巴特爾等蒙古人抓入軍中,關城內的遼東官員也無動于衷,其實對于這些官員來說,這些蒙古人在現在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所以誰愿意去養那就去養吧!正好讓關城內少了些乞丐、小偷。
而這一路也無驚無險,三天以后,兩軍趕赴寧遠。接著全軍開始休整,而洪承疇則召集全軍游擊以上官員,商議起出兵的順序。
“久聞吳總兵驍勇善戰,人馬精良,其部必為先鋒。首戰也應出最強軍,驅敗韃虜,鼓舞全軍士氣。吳總兵可不會推脫吧!”
在商議一開始。就有人點名吳世恭。吳世恭一瞧,認出了他是兵備道姚恭。雖不知他說此番話的用意,但很明顯,姚恭就是要把汝寧軍放在戰斗的最前沿。而這么一來,汝寧軍就處在了戰斗最危險的地方。
于是吳世恭就斟酌著該如何回答,可是很難找尋到理由,因為汝寧軍在血嶺戰役中戰果太輝煌了,而全軍先鋒又必定是最善戰的部隊。因此。左想右想也就是汝寧軍最合適。
“吳總兵所部舟車勞頓,才剛趕赴遼東,是否先隨大軍行動?待到錦州,才出其部。要不然,其部軍才一、兩萬,待到錦州已失銳氣,正所謂用兵不善也。”另一位兵備道王之楨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到了錦州才是決戰的時候,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不贊成先消耗掉汝寧軍的實力。
“此言差矣!……”
這兩位兵備道當著全體文武的面開始爭執了起來。很詭異的是,他們的爭執根本沒管吳世恭的意見,仿佛吳世恭像是一只算盤珠一樣,可以被他們隨意地撥來撥去。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關于此次出兵的商議中。這兩位文官倒是爭得不亦樂乎,而武官們都是一言不發,仿佛眼前的戰事與自己沒什么關系。真讓一旁“觀戰”的吳世恭有些好笑,這真的是有些皇帝不急急太監的感覺啊!
不過這也是明朝打仗的特點,武官的意見往往被忽視,而文官們卻占有著討論權和決定權,只要武官執行文官們的命令就行了。
再說,在此種情況下,那些武官也不好隨意發言。吳世恭因為涉及到自己需要避嫌,難以發言。而其他的武官也不會為吳世恭說話。不見得他們毛遂自薦自己去充作先鋒?
而吵來吵去,終于把洪承疇吵得不耐煩了。于是他發話停止了倆人的爭吵,接著對吳世恭微笑道:“吳總兵!你本人又是何意?”
而趁著那兩位兵備道爭吵的時間,吳世恭也把作為先鋒的利弊思考了一下。所以聽到洪承疇的發問,他就立刻胸有成竹地做出了回答:“末將既然帶兵奔赴遼東,正是為了大明之安寧,為圣上解憂,解錦州之困。”一開始。吳世恭就為自己戴上了一頂高帽。
“因而只要能與韃子作戰,末將可處任何位置,對做先鋒也并無異議。可末將以為,督師之意是要我軍穩扎穩打。這步步為營之意也需遵守。因此,先鋒之位也不必以一軍擔任,完全可有各軍輪流。”吳世恭終于說出了自己的盤算。
“哦?那吳總兵的意思?”洪承疇對吳世恭的意見也很有興趣。
“我軍可把全程分為幾段,讓各軍輪流充作先鋒。這樣一來,即可讓各軍輪流休息,又可使各軍不會成為疲兵。而首段路程,末將也就自告奮勇了,如督師大人答應,末將必不負所托。”
既然已經推脫不了成為先鋒的命運,吳世恭就要把眾人都拖下水,反正輪流在前總比一路成為先鋒安全上許多,吳世恭的主意也算是十分公平。
而洪承疇考慮了一下吳世恭的意見,立刻點點頭道:“此議甚好!各位還有異議?”
對洪承疇來說,吳世恭的汝寧軍畢竟算是他的親信人馬,他也不希望汝寧軍損耗太多,還希望吳世恭將來為洪承疇賣命呢,所以并不能夠太傷了吳世恭的心。而吳世恭輪流成為先鋒的意見,又能夠消除各軍的矛盾,使得他們也無話可說。所以這主意也是最適合的方法。
不過這方法之所以適合,也是與明軍將要采取的行動相吻合的。畢竟明軍的行動將要依托前方的一個個軍堡,不會冒然前行,也將步步為營,不追趕時間,所以很方便地在扎營以后調動各軍的順序。
要不然,如果明軍采取的是長驅直入的進軍,那調換先鋒就會造成全軍的混亂,所以肯定不能夠施行吳世恭所提出的方法的。
見到了洪承疇也贊同了吳世恭的意見,商議的文武也就沒了異議。可接下來,除了汝寧軍成為了第一階段的先鋒以外,各軍的總兵就爭執起各段路程的劃分以及成為先鋒的先后順序來。
而經過了一番討價還價,再加上洪承疇在居中協調,最終確定了各段路程以及各軍先后順序。而吳世恭除了擔任第一段路程的先鋒以外,他還答應將在攻打圍困錦州城的清軍防線時成為先鋒,這一高風亮節的表態終于讓各軍總兵形成了妥協。
不過吳世恭也玩了一個小心眼。其實在第一段的路程中,因為最靠近寧遠,遇上大股清軍的可能性最小,所以這段路程反而是最安全的一段。
而攻打圍困錦州城的清軍防線,先不說明軍必須把半路阻截的清軍主力擊敗,汝寧軍也有很大的可能不會遇上突破防線的情況。就是最終遇上了這樣的結果,汝寧軍也可以把來時訓練出的集團陣形拿出,用火炮開道,火銃集中火力攻破城外的防線,畢竟清軍攻城的火炮難以掉頭,再加上清軍防線是個圈,而汝寧軍是集中攻打圈中的一個點,完全可以形成兵力、火力上的優勢,其實這攻打的任務并不算是太艱難。
反而是半路與阻截清軍主力的決戰,那倒是一場硬仗。可在那場戰斗中汝寧軍就不是先鋒了,完全可以躲在后面保存實力,這樣也能把汝寧軍可能遇到的危險降至最小。
崇禎十三年七月,洪承疇率領九萬二千大軍,以吳世恭的汝寧軍為先鋒,開始了正式向錦州的救援行動。而清軍徘徊在寧遠附近的偵騎立刻探察到了明軍的行動,他們首先集中了附近二千騎騷擾,接著預防明軍救援的正黃旗都統譚泰立刻率領著五千兵馬準備阻截明軍向著錦州城靠近。
“穩住!穩住!中間的人都別管,還是行軍向前。程連長,你準備韃子一靠近,就齊射!”趙敢大聲下令道。
“諾!”程牛立刻招呼著自己連的火銃手,躲藏在行軍隊列兩旁的大車后,做好了火銃射擊的準備。
因為血嶺戰役的傷亡太大,汝寧軍中空缺了大量的軍官,所以在戰后回到汝寧,趙敢、程牛等立功人員立刻被超拔到了軍官的位置上。
很湊巧,趙敢、程牛分到了一支部隊。由于趙敢是從親兵隊出來的,他反而成為了程牛的營長,這倆人顛倒了在軍中的位置。對此,趙敢倒有些擔心,可程牛卻拍著胸脯向趙敢保證:他一定會服從趙敢的指揮的。
十幾騎清軍遠遠地靠近了汝寧軍的隊伍。可他們并不敢進入一百步,更不用說靠近下馬射箭了。在前些天還有些清軍想要靠近擾亂,可都受到了汝寧軍火銃的“洗禮”,所以清軍也都學乖了,他們只是不斷地在汝寧軍周圍出現,想要顯示自己的存在,給予汝寧軍以心理上的壓力,妄圖使得汝寧軍不戰自亂。
可汝寧軍的兵丁在幾次對抗以后,也已經無視這些“蒼蠅”的騷擾,他們根本沒放慢腳步,依然維持著行軍陣列,向著錦州的方向靠近。
不過拖累汝寧軍行軍速度的反而是薊遼總督洪承疇和其他各路明軍。洪承疇謹慎得有些變態,每天的行軍路程都不超過十里,之后每天的時間就是讓各軍不斷地修建大營,開挖圍繞大營的壕溝,就是不讓清軍有著野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