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揚天下  第232章 帝崩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明揚天下 | 何昊遠   作者:何昊遠  書名:明揚天下  更新時間:2021-04-02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團團圍住京城猛攻了一天,一門門火炮不斷地轟擊著城頭,濃烈的硝煙籠罩住了整個京城,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

此時城頭拼死抵抗的不是精銳的明軍將士,更不是往日慷慨激昂,睥睨天下的文人士大夫。而是太監,至少太監占到了人數的六七成。

遙想當年,朱元在皇宮大門立起太監不得干政的鐵牌,而這最后的時刻,大明皇城卻要靠一群太臨來作最后的抵抗。

這是崇禎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

太監畢竟不是士兵,雖然抵抗得很頑強,但在大順軍的猛攻之下,死傷極為慘重,城頭哀鴻遍野,哭聲一片,許多人開始動搖了。

尤其在大順軍進攻最為猛烈的彰義門,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城門樓已經被轟塌一片,灰筒瓦、綠琉璃瓦散得到處都是,城頭上鋪滿了尸體,鮮血把城頭浸得滑不留腳,硝煙味夾雜著濃烈的血腥味,讓人有種窒息的感覺。

就在城頭的太監將要崩潰之時,城外的大順軍卻突然退去,炮聲槍聲隨同時停息。

率眾堅守彰義門的太監曹永義暗松一口氣,透過漸淡的硝煙望去,但見城外一面李字大旗之下,晉王、代王列坐左右,中間坐著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人,一眼用黑罩蒙著。

緊接著看到有一人一邊走近彰義門,一邊大對城頭大喊:“不要射,不要射,是我,我是杜勛。”

曹永義一看不禁驚呼一聲,象見了鬼一般。

曹永義有此反應,其中還有一番緣故:這杜勛本是宣府監軍,三月六日。李自成攻打宣府,總兵王承允和杜勛要出城迎接李自成,巡撫朱之馮大罵:“爾上所倚信,特遣爾,以封疆屬爾。爾至即通賊,何面目見上?”

杜勛一言不發,大笑而去。朱之馮見大勢已去,自縊死。

然而大朝的塘報卻謊稱杜勛在宣府盡節,崇禎還賜杜勛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其侄為世襲錦衣千戶。

大家都都以為杜勛死了。這時他卻在滿地尸體的城下出現,難怪曹永義誤以為見了鬼呢。

曹永義舔了舔士裂的嘴唇充滿懷疑地問道:“你真是杜勛?你怎么會在這里?”

城下的杜勛喊道:“曹永義,你不必管咱家怎么會在這里,我們大順王不為己甚,給你們一次機會,趕緊縋一個人下來,我大順王有話要轉告皇上。”

李成自能有什么好話跟皇上說?恐怕等下誰去傳話誰遭殃,但大順軍眼看就要破城了,李自成這個時候卻要找皇帝談。莫非事有轉機,心中遲疑不定的曹永義連忙說道:“我們縋下一人為質,請公上。”

杜勛卻慷慨激昂地說道:“我杜勛無所畏懼,何須人質?快放繩索下來。”

就這樣。杜勛被縋上城,但杜勛被帶到皇城外后,一道明來意,大臣卻沒有一個敢將此事奏聞崇禎。生怕崇禎大怒之下自己遭殃,如此又拖了許久。

后來還是宮中的小太監私下議論此事,被崇禎聽到。崇禎才讓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出來領杜勛入見。

杜勛見了崇禎后,為了自家性命老實下拜施禮如故。

崇禎忍著怒火冷聲問道:“杜勛,李自成派你來做什么?”

“回皇上,大順王擁兵百萬,破城只在瞬息之間,請皇上為自己的處境想一想。”杜勛硬著頭皮說道。

推薦一個app,媲美舊版追書神器,可換源書籍全的\咪\咪閱讀\\!

崇禎一言不發,冷冷地看著杜勛,他很想殺人,但同時也知道杜勛說得沒錯,京城恐怕是保不住了,李自成大軍來得太突然,連下旨讓天下兵馬勤王都來不及,城頭是已搖搖欲墜,這些王承恩早已知悉于他。

大明,難道真的就這么亡了嗎?自己真的要做亡國之君了嗎?崇禎心中無比憤怒,無比悲涼,同時也充滿了不甘。

杜勛見崇禎一言不發,只得繼續硬著頭皮說道:“李自成說,只要皇上同意冊封他為王,割西北為封地,并賜犒軍銀百萬,大順王愿立即退兵河南,受封后,原為朝廷內遏群賊,外制遼沈,但不奉旨入覲。”

城破在即,危在旦夕,崇禎實在不甘心,他不愿就這么死,更不愿死后還要背負亡國之君的萬世罵名,對李自成的條件,他心動了。

但是,大明自立國以來,便有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的規矩,還有異姓不得封王的祖訓在。一但答應李自成這些條件,崇禎同樣得背負無盡的罵名。

這一條條祖規就象一座座大山壓在崇禎頭頂。

然而不答應大明便要亡國。

崇禎沉默了許久,對首輔魏藻德說道:“今事已急,卿為首輔,有何對策?”

魏藻德低著頭,一言不發。

崇禎咬著牙說道:“說啊,你只要開口,朕立刻下旨照辦。”

崇禎把話說到這份上,傻子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但魏藻德不敢說,叩首伏地,久久不起。

他非常清楚,只要他開口提議接受李自成的條件,崇禎一定會同意。

但他魏藻德就得背上所有罵名,受萬世唾棄,而且李自成一退兵,肯定就是他命喪黃泉之時。

崇禎見魏藻德伏地不語,不禁怒火中燒,他轉頭對杜勛說道:“朕即定計,有旨約封。”說完怒目掃視魏藻德,一把推翻御坐,徑直回后宮去了。

杜勛被帶出皇宮,縋下彰義門,但崇禎的話含糊其辭,“朕即定計,有旨約封。”定什么計?什么時候定計?約封什么?封王還是封侯還是封官?

這樣的答案李自成當然不會滿意,為了進一步給城內施加壓力,李自成立即下令繼續攻城。

大順軍攻城急,城內一片混亂,三更過后,兵部尚書張縉彥巡城,從東面向西,將至正陽門處。但見此處城上有酒筵,中間一人上坐,因燈火昏暗,看不清楚面目,旁邊坐著的都是內宮太監,旁邊幾個太監見張縉彥到來,匆匆迎下來。

張縉彥問城上何人,內官答道:“城下都督爺。”縉彥驚問何以得上?內官不答,拿出一張草紙。其上用朱筆寫著“再與他談”四字。

見到朱筆,張縉彥明白此乃帝之御書。

聽著城外隆隆的的炮聲。喊殺聲,看著手上的草紙,張縉彥心中黯然一嘆。過正陽門后匆匆向西面的彰義門趕去,準備找李自成再談。

但行得未遠,但見總督京營襄城伯李國楨從對面奔來,張縉彥大驚,急聲問道:“襄城伯,因何急奔至此。”

李國楨悲聲答道:“敗了,奈何!我尚有勁兵三千。必與賊死戰到底,只此爾!”

張縉彥顧不得多說,急奔而去,當至德勝門。大順軍已象潮水般涌進城來,到處是火把,到處是呼喊聲,四處一片大亂。

談。這時候還能去找誰談?張縉彥剎時間淚流滿面..........

崇禎死要面子,猶豫不決,最終錯過了最后的生機。

外城被攻破時。崇禎皇帝登上煤山,望見烽火連天,殺聲滿城,不禁黯然興嘆:“苦我民耳。”

崇禎在煤山徘徊很久,回到乾清宮后,派人把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往外戚大臣周奎、田弘遇家中。然后劍擊長公主,讓周皇后自盡。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已將不守,這時崇禎嗚鐘集百官,往日擠滿朝堂的文武大臣無一人聞鐘前來。

其實崇禎這個時候鳴鐘招集群臣,并不是妄圖作最后反抗,他只是想看看,大明養士三百年,在此國破家亡之際,可有一人愿為大明殉節;

據說當年南宋淪亡之際,二十萬軍民投海殉國,而如今大明淪亡之際,卻沒有一人前來。

事已到此,夫復奈何?

崇禎乃復登煤山,此時天已破曉,東方露出了魚肚色,山窮水盡、萬念俱灰的崇禎跌坐在亭子里,欲哭無淚,最后他咬破手指,書衣襟為遺詔,然后以帛自縊于山亭。

在這最后的時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一直陪伴在崇禎,與崇禎皇帝一同縊死山亭。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君主被敵人俘虜或殺死的很多,但臨危自殺的卻只有崇禎一人。他以自己的生命,給大明‘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風骨畫上了一個句號。

在這里要說說崇禎最后留下的遺詔,不長,是用鮮血寫就的: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從這道遺詔中的最后一句,不難看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有人說崇禎至死還在推卸責任,說他刻薄。其實不然,從常理來說,一個萬念俱灰之人,已沒有必要去推卸責任。

縱觀崇禎執政的十七年,他對于明朝的滅亡固然難辭其咎,但責任確實不在他一個人身上。

他登基伊始,便當機立斷地剪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接著,在嚴懲貪官污吏的同時,勉勵各地督撫打起精神,努力為國工作,告誡大臣擯棄門戶之見,化異求同。

他決心中興大明,為此兢兢業業,夙興夜寐,十七年如一日,未嘗有一日松懈。

然而再看看那些受到重用的大臣是怎么做的,先是錢謙益為爭內閣之位,賄賂太監,排除異己,再次引暴東林黨與他黨之爭。

接著是復社萬人結黨,控制輿論,打擊異己,控制科舉,左右朝政,無所不用其極。

再到袁崇煥,喊出五年平遼,耗盡了大明最后的精血,結果卻是.........不提也罷。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有人說崇禎本人剛愎自用,用人失察。試問,滿朝皆是結黨營私的大臣,崇禎能相信誰?

他一開始就剛愎自用嗎?是滿朝大臣讓他一次次的失望之后,任命大臣才不得不舍廷推,多出中旨提拔,這是崇禎被指為剛愎自用的很大一個原因。

回頭看看崇禎的遺詔,他說“皆諸臣誤朕”,可見絕不僅僅是在推卸責任。

而這道遺詔,宣示著一個泱泱大國的敗亡,一場華夏文明的浩劫的開始。

ps:hp370失聯客機的新聞看多了,昨晚一整晚夢到大客機飛來飛去,遺憾的是始終沒夢到那架hp370失聯客機飛到哪里去。

為機上的乘客祝福。(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