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揚天下  第200章 新糧.新政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明揚天下 | 何昊遠   作者:何昊遠  書名:明揚天下  更新時間:2014-02-18
 
贛州一帶,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很多村名都帶著一個“下”字,比如樟樹下、棗子樹下、青山下、瓦屋下、蓮塘下、松山下等等。

還有七八天就到崇禎十七年的春節了,昨夜贛南剛剛下了一場小雪,清晨的山野間很寧靜,樹枝上掛著白茸茸的雪絨花,身子圓圓、毛色漂亮的相思鳥在樹技跳躍鳴叫,震落的雪花飄飛如二月的梨花。

青山下村的覃老漢家住在村頭,今天一家子起了個大早,覃老漢拄著拐杖繞出柴門向旁邊的豬圈走去,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每天早晨起來都要先去看看自家的牲口,不去看一眼心里就不踏實。

他的獨子覃大柱拿著大刀在籬笆院里劈柴,女兒春喜和兒媳各挑一對木桶,一路說著笑去村邊的水井挑水,他的老伴則廚房里燒起了火,準備煮紅薯。

一家子各自做著各自的事,覃老漢望著兒媳背影,心里想著家里明年若是能添個大胖孫子,那就算圓滿了。

想想這一年的經歷,覃老漢不禁感慨萬千,因為原來家里沒有田地,開春的時候一家子就沒米下鍋了,全靠著挖些野菜混合少許粗糧艱難度日,偏偏剛一入夏,顧憲成的叛軍又作亂,覃老漢一家子逃入贛州城避難,本想著這回怕是要餓死街頭了。

誰想到情況一下子就變了,顧憲成的叛亂很快被平定,官府還分田分地,覃老漢一家分到了十二畝旱地,八畝水田。

分到田地的當晚,一家子抱頭哭了一宿。

他們家給地冇主做佃農已經好幾代了,做夢都想著能有自己的田地,誰能料到幾代人的夢想竟就這么實現了。

這一切都因為一個人,那就是現在的贛南巡撫秦牧,因為秦牧的到來,改變了自己一家子的命運,分到田地的第二天,覃老漢就在家里給秦牧立了長生牌。而在整個贛南,象他家這樣主動給秦牧立長生牌的數不數勝。

覃老漢查看完家里的牲口,剛回到院門前,一陣馬蹄聲便打破了青山下村的寧靜,只見村前的小道上,有二三十騎向村子馳來,離村還有一里地,便放慢了馬速,緩緩行來。

覃老漢拄著拐杖站在自家柴門前好奇地看著,他們村不當大道,平時很有外人前來,更別提一次來幾十個騎著高頭大馬的人了。村里人都被驚動了,紛紛出來查看。

“老鄉,別怕,別怕,我們來只是想打聽一下,看看你們村有沒有番薯出售。”前面一人離著二十步就翻身下馬,遠遠向覃老漢長身一揖,含著笑說道。

此人二十上下,一身不新不舊的棉衣穿在身上,既不顯得華貴也不感覺寒酸,和煦的笑容里充滿了善意,他身后那二三十名隨從大多帶著武器,但都遠遠的停下,只有這個年輕人帶著幾個店鋪掌柜一樣的人物上前來。

覃老漢連忙回禮道:“冇這位公子不用客氣,敢問公子是從何處來?”

“老大爺請了,我們是贛州仁通商號的人,受東家許英杰派遣前來收購番薯,打擾之處,還望各位鄉親莫怪。”

一聽是仁通商號的,覃老漢和村民就放心多了,加上面前的年輕人彬彬有禮,村民們的警惕之意也去一半。

村里各家各戶今年都收獲了不少番薯,若真能賣些錢也好過年,覃老漢便將客人請到家中。年輕人一邊與覃老漢攀談,一邊查看覃老漢家里的幾缸番薯干。

“公子,生的番薯留久了會爛掉,當初番薯收上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按照官府貼出的告示,把番薯切片曬干,存到大缸里,這位公子若是想收生的番薯,我們可沒有多少,大家都做成番薯干了,不知公子收不收番薯干?”

“收收收,我們收的就是番薯干,象老大爺說的,新鮮的番薯容易爛掉,我們收回去不好存放,爛掉了是要虧本的。老大爺,你家幾口人啊,今年的糧食夠吃嗎?”

“夠了,夠了。”覃老漢一提起這件事,臉上的皺紋都展開了,欣然地說道,“這番薯是個好東西啊,產量高,能頂大半年糧呢,不瞞公子,你來我們青山下村算是來對了,我們這里的紅沙土啊,產的番薯不但大個大量多,還特別甜,放鍋里一煮下面全是一層的糖呢,我家那老太婆正在煮蕃薯,公子若是不嫌棄,一起去嘗嘗。”

“好,我來得早,早上正好沒吃東西,那就叼擾了。”年輕人笑容滿臉,和覃老漢來轉回院子里。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所以這一天各家多是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嘴巴甜一點,到了天庭后在玉帝面多說些好話。

覃老漢的老伴正在用煮好的番薯祭灶神,年輕人看得有趣,便問道:“老大爺,你們家怎么用番薯祭灶神啊?”

覃老漢答道:“家里也沒別的,我們這里產的番薯個大味甜,一煮出來,全都是糖流出來,如今村里家家戶戶都用這些供灶神爺呢。”

“哦。”

這時老漢的女兒春喜和嫂子剛好挑水回來,莊戶人家也沒太多講究,覃老漢吩咐了一聲,女兒春喜便將煮好的番薯端上來,年輕人又連忙起身道謝,他溫文爾雅的樣子倒讓人家大姑娘鬧了個大紅臉,飛快地瞟了他一眼,局促不安地簽衽一禮,逃也的退了下去。

“莊戶人家沒什么家教,失禮之處還望公子莫怪。”

“老大爺太客氣了,是我們來得太唐突了。對了老大爺,我瞧你們家收成不錯,其他家都有這樣的收成嗎,這些糧食都是交完了賦稅剩下的吧?”

“是啊,是啊,各家收成都不錯。”覃老漢臉上的笑容更盛了,“如今算是趕上好日子了,官府今年田稅減半,都交上了,多虧了巡撫秦大人啊。”

“哦,還縣里的官吏還有沒有收別的苛捐雜稅?”

“今年就收了當初一些糧種錢,別的倒是沒有了,只是我聽說這怕是不長久,指不定來年又要課以重稅了。”

“老大爺放心吧,我們東家和巡撫大人有些交情,親耳聽巡撫大人說了,來年保證不加稅,聽說來年還要免費發放玉米、花生種子,這個玉米和花生啊,可以在旱地栽種,不占水田,開春先種一季玉米或者花生,等五六月把玉米花生收起來后,再栽種番薯,這番薯收上來后,還可以栽種一季土豆,這些事情官府在各鎮都貼出告示了,老大爺沒聽說嗎?”

“還有這等事?老漢我這腿腳不好,這天冷,村里這幾天也沒人到鎮上去,還真沒聽說,公子見多識廣,那能不能跟老漢我說說,這玉米和花生什么的,有紅薯這么容易護理又高產嗎?”

“都差不多,老冇大爺,這是巡撫大人下令推廣的,秦大人是真心為百姓好,老大爺若是信得過,來年不妨照著種就是了。”

“哦,是秦大人讓推廣的呀,那老漢我可得跟著種才行,聽秦大人的,一準沒錯。”

年輕人聽了覃老漢的話,大為欣慰,他一邊吃著番薯一邊與覃老漢攀談,東一句,西一句,有關農戶的方方面面都問到了。

聊了足足有半個時時辰,年輕人才說道,“老大爺,我們仁通商號在鎮里設有鋪面收糧,不管是米食還是番薯干都收,買賣公平,價錢合理,你們各家各戶若是有空,不妨把多余的糧食拉到鎮子里去賣,若是我們商鋪自己派車來收的話,是要扣除一點車腳錢的。”

“哦,還是老漢我自己拉去合算一些。”

“叼擾了,小子還要到別的村看看,老大爺你坐。”年輕人讓隨從放下一兩碎銀便要告辭而去,覃老漢不肯收他的銀子,雙方推讓了一番,年輕人將銀子放在門邊,匆匆帶人離開了。

這年輕人就是秦牧,他回到贛州后,沒有窩在城里聽報告,而是帶人實地走訪各縣各村,去了解當地的吏治和民情,司馬安、田一畝、吳旺財等人都跟著,秦牧此行等于是在實地檢查他們大半年來的工作效果。

所以每當進村的時候,司馬安等人都是能不開口就不開口,隨秦牧怎么詢問當地的老百姓。一行出村兩三里,外面還有兩百騎兵等著,剛才沒有一起進去是擔心嚇著村民。

這次出來走訪多天,眼看快到年了,秦牧與大伙人馬匯合后吩咐道:“這次就到此為止吧,回城。”

聽了他這句話,就是司馬安也不禁暗暗松了一口氣,這次秦牧走妨各縣各村,雖然發現了不少問題,但總的來說,大的方面都還好,發現的都是一些小問題而已。

各地民情不同,官員的能力好壞也有分別,存在一些問題是正常的,象這些比較偏遠的鄉村,新米推廣工作就沒有做得到位,但這些回去之后讓各縣多派人下鄉宣傳就行了,若是一些問題都沒有,恐怕才是見鬼呢。

秦牧對此行確實比較滿意,贛南被他視作自己最后的據點,他對贛南比對任何地方都重視,親自查看過后,回贛州的路上笑容也多了。

“對各地官吏的考核,全部照搬朝廷原來那一套有些不妥,時間長了又會被成死水一潭,對此你們有什么建議嗎?”前行的戰馬上,秦牧突然開口問司馬安幾人。

司馬安一聽,便知道秦牧大概又要有大動作了,他想了想說道:“大人,各地急需休養生息,照屬下看來,如今一動不如一靜,倒不如仍沿舊制治理一番,等將來再調整。”

秦牧立即搖頭說道:“司馬先生此言差矣,急需休養生息的是百姓,不是各地的官吏,現在各地的行政架構剛搭起來不久,動起來阻力最小,等各項體制僵硬下來,各層官吏之間形成了利益關系網,那時再想改弦易轍就難了;

而且但凡一種制度要施行,總是先要多找幾個地方試點一下,看看實際施行起來會有什么問題,好作出調整。你們現就就這方面思索一下,回城之后,咱們要在除夕前商議出一套新的行政方案,先在贛南以及湖廣找幾個縣試點。”

()本文字由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