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如果不考慮一己的榮辱,安于臣位,依靠慈禧的信任和支持,未必就一定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可是,關卓凡覺得,他冒不起這個險了。
特別是,他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個女人成長和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遲早有一天,自己將不再有足夠的能力,影響她、控制她。
這是非常諷刺的,慈禧“成長和變化”的“速度”,雖然愈來愈快,但是,其“成長和變化”的”方向”,不是保守,而是開放,和關卓凡自己的“方向”,其實是一致的。
可是,正因為如此,關卓凡才擔心,自己那套玩意兒,在慈禧那兒,終有一天,會不夠用了,這個意識強烈的女人,終究會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的主張,進而自行其是。關卓凡如果不追隨,就會和她產生沖突,甚至站到她的對立面去。而慈禧對政治對手,會采取何種手段,作為穿越者的他,是清清楚楚的。
究其竟,這個女人,天賦太高,太聰明了。
如果慈禧的“的主張”,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還好,關卓凡失去的,不過是主持中樞的地位和權力;可是,如果,她的“的主張”,分歧于歷史的發展趨勢呢?畢竟,她再怎么聰明、天賦再怎么高,對于歷史的認▽識和預判,也不能和穿越者相提并論她沒有一百幾十年成敗得失的經驗和事實打底兒呀!
再想一想慈禧的“成長和變化”,完完全全出于關卓凡刻意的影響和引導,就更覺得諷刺了。
除此之外,關卓凡也承認,“一己的榮辱”,嗯,我其實也是要考慮的。
所以,我不能不向“最毒、最壞”的位置上走去。
至于原先設想的,通過“贖買”的手段,引導慈禧逐步放權,最終退出政治中樞,事實證明,也是一個幻想。
并不是說“贖買”沒有用事實上,“贖買”非常有用,幾年下來,關卓凡“贖買”到了愈來愈多的信任和權力,可是,信任再怎么多,也還是一個君主對于臣子的信任;權力再怎么多,也還是一個臣子的權力,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慈禧會因此放棄君主的最高、最后的決定權。
即是說,慈禧沒有任何“退出政治中樞”的意思。
慈禧給他的,只是“辦事權”,不是“話事權”。
而我要“贖買”的,不僅僅是“辦事權”,還有“話事權”,乃至最終的“話事權”。
形勢很清楚,如欲“贖買”發生足夠的效力,單靠“引導”是不夠的,必須加之以足夠的外力,等到形勢比人強了,你不接受這筆交易,亦不可得了。
即是說,必須“強買強賣”。
不過,無論如何,這依舊是一筆大致公平的交易如果顯失公平,那就不成其為“交易”了。
“交易”若達不成,“名正言順”四個字就沒有了,就算取得了所謂的“話事權”,居于高處不勝寒的位置,也是八面來風,搖搖晃晃,大部分的心思和精力,都得放在如何不掉了下去?如何坐穩了屁股下的位子?
如是,上上下下,又能拿出多少的心思和精力,一致對外,改革開放,發展興作?
關卓凡必須正視和尊重以下的事實:
第一,此時的清朝皇室,在普通中國人的心目中,依然擁有相當的威望。
第二,國家初臻太平,兩宮皇太后,確實厥功甚偉。
厥功甚偉,唉,關卓凡苦笑了。
關于慈禧的功過
在本時空,迄今為止,慈禧的表現,于國于民,于公于私,都是無懈可擊的:
簡賢任能,虛己納諫,信用漢員,支持洋務,小心翼翼的控制著自己對于奢華享受的。
由于關卓凡的介入,本時空的中國,國勢之蒸蒸日上,遠過于原時空的同一時期。但是,不論關卓凡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這一時期,政治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兩宮皇太后手里,考慮到慈安和慈禧見識、能力上的差異,慈禧其實是整個帝國這一時期事實上的最終“話事人”,她對關卓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至關重要。
關卓凡以為,她的作用和功績,值得一個頤和園。
本時空,如果中國最終按照關卓凡的設想,重新崛起于萬國,揚威于世界,則慈禧的功績,不蓋棺,亦定論,史書之上,她一定是比擬甚至超越漢之呂雉、宋之宣仁的英明女主,史筆如鐵,僅僅為了這個,關卓凡也得善待慈禧。
更何況,不論兩人曾經有過什么齟齬和風波,她,畢竟是他的女人。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
“胎傳遺毒”這種幌子,在目前的中國人的科學認知水平的大環境下,暫時性的拿來做政治斗爭的手段,是可以的。但是,隨著民智漸開,科學昌明,這個罪名,一定經不起歷史的推敲,與其叫后世史家來翻案,不如自己見好就收。
關卓凡可不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那種人,他還是非常愛惜羽毛,看重自己身后名聲滴。
所以,他要從那個“最毒、最壞”的位置上,后退一步,庶幾,對自己交代的過去,對伊人交代的過去,對歷史,也交代的過去。
以上是本時空,原時空呢?
我是說,原時空,慈禧的功過是非呢?
唉,這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題目,而且,也必定是要引起爭議的。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有一點應該確認:在慈禧“歸政”,將權力正式移交給德宗之時當然,也不是百分百的交權她的聲望和權威,達到了自辛酉年“垂簾聽政”以來的頂峰,朝野中外,都目慈禧皇太后為“賢后”,為“英主”。
彼時的慈禧,在國人的眼里,渾身上下,閃閃發光。
這塊“賢后”、“英主”的招牌,里面沒有任何水分,實在是由慈禧多年來治國理政的一系列輝煌成就打造而成的。
平定洪楊,將清朝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就不說了,說說之后發生的事兒吧。
之后,是“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不是虛美,不是“回光返照”,是實實在在的“中興”,人口,財政,軍事,外交,中央的權威,政治的穩定,社會生產、生活的活躍和發展,以及遍地開花的新興事物不論從哪方面來看,都百分百符合“中興”的標準。
太平天國運動,被后世史家定性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類似規模的農民起義,或者直接毀滅王朝,或者,王朝雖然暫時逃過滅頂割喉之災,但再也不能振作,一路斷崖式下跌,名存而實亡。
秦、漢、唐、元、明……一一數去,概莫能外。
清朝是唯一的例外。
這,說明了什么呢?
今天,我們提及洋務運動,都會給其定一個“失敗”的性,不錯,洋務運動最后確實是失敗了,但是,它不是沒有成功過,而且,這個成功,不是“個別”的、“局部”的,是“全面”的,這個成功,集中反應在收復新疆和對法戰爭兩場戰爭的勝利上。
原時空收復新疆,面對的局面,遠比本時空惡劣:阿古柏已經獲得了英國的全面軍援;同時,沙俄不但已經占領伊犁,兵鋒更直逼烏魯木齊。就是說,較之本時空,阿古柏在新疆的統治,更加穩固,實力更加強大這也罷了,關鍵是,要收復新疆,就要冒和沙俄直接開片的巨大風險。
彼時,放棄新疆,已經是朝廷的主流意見,甚至可說是一邊倒的絕不僅僅是李鴻章的“海防派”的一家之言。在這種情況下,慈禧、文祥,堅定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主張,并且做了勒緊褲腰帶、長期戰爭的準備。
平叛的過程中,西征大軍雖然客地作戰,但在軍事上,對于獲得了“英援”的阿古柏叛軍,卻擁有碾壓性的優勢,差距之大,仿佛二鴉之時,英法軍隊對陣中隊。
這支軍隊的表現,獲得了列強的高度評價其中評價最高的,竟認為左宗棠軍隊的戰力,并不在歐洲軍隊之下;更令沙俄深為忌憚沙俄就在旁邊兒盯著,西征大軍的戰力何如,老毛子大約比中國中央政府,還要更加清楚一些。
這是沙俄放棄伊犁的真正原因。伊犁的收復,時人和后人皆歸美于曾紀澤,但是,關卓凡認為,真正的功臣,其實是虎視一旁的西征大軍。
左宗棠的西征大軍,還不能說是真正的近代化軍隊,但已無限接近這一標準,而且,就士氣和紀律而言,大約還在不少近代化軍隊之上。這是乾隆之后,中國步兵戰力的最高峰。這樣一支軍隊,如果放在甲午的朝鮮戰場上,關卓凡以為,無論如何,不可能擋不住剛剛完成了近代化的日本軍隊。
西征大軍不是石頭縫里崩出來的,也不僅僅依賴左宗棠個人的天才、意志和努力,它是彼時中國整體國力的產物,是彼時的中國人的精氣神兒的集中體現不錯,中國確實有過一段自信心初步恢復、精神面貌掉頭向上的時期。
這個時期,涵括了即將到來的中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