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
輔政王——哦,彼時還是“關貝勒”——何許樣人?以其花錢的做派,豈肯做一件“無益之事”?
這九十六座大紅的“十二生肖”雕像,乃長門、金牌、鐵索、銅鏈四炮臺群最重要的測距參照物。
“十二生肖”之首,即鼠雕像樹立之位置,就是船只始進入炮臺之視野之位置,所謂“測距參照物”,是說,每一生肖雕像引一垂直線至江心航線,兩線之交匯點——即船只所在位置,至每一炮臺——嗯,“每一炮臺”不準確,應為“每一炮位”——之距離,都經過了最精確的測定,而此距離,即為火炮之射距。
炮位的位置是固定的,“交匯點”既確定,射距既確定,火炮的最佳射角——包括身管的俯仰角和整個火炮的水平旋轉角度,便可確定,如此一來,射擊諸元便統統確定了下來。
相關數據,標志于炮位之相關位置,一目了然。
“十二生肖”平均間距五十米左右,自首一尊的鼠雕像至末一尊的豬雕像,距離六百米左右,就是說,敵艦通過這六百米的距離之時,炮手不必再做任何的測距、計算的功夫,只以“十二生肖”為參照,直接按相關數據進行射擊就好了。
“十二生肖”何以皆漆成最醒目、穿透力最強的大紅色?原因就在這里啦!
而且,風吹、日曬、雨淋以及江霧侵蝕,時間長了,紅漆必會褪色、剝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將所有生肖雕像重新油漆一遍,使其一直保持鮮艷的大紅之色。
如此一來——
第一,既不必做測距、計算的功夫,時間大便大節省,射速便得以大幅度提升。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彼時的火炮測距手段,還非常原始,主要依靠的,還是炮手的經驗,誤差非常之大,命中率非常之低,而俺們關貝勒發明的“十二生肖射擊法”,射擊諸元皆經反復測定和試驗,其精準,達到了彼時技術條件下之極限,命中率乃得以大幅度提升,某種意義上,就說“打靶”,亦不為過。
另外此六百米距離上的射擊諸元,并非只有十二個,而是二十三個——相鄰生肖雕像平均間距約五十米,為減少誤差,相鄰生肖雕像之中央位置,亦算一“參照點”,敵艦的位置,若不前不后,居相鄰二生肖雕像之中央,則射擊之時,以此“參照點”之相關數據為準。
就是說,以二十五米為一測距單位。
二十五米,對于彼時代的火炮測距來說,算是不折不扣的“纖毫”,多二十五米、少二十五米,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幾無“誤差”可言。
“北京—東京”艦隊中體量最小的桿雷艇的長度,也超過了二十五米——達二十六米;至于“窩爾達”一類的大型軍艦的體長,總在六、七十米左右。
哦,對了,長門、金牌、鐵索、銅鏈四炮臺群的主要炮位平日的“戰備狀態”——火炮的水平朝向、身管的俯仰角度,皆以“鼠參照點”之射擊諸元為準,也就是說,只要一俟敵艦出現于視野,便可立即裝彈發炮,非但不必測距、計算,甚至連數據都不必去查的。
以上為炮臺,再來看火炮以及具體的炮位。
火炮兩種來源,一為英國阿姆斯特朗出品,一為普魯士克虜伯出品,而不論英炮還是普炮,皆為彼時最新銳之型號,并皆為后膛炮,前膛炮被徹底淘汰。
較之原時空,“閩江防”另一大不同處,是其所有大、中口徑火炮,炮身之下,皆裝圓形滑軌,火炮可三百六十度無障礙旋轉。
“射界”為“閩江防”諸炮臺設計、建造之第一要求,不過,射界和防護天然矛盾,一般說來,射界愈佳,防護愈差,為解決這一矛盾,除少數高度最低、有被敵艦炮直瞄命中危險的炮位采用了防護性最佳、但射界最差的穹頂式外,余者,基本上采用了炮坑式、亦曰“半沉式”設計。
即,炮位雖是露天的,不過,火炮置于一個圓坑之中,炮身的下半部在地面之下,上半部和身管在地面之上,這樣,對于敵艦來說,目標就縮小了一半,具備了一定的防護性。
為進一步增加防護性,部分火炮,還采取了地井式設計。
這種火炮的身管,與普通要塞炮無異,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炮架——地井式火炮的炮架是可以折疊的。
地井式火炮安裝在一深坑——即“地井”之內,平日炮架折疊,沉于地面之下,外部難覓其蹤;戰時,液壓機械工作,炮架向上展開,托舉身管,露出地面。
火炮射擊之后,在巨大的后坐力的作用下,炮架向下折疊,重新回到地面以下,其后坐力則以勢能的形勢保存下來,用以下一次的托舉。
可以看出,即便在戰時,大半時間,地井式火炮也是隱身于地面之下的,大部分的操作,也是在地面之下完成,因此,地井式火炮的射界,非但“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就防護性而言,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了穹頂式炮位。
不過,彼時,地井式火炮剛剛誕生,尚未普及開來,價格極為昂貴,以俺們關貝勒的財力,也只能在最關鍵的位置,少量準備,中國沿海、沿江炮臺,只有兩處,安裝了地井式火炮,一是射界和防護矛盾最突出的“閩江防”,一是威海衛的日島。
除了這兩處,就連旅順基地,都沒有安裝地井式火炮。
至于威海衛的日島,為什么必須安裝地井式火炮,后文將會述及,在此不再贅言。
原時空,馬江的布防,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頭一尾,未設任何炮臺——“一頭”,即閩江入海口地帶,金牌、長門炮臺,只能朝向馬江航道,根本不及外海;“一尾”,即馬尾船政廠區一帶,亦沒有一座炮臺。
“一尾”不設炮臺,勉強還能理解,因為馬尾之所恃者,并不是自身的防御力量,而是由彼而東北的長達八十里的“天險”以及沿岸諸炮臺的火力,誰又能想到,臨戰之時,這些“天險”和炮臺,居然未能發揮任何作用?
“一頭”不設炮臺,就不好理解了。
只好說,眼光不夠,或者,銀子不夠。
本時空,關貝勒的眼光是夠的,銀子嘛,也是夠的。
“一頭”,“閩江防”在川石島和熨斗島上建有一主一副兩座炮臺,扼控外海航道,此前文《天險!天險!》一章已有詳述,不再贅言。
“一尾”,雖然關卓凡也承認馬尾之所恃者,擺在首位的,并非自身的防御力量,但還是船政廠區和羅星塔的對岸,也即閩海關兩側之高地,各修筑了一座炮臺,其交叉火力,完全覆蓋了船政廠區和羅星塔前方之水域。
如此布置,通前徹后,可謂“龍潭虎穴”、“固若金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