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裝甲巡洋艦“龍驤級”、穹甲巡洋艦“策電級”入役之后,不足一年,不論英國顧問,還是中國將士,便咸以為,此兩種軍艦之性能和表現,皆符合關親王殿下“大火力、重防護、高機動”之要求,于是,海軍追加訂單,“龍驤級”乃多了一只“豹變號”,“策電級”乃多了一只“馭風”號。
海軍總教習喬百倫曾用半開玩笑的口吻說道;
“中國有一句古老的箴言,叫做……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這個,‘重防護’、‘高機動’,本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重防護’就是‘熊掌’,‘高機動’就是‘魚’,理論上,不可能同時集于一艦之身現在,居然可以‘得兼’了!”
頓一頓,“親王殿下雖非理工科出身,可確確實實是一位艦船設計的天才啊!而‘古人誠不我欺’一說哎,也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對啊!”
“確實如此啊!”海軍助理總教習狄克多接口說道,“不過,為了這個‘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還是付出了相當的代價的煤艙縮小了!如此一來,續航力就減弱了!呃,您說,這兩種軍艦,還好叫做‘巡洋艦’么?”
進入二十世紀之后,“巡洋艦”漸漸演變成一種排水量在驅逐艦之上、航母之下的重型艦只,但是,這并不是“巡洋艦”的本來面目,自十七世紀誕生后,一直到十九世紀中后葉,兩百年時間內,“巡洋艦”的噸位,長時間位居戰列艦、護衛艦之下,其任務,顧名思義,就是“巡洋”。
包括:
保護商船,打擊海盜,巡弋海外殖民地;戰時,給主力艦打打下手,做一些通訊、偵查的活兒,以及和敵方的同事們進行競爭襲擊敵方商船,破壞敵方海上運輸線。
原則上,“巡洋艦”是不參與艦隊決戰的。
出于以上的特殊用途,自然而然地,“巡洋艦”就具備了以下特點:高航速、大續航力,同時,輕防護或無防護,火力也相對有限。
然而,關親王提出的要求卻是:大火力、重防護、高機動。
對此,英國人表示異議:“大火力”也就罷了,可是,“重防護”,就要給軍艦披上鐵甲,如此一來,“巡洋艦”就變成了“小鐵甲艦”,軍艦重量大增,還怎么能跑得快?跑不快,又如何“高機動”?
關親王輕描淡寫地說道:換個大馬力的發動機不就成了?
英國人哭笑不得:親王殿下,更大馬力的發動機,需要更大的機艙和更大的煤艙,艦只的排水量,既然已經設定在兩、三千噸之間,艦上的空間,就是相對固定的,最好的設計師,也沒有辦法變出新的空間來,安置好這兩樣同時變大了的東西。
關親王:你說的對,機艙變大,大約是免不了的;可是,煤艙嘛,我看就不用變大了別說變得更大了,我看,縮小一點也不是不可以的嘛!
因為要執行的大多是遠洋的或是時間較長的任務,為保持大續航力,巡洋艦都有一個超大的煤艙。
英國人愕然:縮小煤艙?那么,如何保持大續航力?
關親王笑了:我提出了三個要求“大火力、重防護、高機動”,您瞅瞅,這里邊兒,有“大續航力”么?
呃,還真是沒有。
這就是狄克多的疑問所在:不具備“大續航力”的“巡洋艦”,還好叫“巡洋艦”么?
嗯,狄上校說的,似乎也有點兒道理,那么,打過了這一仗,這兩種軍艦,就易名為“瀕海戰斗艦”,如何?
“裝甲瀕海戰斗艦”、“穹甲瀕海戰斗艦”嘿,拉風的很嘛!
不論叫什么名字,這兩種軍艦,本就不是為了執行遠洋任務,而是專為“近海艦隊決戰”設計的某種意義上,是專為法國人準備的。
至于“裝甲”、“穹甲”之別,主要是裝甲敷設的數量及方式之別。
不論關親王如何天才,“重防護”、“高機動”,總還是矛盾的,二者之間,需要做適當的平衡若只對艦船的重點部位進行保護,艦體重量增加有限,對速度和機動的影響,就比較小了。
艦船最重要的部位是什么?
當然是發動機啦。
英國人的方案:在機艙的頂部,平平覆蓋一層裝甲甲板;裝甲甲板之下,在機艙兩旁、靠近兩舷的地方,各設置煤艙。這樣,頂部的裝甲甲板、兩側的煤艙,從三個方向,共同對機艙進行保護裝滿煤的煤艙,炮彈是沒有法子打穿的。
關親王對此設計表示贊賞,不過,指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保護機艙的裝甲甲板,位于水線之下四英尺處,萬一水線處被打穿了,海水必然趁勢涌入,整個裝甲甲板的上方將被淹沒,這個,最終……會不會導致軍艦的傾覆?
第二,高航速需要大機艙,裝甲甲板如此之低,一定會壓縮機艙的空間,想加臺鍋爐都不成,操作起來也逼仄得很,實在不大方便啊!
英國人面面相覷:好家伙!這兩個問題,切中肯綮,即便是最優秀的工程師,也未必能夠提得出來呢!
那,該如何改進呢?
關親王繼續建議:
咱們把平面的裝甲甲板,改成中間平、兩邊斜的穹面裝甲就叫它“穹甲”好了。“穹甲”中間的平甲,提到水線之上;兩邊的斜甲,落到水線下四英尺處。這樣一來,因為中間的平甲高出水線,即便水線處被打穿了,海水涌入,也無法淹沒高出水線的裝甲甲板,軍艦依然能夠保持較大浮力,不致傾覆。
同時,兩邊的斜甲,加強了對機艙的兩側的保護不僅僅是靠煤艙啦。
還有,大家都曉得的:有一定傾角的斜面,能夠消解炮彈的一部分動能啊。
這一次,英國人真正目瞪口呆了。
萬萬沒有想到,這位親王殿下,除了政治家和軍事家兩個身份外,竟然還是一位工程設計的天才啊!
設計團隊按照關親王的設想拿出了最后的方案,“穹甲巡洋艦”就這樣誕生了比起原時空,足足提早了十幾年。
哦,還有,“穹甲巡洋艦”的相關專利,由關親王和英國設計團隊共享。
至于“裝甲巡洋艦”,乃是仿“冠軍號”、“射聲號”,自艦艏至艦艉,在舷身上加裝水線帶裝甲,即豎甲,事實上,就是把“巡洋艦”變成了“小鐵甲艦”。
論防護面積,“裝甲巡洋艦”遠遠超過了“穹甲巡洋艦”;論速度,前者自然就要遜后者一籌了,不過,因為縮小了煤艙,機艙獲得了足夠的空間,馬力足夠的強勁,“龍驤級”的最高航速達到了十五節,也算是中了關親王的“高機動”的要求的式了。
至于“策電級”,最高航速達十七節,幾乎趕上“冠軍號”了。
“裝甲巡洋艦”、“穹甲巡洋艦”,這兩位,算是各有千秋吧!
另外,“龍驤”、“虎賁”、“策電”、“驅雷”四艦入役之時,武備中還有一定數量的前膛炮,目下,已經全部更換為后膛炮;至于新入役的“豹變”、“馭風”,自然是交貨的時候,就是一水兒的后膛炮了。
好,修訂后的“龍驤級”、“策電級”的相關參數如下:
裝甲巡洋艦“龍驤級”:
排水量兩千九百噸,艦長七十一米,寬十三米,吃水六米半,蒸汽風帆混合動力,水線帶裝甲厚五至六英寸,裝備兩門八英寸后裝滑膛炮、四門六英寸后裝滑膛炮,六門六十四磅后裝線膛炮。
穹甲巡洋艦“策電級”:
排水量兩千四百噸,艦長六十八米,寬十四米,吃水近六米,蒸汽風帆混合動力,裝備兩門八英寸后裝滑膛炮、兩門六英寸后裝滑膛炮、八門六十四磅后裝線膛炮。
相較“裝甲巡洋艦”、“穹甲巡洋艦”的掛羊頭、賣狗肉,以“伏波號”領銜的“標準巡洋艦”,才是這個時代的真正意義上的“巡洋艦”。
雖然,“伏波級”一千四百五十的噸位,只有“龍驤級”的一半,“策電級”的三分之二,防護力更是不好與后二者比較,可是,“標準巡洋艦”既適合淺海、內河作戰,又可執行出洋遠巡任務,用處多多,因此,海軍也追加了訂單,而且,一次性加了兩只一只“弄濤號”,一只“膾鯨號”。
這兩個名字,都是關親王手擬,取義自梅堯臣的“欲觀弄濤仍膾鯨”;另外,陸游也有“前年膾鯨東海上,白浪如山寄豪狀”之詩句。
“福星號”領銜的四條炮艦,皆為福州船政出品,至于名字,“福星”的來歷,前文已有詳細介紹,不再贅述;“福勝”,亦為關親王手擬,較之“福星”,還要“接地氣兒”,不過,大伙兒也只以為,這或是善頌善禱,或是對該艦出身之紀念,都沒有往深處去想。
沒有人曉得,“福勝”的來歷,同“福星”是一樣的都是來自于原時空那場全軍覆沒的水戰。
“揚武”、“振威”,則是海軍提督丁汝昌的撰擬。
這兩個名字,丁汝昌早在日本的時候,就想好了,原本是打算用在“翁貝托國王號”和“杜里奧號”上的,但被關卓凡干凈利落的否定掉了。
丁汝昌也不曉得,這兩個名字,哪兒不對勁兒?為新炮艦擬名之時,他小心翼翼,舊事重提,這一回,王爺批準了。
原時空,“揚武”未能揚武,“振威”未能振威;本時空,“揚武”定要揚武,“振威”定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