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找的這幾個寫字兒的,每個人都給他寫了十來個條幅,其中有個嘴多的,問他這些條幅拿來做什么用啊?是不是給家里的小孩子臨摹用的呀?立海微微沉下了臉,說道:‘讓你寫什么你就寫什么,哪兒來這么多廢話!’”
關卓凡微笑說道:“這個寫字兒的問得好,我也想問問:這些條幅是拿來做什么用的?”
陳亦誠也是一笑,說道:“斷乎不是給家里的小孩子臨摹用的這些字兒,寫得也沒有多好,這個寫揮春的,是自作多情了;也不是詩會投壺之用對于文人雅士來說,這些字句太顯淺了;也不會是猜謎覆射之用如是,沒理由用白紙的。”
“對于做情報的人來說,立海這個舉動,用意何在,其實并不難猜。這種沒頭沒尾的字紙,大約只有一種用途,就是用來制作匿名書信或者揭帖的將條幅上的字,一個個剪開來,挑選出合用的,再按序拼粘起來。”
“以條幅的尺寸,不可能拿來做書信,則必是用以制作無頭揭帖了。”
關卓凡“嗯”了一聲,說道:“剩下的事情,就是猜一猜:這個無頭揭帖,拿來攻訐什么人?什么事?”
陳亦誠說道:“是。標下以為,揭帖欲攻訐之人,必是即便以‘車轍’之尊,若循正路子落手,不論臺上、臺下,都是全然無可奈其何的;同時,此人在‘車轍’上面,泰山壓頂。若不搬開。‘車轍’便永無出頭之日萬般無奈。‘車轍’只好出此下策了。”
“至于揭帖欲攻訐何事,這個……非標下等所敢妄言。”
口中說“非標下等所敢妄言”,但其實,陳亦誠的意思已經講得很透徹了。
“泰山壓頂”于惇王之上的,以前是慈禧和恭王。現在,慈禧依然高居其上,恭王卻已同惇王和解,替代恭王位置的。是關卓凡。則“若不搬開,便永無出頭之日”的,自然也就是關卓凡。
也許還要加上慈禧。
關、慈二人,對待惇王的態度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這兩人,恩連義結,互為倚恃,搬開其中任何一人,也等于抽掉了另一人的一多半的權力基石。
當然,如果揭帖攻訐所向。能夠一石二鳥,將關、慈一網成擒。那就更加之妙了。
應該沒有第三人了。
“至于揭帖欲攻訐何事”嘿嘿,讓俺來猜一猜。
要掀開這個謎底,就要先想清楚:揭帖是給誰看的?
不是給老百姓看的,甚至也不是給王公親貴、文武百官看的那都是順便,揭帖的最重要的“受眾”,是也只能是有能力“搬開”關卓凡的人。
有能力“搬開”關卓凡的人滿中國算下來,只有一對姐妹花:北京紫禁城里面的姐姐、天津官港行宮里面的妹妹。
想清楚了“受眾”,就要想“傳播內容”了給這姐妹倆看點兒什么呢?
“貪墨、驕盈、攬權、徇私”,這一類老生常談,對于“簾眷正隆”的關卓凡來說,是不會有什么殺傷力的。安德海案已經證明,在兩宮面前,對關某人真正有殺傷力的,只有男女私情。
那么,關某人在這個事兒上面,有哪些小辮子可抓呢?
陳亦誠所“不敢妄言”、關卓凡自己卻心知肚明者,有二:
一,和圣母皇太后的私情。
二,和兩個嫂子白氏和明氏的私情。
這兩段私情,性質是不一樣的,讓俺來好好擼一擼……啊不,捋一捋。
如果只攻訐關卓凡一人,那么,就只能提關某人和兩個嫂子的私情。不過,這么做,效果恐怕不會太好。
慈安在乎這個事情,是肯定的。但對關某人和嫂子不清不楚,母后皇太后會在意到什么程度,沒有人說得準似乎到不了“慈顏大怒”的程度,“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說不定,“東邊的”還會嘆口氣,說句“氣血方剛,也難怪他”,然后就張羅著快點給關某人娶媳婦“娶了媳婦,心就收了,就不會這么荒唐了”。
巴拉巴拉,諸如此類。
如是,豈非反倒便宜了姓關的?!
拿關卓凡和兩個嫂子的緋聞說事,主要的目的,是挑撥“西邊的”和關某人的關系,希望他們因而齟齬,乃至翻臉,最終自相殘殺。
不過,功效如何,既有呂氏的例子擺在前面,似乎也不好太樂觀。何況嫂子的事兒,和呂氏的事兒,畢竟不同。前者不同后者,無從實證,關卓凡大可抵死不認,“西邊的”最多心中疑惑罷了。這個臉,未必翻的成。
所以,關某人和嫂子的私情,不是重點。
重點是他和圣母皇太后的私情。
而且,這兩件事兒,似乎不宜同列于無頭揭帖。不然,抹黑的痕跡就太重了。同時,削弱重點,轉移焦點,反而會影響揭帖的可信性。
所以,只拿關卓凡和慈禧的私情說事,同時打擊關卓凡和慈禧,“一石二鳥”,這應該是惇王方面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動。
這個行動,若要收到預期的效果,則揭帖唯一重要的“受眾”母后皇太后,必須大致相信揭帖上面說的話。
那么,母后皇太后會相信妹妹和關某人不干不凈嗎?
關卓凡的嘴角,浮起了一絲陰冷的笑意。
惇王方面,對關、慈有染,深信不疑。所以,想當然地認為,“人同此心”,如果聽到相關傳言,母后皇太后自然也會相信的。
這是一種強烈的自我心理暗示,在這種心理暗示的引導下,人是很容易走入認識的誤區的。
事實上,除了“老好人”和“糊里糊涂”這些模糊的印象外,這班人恐怕并不真正了解,慈安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慈安確實不算聰明,但關卓凡認為,她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慈安的智慧在于,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不聰明的,并準確地判斷出誰是真正的聰明人。在此基礎上,她對真正的聰明人慈禧、恭王、關卓凡,給予充分的、幾乎是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并自動“過濾”影響這種信任和支持的“負面信息”。
拿男女私情說事,惇王不是首創,肅順以前就玩過類似的把戲。
為隔絕兩宮和恭王,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曾放出口風,說年輕叔嫂,要避嫌疑,不宜善聽善見。“祺祥政變”之后,恭王當政,慈安主動當眾對恭王說道:“六爺,國事為重,不要怕招怨,不要在小節上避嫌疑!”
這個“小節”,指的就是“年輕叔嫂,不干不凈”之類的風言風語掃在里邊的,不但有慈禧,還有她自己。
事涉己身,慈安都沒有真正在乎過,何況只及妹妹一人?
說關卓凡和慈禧有私情,莫說慈安不見得會相信,就算她真的有所懷疑,也會把疑問深埋心底,努力壓抑,不使之影響到自己對妹妹和關卓凡的信任和支持。因為,有些事,再怎么荒唐,在“國事”面前,也是“小節”。
在這個意義上,慈安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原時空,慈安支持嫡子,殺掉安德海,但對慈禧的施政,卻從始至終,未加任何掣肘。由此足見慈安“拎得清”凡事一碼歸一碼,愛屋可以及烏,恨屋卻不會及烏。
本時空,在慈禧的私情上面,關卓凡相信,慈安一樣是“拎得清”的。
就是說,即使慈安真的相信,慈禧和關卓凡確有私情,她能夠做出來的,最多是想法子“分開”關、慈兩個,斷絕他們的“不正常往來”,但對他們兩人的地位、權力,不會給予任何削弱。不然,關、慈就沒有法子做事情了。
嗯,“國事為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