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明穿日子  第三百三十五章 無解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平凡的明穿日子 | 寧小釵   作者:寧小釵  書名:平凡的明穿日子  更新時間:2019-01-25
 
白溝河成為了一條血河,方圓百里處處斷戈殘旗,十數萬尸骨躺滿了河流兩岸,漆黑的烏鴉成群結隊的在天空上盤旋,河溝里有一條野狗啃食著尸體。

砰!張輔一槍打死了野狗,英俊面容露出傷感之色,說道:“動員百姓前來把所有戰死者就地埋在北岸的向陽山坳里,修建陵園供后人憑吊。”

不遠處慘白著臉的徐淞忍不住再一次蹲在地上嘔吐,好半天才搖搖晃晃的站起來強撐著到處搜尋,生怕大哥徐汶戰死。

神機營將士默默散開小心翼翼的搬動尸體,當發現熟識之人時,想起其生前的音容笑貌,如今天人永隔,家里還有苦苦等候著的妻兒子女,很多人忍不住流下淚來。

張輔微微閉眼迎著春風送來的清新空氣,多少驅散掉了刺鼻的血腥味,苦笑道:“真羨慕妹夫遠在北平,真想回家和妻子團聚,想我以前對沙場滿心向往,徐灝說的一點不假,戰爭實在是太殘酷了。”

傷敵一萬自損八千,燕軍于白河溝一役戰死了將近四萬精銳,官軍戰死高達十數萬,被俘虜十萬人,除了十來萬人跟隨李景隆逃到了山東,其余士兵都四散不知所蹤。

李景隆的再次潰敗,猶如颶風一樣震動天下,身處紫禁城內的朱允炆久久無法平靜下來,想朝廷的百萬大軍竟屢次不敵燕藩一隅之地?怎不令天子和官府民間為之驚懼。

燕王鐵騎打德州府長驅南下,前鋒輕騎已經殺到了距離濟南不遠的濟陽縣郊外。

山東緊靠著京師乃是中原腹地,民風和北方有些不同,但山東人的彪悍同樣天下聞名。相對于兵荒馬亂的河南河北和抵御外患的西北等地,因建文皇帝的德政,山東士林絕大多數都擁護仁義寬和的朱允炆。

連同潰敗的官軍也帶來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傳聞,英勇戰死之人有將近三萬多的山東人,多位山東籍將領寧肯慷慨赴死也不愿受辱投降。

有位名叫王省的教諭無意中被燕軍斥候抓住詢問官軍虛實。得知是舉人后就給放了。

沒想到王省引為生平奇恥大辱,回到縣城召集學生齊聚在明倫堂里,講訴君臣之義后,悲憤的道:“燕王叛逆居心叵測,天道淪喪!某恨自己一介書生無法上陣斬將殺敵,既然不能血灑沙場,那就今日以死明志。”

說完王省大哭,學生們也跟著痛哭,最后王省竟然一頭撞在柱子上而亡。

類似的列子還有很多,總之在士林學子的影響下。山東軍民沒能如朱棣所想那般所到之處聞風歸降,即使迫不得已的打開城門,士紳讀書人也大多緊閉家門,拒絕為燕軍效力。

潰散的士兵中,徐汶無精打采的混在人群里,茫然邁步朝前一步步走動,身前身后的兵士人人帶著傷,彼此攙扶著落魄而行,他倒是幸運的整個人毫發無損。因戰馬倒斃和李景隆失散了。

遠遠望著堅固高大的濟南城墻,口渴難耐的徐汶發現路邊有個泉眼,跑過去擠進互不相讓的逃卒中,雙手捧起甘美清泉暢飲一頓。

疲憊欲死的徐汶坐在路邊苦笑起來。誰知李景隆又敗了?還是敗得如此之慘,真是虛有其名的廢物!連累的自己竟猶如喪家之犬。

他不敢投降賞罰分明的姑父燕王,怕不被一刀斬了項上頭顱,倒是把住在德州的老娘媳婦全都扔給了燕軍。反正有老三在,諒誰都不敢無禮。

按理說身為敗軍之將的李景隆死定了,連續葬送掉朝廷二三十萬軍士的性命。要是先帝在世時非得被抄家滅門,凌遲活剝了不可,不過很了解皇帝性情的徐汶猜測李景隆或許十有死不了,非但能夠活命甚至連爵位官職都能保留下來,誰讓那是最仁義的建文皇帝呢?

是以無處可去的徐汶索性決定繼續跟著李景隆廝混,最不濟回到京城打理家族產業,還不是照樣吃香的喝辣的,全家人遠在北平誰能奈何自己?想一路鞍前馬后的伺候李景隆,怎么也得安排個百戶吧?萬一姑父殺到了京師,徐汶頓時眼睛亮了。

忽然瞧見騎在馬上的堂伯徐輝祖呵斥著命士兵們集合起來,徐汶眼中冒出殺意,遂不聲不響的低著頭走向了倉促集結的人群中。

秦皇島。

面對不遠千里投靠而來的好友們,本身和軍方有了千絲萬縷的牽扯,顯然今后所有人都會推動著徐灝不停的朝權勢上游走下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形成,徐家周圍有了日漸緊密的眾多家族圍繞,這一切都會無聲無息的逼迫徐灝無法放手,甚至連想停下腳步都恐怕難以做到了。

幸好通往權臣的道路上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古往今來最大的功勛,擁戴帝王之功,徐灝可以斷定死后一定會被封王,就和常遇春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靈位會被供奉在太廟里世享煙火供奉。有此與朱家王族并肩的王爵憑借,不管后代出現多少不肖子孫,終歸會有一支后代會延綿直至明朝滅亡的那一天。

如果不是參與了靖難之役,除非立下蓋世功勛,不然幾乎沒可能被授予世襲罔替的榮耀爵位,文臣之路地位最高的閣宰被封的爵位頂多三代遞減為平民,哪怕是擁立皇子繼位,閣臣只能是唯一的目標,而武官最高不過是世襲指揮。

等輔佐燕王做了皇帝被封賞侯爵,因顯赫的身份地位只要往后不參與謀逆,足以照顧親朋好友門生故舊等所有休戚與共之人了,當然前提是他們不要自作孽。

眼下隨著地位越走越高,使得徐灝有種高處不勝寒的顫栗感覺,至此多多少少有些后悔起來,主要是年紀實在是太輕了,輕的可怕。

為此徐灝不好親身參加接下來的戰斗,就連朱棣也不想徐灝太過于顯眼,因此接下來徐灝會立不下足夠多的戰功,等將來論功行賞時徐灝的名次就會降到合適的位置上,此乃徐灝和朱棣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

靖難之役還未功成。已經開始急流勇退的徐灝只能寄希望于雄才大略的朱棣,像歷史一樣能夠包容功臣,做到和靖難功臣集團有始有終,其實私心里倒是很希望將來永樂大帝能架空于他,這樣就有借口偷懶了,無憂無慮盡情享受生活不好嘛?

自家女眷一來北戴河就被優美的天然景致所吸引,整日里結伴一起游山玩水,人人樂不思蜀,連日來興致勃勃的籌劃修個徐家別院。

徐灝買下了位于海邊的一座大戶宅院,閑暇時在書房里寫了一些東西。乃是崇禎皇帝時期有位武舉人上書的建言,謂朝廷有三大病根,天下糜爛的癥結所在。

第一大病根就是源遠流長,堪稱封建王朝穩固基石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并非是不好,而是先帝所創的八股取士相比歷代科舉弊端更大。

而且千年以來,父母師長都會反復不停的灌輸一個概念,要讀書,要寒窗十載。為的是出人頭地,為的是中舉做官,做了官就可以光耀門楣,萌護全家。做了官就可以大富大貴。因此,讀書的目的變成了立志飛黃騰達,還有幾人真正為了黎民百姓和整個國家?

又有誰是真的為了孔孟圣賢而讀書呢?再來孔孟圣賢為代表的四書五經作為教材教義,用科舉考試來組織和搭建官僚集團。出來一批批妙筆生花的空談之輩,一個個無不是自吹自擂的道德名士,實則有幾人擺脫的了名利枷鎖。不留戀于美色,不為了錢財名聲官位而茍且鉆營?

第二個病根是以資格取人,大明朝的基石是億萬農民之上的讀書人,看似公平給了絕大多數平民以出人頭地的機會,可實際上階級在先帝在世時就已經有漸漸固化的傾向了。

中國有句老話英雄不問出身,現在的官場可以驗證,任何途徑做官之人都能當上尚書。可是科舉制和官僚習氣會慢慢改變,同鄉同年同窗同師等此類任何能互相攀附的文人痼疾,會使得進士之官變得沆瀣一氣,共同阻攔住經其他途徑做官之人。

明朝末期無官不貪,無吏不污,清廉自愛之人反倒會被視為異類,會被群起而攻之。

寫到這兒,徐灝心說穿越前的后世不正是如此嘛?就算西方世界,政治獻金一樣大行其道?政治世家和大財閥幕后操縱國家世界,總之天下烏鴉一般黑,區別在于現代的老百姓起碼能活的滋潤,這是現代文明的開花結果,即使處處權貴當道,也有各種監督方式和法律制約。

第三個病根徐灝忘記是什么了,反正也是科舉取士的弊端,所謂官官相護,做官不用懼下只求媚上的秘訣。

徐灝和薛文等好友們交往的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感慨,就是讀書時日子過的朝不保夕膽戰心驚,因家家都是靠天吃飯的農戶,父母兄弟得下地種田,得上繳賦稅,得出勞役,辛辛苦苦不說,最怕遇到災年或惹上了官司,一夜之間就會淪為赤貧,哪怕是生了病都怕,更別說遇到戰亂了。

可是一旦考中秀才,境遇就會完全翻轉,家里一躍而成書香門第,一等考中了舉人后,全家升格為名門鄉紳,從此再也不怕受窮了,而中了進士之后,“肥馬輕裘,家資非數百萬則數十萬。

因此長此以往,龐大的官僚文人享有很多豁免權,免除稅賦和徭役,能庇護很多非法獲得財富之人,比如鹽商、走私商人和倭寇。

有錢人越來越富,窮人則越來越窮,土地高度兼并,正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最終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

徐灝停下了筆,這三大弊端不單單是他,恐怕很多文臣都很清楚,問題是身處其中又能怎么辦呢?改變它就是動了自己的切身利益。

言而簡之,無解!(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