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明穿日子  第八百七十五章 嘉興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平凡的明穿日子 | 寧小釵   作者:寧小釵  書名:平凡的明穿日子  更新時間:2014-12-28
 
嘉善縣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東南側,乃是江蘇、浙江、松江府之間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江南中的江南,水鄉中的水鄉,人杰地靈。

大約七千年前,先民已經在此地以漁獵種稻為生了。

因江南的發展,嘉興縣得以提前二十多年設立,不然得等到宣德五年,因地廣賦繁而劃增為縣。

明朝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時間對江南進行重稅,導致平民百姓不堪重負,流離失所,并且禁海也阻礙了江南的貿易環境。本來永樂朝會是江南的機遇,可惜連續幾個舉國工程和五伐漠北,沉重負擔壓得江南人喘不上氣來。

如今堅持了十來年的休養生息,江南的沉重賦稅一朝而解,非但沒有減少稅收,反而近幾年來大幅度的增長,故此也壓制了一些對重商主義頗有微詞的大臣們。

嘉善更加的富裕了,外來人口越來越多,這是新的難題,因為會造成偏遠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少。徐灝卻認為不是事,一來憑什么不許人口自由遷徙?二來中國人的鄉土觀念根深蒂固,再來隨著人口呈爆炸性的增長,又何愁各省無人呢?

嘉善在后世最有名的就屬西塘了,當徐灝攜三女漫步于這典型的江南水鄉時,很多百姓有了錢,正在忙著修繕祖居或改建新居,到處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沒走幾步就得過一座橋,四通八達的水網,使得在水網中心的西塘百姓向來惜土如金,無論是商號或民居。對于房屋的面積寸寸計較,房屋與房屋之間的距離竟壓縮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令人嘆為觀止。

數不清有多少條長長的、窄窄的弄堂,好像迷宮一樣,長的超過了百米。短的不過一米,動輒要經過‘一線天’,四個人得排著隊前進。

走累了,隨便找了家酒肆,徐灝點了當地特色菜,荷葉粉蒸肉與六月紅河蟹。清蒸白絲魚,八珍糕,西塘的天下第一面以及一壺嘉善黃酒。

置身于西塘,宛如置身于秦淮。

沐青霜放下筷子,起初她對林道靜還有些敵意。這幾天見她和徐灝之間清清白白,處處以弟子自居,放下心來。

三女小聲說著話,議論著西塘的建筑以及美食。徐灝卻發現對面有兩戶商鋪的人正在吵架,遂起身走了過去。

走到跟前,徐灝說道:“不要吵了,我來給你們評評理。”

看熱鬧的百姓都看向他,有人問到:“你是哪位?”

“途經此地的縣令。”徐灝隨口胡謅。指著自己的親衛,“他們是我的屬下。”

百姓們立刻肅然起敬,爭吵中的兩個人也停了下來。其中一個叫道:“正好求老爺給審審,他偷了我的斗。”

“誰偷你的斗了?明明是我自己買的。”另一個也叫道。

“住嘴。”徐灝抬頭瞧了瞧招牌,一家是賣糖的,一家是賣米的,而斗就是巴斗,用柳條編織的計量工具。取自諧音才高八斗的‘八斗’。

巴斗不值幾個錢,但鄰里糾紛就是這樣。一點小事也能互不相讓。酒肆里,林道靜興致勃勃的道:“先生要辦案了。”

沐青霜嘲笑道:“他從未做過地方官。怕是要出丑露乖,叫他多管閑事,你們倆誰都不許幫忙。”

林道靜和小葉子對視一眼,其實就算想幫忙也幫不上,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和經驗,怎么幫?不過小葉子對干爹極有信心,笑道:“干爹一定有辦法,我知道。”

“哼!”沐青霜輕哼一聲。

這時徐灝先問賣糖之人,“你先說。”

賣糖的說道:“老爺,這個斗是小的家里的,不見了快一年了,他今日取出來量米,小的瞧著眼熟,過去認了出來是我的,可他不肯還。”

徐灝說道:“誰家沒有巴斗?怎么就說是你的?”

“人人家里是有巴斗,可家家都有自己的記號。”賣糖的又說道:“再來小的用了好多年,自然熟悉,難道會不認得?”

“嗯!”徐灝轉而問賣米的,“你怎么說?”

“大人。”賣米的一臉委屈,“這巴斗是小人買的,放在家里用了幾年,今日取出來量米,誰知他無故跑來冒認。區區一個巴斗事小,可小人怎能甘心被認作是賊呢?求老爺詳察。”

徐灝說道:“既然是自己的東西,可有什么憑據?”

賣米的說道:“上面有字號,不信大人您看。”

徐灝便接過來瞧了瞧,果然上面有“米店置用”四個字,又問道:“這是買來就寫的,還是用了多時后寫的?”

“買來就寫的。”賣米的解釋。

類似的事徐灝聽多了,是以裝作苦惱的模樣,說道:“這樁事我也不明白了,看來只得問巴斗了。巴斗呀,你到底是哪家的?”

一連問了幾聲,鬧得周圍的百姓都笑了,有人說道:“敢情這老爺是癡的,巴斗哪里會說話呢?”

酒肆中的林道靜也跺足道:“哎呀,先生怎么能問死物呢?”

倒是沐青霜太了解自己的男人了,輕笑道:“他最會裝神弄鬼了,你等著瞧吧。”

就見徐灝指著巴斗,怒道:“你再不講,我就要打了?什么,還不說話?來人,給我狠狠的打。”

親衛都習慣了軍令如山,別說打巴斗了,就是直接殺人也得服從命令,二話不說上前照著巴斗就踹。

如此街上和巷子里的人幾乎全笑倒了,有人嘆氣道:“哪來的糊涂官。幸虧不是咱嘉善的父母官。”

酒肆里的客人們哄笑連連,無疑又增添了一樁喝酒時的笑話,鬧得林道靜和小葉子臉上火辣辣的,若不是對徐灝有信心。非得找個地縫鉆進去不可。

面對人們的嘲笑,徐灝對此視若無睹,吩咐道:“拿起來,看看下面有什么東西。”

李冬拿起來朝地上一看,回道:“有許多的芝麻。”

徐灝滿意一笑。對賣米的說道:“你一個賣米的人家,常年用來量米,怎么會有芝麻夾在其中?分明是糖坊用的家伙,你認不認錯?”

賣米的支支吾吾的不認,徐灝說道:“不認沒關系,我再給你審一審。這上面的字跡若是買來就寫的。用了幾年輕易洗刷不掉;若是你后來才添上去的,只怕就見不得水了。”

賣糖的趕緊跑回去,取出來一盆水和抹布,李冬親自洗涮,果然很快字都消失不見了。

這時候。周圍的人們漸漸收起了笑聲,驚訝的看著這一幕。徐灝對賣米的說道:“論理該打你幾板子,只是如此一來你二人就結成了冤仇,免了。以后切記莫要貪小便宜,東西不值錢,名譽卻無價。”

又對賣糖的說道:“他應該不是偷你的,而是鄰里間借去用用,因你忘了要回來。他便久了不還。又怕你認出來,所以寫上了幾個字,不過是貪圖些小便宜。非是行竊,為了這么點小事值得當街吵架么?”

說完了,徐灝招呼與有榮焉的三女,瀟瀟灑灑的走了。而本地的百姓沒有一個不吃驚吐舌的,人人都說:“這樣的人物,才不枉教他做官。真是青天大老爺呀。”

租了一艘小船隨意游覽兩岸風光,小葉子興奮的道:“干爹真應該做文官。那才是百姓之福。”

徐灝和沐青霜并肩坐在一起,笑道:“哪有這么簡單。這是無足輕重的糾紛,我自然可以隨意判斷,對了錯了皆無關緊要,判斷錯了也好補救,所以心里沒有任何負擔。就說做地方官,人人都知道人命事大,不管是命案還是奸情之類,一個事關生死,一個事關名節,但凡只要有一絲疑點,也不能輕易結案,不然就要鬧出人命來,害人害己。所以別看一個個地方官看似很威風,壓力大著呢。”

沐青霜見林道靜若有所思,說道:“還真是如此,這一次我回云南,沐家有個家人在王府對面開了個綢緞鋪子,他天性刻薄,成天賣弄自家有多少多少錢,可等親戚朋友向他借貸,又一文錢也不肯借。更有一樁討人厭的習性,最喜歡談論他人家的內宅私事,不是說這家人扒灰,就是說那家人偷漢子,時常捕風捉影無事生非,所以家里人都恨他,幾年前,嫂子就讓他離開了沐家。”

這位家人名叫沐壽,四十多歲了只有一個兒子沐郎,相貌很丑陋,十五六歲長得像十二三歲的孩子,矮小瘦弱,性子也癡癡呆呆。

沐壽有個親戚姓何,先后跟隨沐家兩代家主征戰,非常富有。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小妾生了一個女兒,女兒比沐郎大了兩歲。

沐壽貪圖何家的富有,早年就定下了娃娃親,去年何氏夫婦雙雙病故。未來媳婦已經年芳十八歲了,沐壽尋思應該把人娶過門,奈何兒子不懂得人事,年紀也小,不會洞房花燭夜,可不娶又怕何家兄妹倆年齡相仿,不是一個母親生的,住在一起會惹出閑話來。

按理說沒什么,可誰讓沐壽一輩子談論他人呢?自然最在乎自己的顏面,也最計較此種事,豈能留下話柄?

所以他請來媒婆去說,想先把人接過門,等兒子再大一些,即可完婚,何家同意了。

把人接回家來,沐壽見未來兒媳婦的容貌又標致,性子也聰慧,非常的歡喜。就怕她嫌棄癡呆的傻兒子,是以把個兒媳婦當成了寶貝,要什么給什么,沒有個不答應的。

而這位何氏說好聽呢,是個貞淑女子,說難聽呢,就是個受傳統禮教下熏陶的封建女性,滿腦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一點都不厭惡未來丈夫,起碼現在不嫌棄。(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