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夢  第1013章 微服私訪:在常熟

類別: 歷史 | 清史民國 | 天朝之夢 | 大羅羅   作者:大羅羅  書名:天朝之夢  更新時間:2014-10-21
 
貼吧簽到,記錄你在的每一天!

南直隸,蘇州府,常熟縣。

古老而繁華的常熟縣城外,田壟密布,卻并不都是稻田,各色菜田、魚塘、綿花田和桑樹林依次鋪開,將平整的大地點綴得異彩繽紛。偶見數十戶人家聚為一村,青磚灰瓦,炊煙繚繞,跟繁華的縣城風景動靜相襯,好一派畫意詩情的景象。

就在其中一個小村子里,不少農人剛剛從田里回來,沒有散去,而是聚集一處,正聽一個頭戴儒巾,身材肥胖的老者正坐在一張石凳上誦讀著報紙上的文章。讀得也不是《大公報》、《清流報》這樣的大報,就是常熟當地幾個名門大族共辦的《常熟縣報》。

“自光復10年起,常熟縣戶籍之年滿6足歲,不滿10足歲之男童,皆須前往所屬鄉鎮之小學登記,并且接受智力測試,凡心智正常者,都有進入小學,接受四年教育之義務。凡拒不履行義務者,官府將處以罰銀50元之懲罰!”

“依據《大明欽定義務教育法》之規定,常熟縣衙教育司公告之縣立各小學收費辦法如下,凡常熟縣戶籍之男童入學,每年須繳納學費2塊銀元,分兩次繳清,一次6月底前收取,一次春節之后收取。如家庭卻有困難者,可向所在鄉鎮之小學提出減免申請,學校當酌情減收。”

當這個老頭子念到學校收費標準的時候,四周的黑黑瘦瘦的農人頓時紛紛嚷嚷叫了起來,神色多有怨恨和不滿。

“2塊銀元啊!也太貴了,比族學私塾貴了一倍都多,一石上好的白米就這樣沒有了……這什么義務教育的,和咱們尋常小農有什么關系?咱們又不想做官,就是不認字也沒有什么嘛!”

“是啊。我家有3個小子都在6歲到10歲,這就是三石白米沒有了。還要交租子,納田賦。這不是要我賣兒賣女么?”

“要減免恐怕也沒有那么容易吧?衙門里的話哪有那么好說?沒有人請托,誰給咱們尋常小民減免啊?”

“翁大老爺。您老的兒子是朝廷大員,不如去和皇上說說,不要搞什么義務教育了……”

那個姓翁的老者微微搖頭,嘆了口氣:“當今圣上本意是好的,讓天下貧苦子弟都能讀些書,知道些道理,將來也好有個上升的機會。只是行事還是過于操切了些,和過往一樣。很少為小民所想。這朝中大臣也是的,怎么就不知道向皇帝進諫言呢?再這樣下去,這大明江山怕是又要不穩了!”

另一個聲音響起,滿是無奈:“邃庵先生,您老又在這里議論朝政了,之前請您去蘇州公局當議員您又嫌麻煩,卻又和自家的佃戶成天瞎說八道。”

這位被人稱為邃庵先生的翁姓老者順著聲音回頭一看,就見一個紅袍子官員帶著幾個穿西服或是長袍的人站在不遠處的一處屋檐下面。他老眼昏花的看不清來人的臉面,不過這紅袍子的聲音老者是挺熟悉的,此人名叫瞿秉淵。出身常熟名門鐵琴銅劍樓瞿家,光復3年江南鄉試中了秀才后就在常熟本地為官,去年又中了舉人。現在官拜常熟縣令。他還有個老爹叫瞿墉,和潘世恩一起投靠朱皇帝,是當下的黑龍江省巡撫。

而這位“邃庵先生”不是旁人,正是朱皇帝跟前的紅人翁同龢的父親,名叫翁心存。在滿清的時候他已經官拜戶部侍郎,還有個兒子叫翁同書的在道光二十年中了進士,官拜詹事府少詹事。太平軍逼近北京之時,翁心存、翁同書兩父子就從北京人間蒸發,去天津當了兩年寓公。之后也沒有出仕大明,而是回了常熟老家閉門讀書。很有一些不貳臣的意思。不過這并不妨礙他的兒子翁同龢在大明朝中內外鉆營,步步高升。

正因為有翁同龢這個靠山。翁心存翁老爺子自不把瞿秉淵這個晚輩放在眼里,哼聲道:“鏡之啊,當今之世不是講言論自由的嗎?老夫又沒有說什么大逆不道的話,有什么打緊的?再說了,老夫所言也俱是實情。當今天子的武功雖已超過成吉思汗,堪稱一代天驕,但是文治還是稍差一些,對于小民生計,更是漠不關心,比起清韃的康乾二君是有所不如的。”

瞿秉淵登時沒有話說,回頭看了眼一個穿著儒生袍的高大男子,苦苦一笑,剛想說什么,那男子一擺手,就徑直走到了翁心存身邊,一施禮,開口就是南京官話:“老先生,在下姓羅,是《清流報》的記者,能問幾個問題嗎?”

翁心存滯了一下,點點頭道:“啊,羅先生有什么話就問吧。”

這位羅先生笑了笑,卻朝翁心存身旁的佃戶們點點頭,問道:“諸位都是翁老先生的佃戶?”

“是的,我等都是給翁大老爺耕田的。”其中一個上點年紀的老農恭敬地答道。

常熟這個地方歷來文風鼎盛,誰都高看讀書人幾分,這位“羅先生”一身儒士打扮,自然也容易受人尊敬。

“老丈家中自己可有田?又租種幾畝?租子多少?交了租子后所得可夠溫飽?”

這位羅先生笑吟吟的又是一連串問題。

“老漢家里有一畝半的薄田,還租了翁老爺的五畝水澆地,每畝交租子一銀元外加800個小銅板,在常熟已經是輕的了,所以交了租子后足夠一家溫飽了。”

一旁又有農人幫腔道:“翁大老爺心善,收的租子都比別家要低一些,差不多占到四成的收成。”

“四成的租子不少啊?”那羅先生顯然是不知道農事的,懵懵懂懂地問道。

一旁馬上就有農夫指出。

“那得看什么地,翁老爺的地都是水澆地,一年兩熟,多的話五百斤谷子都能收上來,交完翁老爺的紳糧一畝都能余下三百斤谷子,差不多就是兩石白米啊!”

“那還是種稻子,如果再種些蔬菜養些雞鴨,收獲可就更好了,這可都是托了翁老爺的福。”

“可惜現在土布賣不出去,市面都叫機織布的占了,否則這光復朝的日子還真不算難過。”

“是啊,男耕女織,這是老祖宗幾千年的規矩,怎么到光復朝就行不通了呢?”

“現在又強逼著咱們這種尋常小農送娃娃去上學……還一學四年,每年要兩塊錢學費,這可就是四石百米啊,要是家里有三四個娃,日子還過不過了?”

好嘛,七嘴八舌又開始抱怨了。他們這些人都是最底層的小農,在滿清也好,在新明也罷,總是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當然不可能是眼下欣欣向榮的大明資本主義經濟的受益者了。而且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必然會沖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首先自然是土布市場被機織布占領,讓蘇湖地區的小農少了一筆額外收入;其次則是一部分沒有功名的地主從士紳地主向資本主義農場主轉變,造成大批佃戶失去份地淪為無產階級或遠走他鄉。而得以繼續托庇于翁心存這種官僚大地主的佃戶,從某種角度來說,還真是幸福的。

翁心存也嗤笑著說道:“這大明天子就是喜歡多事,天下紛亂方止,本是應該于民修養,可卻偏偏紛擾不息,還好當今天子武功鼎盛,堪比始皇帝,否則這天下又該擾亂不休了。”

這位翁老頭子的嘴皮子耍得痛快,可是他怎么也沒想到,就在他背后十幾步遠的地方,他的寶貝兒子翁同龢的腿肚子可是抖得厲害,哭喪著臉都快急死了,恨不得沖上去用塊抹布把他老爹的嘴給堵了。因為現在正和翁心存說話的羅先生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朱大皇帝。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