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三十章、少年怪誕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漢魏文魁 | 赤軍   作者:赤軍  書名:漢魏文魁  更新時間:2015-09-05
 
周不疑最后闡述自己對于君、民關系的想法,是勛越聽就越覺得耳熟——你丫真的姓周?真的不是姓李?你丫真的不是從后世穿越過來的么?!

周不疑說所謂君主,只是用來統合百姓利益的工具而已,君與民只“有上下之別而無尊卑之分”,這不禁使是勛想起兩句話來——一句是:“天之立君,本以為民”;一句是:“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m.樂文移動網

這兩句話是誰說的呢?乃明朝自由派思想家李贄李卓吾所言。要說漢魏之際,才剛脫離古老的貴族社會,尚未能邁入中世紀官僚社會,所以尊卑等級秩序仍然非常嚴密,觀念亦深入人心。君就是君,是老天爺派來統馭百姓的,所以自然比老百姓要高貴。孟子所言君輕民貴,其實也不過是說國家是由老百姓所共同組成的,無君尚可有國、有民,無民則無國且無君而已——就國家而言,百姓眾而君主寡,所以百姓比君主重要。并不是徹底否定尊卑等級,認為君主和老百姓就人格上而言,可齊一觀之也。

即便進入到中世紀官僚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不僅僅表現在現實層面,同樣不脫離理論層面,“人人生而平等”是近代才被普遍認同的理念,放在中國,其開端大概就是李卓吾了吧。

當然啦,佛家、道家也講究這個,但那具備的更多是宗教意義而非社會意義,再說也沒幾個和尚、道士真把“眾生平等”的話當真……

結果“呼啦”一下倒退一千多年,一個才十七歲的孩子就說出這話來了,你讓是勛怎能不驚?必須承認確實有天才的存在,而且即便并非天才。即愚者所言,某些時候也包含著一定的客觀真理,或者超前思維。問題你是這時代的士人,倘若自己隨便想想也就罷了,若敢肆意宣之于口,必遭時人所忌,目為異端、狂悖,甚至是瘋子啊。

所以李贄就被人罵“非圣無法,敢為異論”,或者“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敗為是非而已,學術到此。真是涂炭”。很多話連是勛都不敢說,只能含糊其辭——跟漢末三國宣揚自由、平等、博愛?那不是作死呢嘛!沒想到周不疑這小子竟能得窺其中真意,還挺高興終于有人跟我想得近似啦,“是非腐儒也”,趕著上來拜師求教。

周不疑就是在作死,無疑他這一套是非常不利于階級統治的。要是悶聲大發財。任由“舉世皆濁我獨清”也就罷了,倘若膽敢肆意宣揚。非被人踩出屎來不可。他要是個真瘋子或者傻瓜也就算了,偏偏打小就有聰明之名。這越聰明的人走歪了路,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啊,是勛心說我要是曹操。也得派個刺客去把這小子給宰了!

孔子為什么要殺少正卯?子產為什么要殺鄧析?即便傳世資料不多,也大可猜測得到,倘若確有其事,那不是因為少正卯或者鄧析犯了法,而是因為他們所宣揚的理念與孔子和子產背道而馳,使得執政者認為將會動搖統治根基。要是遵循著這一思路去考慮問題,那么曹操謀殺周不疑就真的一點兒都不奇怪。

還幸虧周不疑年紀小,所以曹操只敢派遣刺客去暗殺,真要是年歲大點兒,再有了點兒名望,說不定曹操就要按照對付孔融的先例,先往他腦袋上扣個屎盆子再明正典刑啦。

所以周不疑才剛闡述完自己的理念,是勛當即呵斥道:“此非吾之意也。”這都是你自家的想法,別往我身上扯,我肩膀也窄可實在當不起啊!隨即點醒對方,理論不可超越實際,走得太過頭,否則就跟走路腳步放太快一般,肯定會摔跟頭。周不疑倒是也無狂態,不是一梗脖子說:“原來你丫也就這點兒見識。”而是當即俯首恭聆。

是勛這會兒是真不想收他當弟子了——這要是始終執著于那套“歪理邪說”,將來連累到我可怎么辦?可是多少又有點兒猶豫,一是曹沖的面子不好駁,二來么——難得碰上個思想超越于時代之上的家伙,或許還能跟我有些共同語言,真要直接轟出門外去,多少有點兒可惜了的啊。

忍不住就轉過頭去,望一眼逄紀。逄元圖瞧見是勛的眼神,當即微微頷首,那意思:你就收下他吧。

是勛心說逄紀你是幾個意思?難道剛才周不疑說的那一套話你聽了不驚?還是只當他小孩子狂妄愚悖之言,沒往心里去?因而注目確認,卻見逄紀點頭不止,后來干脆明言:“不疑所言雖然怪誕,乃因其年少之故也,而能思及此,亦不易矣……”小孩子哪怕說得再不靠譜,他小小年紀就能夠思考這種問題,本身也說明能力與眾不同啦——“主公何不受而教之?”

是勛耳根子比較軟,因為他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能量,所以非常重視那些歷史上便即有名的智者們的意見——說起逄紀逄元圖,那也是當年袁氏集團中排得上號的謀士啊,既如此說,料必有其深意也,豈可不聽?于是微微頷首,轉向周不疑:“欲受我教,乃無妄言。”想做我的徒弟也可以,趕緊閉上你的嘴巴,別再胡說八道啦。

周不疑大喜,便欲以弟子之禮參見,卻被是勛給攔住了。是勛說我這就打算離開安邑,你說愿意追隨在我左右,那就先得回去稟告父母尊長,讓他們給我來一封信,我才可能收你呢——倘若這就直接領走,結果你們家人告官說孩子被拐了,算什么事兒啊?隨即擺擺手,如今尚無師徒名分,你且先坐回一邊去吧。

周不疑返回坐席,是勛轉向曹沖,一指逄紀:“元圖適至安邑,家眷尚在途中,不便隨我返鄉。乃欲入公子門下,可乎?”

曹沖微微皺眉。說逄先生愿意輔佐我,那當然再好不過啦,只是……我才是一介童子而已,尚未冠禮,沒有收門客的道理啊。逄紀微微而笑:“魏王愛公子,料不日便將冠矣。紀欲先為公子友,未識公子肯俯允否?”曹沖趕緊拱手:“敢不從命?”

等到送走了曹沖和周不疑,是勛轉身就問逄紀,你為何攛掇我收下周不疑呢?你不覺得他的想法和言辭都很危險嗎?逄紀點一點頭,湊近是勛。低聲說道:“是故,斷不可容其于‘顯甫’之側也……”這孩子這么危險,再要在讓他湊在曹沖身邊。天知道會惹出什么事兒來。我可是想要輔佐曹沖,拱其上位的,旁邊兒放這么一顆定時炸彈,你說我能放心嗎?還是讓他跟你返鄉,趕緊滾蛋吧。

是勛聞言一愣,便即沉下臉來。冷哼一聲:“元圖未離我門。而已為他人謀耶?余之生死,乃不計矣。”你還沒有正式脫離我的門下呢。就光考慮曹沖,而要置我于危險之地嗎?這也太過分了吧。

逄紀哂笑道:“主公過慮矣。彼一無勇少年。但能惑童子耳,安能惑主公?”他那種危險思想也就迷惑迷惑曹沖這種雖然聰明,但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怎么可能影響到你呢?“吾觀其人,天資聰穎,雖入歧途,而不難救也。況其仰慕主公之心,純出至誠,若得主公作育,翌日必大有裨益——主公若無惜才之意,何得止其妄言?”你要不是挺喜歡這小子,覺得他還可以挽救,干嘛要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言不可極,行不可疾,言極必毀,行疾必蹶”呢?別都往我身上推,我只是提個建議而已,最終主意還是你自己拿定的啊。

是勛一甩袖子:“元圖可以休矣。君何不為良藥,而自甘鴆毒也!”

他越發覺得讓逄紀去追隨曹沖,可能是一步極大的臭棋,但問題是既已應允,不便反口,況且逄紀是個自由人,不是自家奴仆,他就算求不到自己的推薦,難道以昔日名望,就肯定巴不上曹沖的腿嗎?何必要因為難以阻撓之事,就此跟逄元圖撕破臉呢?

此人真非良藥也,而是鴆毒,以之為友,就算烈藥也可能治病,若以之為敵,貌似還挺可怕的……說不定哪天這毒藥就給下到自己的膳食里啦!

既已定計,是勛匆匆收拾行裝,短短五日后便即啟程,離開安邑。他身邊兒帶著妻妾、閨女,還有以關靖為首的數十位賓客,以魚他為首的近百名仆役,以荊洚曉為首的百余名部曲。

包括周不疑在內的七名少年弟子,亦皆從行。這些弟子的家人大多在外郡為官、做吏,本來就是全托,跟著他走也很正常;只有周不疑和夏侯威家在安邑,是勛先取得了他們家人同意,方才允準同行。

但是管氏父女卻不肯走。管亥說了,我如今沒啥奔頭,就想守著閨女、外孫,好好種我的地,想當初在許都郊外才把田地侍弄熟了,你就搬來安邑,這才多久啊,又要遠行,去種生土……你要累死和恨死我這把老骨頭嗎?我不走了,跟哪兒不是種地啊,干嘛要跑關東去?

管巳則表示,老爹不走,她也不走。尤其當打聽到是勛此番東歸,不是要奔營陵氏家,而待前往郯縣曹家,管氏女就更不肯相隨了——就算到時候你也同樣安排我別居,但人生地不熟的,居于大婦故鄉,那得多別扭啊!再說了,你不是承諾最多兩年,還要回安邑來的嗎?那我就跟這兒等著你好啦。

是勛心說老婆這東西,真是有了孩子就不要老公了……還打算把是復帶走,管巳卻抵死不從。無奈之下,只得留下大部分部曲依前守護管氏莊院,自己光帶著曹淼、甘玉和兩個閨女上路。

一行好幾百人,光行李就裝了四十多乘大車,乃離安邑南下,從茅津渡過黃河,然后折而向東,經澠池、新安而入谷城界——這兒就已經是河南尹的管區啦,河南不在魏國六郡之中,理論上是由朝廷直轄的。

谷城長郤嘉親自出城相迎,并且稟報是勛:“大尹前亦傳書來,云是公但過,將為做宴。”是勛微笑擺手:“本當親訪文公,何待做宴?”(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