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1649  第二百零二章 讓我們做發展的原動力吧

類別: 歷史軍事 | 種田 | 技術流 | 我們的1649 | 小樣有型   作者:小樣有型  書名:我們的1649  更新時間:2015-04-15
 
1649年的九月份,赤嵌農業基地也下了幾場雨。

可是這幾場雨來的真不是時候,此時剛收完200畝夏玉米,還剛剛晾曬上呢,可他媽的紫云號上的天氣雷達說將要有雨!

還以為能省些事情呢,得,老老實實搭架子棚吧。

建國安董事指揮著明人農民搭起了棚子,他的眉毛一直皺著,表情很嚴肅。

明人農民現在絕對聽從建國安董事的各種安排。他們發現只要照著漢唐集團的人說的去做,不管多么奇怪,不要去懷疑,沒有一個不是收獲多多的,要知道今年可是大旱,天下大旱啊。

在玉米剛種到育秧田里的時候,明人農民發現,那玉米種子除了略大一些,沒有什么了不起,有人剛想用牙咬一下,又馬上想起漢唐集團的人反復講過的不許用嘴品嘗的規定,這才放下。小氣的,一粒種子都不舍得。

其實漢唐集團的人懶得告訴明人農民們,這些種子都經過包衣劑處理。在每一粒種子的外面,都包有一層看不出的包衣劑,包衣劑里面主要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激素、微肥等。它可以在育苗期間有效地防治地下地上病蟲害,還可以促進根部的生長。

在玉米的生長期間,明人農民沒看出與原先的蕃麥≮長≮風≮文≮學,ww↘w.cf∷wx.n◇et有什么不同,無非粗壯一些但卻要比蕃麥費事了,他們被驅趕著要去給玉米“人工授粉”!

那幾日正是無風,那每一棵高高的玉米開了穗花,真是高啊。明人農民們被集中起來,兩人一組,發了兩根竹竿,上面綁著蠅子。要他們舉著順著壟溝前行,那繩子一定要碰到穗花就行了。

許多人都被那玉米的寬大葉子割傷,汗水一殺夠疼,還好只是疼一下,不礙事。明人農民看著高高的玉米心里面想,這玉米,怎么也能長出十穗八穗的吧?如果那樣就真是神種了

待到結穗時,明人農民們大失所望,才三穗!哈哈,才三穗!比它矮小很多的蕃麥也要五六穗呢但沒有明人農民敢露出嘲諷之色,讓他們沒有想到的事情太多,還是再看看吧。

那玉米慢慢的生長著,明人農民也越來越欽佩了,三穗中的頭兩穗越長越大,輕輕一捏,里面的顆粒個個飽滿,這一個比得上蕃麥的四個有沒有?!就是那個較小的也比得上二個結實最多的蕃麥了我的祖宗啊,真是神種了!

那時,建國安董事和畜牧站的王國濤站長正在巡視著玉米地

王國濤站長說:“建董,你估計這玉米畝產能達到多少?我和你打個賭”

“噢,好啊,我估計玉米粒最低畝產有二百五十公斤”

“好吧,我估計最多有二百二十公斤左右。一盒煙。”

“同意。可為什么這樣說,是我沒考慮玉米粒的水分嗎?”

“你是沒有考慮護青問題,我長期在農村生活啊。”王國濤站長意味深長地說。

玉米地是旱地,還沒有人租種過,完全是漢唐集團自己開發出來的,所以這里面沒有明人農民的份額,所以,王國濤站長所指的現象很明顯了

建國安董事笑了。

“你說他們相不相信我們會把種子賣給他們?”

“會,但是如果能白白得到,我猜測他們一定會”

“貧窮和饑餓而引發的貪婪,是暴力和道德敗壞的本源我們還是慢慢解決食物問題吧第一產業才是一切發展的基礎。”

“是啊,所以我要把畜牧站搬到二層行溪地區去去做大我們第一產業的基礎遙控始終不是好辦法,什么到了他們那里總是走樣。”

郭懷一和何斌領著他們的手下,加入到從臺灣北部地區往回運送各種礦產品的隊伍后,漢唐集團的人正式把二層行溪地區劃進了綠色區域里。

這樣,整個臺南地區絕大部分劃進綠色范圍內,看上去好似一片綠葉當然不要向明大陸看,除了廈門島上有一點點的橙色之外,剩下的全是通紅的一片,看上去怪嚇人的。

當王國濤站長第三次在網上提出報告后,董事會經過研究認為,以目前的狀況來看,雖然郭懷一和何斌暫時離開了二層行溪地區,但他們兩人的威嚴還是依然存在的,這一點從郭苞在那里擁有絕對的掌控權就可以看出所以漢唐集團認為,單獨派出漢唐集團的人去,應該是完全沒有問題,如果再帶上兩名明人安保隊員就更好了。平常還可以打打下手。

建國安董事和王國濤站長邊走邊聊說:“你要記住,我們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人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王國濤站長心里有些煩了,這個董事會啊,就是婆婆媽媽的。

當明人安保隊員的家屬“主動”搬來赤嵌農業地區時,他提出申請,被否;當郭懷一和何斌把子女都送到赤嵌小學時,他提出申請,還是被否。

直到這一次才得到通過。雖然婆婆媽媽一些,但很是讓人心里溫暖。

“放心好了,只要把我要的東西備齊,等玉米收割完畢后,我一個人就能在那里打下一片天地!這種感覺太爽了,是我做夢都想要有的,我真的不愿渾渾噩噩的生活”

建國安董事知道,他是想再一次教會那些家庭主婦們學會青貯技術后再走,家庭飼養,從來都不是可以輕視的。

兩人分手后,建國安董事聯系了一下郝剛部長,吩咐了一下護青的事情。然后心想,這個王國濤站長,直接提醒我護青問題就完了唄,還要繞了個圈子。

在玉米收割的過程中,所有參與勞動的明人農民都被允許生吃一穗挑最小的,因為那個比較嫩明人農民們香甜地吃了一穗,紛紛大贊,這是真正的糧食啊,一穗就足以飽腹!

郝剛部長一開始還不太明白建國安董事的用意,他小聲問:“這一批不是甜玉米吧?也能生吃?”

“放心吧,能,也一樣甜呢。就是淀粉不太好直接消化,有脹腹感覺。”

收割后就要晾曬脫粒了,剛晾曬沒有兩天,他媽的下雨了幸好有天氣雷達提前通知,他們還來得及搭制棚子,沒有受到什么損失。

由于還屬于試驗性種植,漢唐集團這一次只用了二百公斤玉米種。能種上二百畝,這當然是在育苗后移畝栽種的情況下做到的。

試種的結果表明,臺南的旱地完全適合種帶來的種子。但是如果漢唐集團能夠及時施肥,尤其是尿素,那么產量還能大幅度增長這個倒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做到的,布袋工業區能提供一些氯化鉀和一點點的硝硫基復合肥,這都是意外之喜了。

擴大玉米種植面積,指望不上機耕了,只能完全使用人工了。

當陸履常技術員,把苗栗地區的基本情況帶回來后,漢唐集團的人一一推演后,才知道,開采不是關鍵,而是如何運出來才是關鍵啊!

他們計算了一下,就算開辟出一條夠單人行走的道路,也要以十年做計算單位現在就以個人以背運的方法運輸,那成本太大了按照正常的歷史,那里還是要二百多年后才有人煙不過,只要地質情況變化不大就好,讓人心安。

所以現在赤嵌地區還要以人畜力為主,繼續開墾旱田。

機井的澆灌面積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了,

一口機井勉強可以澆灌兩百畝,再擴大,肯定供應不上。

怎么辦?玉米不似土豆和地瓜那樣好對付,偶爾澆灌一下即可,玉米卻要定時,定期指望老天是不行了

滴灌吧有技術員在網上獻計說道。當時有人笑了,說,我們上哪里弄聚乙烯管

那個技術員說,我曾到四川自貢鹽場旅游過知道嗎?古人們能用竹筒把一百多里外的天然氣引到鹽場來煮鹽,只用竹筒我當時順著那線路走了一趟滿心的震撼,人還有什么做不到的?!

當時,思路一下子打開了,對啊,大自然賜與人類的物資一定不會只有一種用途我們應該放下身份,好好學會利用土方法!

一時間各種辦法噴薄而出。竹管可以用上,那么陶管、瓷管也可以用上,而且我們還有水泥做封堵物,不行我們還可以用上水玻璃嘛。

于是,一套漢唐集團版本的滴灌綜合技術在紙面上,不,在網絡上成型了

設置高架水塔,采用自重力加壓。節省抽水機和揚水機的馬力,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滴灌設備的起始段采用陶瓷管運送,充分利用它的抗壓力強的作用,滴灌口可以用棉布捆綁,使得它在壓力大的作用下,仍可以慢慢以浸漬的形式滴灌。

滴灌設備的中間段采用瓷管,充份利用它容易封閉嚴密的作用,以保證可以有足夠的水源到達二級水塔。

滴灌設備的結尾段完全可以使用竹管扎眼后埋置。

通過試驗表明,雖然水在運輸途中跑冒漏情況比較嚴重,但還是遠比一開始的漫灌強大太多。

一個機井經過推演,完全可以供應六百畝旱地的澆灌需要!

示范工程上馬后,吳詠梅小聲說:“國安,就這要簡簡單單啊?明人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

建國安董事看著那高大的水塔說:“詠梅,他們想到了也沒有用,他們缺少原動力我們來這兒,就算是給他們加了原動力吧。”

吳詠梅想了想,說:“國安,還真是這樣,比如百年孤獨,兩家都用一樣的催化酶,完全由我們扶植的劉家,就沒有張家的有味道,烈了些,他們張家借助我們幫助,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了也學會加焦糖了。”

建國安董事默默地點了點頭,實際上他那時把心思都用到了這次秋糧的種植上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