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燕的珍寶和國書,體現的是西燕的態度,是西燕對大永的示好,這令景興帝心里松了一口氣。
在這之前,他真的擔心西燕會進犯,誰料西燕竟然是送禮。兩國保持友好互不侵犯,這是景興帝所想要的局面,看來西燕皇帝司馬昊也是這樣想的。
然而,宣政殿上有朝臣,打斷了景興帝這種美好想象。
“皇上,西燕在此時送來珍寶和國書,分明有詐。恐怕西燕此舉,是在迷惑我朝。”
說這話的,乃是兵部侍郎許慎行。
說起來,許慎行此人,在大永朝臣之中,算幸運的,他趕上了好時候。兵部主官這幾年頻繁換人,副官也屢屢升職,這一來二去的,他在兵部資歷算老的了。
從從五品上的兵部郎中到正四品下的兵部侍郎,官升了四等,許慎行只用了八年的時間,這個速度,令朝官咋舌――關鍵是他身后沒有世家大族。
許慎行熟讀兵書,對西燕的動作看得很通透。在大永戒備之后,西燕卻送來厚禮,這分明是別有用心。兵不厭詐,他擔心的是西燕刻意示好,使得大永松懈。
作為兵部侍郎,他當然要出列奏言,提醒皇上和朝臣這一點。
景興帝聽了許慎行的話語,沒有順應或者反對,只是略說了這么一句:“愛卿言之有理。其余朝臣,有本可啟,無本則退。”
景興帝沒有直接表態,但是朝臣已經知道他的態度了:皇上這是不想聽到這些不和諧的聲音。
皇上不想聽到的。朝官當然就不再奏言了。忤逆上意這種事,在臨近過年之時,朝官都不想做。
至于許慎行等看得明白的朝臣。在退朝之后向景興帝作的警醒奏言,則另當別論。
此刻在朝堂之上,關于西燕用心一事,就這樣略了過去。
景興帝的心思很簡單,西燕的賀禮照收,西寧衛戒備照常,不存在什么松懈與否的說法。至于京兆朝堂這里。不必再就此事細說,專注其余政事即可。
其余政事,最主要的就是改元大典。景興帝登基之時。就已定下明年正月初一改元,現在已經是十二月了,時間就要到了。
這是景興帝登基之后第一個年號,改元之后。大永皆稱景興年。昭示著大永正式進入他掌控的世代了。這個名號,將會傳遍民間,流傳史書,意義非同一般。
在景興帝的心目中,大永改元一事,是無比重要的。
先前還有河內道旱災和西燕局勢一事,他的心神還不及改元之事。現在一切已經塵埃落定,河內道已經平定。西燕已經示好,天下咸太平。當下朝堂最緊要的。就是改元一事了。
“禮部尚書,改元大典籌備得如何了?”朝官們既無本可奏,那么景興帝就親自點名了。
聽到景興帝的詢問,禮部尚書魏晉度應道:“回皇上的話,改元大典籌備已經進入尾聲。含元殿已經裝飾一新,大典儀注已經擬定,各事正完備當中……”
魏晉度出列奏言,將改元大典的籌備事宜一一道來。
在景興帝登基典禮之后魏晉度的閑悠的日子也沒有多久,在入秋之后,禮部就異常忙碌了,忙的就是改元大典。
禮部先是聯同工部的官員,按照禮制要求,將含元殿重新修飾;然后又和太常寺的官員商量儀注,擬定大典過程;中間還要向戶部的官員拿籌備的錢財,還要監督少府監制造改元特用的風調雨順鼎……
這樣眾多而重要的事情,直把魏晉度和戶部的官員累得夠嗆,而且還有惴惴擔心當中是否有差錯!
長泰帝只用了“長泰”這個年號,因此大永上一次改元,是四十三年前的事情了。事隔幾十年,再有改元大典,朝官們都盯著這一次典禮,魏晉度真怕會出問題。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禮部此事為重,諸官當盡力配合、協助禮部。”聽了魏晉度的匯報,景興帝點點頭,滿意地說道。
聽了景興帝的話語之后,朝官們看向魏晉度的目光就多了幾分熱切。
他們倒不是為了典禮而熱切,他們為的,是典禮過后的事情。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改元大典之后,就是官員官職的調整、升遷,這是關系到朝官安身立命的事情,他們怎么會不熱切?
對于沈華善而言,這改元大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要離開河內道返回京兆了。
景興帝的旨意,已經送抵河內道鄭州,令沈華善在過年之前回到京兆,這為的是什么,沈華善當然知道。
改元大典之后,朝堂之上,就是景興一朝的官員了。長泰朝的前四卿都要退,韋景曜和蕭厚仁等人致仕,能接上的,就是沈華善和左良哲等人了。
景興帝召他返回京兆,是為了讓他接任中書令一職。
接到這個旨意之后,沈華善的心情頗為復雜。這個旨意還是來了,召他回京任中書令,想必皇上心中,定是不樂意吧?
自從任職中書侍郎以來,他的官階一直在加等,官職卻不曾變化。原因很簡單,他是下一任中書令的人選。
長泰帝留著他,是為了給景興帝用的,沈家,是長泰帝為景興帝準備的磨刀石。剛開始的時候,景興帝也是如此認為的。
只是后來,隨著沈家的勢力越來越盛,沈家和景興帝的分歧越來越多,沈家就從磨刀石變成了利刃,而且還是景興帝用得不順手的利刃。
用得不順手的利刃,當然是要丟棄的。因此,景興帝極不愿意讓沈華善任中書令,免得沈家氣盛越大。可是他發現。除了沈華善,朝中再沒有中書令人選了!
沈華善扶持景興帝上位,有從龍之功。且有平亂之功;又在中書省任職,熟悉中書省的運作和事務;還是吳越沈家的族長,與朝中官員的關系也好。不管是從功績、官歷、名望等等來看,都沒有人比得上他!
中書令乃大永朝臣第一人,地位何等重要,要的就是超越群臣的功績、官歷和名望,這才能帶領百官順平政事。舍棄沈華善而任用他人。何以服眾?
以沈華善為中書令,非是景興帝心中樂意,乃是不得不為!
不特沈華善之位如此。就連左良哲這個門下侍中之位,也是如此。
景興帝會樂意讓外戚之家擔任重臣之職嗎?當然不樂意!尤其左家還牽涉重華殿傳言、參湯短松子這些事情,景興帝對左家防備不已,又怎么會樂意左良哲任此重位?
景興帝不想任用的官員。卻不得不任用。這是景興帝皇權的窘迫。會有此窘迫,是因為他在朝堂的影響太弱了。
景興帝從被立太子到登基為帝,時間太短了,只有三年多的時間。這三年多來,他不僅沒有攏絡到朝中大臣,反而令得原本近臣離心。
說白了,景興帝在朝中,根本就沒有屬于自己的勢力。政令不出紫宸殿。主弱臣強,當然會這樣。
為君者。當平衡朝中勢力,長泰帝這么教導景興帝沒有錯。但前提是,為君者的威望、實力足夠強大,可以牢牢壓制任何一方朝臣的勢力,景興帝缺少的,恰恰就是這一點。
這說不上是誰之過,但這就是大永朝堂的現實,或許也是大永朝堂崩潰的因由之一。
不管景興帝樂意不樂意,大永的前四卿人選,都是定下的了。
因此,才有沈華善接到的這一道旨意。
“我也要返回京兆了,幸好河內道這里的情況漸平,我也走得安心……”
沈華善自言自語道,放下了景興帝的旨意,準備與河內道觀察使交接政事。
正式的河內道觀察使人選已經確定了,不日就到達河內道。此人,是沈華善熟知的,當年也和沈華善交接過。
就任河內道觀察使的,正是工部尚書范載常。工部治水救旱,如今河內道這樣的情況,范載常就任此職,算是適得其用。
范載常見到沈華善的時候,神色是苦悶的。從正三品尚書升為從二品觀察使,這是高興的事。官職越往上,晉升的空間就越小,難度就越大,大永有幾個從二品官員?
若是以往,范載常定會笑得見牙不見眼。
可是如今,河內道就是一個燙手山芋,范載常不想接呀!動亂、大旱災、貪腐、糧錢,全部都不是簡單的事情。一想到這些,范載常就覺得頭都大。
“范老弟切勿如此憂心。河內道的民心漸穩,鄭州三地的官場架構已經重整。千秋錢莊的糧財會繼續運來,以助河內道百姓渡過難關。”
沈華善笑著說道,將河內道的情況仔細道來。
河內道政局是艱難,任務是繁重,但范載常是官場老手了,治理好這一道,使河內道更加穩定,這是可期之事。
“況政績從亂局出,范老弟若是平定了河內道這一方,帶領河內道百姓度過旱災,這就是天大的功績了。百姓定必感念,皇上也定必知曉。”
沈華善的意思很明確,河內道是不易,但范載常整治好這里了,那么升官加職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從二品觀察使官職再往上,是什么?那是大永的前四卿!要做到大永前四卿,沒有天大的功勞怎么行?像卞之和這樣靠著慕妃上位的,畢竟是少數。
沈華善這一說,倒使范載常的苦悶消了大半。他都已經來到河內道了,還能怎么樣?為了前四卿,定要治理好這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