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文學)
當沈則敬來到嶺南道的時候,距離他起兵的時間,已經過去大半個月了。
沉痛的消息,來自江南道,由胡氏安和堂送來。胡氏急信中,只要寥寥數語:吳越沈氏子弟,皆以謀反被定罪;一同株連的,還有沈家姻親故舊。
沈家的姻親故舊,當然是指溪山俞氏、江南胡氏,還包括沈則敬老師葉正純所在的江南葉氏。
被定罪被株連,到底是怎樣一種情況?謀逆大罪會有什么下場,沈則敬十分清楚。當年,昆州李氏因望君歸被定下謀反之罪,就是由沈則敬辦的,夷三族,都是從輕發落。
在接到胡氏傳信之后,沈則敬心頭一痛,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推測。最壞的結果,就是與沈家相關的這些人,全部被殺。
沈家祖籍江南,將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姻親故舊不能遍布江南道,也極多。在起兵之前,沈家的大部分族人子弟都遷出了江南道,俞氏、胡氏、葉氏也是如此。
各族中主要力量都已經離開江南道,但是這畢竟不是遷族,況且為了隱秘,族中怎么都要有人留下。
譬如溪山俞氏就有不少人留了下來,沈俞氏的母親,是無論如何都不會離開溪山的,俞正時等人也在溪山盡孝。
這些人,如今都不在了嗎?
這樣的結果,沈則敬之前已有所料,可是卻不可避免,可是它真正到來之時,他依然悲傷不已。
隨后,更詳細的情況,被送至嶺南道曲江邊上。這詳細的情況,多少撫慰了沈則敬等人悲痛的心情。
皆因,事情的結果雖然很壞,卻還沒到最壞的那一步。
沈家及其姻親,雖然被定罪被關押,卻沒有即時被殺害。朝廷沒有即時殺掉這些人。當然是有原因的。
這原因,遠在嶺南道的沈家人當然也清楚。朝廷這么做,不是宅心仁厚,而是為了將來局勢考慮。留著這些人,不管是用作人質還是為了什么,總還是有用的。
事實上,江南道的情況,比沈則敬等人所知道的,還要動蕩激烈。
沈家嫡系旁支的子弟,在沈則敬起兵的時候,就立刻被江南道的官員控制起來了;隨后,胡氏安和堂所有商號被查封;葉正純義一脈的人也被入了獄。
其中,溪山俞氏的情況最讓人感嘆。
溪山俞氏是江南文脈所在。在江南文官、讀書人心目中的位置自然是非同一般,乃是他們崇敬追慕的對象。
不特溪山俞氏的子弟成為江南文脈的代表,就連湘湖邊的一景一宅,也都是江南文脈的表征。
當兩千江南衛的士兵,遵朝廷令前去圍困溪山俞氏。打算將俞氏子弟都入獄問罪時,令人驚異的一幕出現了。
江南一地的文官士子,包括杭州刺史梅百川都齊集在湘湖,反對江南衛士兵將俞氏子弟帶走。
這些官員都知道,倘若俞氏子弟被帶走問罪,會遭遇什么。獄中那些令人聞而色變的酷刑,這些世代讀書的俞氏子弟。哪里會經受得住?
倘若俞氏子弟有折,那么江南道文脈必定有損。他們齊聚在此保護溪山俞氏,實則就是保護江南文根,保護大永的文脈。
江南道的文官,的確手無縛雞之力,但是江南道讀書人多啊。文官士子就不用說了。普通百姓,也是耕讀之家,也奉溪山俞氏為先生的,更何況,這些官員身后也還帶著各州各縣的守兵啊。
雖然戰斗力。不能和江南衛士兵相比,但是他們以守護的姿態,密密麻麻地站在湘湖邊。這樣的氣勢場面,也不容江南衛士兵小覷。
江南衛士兵可以不顧阻擋沖進俞宅,可是眾怒難犯,接下來局面怎么收拾?
是以詭異地,江南道的文官和江南衛士兵,在湘湖這里形成了對峙之勢。
雙方就這樣僵持著,等待著江南道觀察使王備和江南衛大將軍于鴻圖的到來。
終于,這兩位大佬從南京城匆匆趕到了湘湖邊,看到雙方對峙的狀況,王備和于鴻圖覺得頭都大。
沈則敬起兵謀反,朝廷有旨意問罪與沈家的一干人等,江南衛士兵遵旨行事,這是法理當然之舉。怎么到了溪山俞氏這里,就變成了這樣的局面?
“稟告兩位大人,溪山俞氏世代不出仕,只一心求學傳道,這就說明俞氏一概不理政事,遠離朝政。俞氏是沈家姻親,此乃不可更改之事,但沈則敬謀反,俞氏定不知情。不知者無罪,請兩位大人看在三明堂的份上,切勿為難俞氏。”
杭州刺史梅百川這樣說道。三明堂為江南的文道做了多少努力,提起三明堂,是江南人都知道的。謀反有株連之罪,梅百川不是不知道,可是……可是……
不知者不罪,不是嗎?
梅百川的話語一下,緊圍在他身邊的江南道文官,都異口同聲地說道:“不知者不罪!”
原本稍微平靜的湘湖邊,再一次躁動起來。
王備和于鴻圖眉頭緊皺,沉吟不語。王備在京兆的時候,和沈華善共事過,他實在沒想到,一直笑呵呵的沈華善,竟然會謀反。
去年沈華善來江南道為征討司調兵的時候,于鴻圖也見過他的。于鴻圖沒有想到,那樣一個老好人所在的家族,竟然起兵了。
有功不賞,反而定下七大罪狀,皇上旨意太過了吧……
不管王備和于鴻圖心里的秤是怎樣,眼前的局面都要結局。朝廷有了問罪的旨意,臣子不能不遵旨,但是洶涌的民情又怎么辦?
順著文官士子的心意,不將俞氏下獄問罪,那么怎么向朝廷交代?如果執意沖進去,那么傷亡的江南道文官士子怎么辦?
當此亂局,江南道的文官若是有大損傷,那么江南道也等于癱瘓了。王備和于鴻圖都不想、也沒有能力重建江南道官場架構。
王備和于鴻圖沒有說話,對峙的文官、士兵,也沒有開聲。九月的湘湖邊,清風徐來,反而有些怡然安寧。
甚至有幾只肥美的大閘蟹,爬出了湘湖邊,沙沙聲響后,似乎也覺得湘湖邊的氣氛不太妙,隨即又“噗通”的沉了下去。
在這樣的沉默和聲響中,忽然有人說話了。
“大家總不能一直這樣爭執下去。末將有一建議,或可令大家都滿意……”
說話的,是跟隨于鴻圖前來的江南衛中郎將段宏。段宏神色堅毅,站了出來,表示他有解決的辦法。
段宏的話語,讓王備和于鴻圖都一喜。段宏若有良計,那當然最好。
“末將建議,見俞氏就地囚禁,既可讓諸位大人放心,又對朝廷有了交代。末將愿帶著士兵看守俞氏。若是發現俞氏有不軌,或沈家局勢有變,則隨機應變。兩位大人以為如何?”
段宏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由他帶著江南衛士兵,守住溪山俞氏這些地方,不讓他們出,也不讓別人進。
換言之,溪山俞氏還是掌握在江南衛手中,卻又順了江南道文官士子的意。
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這樣的局勢下,這么做是最妥當的了。萬一朝廷再另有旨意,或是要用俞氏來震懾沈家,江南衛都有主動權。
這個辦法,也是江南道文官士子所能接受的。他們只能為溪山俞氏做到這一步了,再多的,就成了一同謀反之嫌。
最后,王備和于鴻圖都同意了段宏這個建議,由段宏帶著一千江南衛士兵,鎮守在湘湖邊,控制著溪山俞氏。
俞正時等俞家子弟,一直閉門不出,仿佛不知道門外的爭執動亂。注詩的還在注詩,解史的還是解史。不管門外是什么局勢,通史、著書、立說,這三明,依然在繼續。
與溪山俞氏的幸運相比,沈家子弟的遭遇就不同了。他們被下獄問罪,很多人都受不了獄中的折磨而死去,剩下的,只緊抿著嘴唇,一聲都不吭。
不僅如此,沈家的祖墳也被刨了。一座座墓碑被推倒,墓中尸骨被翻出,凌亂四散著。家、積、和幾輩人的墳塋,無一能幸存。
這是朝廷對沈則敬起兵之舉的最大報復,也是為沈則敬“誅左氏、清君側”旗號的否定。
沈則敬等人帶著兵力,在西寧道和嶺南道,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刨沈家祖墳這樣的事情了。
朝廷刨祖墳,也是沈則敬意料中事,這倒沒什么。敬天敬地敬祖先,只要沈家后人仍在,為祖先重立墓碑,又有何難?
沈則敬等人的沉痛,是為著那些在獄中的沈家人。他們是吳越沈家的子弟,與沈則敬等人一脈同枝,是他們堅持留在江南道,這是他們為自己家族所能做的事情。
這些族人沒了性命,對于沈家來說是最大的損失。旁的一切都可以失去,但是性命,沒了就是沒了。
大失莫逾亡也,身存則無失焉。
每一個族人,都是族中的力量,如今沈家遭受此重創,沈家又怎么會不沉痛?
然而不管有多少沉痛,沈家既然已經走出了第一步,就再沒有停下的可能。這樣的沉痛,成為了他們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