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軍往內營蜂擁而來,像舞動的一條長龍,被障礙和人墻隔斷,就在那兒喊叫:“讓我們去見皇帝。皇帝身邊有奸臣。”
御林軍們也在議論紛紛。
但誰是奸細呀?
他們掰著手指頭算過來算過去,確實有奸臣,像封則一,裴先靜……,這些人圍著皇帝打轉,陷害政敵。
但這一次,他們也天天跟在皇帝身后喊著要議和呀。
風一陣陣,喧鬧一陣陣。
皇帝覺得這行營透風,冷嗖嗖的。
喧鬧盡管很遠,卻使得他頭皮發麻,這種數萬人帶來的壓力是非常人可以承受的。尤其是那種難以接受,已經有人與他講了將士的訴求,第一個是要議和,第二是交出殺死武元昭的兇手。皇帝覺得難以接受,傍晚與舅舅一起說話時聽他的口氣,軍隊還是足夠穩定,怎么現在就傳出那么強烈的聲音呢?而殺死武元昭,那是懷疑他與狄阿鳥勾結,又不止一次得罪過我。
皇帝既憤怒又恐懼。
請什么愿呀?
無非內中有兩種原因,舅舅治軍無方,而背后又有人鼓動,很有可能就是他武元昭的同黨。
董文趕到帳外見他,他便讓在帳外止步。
不是他不足以信任董文,而是他不想讓人知道自己現在的模樣,帝王的恐懼,佛主的恐懼,怎么能在常人面前表露?他追責說:“舅舅。你還要進攻東夏軍隊,人都造反了,你拿什么進攻東夏軍隊,你哄誰呢?你相信不相信,朕可以拿下你的人頭,用來安撫將士們?”
言辭激動。
帳內他也是激動的,挺身站著,胳膊用力地揮下,往一個方向指去。
他英俊的臉上略帶些蒼白,兩腮飛起病態的嫣紅。這是毫無疑問的,他是一個英俊的男子,雖然有些發胖,但那雙眼睛依舊明亮,頸部還沒有肥肉堆積,挺立站在那兒,除了小腹微凸,依然挺拔,關鍵是,這點腹部在士大夫那兒,反倒是一種受追捧的福相。皇帝就這樣地站著,陰冷使得他有一種別樣的神采,帳內有點燈火,但是空間太大,絕大多數地方是黑暗的。他面朝黑暗,有一種令人深刻的蕭索氣韻。
帥人帥于心,雖然又激動又恐懼,但皇帝的內心卻是深沉遠博,充滿性格。他開始在思索走動,時快時慢,時緩時急,腳步在帳內鋪就的打蠟地板上一下輕一下重,充滿著韻味,他是在想,是什么導致了今天的局面。
是他做錯了嗎?
狄阿鳥殺人不殺?殺了人就會惹怒麾下數萬將士?狄阿鳥決定是戰是和還能讓人搬弄說道?
為什么到了他這兒,會是這么一個情形呢。
這種節奏給了董文龐大的思想壓力。
他這個外甥說要把交給將士們平息怒火,會不會真想到那兒,布一出斬殺自己,提頭示眾,轉借怒火的局?
他也不放心那邊的將士,雖然他剛剛去看過,場面還沒有失控,自己也安排了諸多的將領和人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不會發生變化?咬了咬牙,他硬著頭皮說:“陛下要拿我的人頭交付將士,如果能夠平息他們的怒火,舅舅責無旁貸。但問題是,他們要的是議和呀。武元昭怎么死的,不過是他們的一個誘因,點了火而已,將士們以為武元昭來勸說您,被奸臣所害。”
皇帝越發地冷靜,冷靜會促使平靜,他淡淡地問:“是嗎?”
董文又說:“懸而不決,容易生變,現在大臣們都趕去勸說,但到底能不能勸說,容易不容易勸說,其實還在一個問題上,陛下是否愿意議和。”
皇帝說:“議和?就是狄阿鳥的一個策略,一種手段,現在還真見效了。”
他似乎是在笑。
董文擔心急了,請求說:“我還要趕緊趕過去,看著,避免局勢惡化。”
皇帝輕聲問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他心里想了原因,但是沒有說出來。
這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那么多真正忠誠的大臣和將領,世家子弟和他們的弟子一起遮蓋了朝堂。他們不是獻忠誠得謀高位,而是靠交際靠展示才學,靠金錢往來,一旦獲得士族的普遍認同就可以出仕,很多人通過家族聯姻,到處講學,交游廣闊,推薦出仕,足以呼風喚雨,甚至和軍隊上的武將也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武元昭就是一個例子。
他才是出身在一個二流門閥呀。
自己一直以來,也在放任這一點,當然也很難改變現狀,除非把他們一一清洗,否則很難改變現狀。
所以大臣們說要議和,軍隊就跟著想議和。
打仗是要死人,是會讓他們葬身塞外,可要是作戰勝利了呢,賞賜也是豐厚的呀,按照帝國的慣例,殺了狄阿鳥,那可是一方諸侯的賞賜,他們為什么不為之所動呢?歷來對這些野酋的征伐,將領們最積極不過。
其次就是熊熙來所說的,將士們的意志乃至大臣的意志不夠堅定,為什么不夠堅定,因為他們內心中沒有信仰。
他們不去追求身死之后的榮譽和死后的世界。
他們不相信輪回。
古時候的大臣為什么那么多人死節?他們就是認為自己死后可以流傳千古,可以化為一股清氣……為什么狄阿鳥的將士意志那么堅定,是因為他們有薩滿,會反復告訴他們,死了之后是去陪伴他們的長生天。
熊熙來還提過一些原因,比方說軍隊統屬混亂,對這也是原因,可這只是小原因。
大原因就是那兩個。
要說如何解決,那就是靠佛來解決。
人不忠誠,趨利避害,那是皇權無法擁有他們的內心,皇權不能,佛能。人畏懼死亡,意志不強大,那是因為他們怕死后什么都沒有留下,親人們受苦,丹書青史可以給他們留下美名,薩滿可以讓他們去天上陪伴蒼天之主,佛呢?佛可以讓他們重新輪回,視他們是否足夠虔誠而托生富貴。
朕要……
董文在外頭等不及,催促說:“陛下。下個決定吧。我要趕回去幫助控制場面。”
皇帝卻突然問:“舅舅,你信佛嗎?”
董文苦笑。
他一個領兵的大將,平日與敵人玩的就是爾虞我詐,信奉佛法向善?
皇帝有點失落,
他舅舅都不信佛,怎么能讓這些門閥一一信奉呢?
皇帝不快地說:“你走吧。”
董文失望了。
你走吧,就是沒有答案,沒有拿到答案,怎么出去與將士們說,是告訴他們和還是戰?他勸說道:“陛下你的決定呢。”
皇帝淡淡地說:“問佛吧。”
董文無奈了,只好輕聲告退,轉過身來,帶著悲壯,向喧鬧聲起的地方走去,也許皇帝是這個意思,讓自己給將士們一個交代,讓自己承擔著戰事不利,無故生非發動不義之戰等等后果。
他一步一步,走得緩慢沉重。
然而算著腳步,約莫著二十多步之后,皇帝的聲音再次響起:“回來。”
董文又回去了。
皇帝淡淡地說:“議和吧。你說的沒錯,回喘一口氣。”
董文打算再次告退。
皇帝要求說:“舅舅來扶朕,朕要站到那些將士們面前,好好地看看,究竟誰在背后作亂。”
董文大吃一驚,連忙說:“人太多,雜亂無章,鬧得厲害,陛下要是去到那兒,安知場面不會失控?”
皇帝堅持說:“帶朕去。朕有上天和佛法庇佑,百邪不侵,難道會害怕他們不成?雖千萬人而吾往矣,都是皮毛色相,看得空就有得心靜。”
董文無奈,大喝一聲,讓人來伺候皇帝起居。
皇帝穿上龍袍,帶上龍冕,扣扎上龍帶,穿上龍履,讓人遞來如意,抓在一只手里,讓人遞來佛主,抓緊另外一只手里。
一持帝國氣運,二持箴言佛法,兩手準備,缺一不可。
他的儀仗漸漸準備妥當。
車馬從人流水般站好,金瓜屏葉打起來,各種云旗展開,皇帝要大將軍董文親自伸手牽引,登上龍輦,輕聲要求說:“走吧。”
樂仗開鑼,驟起禮樂。
將士們老遠就看到皇帝的儀仗過來。
有人在人群中大喊:“皇帝來了。萬歲爺來了。都不要喧嘩了,等他來了,我們告訴他有奸臣。”
皇帝到了。
儀仗停下,他又讓董文牽引著他下來,找到一個點兵的木將臺,往上一指,等侍衛魚貫上去守衛,儀仗上去一部分,自己也爬了上去,站到了數萬將士們的面前,火把一打,他顯得無比雍容,極為華貴,深沉而自持。
他沉聲宣布說:“武元昭與狄阿鳥勾結,相互之間眉來眼去,是朕殺了他,誰來為他聲討?”
話傳一遍,將士們頓時鴉雀無聲。
誰去聲討?
皇帝殺的人呀。
他不是想殺誰都殺誰嗎?
將士們不但不敢去聲討,反倒背脊發涼,多數在想:皇帝想殺我了咋辦?
皇帝知道自己征服自己了,克服了自己的懦弱,而且很是成功,數萬將士動都不不敢一動,吭都不敢一吭。
一個武元昭?
朕就是告訴你們朕想殺他。
他在心底冷冷一笑,緊接著又說:“朕覺得東夏王狄阿鳥議和沒有誠意,是實力不逮的表現,而我們一再吃敗仗,一旦議和,受脅迫而和,會不得不答應他匪夷所思的條件。你們要是能打一場勝仗,朕就肯和。朕是天子,一言九鼎,就是這么想的,也就是會兌現,就看你們能不能打贏。”
數萬將士頓時從沉靜中警醒,他們山呼高喊:“吾皇英明,吾皇萬歲。”
繼而,就是保證一戰取勝的許諾。
董文轉過臉,不可思議地看著皇帝。
皇帝顯得很平靜。
軍隊嘛,得會驅使,這自己的舅舅,他治軍真的不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