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采風使寫的報道幾乎和關興的戰報同一時間被送到許昌,在劉厚接到關興的戰報龍顏大悅和群臣彈冠相慶時,宮外的各大報社卻在密鑼緊鼓地編輯新聞、印刷報紙,準備將不利于第二師的報道發布出去。請大家搜索()看最全!的小說
于是,在三天后的朝會上,朝堂上的風向徹底變了,上一次朝會,朝堂上滿溢著褒揚贊美之詞,到了今天,陸陸續續有人跳出來批判彈劾關興和第二師,說他罔顧百姓生死,造成戰區生靈涂炭。
起初,大臣們還只是質疑第二師的做法,到了后來,直接就是赤果果的批判了,有些大臣不但批判第二師殺傷漢人百姓,甚至連他們將鮮卑人趕盡殺絕也有意見。他們認為,鮮卑人中有很多只是平民百姓,這些平民百姓是無辜的,不應該受到戰禍的株連。
用他們的話來說,侵犯漢地,擄掠漢民的只是鮮卑人中一小撮好戰的軍國主義分子,他們并不能代表整個鮮卑族,大部分鮮卑百姓還是好的,還是熱愛和平的。
有批判第二師的,自然也有支持第二師的,第二師的支持者則認為,關興和他的第二師開疆辟土、擒獲敵酋,俘虜過五萬,是當之無愧的大功臣,理應重賞。至于誤傷一些百姓,這在歷朝歷代的戰爭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況且,在戰前第二師已經盡量動員戰區的百姓遷徙,剩下那些都是不肯聽勸,賴死不走之人,自己找死那就怪不得別人了。至于他們倉促發動攻擊,那完全是軍事需要,懂軍事的人都能理解這樣做的必要性。
再說了,對待有功之臣,如果不賞反罰,完全是倒行逆施的做法,肯定會寒了將士的心,以后還有誰會為朝廷、為陛下賣命打仗?
劉厚高坐皇座上,冷眼看著丹陛下吵成一團的群臣,他真是后悔將這些人召到許昌來,如果還是原來那班跟著自己東征西討的文臣武將,絕對不會有現在的爭論。
原來那些人跟著自己打慣了仗,考慮問題都像關興那樣,以達到軍事目標為首要任務,對于百姓的生死也不能說不關心,但是不會擺在第一位。
也即是說,換做劉厚麾下其他大將去做這件事,結果可能和關興這次做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畢竟大家長期跟著劉厚這個領導,受到領導的影響,思維方式也和領導人的思維方式很接近。
另外,大家都是一條戰壕中的戰友,都有著深厚的戰斗友誼,不可能互相拆臺,就算明知道對方的做法有點不妥,也不會跳出來彈劾。
私下里提提意見有可能,但那也是為了幫助對方,促使對方進步,不是為了讓對方難堪,更不是為了整對方。軍隊中雖然也有競爭,但是所有競爭都是擺在明面上的,大家各憑本事,各憑戰功去競爭,不會暗中搞這些陰謀詭計去整人。
圣人有云,人生四大鐵: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一起分過贓。一起扛過槍的戰友之間的情誼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軍隊的人多數直脾氣,有啥說啥,心里不痛快當面指著對方鼻子罵娘,可過后又什么事都沒有,照樣摟肩搭背一起去喝酒。
軍隊的人絕對不會用這種理由去攻擊同袍,軍人最重戰功,他們雖然也會羨慕別人的戰功,但是羨慕歸羨慕,不會在別人的戰功上做文章,他們只會嗷嗷叫著,自己也沖上戰場,親手去賺一份更輝煌的戰功回來。
既然不是原來跟著劉厚一起征戰的人跳出來彈劾關興和第二師,那是什么人在做呢?原來,這些人都是一些剛從成都朝廷遷移過來的官員。
由于收復了許昌,皇帝也駐蹕在許昌,給人一種小皇帝要定都許昌的信號,因此,在成都的很多大臣就坐不住了,個個都蠢蠢欲動想早日到許昌來撈好處。
隨侍在皇帝左右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別的不說,能經常在皇帝眼前露個臉,有空缺職位的時候,皇帝想起你的機會也大一點。
許昌新定,百廢待興,朝廷的新框架也剛搭建起來,正是用人之際,而蜀漢一向人才匱乏,可以說這個時候隨便來個識字的阿貓阿狗都能謀得一官半職。退一萬步來說,不說官職,就算是許昌的地盤也要及時占領啊。
不趁著現在剛打完仗,到處都是空地、空宅占上一塊地或者一間宅院,等以后許昌真的成為新的京城后,就會變成寸土寸金的寶地,到時候再想買地買宅子代價恐怕是現在的十倍不止。
于是,各位大臣、小臣紛紛上給劉厚,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己的忠心,表達了想要到許昌來伴駕,為朝廷為皇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工作熱情和決定。
劉厚見大家一副拳拳盛意的樣子,又見現在天下局勢的確已經比較穩定,大漢的大部分失地已經收復,也是時候逐漸考慮遷都的問題了。像現在那樣,一個國家有兩個朝廷存在的確有諸多不便。
成都是正統的、有名分的朝廷,政務由諸葛亮全權代理,雖然說,劉厚一點也不擔心諸葛亮會反叛,但是,那樣辦起公來很不方便。有些奏章送到成都去讓諸葛亮處理,有些卻被送到許昌讓小皇帝處理。
這就造成了政令不統一,還有時候,有些事情是諸葛亮也決定不下的,必須要皇帝親自拿主意,奏章又由成都轉送到許昌,這一來一回間花費的時間長得無法想象,等皇帝批復下來,黃花菜都涼了。
有鑒于此,劉厚打算結束這種兩個朝廷的狀態,于是發布詔令,讓成都朝廷的官員逐漸向許昌遷徙。要遷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劉厚本來就沒打算定都在許昌,他只是讓官員分批到許昌來,先到許昌組成一個臨時朝廷,至于正式的定都,那還是等天下大定之后,精心選定一個城市做首都再說吧。
可是,他想是那樣想,下面的官員卻理解錯了他的意思,以為皇帝就是要定都在許昌,于是,大家爭先恐后地往許昌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官員趕到許昌報道,剩下約三分之一人還在成都。
這三分之一人包括了諸葛亮,他依然要坐鎮在成都,等一切都安定好了再動身,相信不用多久,這三分之一人也將陸續遷過來,到時候,許昌就成為名副其實的都城了。
緊張時放松自己,煩惱時安慰自己,開心時別忘了祝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