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琴科畢竟是E國人,有著民族驕傲感,所以對哈桑湖和諾門坎的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實際,雖然說這兩場戰斗似乎讓東瀛吃了些苦頭,實際上前蘇聯也付出了沉重代價。
非常有趣的是,今天提起E國人,總是有些國人傻了吧唧說什么戰斗民族,蘇聯軍隊的戰斗能力多年來在國內處于一種被神化的地位,似乎戰無不勝。然而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解密的史料證明,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以諾門坎戰役為例,蘇聯在人力和裝備方面具備壓倒性優勢,坦克和裝甲車對東瀛是七比一,火炮是六比一,至于總兵力則是三比一。
然而在這種絕對優勢之下,蘇聯方面的損失遠遠超過了東瀛,首先說傷亡比,蘇聯陣亡和失蹤九千余人,負傷一萬五千多人。東瀛陣亡和失蹤八千多人,受傷八千多人;再說裝備,蘇聯被擊毀二百八十多輛坦克和九十多輛裝甲車,投入五百多架戰斗機損失接近一半,而東瀛方面只損失了三十多輛戰車裝甲車,以及一百多架戰斗機,一個叫篠原弘道的飛行員自己就擊落五十八架蘇聯飛機;蘇聯方面消耗了八萬多噸作戰物資,東瀛則兩千噸不到。
在蘇聯的八萬多噸作戰物資當中,有三萬一千噸炮彈和,要知道即便是斯大林格勒大反攻時期,蘇聯也才消耗八萬噸彈藥。東瀛方面承受的炮擊量,接近于斯大林格勒德軍的一半,然而斯大林格勒有多少德軍,諾門坎才有幾個東瀛兵。
至于東瀛方面,把大量彈藥用在了關內戰場,謝爾琴科也認為那個時期華夏軍隊孱弱。然而即便是南京這一場仗,華夏方面雖然輸了,東瀛方面卻發射了三十余萬發各種炮彈,是整個諾門坎戰役的三十倍。東瀛方面的大多數傷亡,正是在蘇聯優勢炮火之下造成的。
再說參戰兵力,名義上東瀛動用了接近六萬人,實際上核心是二十三師團的兩萬多人,其余部隊都是戰爭后期陸續調過來的,并沒有怎么打仗。二十三師團通稱“旭”,1938年編成于熊本,是一支非常年輕的部隊,在東瀛軍隊戰斗序列中屬于二流,甚至可以說是三流,因為這支部隊就沒怎么打過仗。該師團編成之后,本來準備用來打華北,后來因為東北防衛空缺就被抽調了過去,第一戰就是跟蘇聯打了一場諾門坎。東瀛方面傷亡的一萬多人,主要也都是二十三師團,這個師團總共也就兩萬來人,可以說這一戰是被打殘了。后來師團重建,被派去了菲律賓,一部分在海上被M國人的送入海底,另一部分登陸之后打了沒多久,東瀛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
蘇聯方面動用了一個裝甲集團軍,指揮官則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元帥,結果是消耗掉了大量的彈藥,勉強跟東瀛一個三流邊境師團打平,而且人員和裝備損失還要更大,這樣一場戰斗簡直就是笑話。
必須一提的是,蘇聯在白刃戰當中吃足了苦頭,從當初日俄戰爭到諾門坎戰役,東瀛的白刃沖鋒給蘇俄造成很大損失。
那么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說東瀛輸了呢,因為戰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勝負標準的評判并不是簡單的傷亡比和裝備損失比。
蘇聯方面雖然傷亡大,但分散在諸多部隊當中,所有參戰部隊建制都在。東瀛方面的損失卻集中在二十三師團,師團長小松原因戰場失利切腹自盡,可以說整個二十三師團建制已經被打沒了。尤為重要的是,東瀛軍隊后來退了下去,戰場態勢落入蘇聯掌控之中,所以說東瀛輸了。其實嚴格來說也不能算是輸,雙方可以看作是戰平。
東瀛方面在戰役之前其實嚴重輕敵,把蘇聯方面看做是紙老虎,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整場戰斗是部分激進派軍官擅作主張發動的。這一場戰斗下來之后,東瀛發現蘇聯并不是紙老虎,再加上當時重點在華夏,東瀛大本營無意繼續北進,于是跟蘇聯方面就保持和平狀態。一直到后來,蘇聯按照雅爾塔協定對東瀛宣戰,東瀛和蘇聯沒有再爆發沖突。
然而這一戰,也讓蘇聯意識到了東瀛的戰斗實力,所以在蘇德戰爭期間,最怕的就是東瀛進攻遠東。
說到這些,我們必須明白,二戰期間的東瀛是其歷史上戰斗力最強大的時期,是不應該對當年的抗戰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他們使用粗鄙簡陋的武器對抗一支怎樣強悍的軍隊。
回到現在討論的話題,當年蘇聯為了打贏斯大林格勒一戰,把西伯利亞地區后備兵力全部抽空,實在也是冒險之舉。
但不管在《田中奏折》,還是東瀛人實際制定的戰略方針當中,都沒怎么關注蘇聯的遠東地區。東瀛人的主要目標,還是占領富饒的華夏,對北方的蘇聯處于防守狀態。也可以說,東瀛人背叛了三國同盟,沒有進攻蘇聯遠東,也是導致德意志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謝爾琴科畢竟是自己人,所以蒼浩也沒隱瞞什么,直接把張甲雪資料當中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樣看起來,蘇聯對東瀛并不放心,必須強化華夏與東瀛的矛盾,才能鞏固遠東地區的安全。”
“這個是存在的。”謝爾琴科坦然承認了:“蘇聯解體之后,大量資料已經被銷毀,我也只是基于業余興趣看了一些,所以對實際情況并不了解。我只知道蘇聯當年確實需要華夏和東瀛全面開戰,但我真的不知道到底采取了什么實際動作。”
“這樣看起來,華夏遭遇侵略,其實跟蘇聯是有關系的。但蘇聯確實也曾慷慨無私的幫助華夏抗戰……”蒼浩苦笑著搖了搖頭:“歷史如此復雜,沒有簡單的對與錯,很多事情實際上說不清楚是是非非。”
謝爾琴科堅持道:“我依然認為,蘇聯方面希望華夏與東瀛開戰,并不等于一定真正要挑撥矛盾,蘇聯方面是真正愿意幫助華夏抗戰的。實際上挑撥矛盾的,應該不是蘇聯的決策層,而是某些人私下所為。”
謝爾琴科努力從國家層面開脫責任,這倒也正常,畢竟他自己就是蘇聯之后。
蒼浩認為,蘇聯國家層面其實可能也是采取了一些小動作,挑撥華夏和東瀛的戰爭盡快到來,至于蘇聯幫助華夏其實也是情理之中,華夏抵抗時間越長,對蘇聯越有利。如果華夏真的馬上亡國了,東瀛是不是不會抄了蘇聯后院,這就很難說了。
不過,這也只是蒼浩的推測而已,目前還沒有歷史文件可以證明,蒼浩也沒有跟謝爾琴科爭辯這個問題:“那么你知不知道莫德雷德騎士又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謝爾琴科不住搖頭:“這根本就不是一個E國姓氏,而且蘇聯也沒有騎士大人這種稱呼。”
“那么提到莫德雷德這個名字,你首先會想到什么?”
“亞瑟王的圓桌騎士。”
蒼浩對這段歷史不了解:“什么圓桌騎士?”
“簡單的說,亞瑟王是傳說中大不列顛的一位君主,一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他手下有一群英勇的騎士,在戰場上一起沖鋒陷陣,在圓桌上共同討論國家事務。為什么是圓桌呢,因為圓桌沒有主位,大家圍繞圓桌坐在一起就是平等的,沒有上下高低貴賤之分,所以亞瑟王和他的騎士也被稱為圓桌騎士。在西方文化當中,圓桌因而象征著平等和團結……”頓了一下,謝爾琴科補充道:“但是,亞瑟王也只是傳說中的人物,并沒有任何資料和考古發現證明,歷史上確實存在這么一個人。”
“除此之外這個名字還能讓你想到什么?”
“沒有了。”搖了搖頭,謝爾琴科困惑的道:“你也是知道的,每個國家的姓名都有自己的特征,莫德雷德是一個很明顯的英倫姓氏。我實在想不通,為什么會有一個叫莫德雷德的人,接受了一份俄文版的報告,要求促成華夏與東瀛之間的戰爭。很顯然,莫德雷德及其手下為了這場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于是才有了《田中奏折》,本來《田中奏折》的愿意是要讓華夏人相信,東瀛即將對自己發動全面侵略戰爭。事實上,東瀛當年沒有準備全面侵華,結果看到《田中奏折》之后,茅塞頓開覺得構想非常之好,于是干脆拿來付諸實施了。這樣看起來,莫德雷德也是一個戰犯,但我向你保證在我接觸的所有資料中,都沒有看到相關的記載。”
“你現在還能到聯邦安全局繼續查閱資料嗎?”
“可以試一試,不一定能行。”謝爾琴科告訴蒼浩:“不過,我必須說明的是,我不懷疑張甲雪提供的資料有問題。歷史上的很多秘辛就是這樣,在相關的地方都沒有留下記載,反倒在看起來無關的地方發現只言片語。如果歷史記錄那么容易留下來,秘辛也就不成其為秘辛了,人類文明從古至今也就不會留下來那么多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