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或半圣批圣很正常,批孔圣也有,但這種文章都會經過圣院審核,交由半圣化身裁定,基本只在大儒或半圣之間公開,很少流落在外。
畢竟,任何程度的批圣,都會影響人族圣道長河,都可能引發人族圣道危機。
批判圣人是好事,但批判得太狠太對,那就壞事了,很可能會有相關圣道的讀書人無法理解,導致文膽破碎。
而且,批圣是一種比較功利性的手段,要么是為了上位,要么發生在圣道之爭。
方運已經成就半圣,沒必要踩著孔家上位,而且與孔家也沒有圣道之爭,為何要批孔圣?
剛剛為孔家讓步而歡呼的讀書人,突然覺得無比心累,怎么自從方運回來,圣元大陸就沒安定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三海龍王圣隕,接著慶君被砍頭,之后是男女同考,后來孔家倒霉,現在一把火燒到孔圣他老人家身上。
怎么看方運都像是在作死,而且在作大死。
好好活著不好嗎?為什么總是搞事!
無論對方運的文章如何腹誹,讀書人們還是認認真真去看全文。
方運批孔子的第一條,婦人之仁。看到這一條,讀書人松了口氣,關于孔子封圣前做事過于瞻前顧后的評價,一直都有,連孔家人都承認過。
方運的這條,是指責孔圣既然知道當時無明君,就不應該抱著固有的幻想,無須非得找明主投奔,應該奪魯君之位取而代之,統一全人族。
這個批判,并不嚴重,眾人急忙去看第二條。
第二條,猶豫不決。眾人一看更無所謂。
當年有逆種或妖蠻搗亂,發布各種假的眾圣經典,甚至篡改《論語》內容,丑化人族眾圣,制造一些明顯前后矛盾的內容。即便沒有那些逆種篡改的內容,眾圣經典原本中也記載了孔子的一些人性弱點,在一些事情上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并非完人。
眾人看了第三條,心中一驚,這第三條才是千百年來第一次。
方運批評孔子在政治理念方面,一味崇古,天真空洞!
看到這第三條批判,許多高文位的讀書人不僅沒有憤怒,反而長長一嘆。
這么多了,終于有人說出一部分人想說的話。
孔圣雖然有一些瑕疵,但在教書育人方面,在待人接物方面,在許多地方是真正的楷模,他說的道理,他的言行,充滿智慧,傳承萬載不朽。
方運認為,孔圣的仁是對的,但“仁政”就是空中樓閣。
實際上,人族在各種私下文會中尤其是法家人雜家人,都討論過這一點,但因為牽扯太大,沒有在這方面指責孔圣,畢竟一旦儒家圣道動搖,各家也可能受到影響。
但現在不同,方運直接搶奪了儒家的政道力量,對儒家的影響會小很多。
方運通過兩個角度議論為何孔圣的政治理念天真空洞。
第一個角度是人性,方運拿出之前和醫家聯手調查的數據,利用從小分開的雙胞胎兄弟姐妹的喜好、性情等等來作為論據。
這個調查之前方運用過,證明有人與生俱來的固有特性,孿生兄弟姐妹哪怕在不同的環境成長,哪怕從未見過面,他們長大后,在很多方面的喜好或習慣都會驚人一致。
方運以這個論據證明,人性之中有固有的東西,是極難被改變的,孔圣認為君臣愿意施仁政,認為百姓可以被仁政教化,這是一廂情愿的天真幻想。
方運的第二個角度,理想與現實。
方運認為,孔圣雖然從粗鄙的低起點一步一步成長,最終成為人族百代師,開創了仁政的理念之后,但最終走上一條建造空中樓閣的道路,忘記了最關鍵的問題。
那就是“政”的最后一步。
住在黃土地上的一家人種粟米還是開辟水田種水稻?冶煉鐵犁應該是彎刃還是直刃?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欺負是應該讓雙方和解還是懲罰施暴者?一個婦女喪夫后挺著大肚子爭奪家產應該怎么辦?一個女子被父母被迫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是忍氣吞聲還是勇敢反對……
這無數的問題,都是政的最后一步,都需要具體而現實的解決手段。
人族有數不清的人,數不清的心思,數不清的活法,數不清的困難。
人族最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更好的方法。
仁政從來不是人族最需要的。
不斷的革新才是。
方運認為,有教無類,即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正確的,人皆可以為堯舜,也是可能的,但這個過程不是去追求什么堯舜周朝那種落后的文化、制度或生活方式,而是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去達到內心的至高境界。
堅守先輩優秀的精神是絕對正確,而且要不斷堅守,但過度崇拜古老而輕視現在甚至未來,必然邁向腐朽!
人可以仁,政則不能。
仁政必然意味著亡國。
方運最后列舉出歷史上無數例子,比如春秋五霸,比如戰國七雄,比如秦漢的延續,人族每個國家的強大,其內在核心都不是仁政,用鐵一般的事實擊碎了假象。
方運在這條最后重申,他個人特別希望人族是行仁政的,但實際上,在弱肉強食的圣元星,在更危險的萬界,仁政是一劑劇毒。
幻想和理想,一定要區別開。理想是應該有且可以實現的,仁政是應該有但屬于不可實現的幻想。
仁政可以當幌子,甚至可以假意樹立為絕對正確,假意樹立為普及世界的觀念,但如果真正嚴格施行,自己的國民相信,那就會成為一個族群的枷鎖,甚至斷頭臺!
孔圣認為仁能解決一切,而孟子則單獨把仁與政相結合,重點闡述過仁政,所以,這第三條不僅批孔圣,也等于在批孟子。
少數人看到這里,感覺方運好像收斂鋒芒忌憚什么,這根本不是在批圣,甚至主要也不是指責仁政,更像是在說,我們即將遇到“仁政”無法解決的敵人,如果不拋棄一些東西,必然面臨毀滅。